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伦理问题的现状及其价值引导系列研究>研究报告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课题批准号:XJK06QDY013
资助形式:青年专项
学科分类: 德育学科
课题负责人:赵阿华 副教授  
课题完成单位: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主要成员:宋湘绮、颜峰、熊宗哲、成梅、黄汀、吕广南、苏玲、刘洪

<
当代大学生伦理问题的现状及其价值引导系列研究>研究报告

目 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
    
三、课题概念界定  2
    
四、课题研究目标  3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3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和过程  3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4
    
八、课题研究的突破性成果与社会反映  13
    
九、本课题领域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4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4
    
十一、主要参考文献  17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
)问题提出
20
世纪6070年代以来的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的渗透日趋强烈,科学技术应用的后果强烈地影响到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和价值抉择。在21世纪审视近、现代文明所走过的历程,我们可以看见现代文明伟大成就:科技进步、物质丰富、政治民主、思想宽容;现代文明的深重危机是:失去终极关怀的虚无主义精神危机和以生态破坏、潜在核战争为征兆的生存危机。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正迅速走向富强,中国经济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我国正处在从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转型时期。然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并非没有付出代价,最惨痛的代价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社会道德水平降低,二是严重的生态破坏。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着剧烈变化,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了强烈冲击,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完全建立起来,道德和道德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和价值失落道德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市场经济知识社会观念愈来愈被人们接受的今天,面对全球化竞争,近年来,国内各大学纷纷思考该如何提升办学竞争力,强化自身利基,道德教育在大学教育中日益边缘化。不少专家学者感叹大学生人文素养、道德教育每况愈下。有人悲观地认为,大学教育虽则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技能,但是并没有相应地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准。新一代的大学生成长在我国国际化步伐最为迅速,物质生活日新月异的时代。大量涌入的外来思想文化、急剧转型的社会环境、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较大,这些无疑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正负双方面的影响。受到唯科技主义、唯物质主义、唯功利主义和唯享乐主义的冲击与影响,不知如何度日、不知为何而活,对真理与金钱取舍颠倒,做人标准模糊、信仰迷失,一些大学生陷入价值困惑。大学生伦理道德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存在一定的道德滑坡、价值判断混乱现象,这些错误在观念或行为层面都存在,是建构和谐社会中极不协调的因素,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十分不利,由此引发对大学生伦理危机的思考。
(二)研究意义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大学教育在教学生学会专业能力前,应该先教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若缺乏伦理道德教育做基础,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很可能沦为危害社的工具。这些年来许多高校出现了学生管理方面的问题,往往都与某些大学生道德沦丧、缺乏伦理观念和正确的价值引导所导致。本课题在对当代大学生伦理问题的现状展开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分十多个专题,对大学生伦理问题进行基本评价、归因分析、价值判断,提出伦理原则,并对大学生伦理问题进行价值引导,对大学生伦理教育提供问题的例证,提出如何加强大学生伦理教育,加强外部环境建设,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规范大学生伦理行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三)研究综述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多角度、系统化研究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现状与特点分析,并进行价值引导,依然是大学生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和研究中的空白,种系列研究在国内外并不多见。此项研究的结果和对研究对象所回答的问题的解读,为使用更加系统的手段去研究大学生的道德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出发点。正由于目前还未有系列化的大学生伦理问题的专题研究,所以,此项研究就具有非常强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所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一类社会现象。伦理学就是一门关于道德的科学,是一门研究人们道德思想的系统化与科学化的理论,具体说是关于道德的起源、本质、作用和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是一门以一定社会或阶级、阶层的道德规范体系来调节和干预社会生活的科学。它所回答的是道德领域中一系列基本问题及其发展规律。
本项研究从伦理学的视角出发,对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伦理问题进行系统的审视和价值引导,探讨了从根本上解决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问题的有效途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需要教育者的价值引导,而价值引导则体现着社会的意志,在阶级社会中,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着教育的性质;体现着教育者的人生追求和教育意向。因此,本项研究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结合应用伦理学的基本理论,结合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国家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进行研究。

三、课题概念界定
本课题属于应用伦理学研究范畴,既从伦理学的视角对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伦理危机进行系统的审视和价值判断,对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进行一次全方位、系统化的梳理与解读,对于理清大学生伦理道德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帮助大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抉择,搭建关爱大学生成长与成材的伦理大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规范大学生伦理行为,为加强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当代大学生主要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大学生。他们有着以往大学生所不可企及的优势和特长,同时又有着以往大学生很不相同的心理体验和价值困惑。
(二)伦理问题现状主要指当代大学生责任伦理、人际交往伦理、消费伦理、恋爱伦理、性伦理、诚信伦理、科技伦理、网络伦理、生命伦理、休闲伦理、择业伦理等伦理问题的现状。本课题研究者于2006年初,在湖南4所大学4000名学生中开展了题为当代大学生伦理问题的现状的调查的调研活动,并从以上几个方面多角度、系统化研究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现状与特点,并进行归因分析,提出价值引导的方法途径。另外,本课题还对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问题、儒家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启示、高校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等与大学生伦理问题有关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三)价值引导是指教育是投射着、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这种主观意趣内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从单一的价值观到价值多元化,这是社会进步的表征。伴随着价值多元的是价值冲突。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了价值冲突就失去了活力,就会走向封闭和死亡。我们要正确认识价值冲突的社会意义,科学地对待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价值冲突,因为价值冲突对于我们体认社会文化的多元,确立主体性的价值批判标准,实现对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理解与认同,选择实现和提高自我价值的现实途径,都有重要的意义。

