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学习时空,转变学习方式——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策划中心”

“拓展学习时空,转变学习方式——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策划中心”

课题研究报告      
常州市觅渡桥小学课题组

  一、 研究背景
  (一)基于“九五”课题研究的总结与反思。“九五”期间,我校承担了省级重点课题《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差异教学策略与模式的研究》和规划课题《小学活动课程(数学类)的研究》。经过几年的艰苦探索,课题研究取得了预期的结果,促进了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反思这两个课题的研究过程,我们感到其中还有许多空间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思考与探索。
  “差异教学”的研究视点,主要是在学科教学中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这方面的研究是从“分层递进教学”入手的,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分层递进教学”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处理“教”和“学”的关系上,还是立足于“教”;二是对学生进行“分层”,“层” 里面还有“个”,“个”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所以研究到后期,我们又进一步思考,要在班集体教学中逐步实现“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即在处理“教”和“学”的关系时,立足于“学”,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于“他”的学习资源、学习条件和学习机会。但是这样的研究,在“九五”课题中并没有完成。
  “活动课程”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小学数学教学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弊端,组织学生通过活动,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学习数学。这样的研究,对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确实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样的研究仅仅是在数学活动课中进行的,这样的教学方式,对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教学产生的影响不大。
  (二)基于课程和课堂功能的认识和思考。课程和课堂具有规划人的生活的功能。杜威说,我们为学生设计和提供什么样的教学,就是为学生设计和提供什么样的生活。课程改革提出,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方式,让学生初步学会规划人生,这是对课程功能新的认识。我们提出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策划中心,就是要体现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
  (三)基于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思考。考察目前的课堂教学,我们认为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窄”,二是“空”。
  所谓“窄”,就是把课堂作为唯一的学习场所,把教材作为唯一的学习资源,以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即使联系实际,也是举例式的。这种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割裂的状况造成了学生学习生活的苍白无味,使得学生不能充分地体验和享受学习的乐趣。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仍是固守一隅,封闭在课堂里、书本上,不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不向社会开放,那么,我们的学生也许会成为一个不会学习的人,这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生存与发展。
  所谓“空”,就是偏离了课堂教学的特点,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一种生活,但这种生活是以知识为中介的价值活动,既不能拘泥于文本和知识,更不能丢弃文本和知识,这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有位专家指出“当前的一些课不仅‘活’了,而且有些已经‘活’得让人看不懂,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特别是公开课,它说明课在追求浮华中迷失了方向。”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缺乏目标意识,不知道课为什么要“活”?这种“活”实际是一种“空”,只有当过程的“活”是为了更好的实现目标时,这种“活”才有意义,否则只是一种“课堂秀”,而不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发展的主阵地,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主阵地。而“学习发展”和“生命成长”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一个具体连续的过程。要让这个具体连续的过程有效展开,必须克服课堂教学中的“窄”和“空”。
  (四)基于终身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思考。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来审视当前的基础教育,我们会发现种种弊端。例如,数百年来,把人的生活分成两半,前半生用于教育,后半生用于工作,限制了学校的功能和学生的发展,削弱了许多人融入社会的能力;将学校教育制度化的失败归咎于学生个人的无能,许多地区“全部儿童中只有一半能进入学校,而这一半中又有一半儿童不适应于这样的学校。即使在基础教育阶段,这些儿童就心灰意懒了”等等。《学会生存》中写道“教育灌输着属于古旧范畴的知识。这种见解至今仍然十分流行。然而,那种想在早年时期一劳永逸地获得一套终身有用的知识或技术的想法已经过时了。传统教育的这个根本准则正在崩溃。”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改造基础教育,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策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与终身教育不可分离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学习化社会。