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艺术教育的开放性教学研究
小学艺术教育的开放性教学研究
宜兴市阳羡小学课题组
2001.9
一、课题的提出。
传统的小学艺术教育强调书本、教师、课堂的“三中心”教育思想,注重教师讲授、模仿训练、追求结果、局限课堂,忽视了艺术教育内在审美、人格完善和潜能开发,割裂学校课堂艺术教学与课外文化活动,艺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学校艺术教育与社会、家庭艺术教育的相互联系,造成艺术教育目标单一、内容死板、方法教条、过程形式的封闭性教学,不利于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和艺术素养的培养。因此,学校艺术教育有必要实施开放性教学,真正发挥艺术教育所特有的作用。
二、课题界定。
所谓艺术教育的开放性教学是指针对封闭、教条、本位化的艺术教育而提出的,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和整体育人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审美情趣、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开放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过程、时空等,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
三、理论依据。
1、主体性教育理论。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发展受教育者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习主体依据认知规律进行学习、认识与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
2、生活教育理论。
3、合作教学理论。只有在集体交往中,个体之间才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调动个体与集体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各学科教学要相互合作,将教育目标与过程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充分发挥其最大的教育功能。
4、创新教育理论。每一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把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要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这一环境和氛围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
四、研究假设。
我们认为,艺术教育能愉悦学生身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多种想象力和思维方式,它与其它学科之间能产生互补迁移,整体优化的作用。只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识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加强教师间、学生间、师生间、学科间的互补协作活动,开放教育目标、方法、过程,提供学生主动参与艺术学习和实践的 环境和机会,体验学习艺术的成功和乐趣,将会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活泼个性、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五、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1、课题研究内容:
研究小学艺术教育目标、内容和过程实施开放性教学的形式、方法,构建小学艺术教育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学科互补教学的操作模式。
2、课题研究目标:
⑴学生感受、表现、创造艺术的艺术教育环境创设研究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艺术和实践活动的方法研究。
⑵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相互合作、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⑶艺术教育课内和课外,艺术教育和其它学科教育,学校艺术教育和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的研究。
⑷培养艺术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提高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
六、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艺术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肯定学生在鉴赏、表现等方面的艺术潜能,创造宽松自由的时空环境。
2、开放性原则。要改变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采用社会艺术教育、家庭艺术教育与学校艺术教育一体化的教育环境,以及引导学生探究、交互式学习与多种艺术形式交叉融合的开放性教学模式。
3、体验性原则。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艺术学习的生活化教学,创设有趣、丰富的艺术活动环境,加强艺术体验,让学生积极能动地学习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获得对美的体验,树立进一步学习艺术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乐”。
4、优化性原则。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结合艺术学习特点,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结构、评价等全过程。
5、互补性原则。艺术学科与其它学科要开展合作性教学活动,使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迁移,促进共同发展。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开展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6、创新性原则。充分承认学生与生俱来带有自我实践的创造力,积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民族性原则。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艺术教育是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主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教育(如,民乐、书法、剪纸、绘画等艺术),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唤起学生的民族意识,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七、操作策略。
1、创设开放的艺术教育环境。
①加强教师的教育观念建设。
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帮助领会“三个面向”、“三个代表”和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确立起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学习观,积极有效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坚持不懈地实施学校素质教育,重视艺术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等诸方面的独特作用,并自觉地把艺术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全过程。
②加强艺术教育“一体化”建设。
建立“阳小少儿艺术学校”,实施以学校艺术教育为主体,以社区艺术教育为辅助,以家庭艺术教育为延伸的一体化教学。加强三者之间的联系和整合,充分利用社区、家庭艺术教育资源,处理好普通性与提高性,艺术性与审美性,艺术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关系,初步建立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辅导训练和教育评价机制。聘请文化艺术部门的艺术名师参与学校艺术教育辅导和文化建设活动,拓宽艺术教育的工作思路。
③加强艺术学科横向联系。
采取积极合作,互为促进的原则,形成艺术学科与其它学科教学的优势互补。如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直观再现歌曲背景、内容的画面进行教学;美术教学、写字教学和朗读教学中配以生动的实景,美妙的乐曲进行教学;古诗教学让学生根据诗境诗意进行绘画、游唱等创作教学。还要增强艺术教学的生活性和趣味性,加深情感体验,促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
2、实施开放的课堂教学。
⑴开放的教学目标。
充分挖掘艺术教育的审美性、艺术性,情感性、创造性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和爱好;获得艺术审美体验;提高艺术鉴赏力和表现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终身享受艺术、学习艺术、发展艺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⑵开放的教学内容。
结合艺术教学新大纲要求和教学实际,适当补充欣赏、民乐等教学融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⑶开放的教学过程。
重点突出四个方面:①师生关系的开放性。确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引导学生这个主体积极参与知识探求过程的主体。正确处理好“双主体”间的关系,尊重、信任和支持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②教学手段的开放性。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引进实物、器乐、投影、音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再现生动情景,渲染氛围,扩展信息容量,激发学习兴趣,解决重点难点,使教学手段得到充分优化。③课堂训练的开放性。创设生活化、趣味化的学习氛围,采取模仿训练、发散训练、独立训练、合作训练等多样化的训练形式,设计开放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④教学评价的开放性。将自我评价、同伴评价、老师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完整的艺术教学评价机制,开展写字能手、演奏能手、唱歌能手、绘画能手等艺术段位评比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能动性。
3、开展丰富的艺术教育文化活动。
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有效利用自然、社会中的广泛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文化实践活动。如:组建学校民乐队每周定期活动1-2次;加强学校绘画、书法、素描和剪纸兴趣小组的课余活动;开展“班班有特色,个个有特长”活动;开展“特色队员”评比活动;深入推进学校写字工程,每月举办一次学生写字展览;开展“送艺术进家庭、进社区”活动等。使沸腾的现实生活纳入艺术教育渠道,加强对艺术的切身体验,使学生真正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和成功的满足,逐步培养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八、研究对象、方法、过程
1、研究对象:二(5)班学生。
2、研究方法:采用行动研究法和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问卷法等研究方法。
3、研究过程:
①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1.9--2002.9)
理论资料准备,课题方案制订,组织形式落实,进行课题的申报和开题论证等。
②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02.10--2004.1)
开展课题管理,构建开放性教学模式,组织艺术训练,参加艺术技能比赛,积累实验资料,开展中期评估活动。
③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4.3--2004.7)
撰写专题报告,整理实验材料,统计实验数据,进行总结评价和课题结题。
九、成果展示。
实验方案、教学计划、专题总结、实验报告、教学实录、活动记载、艺术活动和获奖证书等。
十、保障条件。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负责资金落实、师资调配、实践指导等。
2、聘请吕成千、陆鹤云、倪瑞华等艺术专家成立课题研究顾问组,进行理论与实践指导。
3、投入10多万元创建民乐团,建立艺术业余学校。
4、每年投入2万元作为聘请教师、开展研究的活动经费。
5、要求艺术教师学历大专化和本科化,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人人精学一样本领。
6、与兄弟学校开展交流活动,相互促进。
十一、组织领导。
课题研究主持人:林锡生(小学高级教师,校长)、沈 鸣(中学高级教师,副校长)
课题组长:吴 娟、储凤桢
研究成员:马园园、
李明明等。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