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县“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我市论证申报的课题“陕西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已被列为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06――2007年度重点课题,根据宝鸡市教研发[2007]43号《关于印发“陕西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际,确定“凤县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为我县研究课题,根据省市对课题管理和实施的有关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课题背景及现状
课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我县自2004年进入国家实验区开始进行新的课程改革以来,全县中小学相继全部实施了课程改革。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勇于课改实践,使我县教育教学发生了喜人的变化:1、教师走进新教材,更新了教育思想,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变。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初步形成;2、教师的教学水平大大提高。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找准了角色定位。重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张扬,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乐教乐学氛围浓郁;3、校本教研制度得到全面落实。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培训,校本教研活动广泛开展。一个研讨教学中突出问题、解决教学中产生的困难、互助合作,反思提高的新型教研活动勃然兴起,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4、学校评价制度开始建立,日趋完善。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实施,“三维目标”得到全面落实。转变重视对知识、技能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和重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从总体发展来看,通过新课程实施,广大教师角色边了,民主意识浓了,理念新了,方法活了,教育教学质量高了。整体运行情况良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容忽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重要表现在:1、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陈旧,教育理念落后;2、课堂教学忽视对课程标准、教材的研读,教学目标不明确,对教材理解不深不透,谈及课改,只求课堂教学形式的翻新、变化,弄不清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师心中无数,盲目性、随意性较大;3、淡化基础,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4、课堂教学评价一味表扬,用语偏颇;5、教师素养、教学基本功有待提高。经过培训,教师对新课程有所了解,但如何将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还很欠缺,特别是基层教师问题较多;6、经费严重不足。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将会严重阻碍课改的深入发展和教育目标的实施。
从国际来看,20世纪中后期以来,各国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十分重视课程改革,并作为关系国家、民族存亡大问题予以高度重视。他们都十分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调整,强调精选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科技最新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以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公民。同时,他重视评价改革,注重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的潜力、个性、创造性方面发展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从国内来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研究、教育教学评价研究、课程与教材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兄弟县、校在课堂教学模式探讨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综合来看,“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这一课题,具有广阔的前景,不仅有得益我们借鉴学习的先进经验,良好的教学方法,而且对抓住课改核心因素――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推动我县教学质量大面积提升,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政策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2、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宿主,转变学习方式,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三、课题研究的条件
1、我县自2001年秋至2006年夏,根据市上要求,进行了初中创新教育和小学快乐教育实验,课堂教学研究是这两轮实验的重点课题,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取得显著成效。
2、我县中小学教师强烈的教育科研热情,在近几年的课改实践中积累了经验,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在课改实践中崭露头角,他们是我县课改的中坚力量。
3、此课题已被列为凤县“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从课题管理,人员培养,经费保障,实验场所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2、构建和形成有利于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对策和营造有利于新的学习方式的良好环境;
3、新课程下教学设计
4、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
5、教学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6、实验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变量
(一)刺激变量(自变量)
1、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的教育因素;
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施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形成;
3、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二)反应变量(因变量)
1、实验班与对比班效果显著,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2、教师观念得到转变,教研意识浓郁,教学水平高;
3、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人文精神发生积极变化。
(三)控制变量(无关变量/中间变量)
1、随机确定实验班和对比班,保持相对稳定;
2、实验班与对比班教师教学、教研水平相当,学生来源、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无较大差异。
六、实验范围及分组方法
此课题研究自2007年秋季开始,在全县中小学各个学科同时进行,并确定双石铺中学、新建路小学为市级重点实验校;凤州中学、留凤关小学、河口小学为县级重点实验校。2007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为全周期实验年级。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轮实验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方法,同时兼顾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各案研究法等。
