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题实施方案: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进入主课堂教学实验研究
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进入主课堂教学实验研究
江西省南康市潭口镇中心小学科学课题组
负责人:朱武荣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的日益加大,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逐渐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科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国外的科学教育改革状况:
20世纪末叶以来,知识创新和科学技术进步日益主导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人类社会进入了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新历史。由此,世界各国基础教育也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迈入了由学科知识教育转型为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新阶段。自美国“2061计划”公布以来,欧美各国都在根据这一计划制定的青少年科学教育素养基准,积极调整、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深刻变革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极力重视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掀起了一场波及世界性的以科学教育为主旨的变革运动。
(二)我国的科学教育发展状况:
我国已经启动了“985计划”和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基础教育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全面实验阶段。同时,国家正在组织制定“2049计划”,全民科学教育受到普遍重视。在新形势下,我国中小学的科学教育、教育创新正在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势头冲击着传统学校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它预示着新一轮改革必将迎来一个无比灿烂的科学教育春天。但是,我国教育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观念、考试制度、教育政策和师资素质的影响,学科知识教育至今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在知识性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学科知识教学取代了科学教育,而真正意义的科学教育不占主导地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初步成果依然停滞在知识翻新的层面,而且一种以科普和竞技性的科技教育也游离于主课堂之外,中小学科学教育被片面理解为科技活动;尽管我国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队伍庞大,但90%以上的教师只能从事单一学科知识教学,而迫切需要的科学教育的师资严重匮乏。
(三)课改以来,小学科学教育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让小学科学教育真正进入主课堂;
2. 为科学教育开辟更广阔的空间,为学生学习科学开辟更多途径;
3. 建立一支科学素养较高的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队伍。
(四)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全民素质,这已在人们的思想中逐渐形成共识。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课程改革和考试制度改革取得巨大进展,但是我们对科学教育落后、科技人才培养模式陈旧等问题缺乏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在广大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仍然只是一门术科、副科、杂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科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更是鲜有市场。目前,国内对科学教育进入主课堂教学研究较零散、单一,缺乏验证,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五)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今天,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国内社会变革和国外教育变革的双重压力。要适应人类教育变革大势和未来人才实力竞争的需要,我国教育必须改变现有的科学教育现状,尽快实现由知识型教育向科学教育的历史转变。要实现这一根本性转变,关键在于让科学教育进入主课堂,进一步拓展小学科学教育的阵地,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科学殿堂。
“科学教育进入主课堂”教学模式能拓宽科学教育教学阵地,在实践的广度、梯度上不断探索,使科学教育教学活动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本课题实验研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对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推进我校学科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让科学教育进入主课堂;构建科学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取得有推广价值的理论成果。
2、通过实验研究,探索科学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关系,教师学科知识教学与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及提高的关系。
3、通过实验研究,确定科学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和学生科学素养发展评价方式;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验研究,建构课内外联通、校内外辐射的科学教育教学大课堂网络体系,营造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理论假设
从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入手,通过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为学生创设科学教育大课堂,进而让真正意义的科学教育占主导地位,进入基础教育的主课堂,使学生更好地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从而增强学生对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客观事物、现象的探究体验,发展学生关注、发现、形成并解决问题的意识、态度、能力与情感,让科学教育时时处处伴随在青少年身边,最终提升我校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在提出时经过调查论证,在教育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具有显著的成效,且这一课题与执行者的教学实践密切相关,说明此课题具有可行性。
2、课题的实施,具有广泛的实践基础。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学校的素质教育活动、教师的教学竞赛活动、年级的兴趣小组活动、班级的课外实践活动,以及科普知识竞赛和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的开展,都为该课题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学校科研氛围浓厚,办学业绩突出。学校现承担了两项省级立项课题实验研究工作(其中一项今年10月份结题),曾经荣获“赣州市示范学校”、“赣州市德育示范校”、“赣州市文明校园”、“赣州市青科辅工作先进校”、“南康市文明单位”、“南康市课改工作先进校”等二十多项县(市)级以上集体荣誉称号。
