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小课题、小群体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小学科学“小课题、小群体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一、课题的提出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亡的不竭动力。”祖国需要创造型人才,未来需要会创造的接班人。21世纪的教育者要担负起祖国赋予我们的重任。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科学教育,则肩负着科学启蒙创新的重任,因此,指导学生自行探索的研究性学习成了当前教育改革研究的方向。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3、近年来,为纠正过于偏重知识接受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中的意义。同时经过多年的辩论,学生取代教师成为教学中的主体也已成为大部分教师思想和行动的共识。广大教师对如何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有了深刻的研究,科学教材也尽力从课程内容和结构等诸多方面为师生创造条件。但是,自课程改革以来,为了发展学生的社会性,提高教学效率,“典型 ”的班级教学形式越来越受到“批判”。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有希望结友,交流感情,讨论问题的需求,这实际上是学生发展社会性的需求。我们还看到,一堂好的科学课,教学中学生所接受的信息不完全来源于教师,还来自于伙伴,学生得到的信息量要大于教师的输出量。我们发现,在探究活动中,常有课题大而空,学生不合群、不投入 的“低效或无效学习” 现象,而且这是一个普遍存在却不为人注意的学习缺损现象。因此,我们认为: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学科特点,在小学科学中开展“小课题、小群体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当前,进行“小课题”探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在美国,小课题称为Project,在教学材料中,有很多Project。我国也有很多“小课题、长作业”、“长短课、特色课”、“体育课实施小集团教学”的研究。国内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教学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这些课题都在各自的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从整体上看,这些研究根据课堂具体内容创立的“战略”性理论研究较多,针对大班额的小群体的心理的“战术”性研究较少;创新的课堂教学方法改进多,而得到心理学及方法论论证的少。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在这方面做一番研究,在同行们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创新和整合,试图探索一条更科学、更系统的小学《科学》“小课题、小群体活动”教学模式。
三、课题的目标
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通过各种方式,结合科学课的具体内容,开展小课题、小群体活动,探索以探究为主线,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创新精神,使学生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与探索,达到下面的目标。
1、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科学探究活动,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学会解决或解答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2、改变一些教师对科学探究地位和意义的曲解和误用,提高科学教学探究的实效性。
3、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学习的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探索科学教学中“小课题、小群体”的主要类型及条件。
5、探索 “小课题、小群体”教学模式。
6、探索“小课题、小群体”教学的策略和评价体系。
四、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本课题属于应用性试验研究。
(一) 有关概念的界定:
小课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身的爱好和条件,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选择并确定小型课题进行研究,在开放情境中,通过多种渠道主动收集、分析并处理信息,并加以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
小群体教学:有时也称为“小集团教学”。 根据现阶段科学教学受着班额、器材、场地条件的制约以及学生群体心理的社会导向作用,以兴趣、爱好为基础的学习小群体活动。
科学教学中的“小课题、小群体活动”:是指以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选择并确定小型课题,通过科学教学中的集体因素和学生间的交流的社会性作用,以兴趣、爱好为基础自由组织学习小群体,在小群体中通过学生互帮互学来提高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并达到对学生社会性培养的作用。要指出的是小群体学习的模式与以往为提高教学效率和进行区别对待的分组教学是有根本的区别的。前者充分考虑了科学教学中的集体形成和人际交流的规律性来设计教学过程的。在这里,教学的分组既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原则所采取的组织措施,也是小群体教学模式中学习集团的基本形式。
(二)理论依据
1、创新教育思想
创新是人类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思,对于我们21世纪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呼喊,只有树立从小教育的思想,才能造就出创造型人才。因此,科学课的教学,不单单是学生增长见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2、素质教育思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深入到各类教育和教育的各个方面,小学科学课是作为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科学精神的主要课程。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和途径,培养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3、儿童身心发展的固有规律
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在其发展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环境其发展也是不同的。他们的差异表现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方面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不同,所以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注意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提高探究的实效性。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关于儿童认识发展的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所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的意义方式获得。
五、课题的研究内容
㈠研究和形成小学科学“小课题、小群体活动”的一般操作方式。
㈡小学科学“小课题、小群体活动”的应用研究。
具体研究:
1、“小课题、小群体活动”的要素、条件研究。
2、“小课题、小群体活动”过程的指导策略研究。
3、“小课题、小群体活动”的整合研究。
4、“小课题、小群体活动”的类型和方式研究。
5、“小课题、小群体活动”效果的评价研究。
6、“小课题、小群体活动”中学生的自我评价研究。
7、“小课题、小群体活动”在多种不同类型学习内容中的运用研究。
六、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实验法、调查法等。
1.充分利用现有的文献资料,理论著作等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持。
2.采用课堂观摩、专家指导、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手段积极探索“小课题、小群体活动”的有效途径。
3.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专题研究,科技活动,小制作、小论文等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七、实验的时间和步骤
⒈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9月)
成立课题组,提出课题,召开专题性研究会,完成对课题的论证,上交课题申报书,确定三(1)班、四(3)班、五(3)班、六(3)为实验班,其它班级为对照班。
⒉实验阶段(2006年9月——2007年6月)
课题的研究阶段,全面落实《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具体规定,充分挖掘教材和本地实际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创造各种有利环境与条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小课题、小群体”探究活动,探索“小课题、小群体”教学模式,制定开展“小课题、小群体”的教学策略。
⒊总结阶段(2007年6月——2007年9月)
对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进行“小课题、小群体活动”能力测评,比较实验班学生能力发展情况,收集整理各成员阶段研究材料,写出阶段性总结报告。
八、课题组成员组成
顾问:李维,鄞州区教研室科学教研员。
组长:崔锡峰
组员:杨美科、
九、课题组成员分工
1、崔锡峰主持课题组全面工作,督促和协调各成员间的工作安排,收集和整理各阶段研究资料。完成“小课题、小群体活动”的类型和方式;“小课题、小群体活动”在多种不同类型学习内容中的运用研究报告。完成最终研究成果——实验报告的撰写。
2、其他成员按照成员分工,对课题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实践和研究,并收集、整理、分析各方面的材料。主要分工如下:
(1)杨美科对目前我校使用的教科版教材五、六年级教学内容进行综合性分析,写出“小课题、小群体活动”过程的指导策略分析报告。
(2)
(3)童奇波,全程跟踪并收集各研究人员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评价方面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写出“小课题、小群体活动”效果的评价研究报告。
(4) 邱萍、王和平,有关实验的实施及资料的收集工作。
十、成果形式
实验教案、案例、科技作品、学生小论文、实验报告及有关音像资料。
十一、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学校领导支持这项研究。本课题组由教科室主任崔锡峰老师直接主持,同时又有热心于教育科研且责任心较强的科学老师自觉参与。
2、课题组成员在研究时间、精力给予保证,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3、学校给予经费的保证、支持。
4、学校具有统计工具和资料统计人员,能对数据进行统计。
5、课题实验取得了上级教育科研机关的支持。
邱隘镇校“小学科学‘小课题、小群体活动’的实践与探索”课题组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