八、课题研究的周期及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年7月)
1、学习理论,收集相关资料。
2、确定研究课题、研究对象,建立研究机构,聘请指导小组成员。
3、对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具体实施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并撰写实验方案及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开题阶段:(2007年7月――2007年9月)
1、拟定课题研究方案;
2、确定市、县级重点研究课题;
3、确定市、县级重点实验校;
4、召开开题会议。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2007年10月――2007年12月)
1、进行调查研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2、个案选择和建档,对重点问题进行探索研究;
3、研究并解决出现的问题,并对个案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完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4、制定解决问题策略并付诸实施,加以完善。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09年2月――2009年5月)
整理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完成自评自测工作,形成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通过实验研究,力争形成丰富的,具有较强科学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具体如下:
1、研究报告。包括阶段性研究报告、结题研究报告、个案研究报告、调查研究报告等。
2、实验论文。包括课堂教学实验体会、总结、专题研究等
3、改革方案。包括课堂教学实施方案、教学管理改革方案等。
4、创新性课堂教学设计和案例。
主要阶段性成果
序号 其止时间 阶段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
1 2007.7 凤县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 杨文宇
2 2007.8 我与“新课程同行”征文评选、推荐上市参赛 文件通报 王建明
3 2007.10―
2008.6 凤县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优秀论文汇编 论文汇编 赵 锋
曹霓云
4 2008.7―
2008.10 凤县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教学设计典型案例 教学设计
论文汇编 赵 锋
曹霓云
苏应典
王建明
5 2008.11―
2008.12 凤县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阶段性研究报告 结题报告 李东亮
杨文宇
最终研究成果
序号 其止时间 阶段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
6 2007.12 凤县新课程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调查报告 赵 锋
曹霓云
7 2008.6 凤县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 研究报告 苏应典
王建明
8 2009.4 凤县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 结题报告 李东亮
杨文宇
十、组织与管理
1、课堂教学改革是实施课改工作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要加强组织,强化管理,稳定实验教师队伍,保证实验经费,确保实验工作顺利实施。凤县“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组负责人是刘志武,课题成员:县教研室教研员,市、县重点实验校校长。各校要成立课题组,制订本校实验方案、实验工作计划,落实实验教师、实验班级,争取人人参与课题实验(参与率不的少于本校教师总数的80%),全面开展实验工作。
2、继续实行教研员“包校抓点”制度,要求教研员每人有一个研究课题,有一所重点包抓实验校,有3――5名培养对象,通过听课、导课、调查、分析等多种研究方式,找准我县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依此全面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推动我县教学质量上水平,上台阶。
3、充分发挥兼职教研员的作用,全面落实校本教研工作制度。各校兼职教研员是学校课题研究的带头人,要勇于承担课题,积极组织实施,加强同县教研室联系,切中问题,努力提高本校校本课题研究。
4、强化资料管理。科学收集实验过程资料、规范课题研究工作
实验资料是研究和解释教育教学规律的基本依据。各校在实验开始即要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可按计划性资料、基础性资料、过程性资料、专题性资料、效果性资料和总结性资料进行分类建档,做到勤收集、勤积累、科学、规范、系统。同时,要对收集的资料定时定量进行科学分析,要利用典型数据揭示实验中的变量和各变量之间的本质联系,以推断出科学性的结论,指导课堂教学。
5、理清思路,坚定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信心
课题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和抓手。目的是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寻找制约课程改革的因素,解决突出的问题,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各校在制定方案实施工作时,一定要澄清思想认识,正确处理好教育科研、课程改革和其它教改的关系,要明确它们是互为一体、互相促进的,切不可割裂开来,片面对待。要坚定工作信心,努力搞好实验研究工作,争取出成果、上水平。
附: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
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
1、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
2、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
3、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4、教学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5、实施学科课堂教学创新的策略研究
6、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
7、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的研究
8、初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策略与技巧研究
9、“大班额”下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
10、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11、新课程教学中学生作业负担的研究
12、信息技术运用与传统教学方式变革的研究
13、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14、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15、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实验研究
16、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及实施策略研究
17、学生个体差异及学习策略研究
18、学科科学性个性化教学实践研究
19、新课程下教师现状及对策研究
20、学科教学“创新设计”策略与案例研究
21、校本教研实践及策略研究
22、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分层教学的研究
23、探究课堂教学方式研究
24、新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案例与反思研究
25、教学反思及有效性研究
26、探究型课堂教学方式研究
27、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分层作业的研究
28、复习课设计研究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江西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 下一篇:欢迎申报初中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