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课题:建国后瑶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

建国后瑶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全国实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十分关注瑶族社会发展问题特别是瑶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在瑶族地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兴办教育,在各瑶族聚居区先后创办了一批学校,其办学速度之快,覆盖面之广,招生之多,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一举措培养了一大批瑶族知识分子,有力的促进了瑶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形成。

    【关键词】建国后;瑶族;学校教育

    【作 者】杨军,广西民族大学民社学院,研究生,南宁,530006

瑶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山区。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瑶族人口数为2637421人。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瑶族的教育事业,在政策上、财力上都给予了很大支持,促进了瑶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瑶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

一、建国后瑶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原因

瑶族学校教育在这一时期之所以发展较快,是党和政府根据瑶族的具体情况,采取经费扶助和多种形式办学而取得的。

(一)经费扶助。党和人民政府针对瑶族经济贫困、生活困难的具体情况,采取了免费和设置民族教育补助费的办法,促使瑶族学校教育发展,使更多的瑶族子弟受到教育。建国初期的湖南零陵专署就发出指示:“视其瑶族偏居深山,地方贫瘠,经费无法筹措,由公家地方开支办理。”[]设立民族教育补助费,是促进民族教育向前发展的一种特殊措施,这一措施保证了瑶族学生的入学率和升学率。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每年都接受政府提供的一批民族教育补助费,仅1960年至1969年的10年中,就得到了1227000[],弥补了县教育经费的不足。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除重视对民族学生的经济补助外,对民族地区从事教育的老师,特别是对边远山区学校执教的教师实行生活补助和奖励,鼓励他(她)们为发展民族教育贡献力量。永明县(今江永县)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教育,除拨给一般学校同样的教育经费外,还另设少数民族教育补助费,该项经费用于修建校舍、购制教学设备和给学生生活、学习的补助。贵州省黔南州人民政府也于1982年开始,对荔波县的瑶族学生实行“三免”措施(免交书费、学杂费、笔黑纸张费),并根据学生家庭贫困的情况,发给815元的补助费,并发给在校学习的每一个瑶族学生棉衣一件、单衣一套、鞋袜两双。对在瑶族地区任教的教师实行优惠待遇,工资向上浮动一级,此外,根据工龄长短,每月发给612元的生活补助。由于采取以上优惠政策,促使学校越办好,入学率不断上升。[]

(二)多种形式办学。党和人民政府历来就主张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办学,调动各方面办学积极性,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瑶族教育就是从瑶族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采取专设瑶民小学、民族中学、民族班,兴办寄宿制学校,以及进行灵活多教学方式,从而使瑶族的教育事业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和提高。

国家拨专款设立的瑶民小学,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瑶族教育的极大重视。湖南省江华县的贝江瑶族小学就是国家拨专款为瑶族专设的公费小学之一。建国初期的1950年初,江华县人民政府就电请零陵专署创设瑶民小学。零陵专署当即复函指示:“选择瑶胞集中地区创设之瑶民学校,经费由国家地方经费开支。”[]在全国已建立的10个瑶族自治县中,多数县设立了一所民族中学,而且大都列为县的重点学校。在瑶族地区的一些中学中设立民族班,招收瑶族学生入学读书也是多种办学形式之一。金秀瑶族自治县中学,1981年定为重点中学后,也先后开设民族初中班和民族高中班。民族班经费由县财政和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拨给。民族班的学生大都招收边远贫困地区的学生,由于在民族班享受到经济的特殊照顾,学习情绪安定,学习质量有所提高。[]瑶族居住分散,而且多数居住在山高谷深的山区里,交通不便,学生上学十分困难。为了解决这些地区的学生入学就读难的问题,各地根据具体情况,兴办了寄宿学校。新华中心校从1985年始办寄宿班至1989年的5年间,共毕业8400人,结业率达100%,考上初中396人,升学率达99%[]

二、建国后瑶族地区兴办教育的方式与措施

(一)建国后瑶族地区兴力教育的方式

1、幼儿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幼教工作,明确地规定了幼儿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在此方针的指导下,瑶族幼儿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了起来。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的幼儿教育基础太差,因而发展也就非常缓慢。各地瑶族从实际出发,采取办托儿所、幼儿园或学前班的方式进行幼儿教育。