所谓学习化社会,对于学习者来说,特别重要的是应当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应当在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能够坚持继续学习并具有独立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如果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形成基本学力甚至丧失信心,那么今后再也难以激起继续学习的欲望。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改造基础教育,应当使学校成为能够满足学习者需要的学习化社会,使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学会学习,为他们今后坚持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 核心概念的解读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紧紧抓住核心概念,在实践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我们认为这些概念正在逐步清晰化。 ⒈学习时空和拓展学习时空 按照一般理解,学生的学习时空主要是课堂里的40分钟,课堂之外、学校之外,就不是学习时空。如果课堂、学校之外也有学习的话,也只是课堂学习的延续和补充,是为课堂中的学习服务的,是非正规的、附属性的学习。
拓展学习时空,就是让学生生活的时空成为学习化时空。课外、校外的学习也是作为一个人的整体生活的组成部分。当然,这两种学习活动在特点和要求上是有区别的。 ⒉学习方式和转变学习方式 关于学习方式,一般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的态度、应用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的活动形式等各种因素的总和。
  本课题中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是解决“怎样学”的问题。 关于“怎样学”,传统教育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从教师那里接受现成知识,接受方法主要是听老师讲解分析,总体上是一种被动学习。本课题中的转变学习方式,是指从单纯地、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3、学习和学习生活
  如何理解学习,是课题研究的一个关键。课题阶段汇报时省教科所孙孔懿副所长提出,学习是指能够扩大知识视野,充实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的一切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是一种学习生活。
  如何理解学习生活,朱川彬所长说,学习就是学生的生活,或者说学习是学生的主要生活,就像工人做工、农民种地就是他们的生活、就是他们的主要生活一样。但是传统的学校教育使学生的学习发生了变异,好像他们的学习不是生活,而只是为了“今后的生活”的预备;为了今后获得“美满”的生活作准备,违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强迫学生进行“艰苦的学习”,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乐趣,也丧失了童年生活的乐趣。我们采纳了以上观点并指导着实践。
  4、策划和策划中心
  所谓“策划”这里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对学习活动的启动和组织、指导和调控。这种“策划”,开始是以教师为主的,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以及学生年级的升高、学力的增强、新的习惯的养成,逐步发展为师生共同策划;二是指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组织起来以后,学习过程的展开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设计的;三是基于以上两点,这种“策划”是一种规划,从近处讲是规划学习,从远处讲也为学生规划设计自己的人生,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认为本课题提出策划中心,是要使课堂教学的功能发生根本性变化: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逐步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的策划学习。在本课题研究中,课堂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但是“主阵地”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它不仅是学习学科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主阵地”;不仅是学会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学会学习的“主阵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本课题开题不久,适逢课程改革。课改的先进理念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对课题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产生了一些困惑:一是课改中出现的概念的丰富性和概念解读的多义性使我们感到有些茫然;二是学术界对课改中某些观点的不同看法又使我们感到无所适从。因为在学校层面工作的同志,理论上的局限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坚持两条:一是研究的目的性,即我们的研究必须坚持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目的;二是针对性,即我们的研究必须针对有利于学校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按照这两条,我们对课题设计中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作了适当调整。
  总体思路是要回答“策划什么”和“怎样策划”这两个问题,其中“怎样策划”是研究的重点。回答“策划什么”,是以“拓展学习时空”为主要内容的;回答“怎样策划”,是以“转变学习方式”为主要内容的。下面围绕这样的思路报告我们的研究内容。
  1、关于解决学习时空与学习内容之间矛盾的策略研究
  国家规定的课堂教学的课时,是用以完成相应学科的教学内容。平时教师感到用规定课时来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都很困难,现在按照“拓展学习时空”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对学生课外的学习进行策划,这样在时间上是否来得及?这样做会不会为了赶进度而影响教学质量?
