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教学研究问题

关于大学教学研究问题 

                                         张相乐

                                        长江大学

    大学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大学教学过程所特有的专业目的性、创造性、独立性以及与科学研究的结合,使大学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教师不研究教学,也就无法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不认真开展教学研究,也就不能持续地提高教学质量。尽管大学都重视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大学教师也程度不同地开展教学研究,但大学教学研究者对于什么是大学教学研究,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等问题的认识却比较模糊,这必然阻碍着大学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为此,本文就大学教学研究的有关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一、大学教学研究的内涵

    什么是大学教学研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教育学著作既对此较少论及,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概念。潘懋元先生在1985出版的《高等教育学》中论述教学研究室的工作时曾指出,教学研究室所开展的教学法工作,具体包括,教研室成员学习教育理论、方针与政策,研究教学计划,讨论、编写教学大纲与教材,研究备课中的问题,审议讲稿,组织观摩教学、试讲、听课,审查考题与评分,总结、交流教学经验,举行读书报告或学术交流,讨论教学法论文等。这里的教学法工作就是一种教学研究活动。也有研究者认为,大学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与专业的教育科学研究人员不同,主要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教学内容,另一个是研究教学方法。这里虽把教学研究视为教育科学研究,但却将教学研究仅仅局限于对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教学是大学的中心工作,大学教学质量决定着大学的办学水平,学校的其它各项工作都要从有利于人才培养出发,做到围绕教学、服务教学、服从教学,所以,教学研究的范围应当大大拓展。教学成果最能反映教学研究,我国从1983年开始设立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至今已连续授予三届,从已获奖的成果看,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只是获奖成果的一部分。根据教育部《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教学成果主要包括:1.在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其相关的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成果。2.在组织教学工作、推动教学及教学管理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开展质量保证与监控工作,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等方面的成果。因此,如果说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研究是一种微观层次的教学研究,那么关于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专业设置与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的研究就是一种中观层次的研究,而关于大学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发展规划等的研究就是一种宏观层次的研究。这三个层次的教学研究在学校内部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每一层次又包含丰富的具体的内容,不过无论何种教学研究都是大学教育工作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以期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有效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活动。大学教学研究具有学术性、复杂性、独特性与实践性等特点。

    (一)学术性。大学是学术组织,学术活动是大学的职能活动,其在大学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具有核心地位。美国高等教育专家博格认为,大学的学术活动不仅“意味着通过研究来发现新的知识”,即“探究的学术”;也“意味着通过课程的发展来综合知识”,即“整合的学术”;还意味着“发现一定的方法去把知识和当代的问题联系起来”,即“应用的学术”;最后是“通过咨询或教学来传授知识的学术”,即“教学的学术”。大学以人才培养为自身学术活动的主要内容,如何通过四种学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正是大学教学研究的旨意。

    大学教学研究的学术性常常遭到部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的质疑,他们认为教学研究不过是一种工作研究,其成果至多是研究者教学或教学管理经验的总结。然而,与一般的工作研究或经验总结不同,大学教学研究建立在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所进行的系统的、持续的、有计划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的探究,教师通过研究提出自己的教学理论,在推动教学改革的同时,又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高等教育研究创新的思想基础正是“关照实际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关照理论建设的实际问题研究的相互交叉和结合”。大学教学研究者对教学活动中各种因素相互关系的探究,是对理想教学状态的无限追求,研究者针对教学情境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持续地探索,揭示其中寓含的教育教学规律,将教育教学规律与教学实践巧妙地结合起来,大学教学研究无疑属于教育科学研究,并具有一般学术活动所具有的探究性、自由性、自主性、学科性特点。肯定教学研究的学术性,对确立大学教学研究在大学中的地位,确立大学教学研究在繁荣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地位,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复杂性。大学教学研究如此普遍和司空见惯,以至于其可以寓育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之中。教师为人师表,从与学生交往到备课、课堂讲授、批改作业、辅导答疑等,都贯穿着教学研究。大学教学研究远比中小学校本教学研究要复杂,中小学校本教学研究只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自己的教室中发现某个教学的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追踪”或汲取“他人的经验”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大学组织结构复杂,学科专业林立,课程多种多样,高层次专业人才云集,任何有效的教学研究都要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对构成教学过程各因素及其相互联系进行系统性的研究,都要从教学实践出发,考虑学校自身的环境,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师资状况,学生情况等,教学研究者都要树立系统性、整体性的观念。大学教学研究的复杂性还表现在,从一节课的教改到一所大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都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采取多种研究方法,一些大型的教学改革研究不仅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具体的实施步骤,有效的保障措施,甚至还要求学校全体人员都要参与其中。如,哈佛大学面对高等教育和整个社会愈来愈显示出专门化、专业化和行业细分的趋势,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知识丰富、积极向上、敢于创新的人才,于2004年开始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本科教学大纲改革。其改革指导思想是:重视国际化,注重文理科通识教育,鼓励不同学科交叉,强调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强调校内合作互动。采取了诸如以系列综合课程代替核心课程;减少专业必修课,推迟专业选择时间;让学生接触不同学科的最前沿研究;改革教学方法,强调小班授课等一系列的措施。类似哈佛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教学研究就是一项全方位、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要考虑社会需求、科技发展和大学自身使命,要以教育思想的改革和创新为先导,要在学校统一领导下,调动大学内部现有的各种资源,并要求各部门之间互相协调与合作。

