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学科开展“小型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探索

 

思品学科开展小型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本文着力于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展小型课题研究的实践,此课题的研究引进思想品德课的教法将道德认识的发现,道德行为的操纵权全部交给学生自己。通过此课题的实践与探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正确道德规范的情感认同,缩短了教材与实际的距离,更有益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制约、辨别能力。本课题主要从以下两方面阐述:(一):学科教学途径的选择;(二):教学内容的开发。通过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小型课题    内容开发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1):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科学化,迅速变革的社会,这就要求人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基础教育改革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这方面,各地已有不少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其中有不可借鉴的理论观点的具体做法。然而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系统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似乎还没有一条明确的思路和一个完整的构想。因而,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个综合性创造教育过程,只有引导学生经历综合性的创新德育活动,并在这一综合研究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发现、创造,他才能真正得以养成。

2):学科教学改革的反思

现行的省编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广泛,目标具体,教学要求层层深入,体现了认知的层次性,与道德行为的养成呈螺旋上升的过程。这也给我们从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老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只单纯地采取陈述和分析的方法串讲教材。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同时部分思品课离学生生活远,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理想化成分多,与社会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

3):思想品德任课教师效能观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系统向少年儿童进行“五爱”为中心内容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课程,它是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重要标志。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如何灌输道理斟酌得多,了解学生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少。部分教师唯书至上,不顾学生思想实际,照本宣科,脱离实际,强迫学生接受一些生硬的道德观点,形成一些唯心的道德认识,致使学生违背道德良知。评价学生往往单纯以能说会道,能析擅辩为依据,检测学生道德内化度和课堂实践性缺乏方法,关注不够。对学生已有的认识抹杀或忽略的多肯定、理解、尊重的少。

4):我们学生的学习观

学生被动接受或表面接受现象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过多地揣摩老师的意图或受老师言语因素的制约,说空话,大话的多,说实话、真话的少。在实际的问题中能主动正确实践的更少。

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我以各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成功经验和学校思品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为契机,尝试从改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着手,初步构建了以“小型思品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创新活动模式,受到较好的教育效果。现将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思路供大家讨论:

二:课题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一):关于小型思品课题研究的内涵

所谓“小型思品课题研究“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一个需要探究的德目课题,通过查寻资料、访问、校内外调查、讨论、辩论、角色体验等途径,以民主合作式的教学关系为基础,以学生为主线,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教学诸多因素的优化组合,共同分析问题,形成思路。并在主动探索、研究、整合的过程中获取课题的解决的一种研究型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方式。这一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等具有不可抵估深远意义。

1)“围绕一个需要探究的德目课题”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道德认识,结合学生内心潜在着需要解决的问题,紧扣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现状,精心编排成一个德育目录,让学生展开探究。

2):“民主合作式”就是倡导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动态式讨论。小组合作让他们亲身体验感觉“合作学习”的乐趣,感觉道德观念在自己行为中的力量,并能将新的道德观念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准则。同时,打破原由班级的小组界限,以自由结合,自由选择问题的形成,使学生的直觉思维不被打断,说其想说,议其想议,整个课堂上学生都在参与,思维都在跳跃,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主动探索、研究、整合”就是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将探索、研究的道德知识进行整合,进而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二):理论依据

1):对于建构主义的理解

素质教育最本质的特点是“积极、主动、全面”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指导下,借助他人(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教师应是引导者,教要适应学生的学。现代教育认知理论认为: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学发展的动力,应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由旧知探索新知的学习规律来构建教学过程。

2):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理论表明,创新始于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沿着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探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取发现的体验,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小型课题研究教学应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究的基础上,教学环境应

适应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

3):思品课活动化教学认识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对活动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一个论断:“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对一个可能使出

他全部精力的活动,他将感到一种本能的冲动,前苏联活动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得出结论对我们的启示:“认知心理发展是在其完成某种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的”。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的变化引起我们的思考: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好与差的标准不在是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而是取代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如何,教师的角色开始发生变化。由过去的“教书匠”,正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方向发展。

4):师生统一说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的活动过程,教师与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合认为是认知和实践活动的统一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表现了能动性和自主性。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脱离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就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表现了主动性和主体性。因而,教与学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没有教就无所谓学,没有学就无所谓教。

上述理论观点运用到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并作为“小型课题研究”教学的理论依据,为我们进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出发点。