  解决这个矛盾的策略,着眼点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事实上,平时的课堂教学,“发胖”的现象十分普遍,在40分钟内充斥着大量的无效劳动、低效劳动甚至是有害劳动。许多优秀教师有的只用四分之一的时间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有的一学期内在课堂教学中补充学习上百篇古诗文,说明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可以腾出时空来对学生的课外学习进行策划的。
  按照国际教育评价委员会的界定,所谓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投入的、紧张的智力活动的时间的比率。因为学生进行投入的、紧张的智力活动的时间,就是他们获得发展的时间(具体思路和做法后面详细论述)。根据这样的界定,我们曾经在部分学科中把它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一个指标,观察和统计学生投入的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还统计“可用课时”、“实用课时”、“拓展性学习课时”的比例。这些措施起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2、策划内容的分类研究
  作为应用性的课题研究,应当给“研究什么”尽可能地划定清晰的边界。我们提出“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策划中心”,首先要让教师明了应当策划哪些学习活动,这样才能让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作出全面安排,在过程中形成研究思路。“策划内容的分类研究”,就是“策划什么”的研究。
  策划哪些学习活动是一个分类问题。我们把学习活动的策划分成三类:以教材为学习内容的学习活动的策划;以教材为依托的拓展性学习活动的策划; 以社会生活为学习内容的学习活动的策划。这三方面的研究,都有一系列的课例。
以教材为学习内容的学习活动的策划,将在后面作专门报告。
  以教材为依托的拓展性学习活动的策划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门学科的拓展性学习,一种是跨学科的整合拓展性学习。
所谓一门学科的拓展性学习 ,是将与学科内容有联系的其他内容与学科内容整合起来在课堂中学习。例如语文有一篇课文《给予是快乐的》安排三课时,用一课时学完课文后,我们又选了三篇与课文主题相近的文章,在两节课中学习。教材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源头,但不能仅仅停留在源头,我们试图通过课堂中的策划,让学生走向更广泛的阅读,建设大容量的语文课堂,才能形成更深厚扎实的积累。
  布鲁姆说:“学生越早有机会独立进行综合,他们就越早感到,学校对于他们将来在更广阔的社会中生活帮了大忙。”跨学科的整合拓展性学习,就是按照综合的思想,把几门学科统整起来,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目标 。例如结合第十二册数学教材中的“比例尺”,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共同参与“美丽的校园”的学习活动。要做一个称职的觅小小导游,需要学生按比例绘制学校平面图,制作教学楼的立体模型,需要学生结合学校环境、特色文化等方面综合介绍学校。师生们自然想到了美术、语文教师的资源,于是数学、语文、美术教师集体备课,分课时上课,每个小组又聘请一~二位教师作为活动嘉宾。
以社会生活为学习内容的学习活动,与学科知识的学习有着很大的不同。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基本上不是预设的,而是在活动过程中生成的。那么,这种学习活动怎样组织?为了提供一个可以遵循的路径,我们设计了这种学习活动的基本流程:确定研究课题——制定学习计划——收集资料或考察调查——对资料进行整理、加工、提炼——课堂讨论交流——总结(研究报告或其他作品)。这样一个流程,不是全部地能够在课堂内完成的;有时候还不是一门学科能够完成的。课堂教学只是在开始进行策划,中间适当组织交流,最后进行总结,有许多环节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课外按课堂中的策划自主进行的。课改以来我们又把这种学习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了起来。
  3、在全面推进中突破一个重点——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
  提出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策划中心,反映了我们对课堂教学真义的理解和认识。而所谓策划,其中逻辑地包含了对学科知识学习活动的策划。在课堂教学中,原来是传授学科知识,现在是策划学习活动,这本身就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而且,在课题研究深入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能不能实现这个转变,不仅关系到本课题研究是否能够顺利进行,而且关系到是否能够让每一位学生获得发展。我们之所以把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本课题研究要突破的一个重点,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思考:
  (1)课堂学习是每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必经之路。叶澜教授的文章中写道:“不管学校教学、课程的具体内容怎样不断地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长’所面临的基本任务性质,不同于‘日常情境中学习成长’的性质这一点不变,那是进入符号抽象意义的精神世界所必须的学习,与通过日常生活实践获得现实世界生存经验意义的学习之区别。如果没有这样的性质区别,那么学校教学这种专门的、人为的学习形式就失去存在的根基。”
  (2)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不应当只是一句口号。发展也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形成、情感的升华、品德的养成等等,就是发展的具体内容。那么这种发展是怎么实现的?毫无疑问,主要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实现的。
  (3)我们深深感到,课程改革中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难度是最大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最顽固的堡垒”。如果学生学习的机械被动局面不改变,再加上新近出现的一些追求浮华的“课堂秀”,那么,不仅学生学会学习、发展个性将成为空话,甚至连知识的掌握也不能真正到位、真正落实。
  对学科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实际上就是进行“怎样策划”的研究。