四、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在探讨伦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阐明我国社会主义伦理道德核心、原则、基本道德要求、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结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结合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国家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大学生责任伦理、人际关系伦理、消费伦理、性伦理、恋爱伦理、诚信伦理、科技伦理、网络伦理、生命伦理、择业伦理、休闲伦理以及伦理素养的培养等层面多角度、系统化集中研究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现状与特点,并对大学生伦理问题进行价值引导、伦理规约,并初步搭建大学生伦理教育的基本理论框架。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对当代大学生责任伦理、人际关系伦理、消费伦理、性伦理、恋爱伦理、诚信伦理、科技伦理、网络伦理、生命伦理、择业伦理、休闲伦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另外,本课题还对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问题、儒家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启示、高校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等与大学生伦理问题有关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我们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比较法、综合法、行动研究法等来进行研究,并采用了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调查与统计结合、综述与比较结合等方法,围绕以上内容,在广泛占有资料与信息的基础上,有事实陈述,也有理论分析。
(二)研究的主要过程
1
、前期研究、课题准备、资料收集阶段:课题组负责人以及其他成员都是长期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大学生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分别来自于湖南省 4 所不同的高校,大部分成员都主持或参加过省级以上课题项目的研究,他们对本项目的研究内容早已有所涉猎或关注,并有了一些与本课题相关的成果,因为研究对象及范围的局限性,这些成果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值得深化、系统化的问题。本课题于2006年向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申报,获得青年专项资助,更激发了课题组成员继续深入研究的热情。本课题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本课题的理论研究成果,是建立在对我国当代大学生伦理现状与特点做深入广泛的调查基础上的,所以,我们首先把工作重点放在对调查材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上。本课题研究者于2006年初,在湖南4所大学4000名学生中开展了题为当代大学生伦理问题的现状的调查的问卷调查活动,并对这4所院校的学生进行了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的调研活动。我们还完成了主要资料的检索,在广泛占有信息的前提下,制定具体研究方案,明确研究人员职责,准备开题。同时向国内较权威的师大伦理研究所的王泽应、李培超、李桂梅等老师、专家们请教,以确定我们的研究方向。在研究方向确定以后,按课题管理要求,由我院职教所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开题论证。根据论证会上专家们的建议,进一步完善了方案,并着手进行研究。在此期间,大小调研活动、研讨会举行过多次。
2
、研究报告、系列论文撰写阶段:这是最重要最艰难的阶段。要求课题组成员潜下心来认真研究,不定期进行交流,并及时将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公开发表,在对调查材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推出有关大学生伦理问题的系列学术论文,写出《当代大学生伦理问题的现状及其价值引导系列研究》的研究报告。目前,本课题需要撰写的系列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都已经完成。课题主持人已在省级以上的学术期刊发表专题系列论文14篇,相关论文10篇,其中3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1篇发表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刊物上,部分论文获得湖南省教育厅等不同级别的论文评比奖励。课题参与者已在省级以上的学术期刊发表专题论文多篇。论文引用率较高,被许多学术期刊网站引用、转载,在青年问题研究领域取得一定反响。
3
、综合研究、著作编审、申请结题并进行成果鉴定阶段: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将各专题研究材料综合为研究报告,并继续撰写专题论文以供发表。将专题材料整合为研究报告也是一项很富创造性的工作,这不仅是将各专题报告按课题研究主旨进行结构、观点和文字的统筹,更要进行理论的整合、提炼和升华,这项工作主要由课题负责人完成。课题主持人撰写的24万字的学术专著《建立心灵的秩序——“80大学生伦理问题的现状及其价值引导》也已完稿,并在申请资助出版中。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
)分专题对我国当代大学生伦理问题现状进行系列调研的分析,提出这些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针对性地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伦理原则、对策。
1
、当代大学生责任伦理
部分大学生的责任伦理缺失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责任意识淡化、道德缺失、法纪规范观念淡漠、行为失范等方面。大学生日常行为失范,学术行为失范,就业行为失范,网络行为失范,竞争行为失范等,也都与责任伦理教育缺失有关。调查显示,有89.3%的学生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是为自己。有25.4%的大学生认为钱多钱少是判断人生的价值尺度 26.5%的大学生曾经有过自杀念头;2.1%的大学生经常有自杀念头。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但是对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却重视不够,缺少检点,如在课桌上乱写乱画、逃课、上课迟到早退、在教室里吸烟吃零食、随地吐痰扔垃圾、随意撕毁折叠涂画公共图书、在公共厕所便后不冲洗、在课堂上打电话、在网上发布不健康消息、在公共场所行为举止不得体等。
建构当代大学生责任伦理的主要原则是集体主义原则、仁爱原则、诚信原则。大学生担当其责任的三种重要伦理规范为奉献、感恩和宽容。建构当代大学生责任伦理需要对大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坚持养成教育;深化实践教育;强化榜样示范作用和突出艰苦奋斗教育。对大学生加强责任伦理教育,培育责任感,是保证他们顺利走上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是促进其健康成长完善道德素养的内在驱动力。
2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伦理
除了学习,与大学生最密切相关的恐怕就是人际交往问题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求一种宽松与自由的环境。但部分学生由于很少融入到一些实际活动中,导致不能形成合理的自我评价,也就对自己在所处环境中的地位与角色不能正确认识。因此在具体的交往活动或过程中便表现出团结协作能力较差,心理素质问题较突出,出现了各种社交恐惧症交往综合症和抑郁症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交际范围日趋扩大、大学生的交际方式丰富多样、最难处理好宿舍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大学生人际交往总体评价不容乐观。调查显示,人际交往是大学生面对的最苦恼、最难适应的问题之一,有70%的同学不同程度地对人际交往感到不满。超过半数的同学人际交往不良,认为大学生活中最缺少的是理解和友谊12%的学生对老师尊敬但交往不多4.5%的学生对老师不尊敬、不喜欢主动交往 22.8%的同学选择消费层次作为其择友的出发点之一。 37.8%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最难处理好宿舍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另外,跟男生相比,女生更看重个人的人际交往状况。人格缺陷和不良个性特征,是引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75%的同学希望学校提供平台,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类型是师生交往、同学交往、恋爱交往、亲人交往等。建构良好大学生人际交往应遵循平等尊重原则、互惠互利原则、信用原则和相容原则。建构良好大学生人际交往需要理清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伦理原则;加强大学生道德价值的导向和调节和道德社会化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道德教育;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有效平台和有利环境;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的道德调制;重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关注大学生人际交往引发的心理问题。