三:小型课题研究的研究设想

(一):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设置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对照班。主要采用对比实验进行研究,同时辅以行动研究法、调查法。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现实性原则:本课题研究的题材选择应尽量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着直接的联系。由于所研究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对课题的研究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2):综合性原则:确立课题要能有效激活学生全方位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有时甚至是跨学科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综合运用自身有的道德知识。从多角度、多侧面去理解和思考问题。

3):开放性原则:无论是从研究角度的确定,研究方法的选择,还是研究成果的表述。课题的选材都要为学生留下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才能的空间,应该可以让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展开研究。

4):情趣性原则:题材内容对学生而言应尽量新颖、生动,充满诱惑力,并富有情趣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投身到研究活动中去,怀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和创新精神,主动研究、充分实践。

5):适度性原则:课题的选材不宜太大、过深,应遵循小学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或发展规律,切入口尽量要小一些,便于“小”处见“大”。

五:思品学科小型课题研究的操作模式

小学思想品德学科“小型课题研究”是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作用,围绕教学目标,按照思想品德学科的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将道德认知的发现、道德行为的操纵权全部交给学生自己。其基本操作模式如下图:

确定课题研究阶段

 

综合研究阶段

 

课题分析阶段

 

 

 

 

 

 

 

 

 

 

 

 

 

 

 

 

 

 

 


 

 

 

 

 

                            

 

 

  反思阶段

 

 

 

 

 

 

 


 

          

   

 

 六:思品学科小型课题研究的操作内容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形式

 

确定研究课题阶段

 

 

 

    教师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再指导学生从自己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实践经历等设计课题,确立研究课题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课题或由自己对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需要研究的课题。

创设情境,作好课题选择的准备,引起学生道德认识的冲突。

  可以全班共同研究一个课题;或一个小组研究一个课题;也可以单独研究一个课题。

 

 

课题分析阶段

 

 

  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帮助学生弄清“该围绕哪些问题展开研究”;“研究这一课题需要哪些资料”;“又该如何去获取”等问题,给他们提供必要帮助。

 

    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的想法,然后确定围绕解决问题所要学习的内容,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分散准备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资料形式可多样。

 

 

 

信息收集阶段

 

 

    

    提供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教给学生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如何筛选资料信息并作出价值判断。

    利用各种“工具”查找他们最想知道的信息,逐步 建构起自己的关于该领域知识 结构的原形。并形成自主思维的能力与习惯。

 

  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图书目录、统计年鉴、专题报刊或lntermet

 

 

综合研究阶段

 

 

    经过信息收集的自主学习阶段,教师让学生重新回到学习小组中,利用他们学到新知识,对问题作出评估。解决现实中的学习问题。

    学生设疑、质疑、交流、合作、研讨,解决问题。发现自己新的观点,表达自己对研究内容和现象的看法。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理解和掌握道德原则和规范,并其内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

 

  设疑、质疑、交流、合作、研讨。

 

 

成果展示阶段

 

    根据一定课题研究的内容,或根据学生的特长和条件的许可决定课题展示内容。

    各小组利用各种不同形式来汇报自己的结论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

  达到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加深对道德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

    用小论文、图表、模型、影像等展示。

 

 

反思阶段

 

 

    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并适当作一些关键点上的点评,帮助学生作出归纳与总结。

    学生觉得问题得到解决之后,为提炼和升华,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有意识的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

  学生对新知的反思,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元认知技能。

  写课题研究体会和收获。

 

依据不同的目标和客观条件,“小型课题研究”的实施也可以有不同的切入口和操作特点,实践中有的项目过程完整、操作规范;有的则可以截取过程的某一环节,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着重做资料收集工作;或设计解决问题懂得方案;或根据教师提出的材料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总而言之,在操作上要灵活掌握,互相交叉推进,在实践中不断调整。

六:课题研究的途径的选择、内容开发、组织实施

(一):小型思品课题研究教学途径的选择

    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施“小型课题研究”其根本点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着眼于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播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道德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我边探索边总结,取得一定的操作方法,例如在教学第十册《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一课时,我作如下探索与改革:

1:课前创设研究环境

在本课教学中,课前我先同学生一起商量需要研究的问题和搜集的内容。经学生分组讨论后,列出若干小专题:“古人勤奋学习有成就者的生平;古人勤奋学习者的成就;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学生分组进行专题研究,搜集资料。他们有的找老师寻找答案;有的找家长搜集资料;有的到阅览室查找资料;有的到上网浏览或下载信息……经学生课前积极、主动、有目的的专题研究,共收集到王献之、王允书、齐白石、车胤……等三十多位古人勤奋学习的资料。这种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的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进行调查研究的学习方,符合二十一世纪教育强调的知识学习的探究性和创新性,即不仅注重知识的存量,更注重知识的流量、变量和增量。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2):课中围绕专题研究

小学生进行的“研究”,从研究的过程来看,大多数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从研究结果来看,一般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实际上是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运用,通过这样一种基于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在本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围绕“古人勤奋学习”这一专题把课前调查搜集到的资料向大家介绍,。学生争先恐后,全班48名学生不仅把自己亲身收集到古人勤奋、刻苦学习的具体行为、做法展示给大家,而且表示要以古人为榜样勤奋学习,学生初步明理后,我随机出示本课研究的重点问题:“陈正之为什么能从‘陈傻子’变为‘陈学者’的?这一课题让学生对此课题分组展开讨论,在讨论中给学生充足的研讨时间,使他们成为研讨的主人。如有的学生说陈正之先天不良,底子差;有的学生指出陈正之克服困难的方法是以勤补拙;有的学生提出刻苦学习的重要性……同学们的交流体现了他们乐于创造,善于创造的热情。

课堂上,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这样,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而且使学生体验学习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有无穷的乐趣。

3):课后拓展应用知识

小学思想品德课让学生实践是开展“小型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与一般知识学习的基本区别,同时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事。如教完《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这一课时,由于课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搜集大量的有关资料。课中对古人勤奋、刻苦学习的具体表现有了深入的了解。课结束前,我把本课知识进行拓展,把学习延伸到课外,布置学生把课前搜集到的,课中交流展示的有关古人勤奋学习的具体行为,分小组整理,办一期班刊,结果,在课后学生不仅按老师的要求办了一期班刊,还搜集了许多古人勤奋学习的图片、名言。一堂思品课,激起了长期理解古人勤奋学习精神的热情。这种效果是小型思品课题研究所带来的。它真正体现了获取道德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这一研究学习的特点。

(二):小型思品课题研究内容的开发

根据小学思品课教学内容的安排,在实施“小型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主要开发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以实践体验为主题的研究内容开发

    小型思品课题研究的内容是以问题形式呈现的。问题可以来自学生,也可以由教师提出。当前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同时他们一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志向,需要有适当的引导和鼓励,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为问题课题的产生作好充分的引导工作。在课题的起步阶段,教师可以提出一定选择范围或若干类型的参考题目,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引导学生注意和思考。如人际交往、尊师重教、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状况调查等,可以让学生从中选择研究内容。例如:在一次小型思品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以我校学生不爱惜劳动果实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同时提出了:当今社会是否要节约水电一角钱是否重要作业本没写完怎么办?等研究方向供参考选择。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与组织管理的关系,具有可操作性。通过研究:思品课上学生纷纷发言,感受之深,悟理之彻,实不是圈在教室里精心设计一堂课所得到的。此时,我随机点拨,水电的用处很大,人民的生活和祖国建设都离不开它们,所以人人都要节约水电。当然课堂上也有许多同学谈到浪费水电的不良行为现象,此时,我随机引导:如果是你,该怎样制止这种不良行为。大家发言热烈,将课堂推向高潮。

实践证明: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大多数教学内容均可以先组织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经过体验,进行课题研究。确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2):以本土化资源为主题研究内容的开发

    “小型思品课题研究”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发本土化课程资源。在校内外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现实的生产和生活中,在学校教职工、校友以及社区中,都包含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时可资利用的丰富素材。要注意将文献资料的利用与现实生活中“活”资源的开发结合起来。如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爱祖国”这一颇显深奥的道理,在教学《爱国英雄吉鸿昌》时,课前我以我们李家镇的革命烈士余大斌为课题,将学生分为十个小组进行课题研究,利用课余时间学生完成三项任务:

a:查阅资料,了解余大斌烈士的生平;

b:设计调查问题或访问题,进行提问或采访;

c;你还想知道什么或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课上,在简单介绍吉鸿昌的爱国事迹后,就请课题组长简介余大斌烈士的感人事迹和调查访问情况。同时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经过激烈讨论,学生得出:过去的爱国主义是为了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不惜牺牲生命;现在要加强国际间合作,但也要防止别的国家在政治