  学科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但是学生不愿学、不会学怎么办?夸美纽斯早就讲过:“如果学生不会学习、不愿学习,那还是教师的错处。”其实,学生之所以不愿学、不会学,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学什么、怎样学,即不知道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不知道怎样达到学习的目标。如果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学习活动也就会开展起来。
  所以,我们认为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是启动和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操作把手,并进行了以教学目标启动和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彭钢所长说:“将教学模式作为教学论研究的重点,已基本形成共识。”到底怎样建立教学模式,“就像研究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活动必须研究学习活动,同样教学模式的研究需要以学习方式的研究作为重要的基础。”按照这样的思想,我们首先对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进行审视和分析,提炼出这样的学习过程:
  顺利进行 继续学习
 (产生喜悦)
 “刺激” 认知冲突 认知活动
 (求知欲望) (情感活动) 自能克服 继续学习
  遇到挫折 (坚定意志)
 (产生犹豫)
 不能克服
 (丧失信心)
  以上图表所示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是同时发生和发展的。也就是说在他们的认知活动中始终伴随着心理感受与情绪体验。而且从学习整体性来讲,它还不限于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它是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如果学生能够投入地、专注地学习,那么,知识、能力、方法、习惯、情感、态度、意志等等,就什么都有了。”
但是由于认知活动的分化,情感活动也会分化。如果学生学习遇到困难,自己不能克服,又得不到支持与帮助,就会产生误差累积,同时也产生消极情感,误差累积与消极情感的融合就形成了所谓的“差生”。
 根据对学习过程的研究和认识,我们建立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用如下框图表示:(略.请在前面下载doc文档

  对基本模式作如下解释:
  ——教学过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条线组成,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教学目标是启动和组织学习活动的操作把手,它是预设的。如果没有教学目标,学习活动就组织不起来,或者学习活动是茫然的,没有指向的。而在学习活动展开过程中又会有生成,它与“预设性”的教学目标一起继续推进学习活动。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学习活动的指向是教学目标,即学习活动是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的。学习活动的具体形态主要是阅读、思考、练习、操作、质疑、讨论等,由教师根据需要进行组合和转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学习活动,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特征;这样的学习活动,是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同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两点,既是本模式学生学习活动的固有特质,也是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的时候,必须有两个意识:一是尽可能使学习活动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特点;二是尽可能使学习活动有效和高效,避免无效和低效,从而让学生产生积极情感,消除消极情感。
  ——学习结果是从学习活动中获得的。以上是对“学”的分析。那么“教”是怎样为“学”服务的呢?
  ——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在教师指导下明确的。学习目标的确定有三种方法(水平):教师提出,学生认同;师生互动,讨论确定;学生提出,教师认可。
  ——在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要投入全部的关注和热情。要通过巡视,了解学情。对于各类学生都要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逐步实现在班级集体授课条件下的个别化学习。
  ——学生学得怎么样,即是否“学会了”、是否“会做了”,是否会“策划”了,教师要通过适当的形式让学习结果呈现出来,并组织评价。呈现的方式主要有答问、讨论、陈述、演讲、练习、操作、答卷等。
  ——整个教学过程形成自我闭合的可控回路。从学习结果中获得的反馈信息可以检核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拓展学习时空,转变学习方式的研究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将会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一场巨大的变革。不仅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以课堂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策划中心,进行网络化学习,不仅意味着学习空间、学习时间的极大拓展,更主要的是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和自主学习能力大幅度增强。
  网络教学的总体思路和努力方向是:课堂教学中如何创造性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大胆的实验,重视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活动的策划设计,在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上努力突破传统的框架 ,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策划中心。网络不仅要用来支持教师的教,更要用来直接支持学生的学,要让网络成为学生进行学习的基本的工具之一。
  为了实现这样的构想,我们着重进行了几个方面的实践和研究。
  一是加强校园网建设,为网络教学提供物质基础,具体要求是不断加强资源库的建设,并把校园网与Internet连接,以便学生能够在网上获得丰富的信息;
  二是指导学生掌握网络技术,并进行网上学习,在网上学习的实践中体验、掌握网上学习的特点和方法。
