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提出
美国著名的兰本达教授提出了“探究-研讨”教学法,这一新的教学理论通过以刘默耕为首的一批先驱者的努力探索下,逐步成为小学自然教学的主要教学思想,使自然教学在改革的一开始就走在了其它各科的前面。20年来,虽经许多理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造就了一批自然方面的教学能手、专家,但小学自然教学的理论研究进展不大,没有大的突破。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广实施,一批教育理论工作者借助国外的教育理论和国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标准中提到“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那么什么是科学探究呢?《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科学探究定义为“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探究还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得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有机会进行科学探究并且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和探究性活动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并付诸实施、利用有关工具和技术去收集数据、对证据和解释之间的]关系进行批判性与逻辑性思考、建构和分析其他解释方法以及交流科学观点。为什么小学科学强调探究?因为它符合儿童的天性;它能帮助儿童发展过程技能;它有助于儿童对知识的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主要是提出问题——调查、收集资料进行假设——实验验证——交流——结论。
二、课题研究主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首先,科学课的教学要符合小学生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灌输式和知识传授式的教学显然不适应小学生学习科学的认知规律,也远远达不到科学课<<标准>>中提出的“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的要求。因此,探究性学习正是为适应小学生科学探究的认知规律而提出的。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要学习科学课时,与科学研究一样,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订相应的计划、进行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采集信息、进行交流、并对信息进行推理分析的加工、最后得出一个相应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经历了整个探究的过程,儿童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探究的方法和受到的情感教育等等。
㈡.课题实验的理论依据
1.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2. 思维科学理论
3. 信息科学技术理论
4. 二期课程改革文献
5. 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标准
三、课题的内涵界定与研究假设
㈠内涵界定:
1.有效整合
2.探究性学习:所谓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现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科学课虽然不是单纯的学术性科学研究,但它与科学研究又有非常相似之处。
㈡研究假设:围绕素质教育和二期课改精神为中心,在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创造学理论、思维科学理论和现代信息科技理论的相互渗透、融合与指导下,通过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探索,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和处理自然学科知识信息的初步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创新精神。
四、课题研究目标
1. 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探索网络环境下,信息科学技术与自然课程有效整合的新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 通过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培养学生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学会自主上网学习,自主获取、分析、加工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3. 构建和开发出一些高质量的自然学科专题网站,丰富学习资源,促进学生开展网上学习,拓展教师教学资源,实现师生资源共享。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㈠ 研究在网络环境下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信息科技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规律,模式、策略的理论与实践。
㈡研究在小学科学课中每节课的每个环节的侧重点不同,四种教学模式(1)以学生设计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2)以学生动手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3)以收集资料为主的教学模式。(4)以反思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
㈢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独立自学或合作交流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质疑假设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㈣研究自然学科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编制与有效应用。
六、课题实施步骤
时间:2006年9月——2007年6月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9月初)
确定课题研究主题,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收集有关信息资料。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7年5月)
以研究课的形式为主,从计划(撰写教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实施(公开教学)——修订(相互评课,修改教案,补充资料)——再实施(公开教学)。这样一个个反思教学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一起研究。同时还要撰写每节研究课的案例、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7年6月)
1.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进行总结,完成结题报告。
2.整理研究过程中的材料,作好资料积累。
七、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 让学生自己选择科学探究的问题。
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只有学生自己选定的问题,学生才有极大的兴趣去进行研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学生,大多是不敢提问题,不会提问题。因此老师一是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题,二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具良好的问题环境,让学生有问题可提。学生一开始提问题可能会出现所提问题漫无边际,没有真对性,提不到点子上或者是问题太多,难度太大等等。这些都是正常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大都能根据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提出相应的较恰当的问题并能问题的结论有一定的猜想。
二、要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学生提出了问题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接下来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猜想去进行观察、实验,去搜集相应的信息。学生应针对自己要研究的问题设计好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和步骤,选取观察的对象和实验的器材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做好学生的助手作用,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器材,为学生的探究出谋划策,提供给学生一些可行的建议、方法及注意的事项等等。学生在进行观察、实验时要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注意分工合作,使学生自主愉快地进行探究活动。
三、要注意关注学生的评价。
一提到评价,老师们往往会联想到考查、考试。其实对学生的评价涉及到许多方面,考查、考试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在科学课的标准中,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作了详细的叙述。标准中强调“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科学课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对观察、实验中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质疑、交流、评议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等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这些方面都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方面,这是单纯以一纸试卷所不能体现的。只有注重了过程的评价,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另外,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考试这一种形式。例如:在平时为学生建立一个成长的纪录本,及时记录学生的各种变化,从发展变化的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成绩。通过实验竞赛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自然环境、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等的考察研究,撰写考察报告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等。在对学生的评价时,应让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成员参与。总之,应重视学生的评价,应有一个公正、积极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八、研究成果形式
1.课题实验报告一篇及其他专题论文与研究文章、案例若干篇。争取其中部分论文与研究文章在全国及全市专业刊物上发表及获得奖项。
2.具有特色的自然优秀课堂案例实录若干课。
3.具有特色的自然学科专题学习网站资源素材及相关课件。
4.学生通过实验所反映的能力测试数据,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记录,个案跟踪材料以及相关的优秀作品,并争取获得区、市及全国性的各类奖项。
九、完成本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十、课题组成员
组长:施懿
组员:王丽丽
十一、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自然课程标准》 〔M〕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办公室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11
〔2〕陈至立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全国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R〕 2000/10
〔3〕吴立岗等 《现代教学论基础》 〔M〕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10 〔131、132、141、143、168、169〕
〔4〕钟志贤等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榄要》 〔J〕中国电化教育 2000/2 〔17、18、19〕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