   (三)独特性。每一所大学都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在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模式的选择上有表现独自风格的个性。大学的个性既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结果,又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的表现,因此,不同学校的教学研究无论是在过程上,还是在结果上都是具体的、独特的,都立足于解决学校自身教学情境中的问题,着眼于学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培植自身的传统和文化。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教学研究的独特性集中体现在教师教学的创新性上。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劳动。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教师总是依据自身对教学的认识,依据自身对教学活动过程及结果的反思,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学反思的过程,从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教学反思在每一位教师那里,其具体内容却各不相同,或侧重认知,或侧重批判,或侧重陈述等。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实践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教学风格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它也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富有个性的教学研究的结果。

    教学研究的独特性是相对的,任何有效的教学研究都要遵循学术研究的规范,教学研究成果也不是独家享用,不可推广。但对他人教学研究成果的吸收与利用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如某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对其他高校的做法就不能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一定要对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等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吸收其他学校成功的做法,并对校情进行具体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否则一味模仿,注重局部优化,没有自己的特色,必然导致模式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水土不服或脱节现象,影响到模式整体功能的发挥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同样,目前我国许多大学都在持续推进学分制改革,学分制作为一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有其普遍的一般的规律,每所学校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绝不能对其他学校的经验照搬照用,生吞活剥。

   (四)实践性。大学教学研究不是一种纯粹的教育理论研究,而是一种实践性研究。其研究人员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从事大学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的教学管理人员、教师、教学辅助人员等。研究的目的不在于验证某个教学理论,而在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研究的方法往往是边研究,边应用;边应用,边研究;将理论研究以及实践中经验的总结与提炼所得出的成果,又拿到实践中去检验、完善与应用。研究的过程可归纳为:问题——方案——行动——评价——总结,每一环节都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的,与教育教学活动密不可分。与实践相分离的教学研究没有任何价值,也根本没有开展的可能。

    二、大学开展教学研究的策略

    面对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挑战,大学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加强自身改革,以增强适应性,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学加强教学研究,强化教学改革显得极为迫切和必要。

    (一)面向学生,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学生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文化的内化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面对的文化是教师所选择和加工过的文化,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师选择和加工文化的出发点,而教师对文化的选择和加工又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学生的发展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价值追求,大学教学研究必须面向学生,要研究怎样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研究如何才能更加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勇于探索的精神。大学教学研究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深入研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等,深入研究每个学生学习的参与深度、参与质量和人格品质的发展状态,深入研究学生如何“建构”知识而不是知识如何去“整合”学生。

   (二)建立完善机制。大学教学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学教学研究的开展一定要做好规划,加强领导和指导,建立完善的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形成全校师生研讨教学的氛围。首先要建立明确的导向与激励机制。教学研究是教学的基础,大学必须重视教学研究的开展,确立教学改革必须依靠教学研究,教学研究要为教学实践提供指南的观念,使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要克服重科研,轻教研,确立教学研究也是一种学术研究,科研与教研并重的观念。为了鼓励教职工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深化教学改革,大学要设立优秀教学成果奖、教学优质奖、教学管理优质奖等,以表彰、奖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成果的集体和个人。在各项教学建设,如品牌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等项目的遴选、立项过程中,要确立教学成果奖在评比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师职称评审中,应将教师是否具有比较优秀的教学研究成果作为晋升高一级职称的必要条件之一。其次要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大学要设立教学研究专项经费,加大经费投入,为教职工开展研究创造良好的条件。要规范对教学研究项目的管理,要严格依据有关制度,对项目的立项——研究——验收三个环节进行控制。研究项目的立项要有针对性,要围绕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以期通过研究为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决策服务,对于研究过程要加强检查与指导。要规范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教学研究室或学科组的职能。以教研室或学科组为单位开展教学研究可集思广益,系统地进行,更能有效保证教学研究的水平和质量。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美国教育家舒尔曼把教师的知识分为七大类: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性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性的知识、相关教育环境的知识、关于教育目标、目的、价值以及教育哲学与历史基础的知识。13大学教学研究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这七类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是大学教学研究得以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大学教学研究能力包括:发现教学问题的能力,即教师以“参与”、“介入”的态度对教学实践中的某个教学事件提出问题的能力;设计方案及实施的能力,即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及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执行已设计的方案的能力;合理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即通过教育调查、实验等收集资料,进行教学反思的能力;表达与写作的能力,即教师对研究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理解与解释,以形成书面报告的能力。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要从传统上教师被做为“旁观者”,通过接受培训,以掌握客观的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的做法中,转向教师做为“参与者”,通过在实际的教学研究中体验研究的方法,并以此不断提高研究的能力。

 

 

 

 

【作者简介】张相乐1966~,男,河南淅川人,长江大学教务处,副教授。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