4、参与实验的人员队伍强大,既有专家担任课题研究的顾问,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给予指导,又有一支文化水平高、业务素质精、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其中有1人是赣州市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是南康市学科带头人,4人是南康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在实验研究的第一线,增强了课题实施的可行性。
5、学校建有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远程教育室、科技活动室、科学实验室、科普展览室,建有校园局域网,并接入了因特网,购买了大量科普教材与软件,图书资料齐全,教学设备先进。学校计划投入充足的实验研究经费,用于实验研究的资料打印、资料购置、刻录教学光盘、编辑出版专集、开展研讨活动、外出学习培训、举办成果展览等。
五、研究内容
(一)、基本内容:
1、新课程改革中科学教育在优化教材教法上的新探索。
2、科学教育课堂教学组织的传承与变革以及教学过程的高效化新模式。
3、科学教育的四个层次(科学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与渗透。
4、教学设备的设置与现代教育技术对科学教育课程实施的保证与促进。
5、科学教育在学科间的整合效应。
6、科学教育教学质量对综合素质评价达成度的干预。
7、学科知识教学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关系的研究。
8、科学教育的校本课程编制与实验。
(二)、重点和难点:
科学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评价体系和校本课程编制。
六、研究步骤、方法与成果形式
(一)实验步骤:
课题研究计划将进行两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年6月——2006年9月,为课题研究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广泛收集资料,设计课题实施方案,制定实验研究计划,对子课题进行分解。
第二阶段:2006年9月——2008年6月,为课题研究实施阶段,分两个小阶段进行。(1)2006年9月—2007年7月,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全面实施研究,逐步落实子课题的任务;(2)2007年8月—2008年6月,深入推进研究,收集整理资料,逐步推出阶段成果。
第三阶段:2008年6月——2008年9月,为课题研究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研究工作,进行回顾和反思,统计研究数据、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编写专著,进行结题评审。
(二)操作过程:
整个研究过程主要从以下十个方面具体操作。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新课程培训。
2.进行学生科学素养问卷调查。
3.开展课堂教学及其研讨活动。
4.观摩课堂教学及其研讨活动。
5.积极撰写教研论文、实验报告、课例设计、个案评析等。
6.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
7.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和科技创新活动。
8.制定阶段计划,撰写阶段小结及中期鉴定书。
9.结合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10.总结实验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召开汇报会,举办成果展。
(三)研究方法:
鉴于本课题研究内容多,综合性和实践性强,故需要采用多种方法,主要有文献研读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1、文献研读法:通过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及时了解本课题的研究进程,全面正确的掌握本课题的相关信息,为本课题及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研究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2、调查研究法:对各实验班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大范围、定期、定性和定量调查,搜集具体的数据和证据,对小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科学探究与认知需要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判断。
3、比较研究法:对国内外以及不同实验学校的科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比较分析,为科学教育改革和实践,特别是为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进入主课堂教学需要的调查提供借鉴和参照。
4、行动研究法:以“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进入主课堂教学实验研究”中发现的新问题为研究起点,在行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解决过程进行分析,提出发展的理论。
5、个案研究法: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对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寻找其中规律性的东西。
6、实验研究法:根据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要求,按照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进入主课堂教学”进行实验验证,检验其科学性。
7、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研究中的实践经验进行提炼和概括,并形成相应的理论文章和认识。
(四)成果形式:
1、“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进入主课堂教学实验研究”阶段性实验报告、中期鉴定书、实验总结;
2、有关调查表、调查资料及调查报告;
3、教师系列论文与论文集;
4、学生观察日记和科技小论文;
5、学生“三小”作品(小制作、小创造、小发明);
6、教学典型案例集与光碟;
7、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现状考评试卷及有关资料。
七、课题研究人员及分工
(一)课题研究顾问:
邱伟华: 江西省教研室教研员
卢 筹:赣州市教研室教研员、特级教师
胥经华:赣州市电教馆副馆长、江西
陈清明:南康市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教研室主任
(二)课题组成员与分工: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学历 |
专业 |
职称 |
职务 |
工作单位 |
具体分工 |
郑启开 |
男 |
38 |
研究生 |
教管 |
小高 |
校长 |
潭口镇 中心小学 |
组织领导 |
连文华 |
男 |
42 |
大本 |
中文 |
中高 |
副主任 |
南康市 教研室 |
理论研究 |
赖登明 |
男 |
43 |
大本 |
物理 |
中高 |
主任 |
南康市青 科辅办公室 |
理论研究 |
肖贵群 |
男 |
38 |
大专 |
文史 |
小高 |
副校长 |
潭口镇 中心小学 |
组织实施 |
朱武荣 |
男 |
31 |
大本 |
中文 |
小高 |
副校长 |
潭口镇 中心小学 |
组织实施 (具体负责人) |
刘小龙 |
男 |
28 |
大专 |
中文 |
小高 |
教导处主任 |
潭口镇 中心小学 |
组织实施 撰写文稿 |
林新华 |
男 |
28 |
大专 |
中文 |
小一 |
德育处主任 |
潭口镇 中心小学 |
实验研究 整理资料 |
肖玉娟 |
女 |
22 |
大专 |
中文 |
小二 |
行政办副主任 |
潭口镇 中心小学 |
实验研究 打印资料 |
黎 媛 |
女 |
23 |
大专 |
中文 |
小二 |
大队 辅导员 |
潭口镇 中心小学 |
实验研究 收集资料 |
施先荣 |
女 |
33 |
大专 |
中文 |
小高 |
|
潭口镇 中心小学 |
实验研究 |
朱玉华 |
女 |
33 |
大本 |
中文 |
小高 |
|
潭口镇 中心小学 |
实验研究 |
邓小凤 |
女 |
23 |
大专 |
中文 |
小二 |
|
潭口镇 中心小学 |
实验研究 |
廖 昀 |
女 |
24 |
大专 |
中文 |
小一 |
|
潭口镇 中心小学 |
实验研究 |
黄桂华 |
女 |
37 |
大专 |
英语 |
小高 |
|
潭口镇 中心小学 |
实验研究 |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