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幼儿教育工作始于50年代初期。据《金秀瑶族自治县志》记述,1956年始于金秀县城开设幼儿园两所,由于缺乏教学经费,不久停办。1958年,县直属机关各民族职工子女增多,县人民委员会在县城重办幼儿园1所,只设1个班,专收国家职工子女共27人入园。同年县内各乡镇办幼儿园、托儿所共367所,入园(所)儿童占适龄幼儿的85%。文革时,大部分停办。1979年,农村各乡镇也相继恢复幼儿园,至1987年底共办6所,入园儿童200人。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幼儿教育虽然经历了时办时停的曲折过程,但总的说来是有了发展。

2、中小学教育  中小学教育是国家学校教育系统的基石,其学校数量和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的文化素质。民族中小学教育是国家学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党和政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建国后,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瑶族的中小学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金秀瑶族自治县自1952年成立以来,中小学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据统计,从1952年至1981年的30年间,全县上大专院校的有168人(其中瑶族70人),升入各类中等专业学校的有580人,随着中小学校的不断增加,全县教师队伍也迅速扩大,而本县籍教师的迅速增长是多秀瑶山这一时期瑶族教育的一大特点。1952年全县小学老师不足100人,而且大部分是外县进山支教的教师。经过30年的发展,到1982年上半年,全县中小学公办老师已增加到715人,其中本县籍教师已占教师总数的85%。外地教师与本县教师团结一致,互相学习,共同为发展金秀瑶山的中小学教育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师范教育  瑶族地区的师范教育主要为本地区培养小学师资,为发展和普及初等教育服务,其培养方式大体有如下几种:一是在瑶族自治县内自办师范学校,或老师进修学校;二是在有关中学内设立师范部或师范班;三是有关省、地区所办的师范学校、民族师范学校招收瑶族学生进行培养。在金秀、富川、都安、江华、连南、乳源、巴马等瑶族自治县先后设立了师范学校、教师进修学校或中学里附设师范部、师范班,通过各种形式和办法,为促进瑶族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师资。

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小学教育发展较快,仅靠有关师范学校给予培养师资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了解决小学师资问题,1965年,在县中学招收初等师范1个班,学生35人,“文革”期间停招。1972年,在县“五七干校”创办了县中等师范专业学校,学生来源于各公社(乡)选送的初中毕业生、小学民办老师或代课老师,1978年停办。1979年,正式成立金秀瑶族自治县师范学校,专门培训小学教师。

瑶族教育的师资培养,特别是具有较高质量师资的培养,要依靠有关省、地区设立的师范学校。如湖南的陵零师范、郴州师范,广西的百色师范、柳州师范、东兰师范、桂林民族师范等,都为瑶族培养了大批的小学老师,为瑶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以桂林民族师范所做的贡献最大。

4、高等教育  旧中国,在有近70万人口的瑶族人民中,没有一个人受过高等教育。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民族高等教育。19501124政务院第60次政务会议批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后,全国先后建立了中央民族学院、中南民族学院、广西民族学院、广东民族学院,云南民族学院、贵州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学院等。民族学院是培养少数民放政治干部生专业技术干部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新型大学。我国瑶族地区没有条件设立大专院校,瑶族青年学生是分别考入或被保送进入高等学校就读而受到高等教育的。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高等教育成绩特别喜人。截至1994年,全县117个行政村,村村有了自己的大学生。近10年,这个县考取全国重点大学的达274人,有12人敲开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校门。这个县的栗木镇泉会村远离县城近百公里,不通汽车,群山阻隔,全村仅有2000人,现有大学生81名,在美国、日本攻读硕士、博士的学生就达8人。恭城县创造了我国少数民族史上的一个奇迹。[]

(二)建国后瑶族地区兴力教育的措施

1、降分录取,优先录取

     建国后,为加快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国家完善了一系列培养瑶族及少数民族人才和支持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政策措施。在招生和培养方面,对瑶族考生采取“降分录取,先办预科打基础,后上本科专业,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等措施。到2001年,全国已有17个省、区和部委所属的100多所高校办有民族预科班和民族班,年招生已达1.1万多人;在本科和研究生统招政策上,采取“同等条件,优先录取”,“适当降分和加分录取”等措施,为瑶族考生创造了更多的升学深造机会。同时,国家瑶族和西部地区尽量多投放高校招生指标,提高了瑶族学生的升学率。