3
、当代大学生消费伦理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是消费总水平偏高且差距明显,家庭提供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消费结构主要有生活消费、学习消费、休闲消费三部分构成。大学生消费的几个误区是无计划消费,盲目冲动;从众消费,简单模仿;人情消费,愈演愈烈;不顾实际,攀比消费;追逐名牌,虚荣消费。调查显示,大学生消费分为四档:贫困型消费,每月三四百元,经济型消费,需要七八百元,小康型消费为千元出头,而奢侈型消费则达万元。学生消费的80%以上由家长来买单。生活消费(伙食、日用品)开支可大致分为四个层次,月平均消费在150-200元占7.31%200-300元占20.66%300-500元占66.16%500元以上占5.86%。他们的消费观念最大特点是追求时尚。在一部分大学生当中,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如攀比心理、放任心理、虚荣心理、郁闷心理等。有些大学生生活不够节俭,花钱大手大脚屡见不鲜,艰苦奋斗精神淡化,自立自强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伦理原则为适度消费、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相统一、科学消费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对大学生消费行为进行价值引导,需要倡导适度消费 反对物质主义、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生活观,加强艰苦奋斗教育;倡导绿色消费,树立可持续消费新理念;倡导校园主流文化,提高闲暇消费质量;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理财能力;倡导简静的生活方式,提升人生生活品质;充分利用网络文化进行教育引导。
4
、当代大学生恋爱伦理
当代大学生在恋爱问题呈现出鲜明的群体特点,在恋爱人数、恋爱年龄、恋爱动机和恋爱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引人关注和深思:大学生恋爱人数呈上升趋势、大学生恋爱年龄趋向低龄化、大学生对恋爱问题的认识趋开放性、大学生恋爱类型和动机多元化、大学生的恋爱态度谨慎是主流、大多数大学生希望校方能正确的引导大学生的恋爱问题。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80%的同学曾经恋爱或是正在恋爱中,1820岁的低年级学生所占的比例占到了45%。有78%的大学生经常上网,有56%的大学生曾经有过网恋。大学生谈恋爱大体可归纳以下五种类型:志同道合型,占17%;情投意合型,占19%;尝试初探型,占37%,弥补精神空虚型,占15%;虚荣型,占7%。这五种类型的恋爱占了大学生恋爱的95%以上。大学生中为爱情而恋爱的仅占35%。个人情感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大学生,处理不好恋爱与学业、爱情与性等诸多问题,导致抑郁、敌意等心理症状,造成未婚合住、未婚先孕、为情自杀他杀。因此,大多数大学生希望校方能正确的引导大学生的恋爱问题。
对大学生进行恋爱观的价值引导和教育必须讲究针对性、全面性、原则性和循序渐进性。对大学生恋爱问题进行价值引导需要以人生观教育为支点,引导大学生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以道德观教育为基础,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性;以理性教育为向导,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恋爱挫折;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成长空间。
5
、当代大学生性伦理
当代大学生性行为、性观念的调查主要从性知识,自身性性行为,与异性的性行为,网络交友与性,非常态性行为、性情感等方面展开的。2/3大学生的性困惑与性教育缺失有关,有5126%的投票者表示是通过含色情内容的书籍、网站和影片,325%的人表示是通过家长和学校教育获得性知识。性自慰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有性梦经历的占 66 %。校外同居现象并不鲜见。为了追求物质或利益享受,个别大学生不惜以肉体为交换条件。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助长了两性关系中的性混乱现象。大学中还会不时传闻在哪个教学楼或学生公寓中发现了暴露狂、露阴癖、恋物癖、窥阴癖、易性癖等性心理变态情况,大学生对于同性恋这个名词已经不陌生了,因为在校园里,已经有了同志(男男)和拉拉(女女)。性具有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存在方式,性生理因素和性心理因素是诱发大学生性行为的自然基础,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性价值观的形成有重大影响,而性价值观对其性行为起着支配和决定性作用。
解决大学生性问题的伦理对策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和体会性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比如科学、严肃的原则,爱与尊重的原则,有利和不伤害原则,责任和义务原则,自由和自愿原则和专一、守诺、私密原则等。解决大学生性伦理问题应该遵守基本的性伦理原则;全方位对大学生进行性伦理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性道德情感;把握大学生性伦理教育的原则、规律和方法;加强外部环境建设,引导和规范大学生性行为。
6
、当代大学生诚信伦理
客观地讲,当前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状况总体是好的,大多数同学对诚实守信能认同,能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认真践行诚实守信,也能产生良好的诚信道德情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调查显示,在大学生首先必须具备的三个优良品德问题中,67.6%的人选择诚信,远远高于位于第二、三位的善良8.5%)和创新5.6%),说明大学生普遍认为诚信是大学生应有的素质,对诚信的价值期望普遍较高。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代大学生还存在各种各样的诚信缺失,对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及原因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形式为诚信道德认识模糊、诚信意识与行为失衡、失信行为多样化等。调查显示,一些大学生对诚信道德的内涵缺乏正确理解,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功利性倾向和从众心理、不平衡心理、侥幸心理等错误心理。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受到条件和环境的影响明显,如在路口遇上红灯而此时并未有车辆通过时,34.4%的人表示视当时情况而定,10.2%的人表示没有警察管就过,13.1%的大学生会看到别人通过也跟着走。由此反映大学生诚信观念出现分离现象。失信行为多样化,主要反映在学业、经济生活、就业以及人际交往等各方面,有考试舞弊,作业抄袭、恶意欠费,不还贷款、履历掺水,随意毁约等表现形式。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为政治诚信、学习诚信、生活诚信和契约诚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原则是主体性原则,渐进性、发展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自律与他律并举原则。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伦理对策包括打造诚信校园环境;拓展诚信教育空间;建构诚信评价机制。
7
、当代大学生科技伦理
科技伦理道德是指人们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时,对于社会、自然关系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在科技活动中所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调查显示:大学生不仅在网络伦理、环境伦理、工程伦理、生命伦理等方面从认识到行为的层面都出现问题和偏差,在学术科研上的伦理道德问题也很多,论文抄袭、剽窃、考试违纪舞弊已不再是个别现象。当前高校学生在科技创新和毕业论文撰写上,由于受社会学术腐败的影响,其不正之风也同样有多种表现形式,首先是浮夸、浮躁,求量不求质,造成科技创新、毕业论文的质量下降,有些是数据粗糙,经不起推敲,有些是一稿多用,滥竽充数;另一表现是欺诈行为,如程度不同地虚报论文数据,不正确地引用他人成果,对自己的成果和论文不恰当地吹捧等。更有甚者,弄虚作假,包括剽窃、假造科研成果和篡改真实数据,为追求论文过关不择手段。还有的学生不正当地引用甚至盗用别人的成果,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对做枪手、助学贷款欠款不还等行为,也并不觉为耻。另外,相信命相、卜筮、占星,网络算命等相信伪科学等仍在高知识阶层的当代大学生中不乏其人。对大学生进行科技伦理教育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然而,科技伦理在我国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与我们倡导科学价值而忽略其工具性有关。
以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以技术造福社会,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技术实践的出发点,在注重大学生的技术、技能、专业能力训练的同时,切实加强科技伦理道德教育。《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高等教育要塑造合格人才,就必须打破急功近利的狭隘的功利主义,回归大学的本体育人功能。大学要不负众望,就应不断去追求、探索,从而使自己不仅成为传播科学技术的知识殿堂,而且成为实践美德、追求高尚的精神乐园,科技伦理具有丰富的大学德育意义。我们需要通过规划与调整专业教育的学科内容,将科技道德教育纳入高等院校学业课程体系;加强人文关怀素质的培养,实施科技、人文、伦理整合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科技创新环境等途径来提高大学生的科技伦理道德素质。
