2011年度高校教师课题申报

2011年度高校教师课题申报

详情请登陆网站,进行条件自检,不明之处,请通过各种联系方式保持联系!

进入申报实施流程:

http://www.guochengzhi.com/sb/gx/200802/175.html

 

总课题组

 

 

以下资料与本课题申报无关,仅供阅读:

 

江苏高校区域均衡发展研究

    一、课题设计论证

    1.选题: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2.内容:

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主要观点。3.预期价值:本课题理论创新程度或实际应用价值。4.研究基础:课题负责人近年已有相关成果;主要参考文献(限填20)。(请分4部分逐项填写,限3000字内)。

(一)选题

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等人才的场所,是一个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后盾,是增强一个城市文化底蕴与学术氛围的助推器。在高校中不仅聚集着大量在某一领域颇具建树的教师,更拥有一批批即将在某一专业与领域崭露头角的莘莘学子。因而,高校在某一城市的存在与建立,不仅为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与人才供应,同时也为该城市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在某一城市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该城市的高校越多、层次越高,存在于该城市的人才也就越多,该城市的消费与发展潜能也就越大。但是不是一个城市的高校越多越好呢?当然不全是。因为一个城市的高校越多,则意味着该城市为高校的存在与发展投入越多。如果这一城市经济实力不是很强,而高校的数量却很多,这不仅使这一城市为高校发展的过多支出而使其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制约,同时高校本身还因该城市的经济能力而在发展上受到限制,所培养的人才不能获得应有锻炼与发展的机会。当然,如果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很强,但其高校数量却很少甚至没有高校,这对于这个城市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研究如何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程度、人口的数量来决定该城市的应该拥有的高校数量与层次应是高等教育研究一个热点问题。

对这一领域研究,国内外高等教育研究者也有所涉及,如在《高教探索》2007年第4期赵宏斌、苗招弟所撰写的《美国高校的区域分布研究:基于人口、GDP的视角》一文中,认为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等方面首先要满足本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形成大学规模与区域人口、经济的良性互动。并通过调查证明美国除了州府所在的郡外,其它各郡及其下属城市也会有相当数量的大学,而不

是把大学都集中在某几个大城市。并分别把州和郡作为区域单位,从区域人口和GDP的角度,研究高校数、在校生数在不同区域分布的均衡性和差异性。研究表明美国人口或GDP与本专科生、研究生、学生总数的相关系数都在0.9以上,表现为高度的正相关,即人口越多或GDP越大的区域,高校在校生数越多。高校、本专科生、研究生及学生总数与人口或GDP的分布呈现一致性,在整体的高校分布中既满足了人们对高等教育机会的需求,又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但如果从高校、本专科生、研究生及学生总数与人口或GDP的分布呈现一致性分析江苏高校的区域分布的均衡性,不言而喻,江苏高校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

梁志、曾冬梅以“每亿元GDP负担的大学生数”、“每万人口拥有的在校生数”、“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和从业人员的比例”等为指标,在国家自然地理区域(如东北、华北、华东、华中等)和省级行政区域两个层次上,分别从经济和人口区域分布的角度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的合理性,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协调,难以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梁志,曾冬梅.从经济和人口的区域分布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布局调整[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50-57.

薛颖慧、薛澜则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方法进行研究,以省级行政区内首位城市的分布规模作为分析指标,从人口和经济两个角度加以分析,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从全国范围来看,高等教育并不存在东、西部分布的严重不均衡;高等教育分布的不均衡性主要体现在各个行政区划内的分布。(薛颖慧、薛澜.试析我国高等教育的空间分布特点[J].高等教育研究,2002,(4):44-49. )也就是说在中国各省份内部,高校过分集中在省会城市中。尤以江苏省最为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1、减小省会城市的高等教育规模,促进地级区域的高校发展。2、依据各城市的人口数量与GDP制定高校区域合理分布的战略规划。