2、授权学科指标倾斜

为了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历次学位授予审核工作中,都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的特点,在授权的学科范围和增列指标上对民族地区高校和民族院校采取倾斜政策,同时授权西部有关省区自行审批硕士点。目前,西部有关省区高校已有博士点59个,硕士点640个,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5所,硕士授予权的高校及科研机构53个;内蒙古大学、云南大学、广西大学、新疆大学和延边大学等5所高校进入“211工程”。同时,国家对民族和西部地区高校建设给予了大力扶持。这些措施有力地支持了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建国后瑶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其意义

(一)建国后瑶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特点

建国后,瑶族学校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教育内容与中原民族大同小异,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瑶族教育在办学形式上具有自己的民族形式。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极其重视和照顾民族特点,强调少数民族教育应采取适合于各民族人民发展和进步的民族形式,要结合各民族的具体情况,逐步建立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的民族教育体系。瑶族地区普通中小学中,设寄宿制、半寄宿制,全日制、半全日制;既有固定地点的教学,也有流动教学、巡回教学;各年级既单独设班,也有复式班。另外还设民族中小学,或在重点中小学中设民族班。1980年下半年开始,广西每年有瑶族初中毕业生到条件较好的百色、河池、柳州、武鸣等地高中的民族班学习。这种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加速了对瑶族人才的培养,适应了瑶民族聚居地区山多居住分散的具体情况,受到瑶族人民的欢迎。

(二)建国后瑶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意义

1、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

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主要有三重关系。首先,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其次,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第三,教育公平还是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有了教育机会的均等,有了教育过程的公平,有了教育质量的公平,社会弱势群体才有可能与社会其他阶层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才有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可能,社会各阶层才有正常流动、分化的可能,全社会才能充满活力、安定有序,而不至于让社会弱势群体无路可走,铤而走险。这一点已为历史和现实所证实。因此,大力发展瑶族学校教育,有利于保障瑶族群众行使平等和自治的权利,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通过发展瑶族教育,为瑶族地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促进瑶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瑶族地区和整个社会和谐社会建设。

 

2、促进瑶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教育是促进经济增长不可缺少的因素,瑶族教育与瑶族地区经济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瑶族教育对于瑶族地区经济来说既有依存于经济的一面,又有促进经济的一面。要发展瑶族地区的经济,必须坚持教育为本,落实教育在发展经济中的战略地位,重视瑶族教育的投入,大面积积极提高劳动者素质,最大限度地增强吸收应用科技的能力,并培养一大批初、中级人才和一定数量的高级人才,作为科技推广和开发资源的骨干力量,瑶族地区才能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经济才能实现全面腾飞。因此,瑶族经济发展,教育要先行。教育是瑶族地区现实的生产力,是摆脱贫困的强大动力,是走上致富的必经之路,是文化更新的重要途径,瑶族地区的经济要靠瑶族教育来支撑。教育与经济的结合,不仅可以实现经济的增长,而且是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会进步的最佳方式,因此,我必须走出一条教育与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道路。

总之,瑶族教育可以说是关系到民族发展和民族社会发展与否的大问题,我们应把民族教育发展提高到民族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提高到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高度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稳固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它的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杨军(1980--),男,汉族,河南驻马店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华南与东南民族文化变迁研究。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Yao nationality area after founding of the nation

AbstractAfte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d been established,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carry out the policy of nationality equality and the national unity in china , extremely pays more attention to society developpling questions,especially the education career of Yao nationality area ,which invested the massive manpower, the physical resource and the financial resource to establish the education school, successively organized one batch of schools in each Yao nationality community,which unprecedended in quickly school speed,broadly coverage, the manyly recruitment students in the history, this action cultivated a large quantities of Yao nationality intellectual, powerfully promoted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the  forma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After founding of the nation; Yao nationality; School education

  Author  yangjun,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Ethnology and sociological institute, Graduate student, Nanning, 530006.

参考文献:

①《江华瑶族自治县教育志》,101页。

②《金秀瑶族自治县志》,469页。

 

③《喀斯特山区瑶族》,97页。

④《 江华瑶族自治县教育志》,99页。

⑤《金秀瑶族自治县志》,457页。

⑥《富川瑶族自治县·文化》

⑦《金秀瑶族自治县概况》,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⑧《北京晚报》,19941015第一版。

[] 《江华瑶族自治县教育志》,101页。

[] 《金秀瑶族自治县志》,469页。

[] 《喀斯特山区瑶族》,97页。

[] 江华瑶族自治县教育志》,99页。

[] 《金秀瑶族自治县志》,457页。

[] 《富川瑶族自治县·文化》

[] 《金秀瑶族自治县概况》,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 《北京晚报》,19941015第一版。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