这两个方面的实践和研究是一体化的设计、整体性的推进的,并且是与学科教学以及学校的其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研究工作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离线教学研究阶段。
  由于当时学校网络教室没有接通Internet,因此网络教学多是教师通过因特网下载有关的教学材料,再经过筛选整合成教学专题网页挂在校园网(局域网)上,上课时由学生调用校园网资料进行学习,属于一种非上网的离线学习方式。
  (2)在线教学研究阶段
  2002年4月,学校专线接入宽带,每一台计算机都与Internet接通,使学校的教学资源通向了无穷的因特网,学习资源库由封闭转向开放,在线的网络教学方式使得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下感到课堂的时空无限广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时机。
  (3)数字化学习(教学)平台研究阶段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我们发现:仅仅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学习是不够的,网络应该给学生学习带来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更自由的学习方式和展示形式,更灵活的对话和交流方式,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生成性信息,形成系列的学习资源和成果资源。所以在新一轮校园网站的构建过程中,我们把如何推进网上数字化学习放在网站设计制作的中心位置,在“学生天地”里我们设置了空中课堂、成长加油站、七嘴八舌和我爱我班等栏目。通过“空中课堂”,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专题式的网络学习,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主题,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进行学习研究,共享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网络的使用者、建设者和维护者合为一体,形成了浓厚的网上学习氛围。
  四、研究结果分析
  本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校的品质和办学水平的提高。我们认为,研究结果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一)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品质得到了整体性的提升。
  1、 在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发展个性,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那么,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是怎么实现的呢?我们认为,学会学习是在他们学习的实践活动之中实现的;而学生学习的实践活动,又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的知识90%是靠阅读获得的,所以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实践活动,必须把自主性的阅读教材放到突出的重要位置。很难设想,如果学生连教材都不会读,却有很强的阅读能力、很强的学习能力。
  我们探索的以教学目标来启动和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恰恰给学生阅读教材提供了足够的支撑条件。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或者“满堂问”、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在逐步消失,学生的阅读思考、练习操作、质疑讨论、对话交流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获取知识、重组知识、建构知识的意义,而且可以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上,教材决不是完美无缺、白璧无瑕的,如果教师把教材当作圣经来讲解,学生只能盲目接受;现在由学生自己研读,情况就完全两样了。例如,学生在阅读《雾凇》这篇课文时,发现了一句病句,还发现一处语序混乱,这是连老师也没有觉察到的。又如《师恩难忘》一文中有一首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其间的标点引起了同学们的自觉讨论。因为有同学看到:以往第二句后面都是句号,可这里为什么是逗号呢?同学们各说各的理由。有的说,这首诗写一路上看到的风景,山村、亭台、花儿都是路边景物,地点没有发生转移,前后意思完整,不能加句号;有的说,每句都出现两个数字,整首诗一到十,十个数字一气呵成,读起来很连贯,用句号影响了这种效果。且不管他们的分析是否正确,这种问题意识、这种敢于超越教材向教材发难的精神,是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看不到的。这实际上是学生在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智力加工过程中学会了学习,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品质。
  课堂教学中形成的对学习材料的智力加工的习惯和能力,在课外学习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升华。数学教学是我们学校的强项,也是我们学校的一个特色。把课内外的数学学习进行一体化设计以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了,积极性更高了,有一大批学生的数学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这些具有数学特长的学生的共同特点是,课外都阅读各式各样的数学材料,而且对这些材料进行深入的智力加工。例如尤文君同学发现《中国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中有一道题目的答案与自己计算的答案不同,于是写了一封信给主编南京大学的马传渔教授。这封信层层推理,俨然是一篇严谨的数学论文,所以马教授不仅肯定了她的答案,对她表示由衷的赞赏,还把家庭住址告诉了她。
  这种以教学目标启动和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够在本质上让学生在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而且能够在直觉上为学生所接受。同学们对这样的课堂教学普遍地表示欢迎——“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学会了怎样制定学习计划,提高了自学速度,培养了自学能力。那些好词佳句我有时间仔细品味,还能够积累下来。”(卞文鑫同学) “让我们自己学习,我有了一种新奇感,而且摆脱了老师严厉的目光,学习效率更高。但有时没完成任务,时间就到了,没学完就不能学了,没写完也不能写了,总觉得不畅快。今后不但要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更得抓紧时间。”(于政溢同学) “制定学习目标和有限的时间,可以让我们学习起来更有方向、更有效率,在争先恐后的学习中更专心、更认真。”(高萌同学)