严全治、苗文燕在《教育发展研究》2006.12A的《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非均衡发展实证研究》一文中指出区域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造成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由于各省区间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各省区高考录取分数线有着较大的差距,严重影响了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实现。区域间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造成教育资源占有的数量和质量的不均等。由于各省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每万元GDP负担的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量不同,政府对高等教育负担能力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各省区普通高等学校年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具有较大的差距。这不仅不利于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发展,同时也制约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王守法,王云霞在《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的《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讨》一文中指出:“(1)高等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2)高校学生消费是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3)高等教育是带动区域高新技术发展的基地(4)高校的基建投资是刺激区域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但本课题要补充的是过分集中的高校与GDP总量相对较差会产生对区域经济与高校发展相互削弱的效应。

(二)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

江苏省作为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大省、强省,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拥有众多的高等学府。全省拥有高校110所,其中列为“211工程”的大学达到11所,数量仅次于北京。然而,从江苏省内高校分布现状来看,依据江苏省各城市经济发展程度,其高校的分布是不均衡的。例如,作为江苏各城市经济实力最强的苏州,其所拥有的综合性大学只有苏州大学一所,且苏州大学也不是苏州市市属高校。而无锡经济虽在江苏省排名第二,而其所拥有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江南大学一所,且江南大学也不属于无锡市管辖。而南京虽作为江苏省会城市,经济实力在江苏各大城市中排名第三,而却几乎囊括了江苏省的大部分的重点高校,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著名高校。南通作为沿海城市,且有即将通车的苏通大桥作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后盾,也只有南通大学一所综合高校。而常州的经济实力虽然不弱,但却没有一所综合性大学。而经济即将走向腾飞的泰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等城市高校数量与层次更需增加与提升。因而,从高等教育与经济实力对等的角度讲,江苏高校区域分布是不平衡的。为了达成这种平衡,需要在江苏省部分城市建立新的高校或建立国内名牌大学分校。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这些经济发达城市的充足的人才供应,同时也可以通过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使这些城市的消费潜能得到提升。从更功利的角度讲,使这些城市通过建立新的高校或名牌大学分校而获得地位与名声的提升及文化氛围的增强。

本课题将通过文献收集、调查、访谈、统计等方法,对江苏各地区高校分布与经济发展对等程度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江苏各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相均衡的策略。

主要观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是一种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关系。如果某一区域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而在此区域的高等教育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发展,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就会缺乏新的动力源和足够的智力支持。同样,如果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不足以支撑其内相对过多高校的发展,不仅会使其区域内高校的发展受到限制,同时也会使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受到高校存在的制约。使区域经济与其内高校发展相协调的很重要措施就是根据区域经济的强弱采取两条平衡路径,一是在经济较强而高等教育薄弱的区域引进名校分校。二是将经济不足以促进其内高校进一步发展的区域的高校转移或在其它经济较强的区域建立分校。

(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与应用价值

本课题通过江苏省高校区域均衡发展研究不仅仅是为江苏高校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依据,同时也是为全国高校的均衡发展提供依据。使全国高校能根据不同城市的经济实力得到均衡分布,避免一些城市因无力为其过多的高校提供经济支持而使这些高校的发展受到限制或因这些高校经济负担过重而趋向倒闭,同时使某些经济发达城市因高校的数量太少或层次太低而影响了该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综观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如何使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地方经济总量及人口总量相协调、相平衡是关涉一个国家与地区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四)课题负责人近年已有相关成果;主要参考文献

本人最近主持了南通大学高教课题“以反思为动力的高校内涵式发展研究”,在教育类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7篇。

参考文献:

[1] 赵宏斌,梁妮,苗招娣,刘念才.合理高校区域布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R].专家建议(教育部),2006,(5).

[2] 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 1998,2002,2004.

[3] 梁志,曾冬梅.从经济和人口的区域分布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布局调整[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50-57.

[4] 潘璐璐,张炜,.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5,(11):92-98.

 

[5] 薛颖慧,薛澜.试析我国高等教育的空间分布特点[J].高等教育研究,2002,(4):44-49.

[6] http://nces.ed.gov/help/sitemap.asp.