8
、当代大学生网络伦理
互联网正取代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成为当代中国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首要渠道。网络既是虚拟的存在,同时又是大学生交流真实思想情感的场所,信息的超载,使当代大学生对信息缺乏理性分析和思考,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往往陷入低谷,甚至脱离现实,沉溺网络患上网络孤独症网络成瘾症。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网络言行随意放纵、网络价值观念模糊、人格冲突突出、网络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网络成瘾者人数众多后果严重等方面。调查显示,9%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不会给人带来负面的影响,49%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会给人带来负面影响,41%的大学生说不清楚网络会不会给人带来负面影响。45.6%的大学生希望自己在网上成为和现实中不一样的人40%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浏览过黄色网站。35.1%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文章是不道德的行为。16.1%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私自使用别人的账号是不道德的。
大学生网络生活需要遵循尊知原则、诚信原则、忠诚原则、无害原则、公平原则、和谐发展原则、尊重原则、商洽原则等。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必须建设大学生德育网站,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占领网上思想教育阵地;转变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立适应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正式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人文、道德教育;加强网络管理,加大网络立法力度,对大学生进入网络社会进行法律保护和有效地防御大学生网络犯罪。
9
、当代大学生生命伦理
需要说明的是,本章所讨论的不是基因重组技术、克隆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生殖技术等所带来的若干生命伦理问题,而是人类对自身生命的珍爱,追求生命的永恒意义和价值的问题。卫生部门在2003910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约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其中,15-34岁是自杀的高峰年龄段。大学生正处于这一高峰年龄段,自杀率为同龄一般人口的2——4倍。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表明,大学生的自杀率约为20/10。本书作者在湖南四所高等院校调查显示:71.4%的大学生从来没有过自杀念头;26.5%的大学生曾经有过自杀念头;2.1%的大学生经常有自杀念头。从数据可见,超过1/4的被调查者曾经有过自杀念头,这个数据是十分惊人的。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复杂多样,有家庭变故、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紧张、环境适应不良、经济和就业压力、失恋、身心疾患、媒体不良引导等原因,自杀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学生自杀从产生自杀意愿到实施自杀行为,历时半年以上者达81.3%。可见,预防大学生自杀是可行的。
著名的德国伦理学家包尔生说:自杀是道德病态。一些青少年自杀的案例表明,青年自杀,除了对即时产生的心理危机不能及时排除这一表层的直接的原因之外,重要的是对于自身价值判断的偏颇。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责任感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则是预防青少年发生心理危机的基础性工作。另外,培养积极正确的生死观和时代观;注重利益教育与伦理教育的和谐发展;加强社会群体的影响功能;培养青年学生的群体意识;允许个体价值观在社会价值观的框架下存在;追求生命的永恒意义和价值,都是对青少年发生自杀行为的超前性预防。
10
、当代大学生休闲伦理
大学生休闲生活的特点是休闲时间比较充足、休闲动机多样化、休闲内容比较丰富、对休闲认识存在着一些误区、休闲活动呈现出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大学生休闲生活的误区有大学生休闲生活盲目低效、层次不高;大学生休闲生活道德意识不强;大学生休闲生活的消费失衡;大学生网络休闲失范。调查显示,除了节假日、寒暑假,除去每天8小时的睡眠时间,以每周40节课、每节45分钟计算,每周上课时间为1800分钟,大学生课余时间为4920分钟,几乎是上课时间的3倍。在大学生休闲活动的动机有以下几种:松弛动机(占47.2%)、娱乐动机(占44.9%)、交往动机(占48.3%)、完善自我动机(占43.3%)、贪图享乐动机(占38.7)。学生的休闲方式主要以阅读、上网、购物、旅游和体育运动为主,其中在某些休闲内容方面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高达89%的女生选择购物,而此项男生只有14%;相反,23%的男生选择了玩电脑游戏,而女生则很少。
大学生休闲生活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包括自由参与原,健康有益、全面发展原则,符合规范原则,给予指导原则和有效控制原则。对大学生休闲生活的道德明确大学生休闲生活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了解休闲生活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建立良好的休闲动机,有计划、多渠道地开展休闲教育;加强对大学生休闲生活的道德调控。调控需要发挥社会的引导作用,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作用,从道德上牵引大学生按照大学生休闲生活的正确原则和要求去主宰自己的课余生活,更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更加珍惜自己的大学生活,快乐地学习,健康地生活。
11
、大学生择业伦理
大学生就业难,虽然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职业价值观的错位,也是引发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念变化的主要特点是从职业服务功能所涉及的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看,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一种从关注社会关注个人以及个人与社会兼顾的变化;从职业活动满足个人需要的角度看,大学生在职业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多元价值追求并存但偏重于物质功利价值追求的特点;从职业的稳定性来看,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由一次就业定终身多次选择变化。本书作者在大学生选择职业考虑最多的因素的问卷调查中,87%的学生最关心经济收入,71.5%的学生最关心权力、地位升迁机会,67%的学生希望工作舒适、地点好,60.5%的学生关心专业对口、有出国机会。绝大多数学生把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大城市作为自己选择的意向,选择去农村的不到5%。本书作者在毕业生就业单位首选的问卷调查中,35.6%的学生选择外企或合资企业,25.5%的学生选择大型国有企业,20%选择科研、学校、医院、新闻等事业单位,13.5%选择政府机关,2.5%选择自己创业,1.6%尚未考虑好,0.4%为其它。据调查,在200216—35岁的青年中,有25.6%的人曾经换过工作单位。在最近3年内换单位的情况是:换过一个单位的占12%,换过两个单位的占4.9%,换过三个单位的占0.4%,换过六个单位的为0.4%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念变化中有合理因素,也有不合理因素。当代大学生择业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伦理原则有服从社会需要的择业原则、充分发挥个人素质优势的择业原则和有利于成才的择业原则。对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念变化中的不良倾向进行伦理调适的措施包括处理好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遵循正确的择业原则;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导向,转变传统职业价值观念;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大学生自身建设。
(二)提出从总体解决大学生伦理问题并进行价值引导的主要途径
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对价值观的双重效应,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大学生自身心理的不稳定性、以及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都构成了大学生伦理困惑的原因。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抓住了解决当代大学生伦理缺失问题的关键。要从根本修补当代大学生伦理缺失,其有效途径为:
1
