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教版小学《科学(3-6年级)》教材中活动材料改进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科教版小学《科学(3-6年级)》教材中活动材料改进的研究与实践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当前课程改革全面推广已经完成1-6年级第一轮实践,我们在取得丰富经验的同时,也看到了课程实施中存在的大量困惑问题。小学《科学》这门学科,有关于活动材料的问题比如资源欠缺、准备困难、操作繁琐等等,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突出问题之一。
2007年,我们在上虞市小学科学教师中进行了一次专题问卷调查。通过回收的120份调查表分析,发现:92%的小学科学教师认为上科学课最大的苦恼是材料准备工作;46.15%的教师有经常碰到材料准备困难的情况;62.5%的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材料的使用达不到探究活动预期效果。而84.6%的教师想过材料改进的方法,15.4% 的教师有过材料改进的经验,所有的教师都想参与材料改进和研究工作。
教科版小学《科学(3-6年级)》教材编写的基点设置在活动上,用活动统整科学知识、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用活动的方式展示小学生科学探究学习。在强调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活动中,就离不开赖以开展活动的实验材料,提供什么样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活动的质量与效率。
由此,我们更深刻认识到:对于教学一线尤其是地处农村的小学科学教师而言,能有意识关注、积极地参与活动材料的改进工作,整理形成一套符合地域特点、适合教学实际的活动材料准备指导方案,将会大大方便一线科学教师课前的工作量,同样会更精细地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
二、与课题相关研究概述:
1、美国科学教育专家兰本达教授著有《小学科学教育“探究—研讨”教学法》一书,该著作中分析了许多关于活动材料促进开展“探究-研讨”教学法的实施案例,其中特别是《材料引起经历》一文,对活动材料与科学探究作了很透彻的分析。兰本达教授用详尽的案例阐述了“材料很容易引起期望、激发起经历”的作用。认为“材料可以选择来揭示自然现象。反过来,这些现象又能产生有关我们这个宇宙的知识。对材料进行探究包含着科学的程序,这些程序在循序渐进的学习经历中会得到改进。”
另外,南京大学教育系
2、中央教育研究所胡军副研究员主编的小学《科学》(3-6年级,共8册)(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经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初审通过并于2002年进入全国实验区试验。在这套教材的配套资源中的《科学学习材料》是配合科学课活动为学生提供的材料,基于“做中学”理念,鼓励学生利用简单材料开展科学活动,同时减轻教师材料准备的负担。
有关小学科学学习活动材料方面的诸多成功经验,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去思索着推动本项课题的深入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及成果
(一)研究课题的表述:
“基于科教版小学《科学(3-6年级)》教材中活动材料改进的研究与实践”
(二)研究课题的界定
“活动材料”是指教师应用到课堂教学的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材料的组合,即有结构的材料。活动材料包括实验工具器材、观察或动手材料、图表型资料、地域性特色资源等。“活动材料的改进”是应用到科学教学中,为获得实际教学中更大效益,按科学性、趣味性、易操作性的原则,而对教材建议材料的替代或改进的探索与研究。本课题所作的研究是基于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3-6年级)》教材。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课题组成员能动开发出3-6年级小学科学课中适合地域特点和实际课堂教学需要的活动材料。
2、课题组成员能整合本市小学科学教师在材料改进工作上的智慧成果,整理、收集相关的活动材料改进方案。
3、形成一套推动探索科学教学活动材料改进的措施与机制。
(四)、研究的预期成果:
1、显性成果:
实验研究报告及相关专题论文;一整套的活动材料开发、整理的操作程序或模式;一套课题实施期内形成的活动材料准备指导方案
2、隐性成果:
课题组成员及受相关影响的教师,能通过有意识关注科学活动材料的研究,从而对科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的理解和对小学科学教学的研究引向深入。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原则与方法:
(一)实验对象
科教版小学《科学》3-6年级教材范围内所开展科学教学活动的教学料。
(二)实验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实验要以学生的探究兴趣有没有得到激发,实践能力能不能更有效提高,是不是方便一线教师教学实际应用为准则开展。