[7]根据1996-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的有关数据计算

[8]根据1996-2005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

[9]www.china-school.net/gk.htm.,www.people.com.cn/gb/jiaoyu/22223/2597783.htm

[10]根据1996-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

[11]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商务印书馆,2003.

[12]范明.正确处理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关系[J]现代经济探讨,2003(5).

[13]周江林.高等教育区域化理论基础述评[J].理工高教研究,2003(5).

[14]董泽芳.柯佑祥.高等教育区域化研究[J].江苏高教,2000(5).

[15]严燕.王崧山.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理论思考[J].上海高教研究,1994(3).

 

 

 

     二、完成项目的条件和保证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重要研究课题;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引用、转载、获奖及被采纳情况);完成本课题的研究的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等科研条件。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重要研究课题;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引用、转载、获奖及被采纳情况);完成本课题的研究的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等科研条件。

   本课题的确立与推进是经过深思熟滤的,并邀请高教专家彭怀祖教授作课题研究的全程指导。为了更为清晰的陈述课题参与者从事该项研究的能力,现将课题负责人与参与者的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张志泉,课题主持人,曾从事以下课题研究:1、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资助课题:理解教育研究--以反思为基础的消除师生误解增进理解的过程与策略研究"(批文号[2001]09).2、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课题:理解教育研究,批准文号BHA010083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学理解型素质教育研究,批准文号01JA880020。参与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项目:中小学体验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先后在《扬州大学学报》、《上海教育科研》、《中小学管理》、《教学与管理》、《江西教育科研》、《当代教育科学》、《现代教育论丛》、《中小学教师培训》等教育类核心及一般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篇。

    彭怀祖,课题指导,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和教育社会学研究,主持全国教科 “十五”重点课题、全国教科“十五”课题、全国高教“十五”课题、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课题、省政府“九五”课题和省教育科学“十五”重点课题。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教育与经济》等全国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三十篇。获江苏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三等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研究会特别奖、一等奖,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生产调查研究报告”一等奖,省教育厅“千人百题”大型调研活动优秀调研报告奖、第四届江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省教育系统领导干部优秀调研论文二等奖,市“五个一工程”奖等。

    张建平,子课题主持人,主要从事教师教育、创造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方向的研究。主持课题4项,参与省级课题研究2项。目前正主持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适应性研究”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高校青年教师成长过程调控研究”等2项课题的研究工作,主持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指导” 学校课程建设。先后在《中国成人教育》、《高教探索》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8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教育学》、《高教文摘》等全文转载。2004年《教育学》获江苏省高等学校二类优秀课程,2005年《创造教育一体两翼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预期研究成果(含中期成果及最终成果)及阶段安排

本课题的研究拟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资料收集,课题论证阶段(20084-20092

    在这一阶段主要收集高校数量与层次对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的资料,江苏省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资料,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通过这些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来论证该课题的价值与研究的可行性。在这一阶段,主要的成果将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在高等教育重要期刊上发表。

    (二)课题研究开展与推进阶段(20093-20102

     在这一阶段,本课题人员将深入江苏各城市进行调查、访谈,了解江苏各城市特别是苏州、无锡、南通、常州、泰州在经济发展中所需人才的数量,不同人群对自身所在城市高等教育现状的看法,不同城市的高等教育现状对该城市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城市建设相关领导对该城市高教发展的计划与预期。在这一阶段,主要研究成果将以两篇论文的形式在高等教育相关期刊上出现。

    (三)课题研究的总结、收尾阶段。(20103-201012

     通过以上数据的收集、调查与总结,将帮助江苏省各城市制定高校发展的初步规划,为这些城市的经济与高等教育和谐发展提供建议与理论支持。在这一阶段的成果主要以论证报告与论文的形式呈现。为将相关报告提交给相关城市的领导。

   最终成果:

   论著:《江苏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2011年出版。

   论文:《江苏高校区域分布现状及其对江苏经济发展的影响》,江苏高教,2010年发表

   论文:《南通市建立国内名校分校可行性研究》,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