、明确先知后行,从知行统一的软件层面上修补当代大学生伦理缺失。大学道德育效果的最终体现是大学生道德表现的知行统一。面对大学生道德知行错位的现象,谋求知行统一已成为我们改善德育效果的重要目标。首先,加强道德认知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是有关的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应本着科学、认真的态度建立起一个系统、科学、有效的现代德育课程体系,搞好德育教材建设,保证德育教育,内容目标化、系统化、有序化。另一方面;应向教育者强调指出的是道德认知教育内容和方式的确定要与大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道德发展水平相适应,平时要注重开发和调动他们的心理潜能,以便更好的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延展性,从而实现德育效果内化为大学生的个性品质,良好的道德习惯。其次,培养大学生在道德认知教育活动中增强道德自我完善意识,在实践中提高道德责任感。一方面开展各种各样有益的校园活动,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立、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提高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体验主人翁的自豪感。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通过学习和活动自主寻找自身道德品质的恶源,帮助他们确立有效克服自身缺点的方式和方法,从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角度,应充分信任学生们,让他们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不能事事必躬,包办代替。总之,大学生德育可谓无时不在受到重视,但部分大学生的表现却还是不尽人意。这其中的原因除了社会变革带来的冲击外,主要还与我们德育工作的逻辑支点和体系建构有着密切关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着重强调了大学生德育工作应该加强和改进的必要性,为我们提供了思想方法和行动指南。知行统一就是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统一,道德实践是克服学生言行不一的最好途径,德育实践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的惟一基础。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凝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而形成的,学生在交往中掌握道德规范,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质。德育效果也是在实践中通过学生的行为来检验,德育只有变成学生的实践才有价值和意义。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德育实践的出发点,脱离了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也无所谓道德。因此我们在确定德育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时,实施德育管理和评价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交往和实践与之相符合,使学生在现实的社会交往和生活中,学会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逐步形成高尚的道德人格。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在道德实践的基础上相结合,便会构成一种高层次的道德动机和信念,道德信念和意志是推动学生产生自觉道德行为的原动力。
2
、建立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生活德育模式。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它有这样两个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相互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点,那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价值引导,即是指教育是投射着、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这种主观意趣内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生活德育是一个建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精神世界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而不是外在环境、外在力量的简单模塑、铸造而成的。这种自主建构需要教育者的价值引导。生活德育的价值引导是指遵循大学生生活的逻辑,尊重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内在需要,引导大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自己的情感热爱生活,促进大学生个体与周围的自然、社会的内在整合,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品德、知识和能力,从而为营造明丽的内心生活,建构坚实、丰富、光明的精神世界奠定基础。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摒弃灌输、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正视价值冲突、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与交往。生活德育实现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辨证统一,旨在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并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依据学生智慧发展的水平确定德育内容和方法,着眼于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的唤醒,从而使建构活动成为学生的自主自愿。
3
、建立示范机制,从自律自省层面上修补当代大学生伦理缺失。道德是以自律性为基本特征的,道德规范作用的方式需要有内省式自我约束,道德人格的培养也需要在自律养成过程中实现。自律和他律最初是由康德提出的一对哲学伦理学范畴。康德的自律概念强调意志自律,即自己为自己立志,因为任何外部立法,无法使得任何人去接受一种特定的意图,或者能够决定他去追求某种宗旨,因为这种决定或追求取决于一种内在的条件或者他心灵自身的活动。道德规律要真正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规则,必须经过内在的意志自律的升华。马克思、恩格斯改造了康德的道德观,将道德看作是一种反映人们生活过程的社会意识形态,而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物质和意识范畴的辩证关系出发考察道德的本质,那么,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本质上是他律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个体道德的自律性,认为一切的道德规律只有通过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转化为道德的自律,才能成为实存的道德行为和道德风尚。可见,道德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个体的自律以社会的外部的他律为基础和根据,同时,社会道德要求只能通过个人的自律才能实现。相对于他律,道德自律的控制效果较为稳定和持久,因为道德自律的主体行为方向和水平较少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而属于较高层次的社会控制方式。而道德的自律性也是它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标志,也是使其在现实世界中发挥独特作用的魅力所在。我们要针对当代大学生伦理缺失现状,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的示范机制。实践社会主义道德观,要求我们善于发现和运用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可望、可及的道德楷模,让典型引路,让当代大学生见贤思齐。我们还要特别强调领导干部、广大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领导干部、大学教师要把社会主义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规范和道德形象去教育影响学生。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养成自律自省的意识和知耻改过的观念,勇于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明确辨别是非荣辱,自觉加强自我约束,使优良思想道德观念的培养成为他们主动的人生追求。
     4