2、循序渐进原则。实验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为指导,针对实验研究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和课题的实际进展为依据,循序渐进,不断修正,在方法策略上作出有效的回应。
3、全体受益原则。实验的展开,既要让学生得到实惠,促使其更快更好的成长,又要让实验教师也成为教育科研的受益者,促使其业务水平的迅速提高。同时更要保证课题出成果,完成课题的预期成果。
(三)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于共同参与,即由研究者和行动过程的实践者结成一体,共同组成课题组,共同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在实践活动的进程中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评价或有新的发现、再计划、再实施、再评价或发现……的方式不断进行。
2、文献法:通过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及时了解本课题的研究进程,全面正确的掌握本课题的相关信息,为本课题及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研究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五、研究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研究步骤:
1、课题研究的步骤:(2008.8—2009.12)
(1)准备阶段(2007.8—2008.7)
总结前一轮上虞市级立项课题的研究成果,分析、归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制订实验方案;进一步落实组织人员并分工,组织实验组人员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实验方案的精神;申报课题;聘请专家指导组。
(2)实验阶段(2008.10—2009.11)
诊断性阶段(2008.10):主要进行准备工作和课题操作性细化工作。
探索性阶段(2008.11—2009.10):按课题操作计划落实研究工作,并及时整理研究成果。
成果物化阶段(2009.11):主要是分析研究、资料整理、效果检测、定性分析等工作,为撰写研究报告作准备。
(3)总结阶段(2009.11—2009.12)
全面总结,形成实验报告;组织实验课题结题报告会,接受上级检查、评估、验收;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二)人员分工:
姓 名 |
课题内分工 |
工作单位 |
职务或职称 |
傅智红 |
课题顾问 |
上虞市教研室 |
中学高级教师 小学科学教研员 市教研室副主任 |
范 彬 |
全面负责课题实施 |
上虞闰土小学 |
小学高级教师 副校长 |
言 伟 |
课题实施 |
上虞闰土小学 |
小学高级教师 镇学科教研组长 |
张银华 |
课题实施 |
上虞闰土小学 |
小学一级教师 实验员 |
李国松 |
课题实施 |
崧厦三联小学 |
小学一级教师 校教研组长 |
周麒锋 |
课题实施 |
上虞沥海镇小 |
小学一级教师 镇教研组长 |
许水勇 |
课题实施 |
上虞长塘镇小 |
小学一级教师 学区教研组长 |
郭建军 |
课题实施 |
上虞夏丐尊小学 |
小教高级 镇教研组长 |
吴 彬 |
课题实施 |
上虞东关小学 |
小学一级 镇教研组长 |
六、课题研究的分件分析:
1、本课题聘请杭州市萧山区教研室小学科学教研员何树德老师和上虞市教研室副主任、品科教研员傅志红老师担任顾问。
2、本校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首先,课题组有着很好的凝聚力。课题组长被市教研室聘任为上虞市第四届师徒结对市级师傅,本课题中有3名教师为其所带的市级徒弟,另有3名为区级徒弟。其次整个课题组是一个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且敬业爱岗的团队,有获得过省新生代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获得二等奖、市教坛新秀、绍兴市优质课一等奖的成员,有两名上虞市学科带头人,也有制作的教具在省级、绍兴市级获奖的成员,有市级科学教学骨干,有二十年多年常识(科学)教学工作经验的成员。最后,课题组成员均能实践在小学科学教学的一线,对课堂教学有着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这是本课题研究很重要的条件之一。
3、有参与或主持课题研究的经验:课题组一半以上成员参加过市级以上课题的研究,有的成员还主要参与过绍兴市规划课题的研究,并荣获课题成果一等奖。
4、本轮课题是基于上虞市立项课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前期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以绍兴市学术主题报告、论文获奖发表、主题讲座形式已对外推介,特别是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日常研究过程资料,这些过程资料均是在一线教学的课题实施组员在日常教学中对活动材料思考与研究的“结晶”。因此,课题的研究已经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为本轮课题的深入推进作好了准备。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