和经济上的入侵。所以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经济、科技的腾飞贡献一切。课上,学生个个发言积极,思维活跃、感情真挚。          实践证明: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家乡人、家乡事,把它作为课题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这样做无疑使学生内心产生感情共鸣,受到深刻的教育。

3):以从小学做人为核心的研究内容开发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中:《谦让》、《讲信用》、《做一个诚实的人》、《真正的友谊》等这类“从小学做人”的课题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明白“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便开发了以“从小学做人为研究课题的内容。其基本方法:教师和学生共同拟定研究的主题,围绕主题开发许多可供选择的“小型课题;围绕小型课题再开发更多的“小小型课题”。让学生自由组成小课题组,选择课题拟定方案,开展调查研究。

   本学期,我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了“从小学做人、教会你一招”这一主课题,挖掘了许许多多的“小型课题”(具体开发研究内容见下图示:

 

学 会 做 人、教 你 一 招

 

爱护小同学

 

明辨是非

 

尊老爱老

 

 

 

 

 

 

 

 

 

 


 

                                                    ……

 

 


 

                                              

 

 

 

……

 

 

 

 

 

通过从小学做人学习内容的开发,大大激发每一位学生研究的欲望,在这个自由的天地里学生无拘无束地开展着自己的

研究,规划着自己学做人的道德准绳。提高了学习与交往的能力。

(三):小型思品课题研究内容的组织实施

思品学科 小型课题研究是在教育总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各类活动使理论和实践结合, 注重学生道德辨析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并运用所学道德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小型课题研究应和思品学科课程在内容上、形式上、目标上互相补充,有机渗透,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对道德知识既可以系统地学,又可以联系实际地学

 

 

 

 

 

 

 

 

 

 

七:开展小型思品课题研究初步效果与分析

通过近两年对此课题的教学实践、探索,取得一定的成就。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一):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开展“小型思品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能认真的参与小组学习及课堂讨论。并养成能联系实际和社会实际发表见解的习惯。人人都争创“校内行为规范达标生”并由此对小学思品学科喜欢,对思品课老师喜欢。

(二):学生学习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习能力有了较大的进步,我曾对48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学习能力调查。其结果如下:

序号

 

       

调查结果(人)

很符合

符合

不符合

1

开展“小课题研究”激发对正确道德规范的情感认同

44

3

1

2

我会组织一项小型课题研究活动

48

0

0

3

我比以前更喜欢参与实践体验

40

6

2

4

爱读书,爱收看 “新闻联播”,爱讲德育故事

38

6

4

 从课题研究情况来看。100%的学生学会了组织一项小型课题研究活动。同时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判断,辨别能力大大得到了提高。因而课题实施的效果是明显的。

(三):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

小型思品课题研究将教师的“说教”转移向学生的“践行”,内容由教师的描述移向实例展示,体现教学重心由道德认知向学生道德实践的转移,力求认知与践行同步发展,接近了教材内容与社会实际之间的距离,有效克服了一些教材内容滞后于社会现状的弊端,较好地体现了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了思品课教学的信度和效度。

(四):促进了思品学科教学的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

通过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改革的内涵,使“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同时,也极大地

促进了思想品德课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逐步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思品课教学实效性得到了提高。

 

 

八、讨论与思考

经课题的研究,也给我带来了一定的思考。

(一):结合各地实际开展“小型课题研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一般而言,农村边远地区的学校与大城市学校相比,可能在信息资料,师资培训等方面会有更多的困难,但在开展研究学习内容来说,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等方面都非常广阔,不同地区的教师在开展研究时所面临的情况和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重视合作研究的策略有待于深入研究

     在小学思品课开展“小型课题研究”教学中,根据当前部分学生缺乏合作精神的现状,在研究的过程中,对共同学习,合作分享过程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要充分挖掘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教育资源

在开展“小型思品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教育资源,开发一系列的学习内容。今后,还待于进一步的开发

(四):关于“进一步深化研究,形成校本课程”的思考

通过开展这一课题研究,也使我们加深了对开发校本课程的理解。近年来的研究,我只注重停于在思品课教学过程中作了一些尝试。能否进一步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校本课程。

 

 

 

 

 

主要参考资料:

1):金莹    《构建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探索》

浙江教育研究     2001年第二期

 2):张小见  《对思品课教学关于实效的研究》

小学德育        2001年第十三期

3):张齐华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探索》

小学教学研究      2001年第八期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