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论文:《谈谈怎样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学习心得体会

《谈谈怎样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学习心得体会
  
  临高一小  谢丽丽
  
  听了临高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郑海军精彩讲座让我受益匪浅。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越来越多,一些原先估计不到或估计不足的困难也随之浮出水面、与日俱增,使得学校推进课改实验的步伐愈加艰辛。怎么帮助教师解决这些问题?如何使新课程理念有效地贯穿到教学实践中去?以人为本的“校本教研”为我们打开了立足新课程、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近几年来,我校以新课程理念为理论基础,针对课改中出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借助行动研究,带动新思想、新方法的渗入,使得我校的教学工作在课改的新形势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实施人文管理,创设校本教研良好氛围,保障课改工作的有效开展。
  
  管理就是习惯。要使教师认同和参与校本教研,首先不是怎样去要求教师,管理教师,而是要引导教师养成自觉参与校本教研的习惯,关键又在于营造以人为本的工作氛围。
  
  1、包组式管理+亲身参与制。
  
  要让教师成为一个研究者,管理者首先要做好一名研究者。我们采取班子成员“分科包组+亲身参与”的管理方式,由校长包管学校所有学科、业务副校长包管数学学科组、教导主任包管语文学科组、教导副主任包管体音美等综合学科组。在各有分工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四个一”:抓好一个学科,整体规化学科的教研活动;管好一个学段,组织学段间的研讨交流;蹲守一个教研组,及时了解各组的研究动态;参与一线教师的教研活动,与他们一块总结反思。在这个管理过程中,分包领导是参与者、指挥者,也是信息传递者。如,听到哪个年级在教研中遇到了困难,我们马上跟随他们的教研活动,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原因,寻找解决办法。这个组的问题突破了,又马上转入到另一个组化解另一个困难。又比如,得知这个组得出的经验正是那个组的困惑,那个组的教研形式又是这个组所缺乏的特色时,我们就趁机组织一次学段间的互动交流,实现教研资源的共享。就这样教研中融入了管理,管理又引领了教研的健康开展。
  
  2、激励式评价+主动参与制。
  
  校本教研的真正主体是教师。只有教师愿意参与乐于参与,教研工作才会富有实效。为了激发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我们更重视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的激励评价。如,我们召开“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让老师们以成功者的身份互相传经送宝;我们召开“校本教研总结表彰会”,让老师们以优秀者的身份受到表彰和鼓励。
  
  二、构建四级网络,自下而上推动校本教研,推进课改工作向纵深发展。
  
  此次新课程的改革与推进采取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模式,为了解决课改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具体问题,则需要“自下而上”的教研机制来补充。我校拥有教师100人,要让这一百名教师同时参与到校本教研中来,哪种办法最实际、最有效?在不断的尝试和验证中,我们寻找到了一个贴合我校实情的突破口,那就是发挥教师群体在“校本教研”中的基石作用,构建由“一线教师——教研组——学科组——学校”组成的四级立体化教研网络:  在这个四级教研网络中,我们强化教导处的教研指挥功能,确立了在校长领导下,以教导主任为核心,教研组长为主体,全体教师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教研体系。我们尤其强调教研组这个一级研究单位,让教研组长直接承载校本教研的责任,先从教研组做起,全面启动学校第一个层面的教研活动,首先解决100位一线教师的实际问题。我们又以三个学科组为二级研究集体,加强学科内部的交流与合作,帮助教研组化解学科教师的焦点问题,这样就启动了我校的第二个层面的教研活动。最后,第三个层面的教研活动就是学校这个最高层面的大集体研讨活动,这个层面要解决的问题则是教研组和学科组都解决不了的共性难题,需要全校教师共同研究共同解决。学校每学期末,对教研组、学科组开展活动情况进行总结、评定,评选先进个人、优秀教研组,予以量化加分、绩效奖励,在管理导向上向校本教研倾斜,为教师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平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