、建立评价机制,从他律层面上修补当代大学生伦理缺失。要针对当代大学生伦理缺失现状建立健全社会主义道德的评价机制。道德规范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以善恶标准对社会现象进行评价。按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主要是指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主要是指违背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要结合高等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具体要求建立健全道德评价机制、诚信档案制度,在社会主义大学中筑牢基本道德规范,形成惩恶扬善的舆论氛围。大学生品德评价是把德育落到实处,使德育自律与它律相结合、由软变硬,由虚变实的一项重要措施。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不仅依靠道德教育,还在于完善的道德机制和公平的道德规则。品德评价通过互评和自评,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能力。良好的道德环境要求有一个系统的评价社会行为和经济行为的道德标准。建构高校德育评价机制,应引导学生以自省为核心的自律意识,用自律导引学生美德伦理,达到自我实现的精神境界;科学建构以约束底线伦理为核心的他律机制,用他律影响学生的道德选择。品德评价的原则应建立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导向性评价和现实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建构道德评价机制还要明确新时期的道德规范和标准,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消极的东西有体制化的惩罚;二是从正面让学生了解作为社会公民对社会、对他人的义务和责任,以及在现实中的表现。其次是形成群众评价机制,道德本身是社会关系的规范,要用社会关系的主体进行评价,通过同学、老师、辅导员等多方位评价,并对学生毕业和就业产生影响,促进学生道德内省和升华。
    5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让大学成为人文精神的创造源和传播源。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学生价值困惑的实质是理想信念的疑惑、道德的迷失与存在的迷失,既表现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又表现为他们对人文精神的渴求。面对大学生价值困惑,大学应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科学正确地理解世界、理解动态发展的时代与社会、理解他人与自己的位置,不断在消除困惑中成长,不断在超越自我中成熟。加强人文教育,解决大学生的价值困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了解传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培养学生在自己的行为实践中努力遵循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其次,我们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确立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高教改革,一改60年代提出的学问中心论,进一步提出人的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结构所具有的知、情、意三大维度的特点,在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综合化的同时,重视情感教育和个人心理品质教育。眼下我国理工科院校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已经引起普遍的关注,各类课程的门数越来越多。但在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涉及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类课程仍比较少,特别是能够深入浅出、比较全面系统、深受大学生欢迎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人文课程数量更少。高校人文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学科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第二课堂、社团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人文讲座以及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途径等一系列问题的系统工程。
6
、占领高校网络阵地,不断增强网上思政工作的影响力。网络时代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互联网打破了原来分级传达信息的方式,学生和教师获得信息几乎是同步的,甚至有的学生知道得比教师还早。此外,网络传播是交互式的,与过去思想政治教育你说我听、你问我答的单向方式有极大不同。因此,积极占领网上思想教育新阵地,不断增强网上思政工作的影响力,成为当前面临的崭新课题。高校网络教育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缺乏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的文化性、资源型、趣味性网站。现有的主页都属官方网站,通知、工作性新闻多,文化信息、资源型、趣味性内容几乎为零,交互性也很差,点击率和影响力、吸引力有待提高。网络教育必须在官方面相以外,开辟新的、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并要突出高品位,正确引导校园舆论,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为大学生排忧解难服务,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扶正祛邪,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识别和抵制网上不良思想意识的能力。我们要把校园一些网站、主页、信箱、论坛等建设成为宣讲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课堂,建设成宣传、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有效阵地,建设成为联系党和政府与大学生的新纽带,建设成为修补当代大学生伦理缺失的新空间,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利用网络资源比较成功的是清华、北大,以及武汉大学几所高校。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论坛,北大的末名论坛,集聚了一大批大学生在此沟通交流,讨论文学、艺术、哲学、社会文化、道德等等一切可以讨论的问题,这种论坛集聚和沟通的是知识,是意见,是观念,而且他们形成的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其具有的影响力,对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网民来说,更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高校道德教育应借鉴这一形式,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更好地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使21 世纪的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在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促进整个社会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方面迈出崭新的一步。
7
、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对大学生伦理困惑的解答也是对道德教育自身存在问题的剖析与研究,面对关于大学生伦理问题的种种批评,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学校、家庭与社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作为三位一体的连续教育,这是现代德育发展的一种必然,也是道德教育实现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要建立以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学校、家庭、社会为三个层层扩大的同心圆式的彼此关联、相互促进的教育模式。三个同心圆是三大教育层面,相关层面上的教育内容虽然不同,但目标只有一个,即促进学生道德素质不断提高。青春需要引导,需要关怀,更需要理解与信任,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给予这代大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尊重,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理解他们的快乐、痛苦、孤独与困惑,帮助他们认清自身的使命与责任,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通过积极的反思,帮助他们找准人生之路,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八、课题研究的突破性成果与社会反映
由于目前还未有系列化的大学生伦理问题的专题研究,因此本项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本项研究成果面向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青年问题研究者、教师、大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等群体,既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青年问题研究者提供参考资料,又可以成为本项目的研究对象——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教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有益教材。
(一)从搜索到的部分结果看,已公开发表的40余篇论文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被众多的刊物、网站、研究者转载或引用。如赵阿华论文《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微》发表在2007年第2期《学术论坛》(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被2007年第10期《新化文摘》篇目辑览收入。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被《中文电子期刊服务网》(CEPS)全文收录,被众多的研究者引用,等数家网站转登。
   
