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江宁区2009年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申报表
姓 名 |
陈琪 |
学 校 |
江宁区禄口小学 |
类别 或学科 |
体育 | |
文化程度 |
本科 |
职 务 |
教研组长 |
电 话 |
13584087016 | |
课题名称 |
农村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 |||||
课题界定与 理论依据 |
课题界定: 体育大课间活动是一种新型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它能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体育大课间活动内容丰富,组织形式灵活,练习强度适宜,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且活动不强求正规的场地和器材,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 有效性是指活动能正常、有序地开展,学生积极参与,锻炼效果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农村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有效性研究是指在农村小学有效开展大课间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锻炼,促进学生动作技能学习,增进体质健康,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理论依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2006年12月《关于开展全国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 2、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努力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提高运动能力,达到体质健康标准。 3、2008年,教育部《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动员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于 |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体育大课间活动是近年来在课间操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活动形式,活动的时间更长,活动内容更丰富,组织形式更灵活,练习强度适宜,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要。但是在很多农村小学由于各方面原因体育大课间活动基本上是流于形式,活动开展的有效性低下,没有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针对此状况,笔者提出本课题,有意通过此研究,提高活动的效果,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争取学校体育特色的形成。 | |||||
研究目标与 研究内容 |
研究目标: 探索适合农村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方式,优化活动的时间、空间、形式、内容和结构,加强组织管理,提高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增强体质健康。 研究内容: 1、体育大课间活动方案的设计与开发。 2、体育大课间活动组织与管理方式方法。 3、体育大课间活动内容选择与季节变化的融合。 4、加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争取学校体育特色的形成。 | |||||
研究过程与方法 |
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9年5月—6月)主要选好题,制定好研究方案,填写申报表,上报相关材料到区教科室 2、实施阶段:(2009年6月—2010年6月) (1)研究对象—两个班级 (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3)同一方法不同班级对比研究效果 (4)同一班级不同方法对比研究效果 (5)实验报告 3、总结课题阶段 (1)撰写相关活动设计与案例分析 (2)撰写结题报告、论文 研究方法 (1)调查法 (2)文献法 (3)对比实验法 (4)分析法 (5)发现法 | |||||
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
课题研究的条件: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学校教科研氛围浓。 2、研究者个人条件具备,主客观研究条件具备。 3、教师间团结合作意识特别强。 4、具有现代化的科研手段作保障,学校建有远程教育资源系统和宽带网络系统,可以多方收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与外界互通研究信息。 预期成果: 1、对比活动设计两篇 2、相关案例分析一篇 3、研究报告一篇、论文一篇 | |||||
所在学校意见 |
| |||||
区教育局教育学会审批意见 |
| |||||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