  2、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方法、能力和品质得到了初步的锻炼和养成。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知识的学习。但是,“主要”不是“唯一”;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应当重视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方法、能力和品质。当然,学生的“未知领域”不能完全等同于成年人甚至是科学家的“未知领域”,我们也并不要求学生的探究具有科学家那样的探究价值,只是希望和要求学生能够经历类似科学家那样的学习过程。
这样的学习过程,有的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例如许多学科都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这是科学探究中的基本方法。又如,数学中的测量:竖起来的旗杆,怎样知道它的长度?学生会运用比例的知识——在太阳底下,旗杆有影子;在地上竖一根竹竿,竹竿也有影子,根据竹竿和影子的比,就能推算出旗杆的长度。在科学学科中,实验,更是同学们探究未知领域的常用方法。例如,在杯子里放一只乒乓球,用三种方法向杯子吹气——朝杯底直吹;斜着吹;沿水平方向吹——哪一种方法能够让乒乓球跳出杯子?结果完全出乎同学们的预料,这样就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少年科学院里,更有一批探究未知领域的“科学迷”,他们经常一起探讨,一起实验。刘超同学就是这样一个“科学迷”,他曾经进行过好几个“科学研究”。例如他观察蜗牛的爬行,用手触摸蜗牛一路留下的黏液,发现黏液很黏很黏。于是产生了蜗牛的黏液是否会影响它爬行速度的问题。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他模仿蜗牛爬行的条件,设计了一系列的对比实验,结果发现黏液不会影响爬行速度。那么蜗牛的黏液究竟有什么作用呢?他又查阅了许多资料,知道蜗牛的黏液不仅能够保护自己的足皮,而且能够减少运动的阻力,在粗糙的表面上“建造”一条光滑的“公路”。又如人们都说大头娃娃一定很聪明,连动画片上也这样表现。可是刘超发现,大头的同学学习成绩未必比小头的好。那么,人们说得是否有道理呢?他首先进行了调查研究。他在同伴中选了20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大头和小头各10人,然后考察他们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成绩,发现他们的成绩与头大和头小没有关系。他又觉得20人太少,其实就是样本太小;而要扩大样本又不可能,于是他调整研究方向,查阅古今中外许多名人的头的大小情况。最后写出了《大头娃娃一定聪明吗?》的研究论文。刘超同学的这两项研究都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中得了奖。
  当然,同学们的研究是极其丰富的。有的把爱迪生的生平、科学成就、趣闻轶事、大事年表制成专题网页,与大家资源共享,全面了解这位发明家伟大的一生;有的对孔子与苏格拉底进行比较研究,从八个方面比较了东西方两位伟人的差异;有的小小年纪阅读量已达上百万字,并进行归纳、整理、剪贴,制作了自己的“小人书”。
  3、在拓展性学习中,不仅发展了认知能力,而且提高了人文素养。
  学生的发展是在他们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整体性、一体化的实现的 。但是不同的学习内容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拓展性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习的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整个社会。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认知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人文素养。例如,通过对环境污染的调查,同学们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通过“生日话题如实说”的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懂得了节约,懂得了孝敬长辈。有一位叫许寒阳的同学在采访中遇到这样一件事:一位卖鸡蛋饼的老伯伯,卖了好多年的鸡蛋饼,可自己却没有舍得吃过一个。这件事给了他强烈的震撼,他摸出一元硬币放在摊上说:“伯伯,今天我请吃一个鸡蛋饼”,然后逃也似地离开了摊位。像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的同情与关爱,在教室里是很难体验到的。以前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现在世界正在成为学生的教科书。
  (二)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1、提升了教师的教育观念
  作为策划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是“传授学科知识的专家”,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启动组织者、指导调控者以及学生活力和生命力的激发者。与这样的角色理念相匹配,教师的行为,尤其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行为——言语行为,以及师生关系都发生了变化。教师放弃了“言语霸权”,“说教”、“规定”、 “指令”色彩的语言由在同一平台上的对话、沟通、组织语言来取代;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充分了体现民主、平等和合作。
  2、强化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
  虽然拓展学习时空,转变学习方式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其着力点也在变革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从本课题的研究结果来看,不仅卓有成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而且也强有力地加速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诊断和反思,对教学过程和自己的教育生活进行规划和设计,教师们取得了一致共识,即:把自己的生命价值与教育创新相结合,把自己的精神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相结合。