(二)课题主持人在课题研究期间, 对本校对学生开展有关大学生伦理问题的专题讲座,得到了良好的反响。
    
(三)课题主持人部分文章在各种评比中获奖。例如论文《和谐社会语境下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问题的伦理思考》发表在2007年第1期《中国职教》,并于2007年获得并获得中国职教协会论文评选一等奖,2007年湖南省教育厅提高高校贫困生能力研究和论文征集、评选活动一等奖。

九、本课题领域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伴随着我国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信息时代的来临,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全面渗透和现代社会的科技化,使人们的生活情境空前复杂化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可能不发生巨大的变化,现有的伦理道德必然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样的时刻,认清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必须有大力发展这个现实的大趋势,并从现在起做扎扎实实的努力,在社会注意伦理道德领域,开拓新视野,发展新观念,意义既迫切,又深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课题的研究远远没有结束,需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进行创新研究与实践。
(二)本课题所探讨的是大学生伦理问题,是一个内容复杂、涉及面广的大课题。本选题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受本人学识水平和能力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研究所需要的时间、物力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对当代大学生伦理问题的调查范围还不够广泛,在资料来源上还缺乏典型的个案与材料,这些不足本人将在以后的进一步研究中注意改进和加强。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及有关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三)大学时期是进行伦理道德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是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加强失学生道德建设首先要将纲要内容具体化,提供道德教育的丰富材料。同时要发挥德育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重视社会实践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采取灌输与双向交流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加大高新技术在道德教育中的运用,全面提高教育者素质,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在新的世纪,高校要完成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艰巨任务,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将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伦理道德教育的方法途径研究上,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四 )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对价值观的双重效应,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大学生自身心理的不稳定性、以及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都构成了大学生伦理困惑的原因。青春需要引导,需要关怀,更需要理解与信任,社会应该给予这代大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尊重,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理解他们的快乐、痛苦、孤独与困惑,帮助他们认清自身的使命与责任,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通过积极的反思,帮助他们找准人生之路,这才是最有价值的。对大学生伦理困惑的解答也是对道德教育自身存在问题的剖析与研究,面对关于大学生伦理问题的种种批评,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教育与社会。成长是一种过程,当代大学生需要更多的生活磨练。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一)研究报告(成果主件之一);
(二)专著:《建立心灵的秩序——“80大学生伦理问题的现状及其价值引导》24万字(成果主件之一,另本装订,待出版);
(三)公开发表论文44篇(论文复印件另本装订)。

     
附:公开发表论文目录:
A
、赵阿华公开发表的论文、专著
1
、论文《如何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18岁成人教育》发表在200219期《职业技术教育》(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2
、论文《青少年心理偏差的主要类型及疏导方法》发表在2003年第1期《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3
、论文《非智力因素——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发表在2003年第15卷《中国教育教学杂志》
4
、论文《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诌议》发表在200311月上期《教育新导向》
5
、论文《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探析》发表在200311月下期《教育新导向》
6
、论文《探索高职院校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发表在2004年第8期《中国教育教学研究》
7
、论文《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研究》发表在2005年第2期《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8
、论文《当代大学生性现状调查及其伦理对策》发表在2006年第3期《青年学研究》
9
、论文《大学生休闲生活及其伦理规约》发表在2006年第6期《中国职教》,并获得中国职教协会论文评选一等奖。
10
、论文《大学生恋爱观及其伦理审思》2007年第1期《青年学研究》
11
、论文《和谐社会语境下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问题的伦理思考》发表在2007年第1期《中国职教》,并于2007年获得并获得中国职教协会论文评选一等奖、湖南省教育厅提高高校贫困生能力研究和论文征集、评选活动一等奖。
12
、论文《我国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伦理调试》发表在2007年第2期《教师教育》
13
、论文《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微》发表在2007年第2期《学术论坛》(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被2007年第10期《新化文摘》篇目辑览收入。
    14
、论文《论当代中国城市文化伦理的构建》发表在2007年第 5期的《投资与理财》(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15
、论文《儒家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研究》发表在2007年第4期的《文史博览》
16
、论文《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伦理审思》发表在2007年第8 期的《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见录稿通知)
17
、论文《对当代大学生责任伦理问题的解读》发表在2007年第6 期的《云南财贸学院学报》(IE核心期刊)
18
、论文《对大学生自杀现象的伦理解读》发表在2007年第6 期的《中国市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19
、论文《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及其伦理调试》发表在2007年第6 期的《各界文论》
20
、论文《当代大学生科技伦理教育诌议》发表在2007年第6 期的《职业圈》
21
、论文《和谐社会目标下的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伦理探析》发表在2007年第7 期的《科技资讯》
22
、论文《当代大学生伦理问题及其价值引导研究》发表在2006年第7期《中国职教》,并获得中国职教协会论文评选一等奖。
23
、论文《试论邓小平正确处理文化领域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发表在2006年第8期《中国教师与教学杂志》(见录稿通知)
24
、论文《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发表在2006年第9期《科学咨询》(见录稿通知)
25
、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精品规划教材《大学生素质培养》(编写第一、四章,副主编)20066月由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26
、专著《建立心灵的秩序——“80大学生伦理问题的现状及其价值引导》(24万字,已完稿,待出版)

B
、课题组成员公开发表的部分论文
1
、黄汀 论文《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定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发表在2003年第10期《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
、黄汀 论文《提升哲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发表在2002年第10期《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3
、黄汀 论文《改进德育工作  夯实做人基础》发表在2003年第16期《职业技术教育》
4
、成梅 论文《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的历史沿革及比较思考》发表在2006年第10期《职业教育研究》
5
、成梅 论文《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表在2006年第2期《临床身心疾病杂志》
6
、宋湘绮 论文《提高高职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若干思考》发表在2002年第8期《职教通讯》
7
、宋湘绮 论文《论高校网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发表在2002年第7期《云梦学刊》
8
、宋湘绮 论文《关注品德——走出当代人才聘用的困惑》发表在2002年第12期《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9
、颜峰 论文《创新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对策》发表在2003年第7期《思想教育研究》
10
、颜峰 论文《略论师德与提高两课师资质量的关系》发表在2003年第4期《现代大学教育》
11
、熊宗哲 论文《贯彻以德治教方针,切实加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发表在2001年第8期《湖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2
、熊宗哲 论文《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发表在2000年第4期《湖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3
、苏玲 论文《试论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发表在2003年第7期《高等农业教育》
14
、苏玲 论文《针对性教学: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尝试》发表在2004年第3期《云梦学刊》
15
、吕广南 论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困惑》发表在2006年第1期《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16
、吕广南 论文《浅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发表在2005年第5期《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7
、吕广南 论文《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发表在2005年第4期《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18
吕广南 论文《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探讨》发表在2006年第7期《湖南林学院学报》

十一、主要参考文献
(
一)国家有关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宣部、教育部 《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意见》以及《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学习读本等。
(
二)、国内研究成果:《应用伦理学》,作者:卢风;《第五代》,作者:武俊平;《伦理大思路》,作者:唐凯麟;《与时俱进谈教育》,作者:段志坚;《性爱十年:全国大学生性行为的追踪调查》作者:潘绥铭等。
(三)、国外研究成果:《道德教育与大学文科教育之关系》 作者: Mitias . M . H ;《道德与大学生生活:个案研究方法》 作者: strike , K . A 与物 ss , P . A :《社区服务工作对大学生德育发展的影响》作者:Boss , J . A 等。

              
《当代大学生伦理问题的现状及其价值引导系列研究》课题组
                                                     2007612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