  3、教师自身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工作即研究,研究即工作,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实践反思铺就了教师的成功之路。去年,市教育局组织复评“回头看”,评估重点是随机听课80%,我校好课率达96%,包括校长答辩、沙龙座谈等均受到专家组人员的一致好评。课题研究以来,教师有三百多篇文章在全国、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有三十多节课获全国、省、市级奖项。有35人被评为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9人被评为市教学能手、教坛新秀,1人被评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占35.7%。有3人分别参加了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有2人获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教练员资格称号,真正确立了学校在地区学校中的示范、实验与辐射作用。
  (三)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的品质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本课题被确定为重点课题以后,课题本身就成为了激励全校每一个人的教育资源。不仅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就是我们的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在与兄弟学校的交流中、在与家长的交谈中、在与专家的对话中,都会为学校有这个课题而自豪。例如尤文君同学在给马传渔教授的信中写道:“我们学校开展‘拓展学习时空,转变学习方式’的课题研究以来……”我们的课题研究不仅成为学校推进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而且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因为课题名称鲜明地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所以,它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声誉,而更为重要的是,课题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内涵。
  1、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的教学改革,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个别化学习,每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而那些学习潜能比较强的学生,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加快学习的进度。目前,我们学校每年有200位左右的同学在学完本年级内容后,进行不同程度的超前学习。例如二(1)班现在在四(1)班上数学课的薛晨阳同学,照理应当是二年级学生。一年级时老师发现他学有余力,为了激发他的学习热情与潜能,在征得孩子、家长同意后到三年级试学,成绩优异。近几年来,我们每年都有40%的五年级同学申请参加六年级毕业考试,语文、数学的合格率在85%左右,英语合格率在60%左右,这些都反映了同学们超前学习的成果。
  2、四年来,学校获全国、省、市、区各类奖项的学生人数达20%。十多名同学分获省市科技比赛、创新大赛一二等奖,十名同学分获市“横林杯”作文大赛特等奖、一等奖。2002年,我校率先成立《常州日报》“小记者苑”,小记者苑活动引领广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观察生活,体验人生。小记者每年发表篇数为全市小学之最,《常州日报》头版曾刊登新闻特写《小记者真了不起》。学校连续多年获省小数报竞赛 “团体奖”,四年中有六十多位同学获省一等奖。毕业班成绩一直处于稳定高位状态,促进了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今年,在全市五区的六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的素质调研中,我校也获得了好成绩,名列全市前茅,是受市教育局表扬的三所学校之一。从外国语学校的反馈信息来看,觅小的学生后续发展良好,据不完全统计有28位同学获全国、省级各学科重大比赛的奖项,其教改班中每年有20%的学生是我校输送的。
  课题研究提高了教育质量,也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我们正在向“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位学生负责;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方向努力,为常州市民提供了优质的教育服务。
  五、问题和展望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积淀了如下思考:
  1、作为策划中心的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
  学生不会学习、不愿学习是我们经常埋怨的,教师确保学习任务的适切、有挑战性,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就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但教师操作起来有难度。启动学习任务后,教师了解学情的意识不强,对学困生还不能及时提供适时的帮助。
  2、作为策划中心的课堂教学如何评价
我们的评价不是就一节课的优劣作出价值判断,而是把课堂教学当作一个连续的系统,对它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作出价值判断。而我们的评价才刚刚启动,根据国际教学研究所关于“带任务学习时间”的概念,要观测和统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指向学习任务的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效率,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内容。但“指向学习任务的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如何把握等,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策划中心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它将伴随着学校教学改革,将伴随着觅小的不断探索超越,我们将进一步总结和研究,以此思考“十一五”期间的课题研究。

二○○五年五月

参考资料: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慕菊主编
2、《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 叶澜
3、《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 叶澜
4、《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