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公民教育品德课题申报

小学公民教育品德课题申报

如果您是专职进行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小学教师,请参看该类课题的具体申报流程:

http://www.guochengzhi.com/sb/gx/200802/175.html

中国教育学会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意法教育研究总课题组

 

品德课程中实施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案例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扬州大学附属小学品德课题组 

 

一、课题概述

 

公民教育是泛指培养年轻一代建立一种自诚、自省、自律的公民责任的一种教育。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商业贸易、劳工输出、移民和难民,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人员流动,使得传统的、相对于国家定位的公民与公民教育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们的自主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不断增强。但是,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分配方式的日益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选择带来了不少模糊认识,不仅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对青少年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主要反映在以下两点:

 

     1.学生公民意识单薄。学生缺乏公民感,甚至并不知道什么是公民。对社会的关注不多,更缺少对作为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等知识层面的了解,因而表现为对社会缺乏职责心,做事情缺乏主动性,只是生活在一个小家庭、小学校的圈子里面。

 

2.公共精神的缺乏。在有些重大的事情面前,除了由政府组织的公共行为之外,很少有公民个人的声音。在民间则存在着观望、自保、冷漠、拒斥等现象。这些都反应了我们现代公共精神的不足,反映了我们缺乏现代公民与社群应有的自主、公心、宽容、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等风范和风尚。我们经常会目睹或听到公共设施遭到破坏的事情;在学校中,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学生只听老师的安排和指令,一旦离开学校,就很少关心公共事务。

 

在我们的品德教材中有不少公民教育元素,如一、二年级守秩序、行为文明、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主题;三、四年级设置了“让校园更美好”“学做文明人”的教育主题;五六年级设置了我是班级的主人”“我的权利与责任的教育主题等,但因为比较零散,实际教育效果不够明显。

 

200572729日,江苏省教研室与美国公民教育中心正式签署关于开展公民教育实施活动的项目协议,在省、市教研室的关心与扶持下,扬大附小积极参与了此项目的研究。开展小学品德课程实施中公民实践活动案例的研究,目的就是切实把公民教育纳入到品德课程中,强化放大公民教育资源,通过案例的记录与反思,发现或解决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问题。调动学校教师参与和关注公民道德教育,充分利用社区公民道德教育资源,增强公民道德教育的效果,促使我们研究自己反省自己,分享他人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从而更加理性的指导我们的实践。

 

二、实施过程

 

(一)、建章立制,为课题研究提供组织保证。

 

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学校关注活动管理,成立活动领导小组、专家组、研究组后,各组均正常开展工作。同时由教科室牵头,建立了课题研究的家长委员会。加强合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相互融合的育人氛围。

 

1.明确课题组成员组成及分工

 

组长潘宁主持课题组全面工作,督促和协调各成员间的工作安排,收集和整理各阶段研究资料,为各研究人员提供时间保证和资金保障。其他成员按照成员分工,对课题四个方面进行教学,实践和研究,并收集、整理、分析各方面的材料。

 

2.成立专家指导组、家长教研专业委员会

 

凭借着我校特有的地理优势资源(我校与市教研室是邻居)和人文资源(我们是扬州大学附属小学,扬大是我们有力的理论支撑),我们成立了以特级教师陈平为首的专家指导组和以扬大教授为主的家长指导委员会。定期邀请江苏省教研室鞠文灿主任、扬州市教研室陈萍老师、区教研室丁明老师等专家以及杨大的教授到我校进行指导。

 

同时,学校教导处、教科室协同课题组制定严格的活动程序,建立周五例会汇报制度,师徒结对活动制度等,确保课题项目的稳步有序推进。

 

(二)、教师培训,为课题研究提供人力保证。

 

首先课题组着力培养一支有公民意识的教师队伍。没有一支有强烈公民意识的教师队伍,学校的公民教育就无法开展。

 

我们现在的品德教师从培养的目标上看,并没有特别强调公民意识的养成;从设置的课程看,基本涉及了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但不是以公民思想为主线。因此,对学生进行公民思想的教育,在职教师首先要补公民意识这一课。

 

首先及时下发公民实践操作方案细则,师生人手一册,教师先行自学,确保使实践活动不走样,使研究有本可依。然后专家引领,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理念。凭借着我校特有的地理优势资源(我校与市教研室是邻居,教研室专家为我们提供现场指导)和人文资源(我们是扬州大学附属小学,扬大是我们有力的理论支撑),我们多次邀请陈平老师、丁明老师一记杨大的教授到我校进行指导,多次要求相关老师登门请教。在第一次开展活动时,我们还邀请了陈平老师现场答疑,有力的指导了我们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

 

(三)、精选案例,在反思与分析中提高。

 

学校四月份正式启动小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全校一千多名少先队员和58位辅导员自愿者正式投入小公民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善美,培养高尚品格的愿望,不断提高自发的自我教育能力。我们注意在研究形式上,既保持相对独立,又注意相互协作,强调实效性和科学性,更强调过程的规范性。

 

第一次参与这样的活动,志愿者教师们付出了极大的辛劳,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为了将

 

活动落到实处,体现全员参与的原则,老师们牺牲休息日,一带就是十五几位同学,参观、调查、讨论、验证、选举……一个个数据的获得,一份份报告的形成,一次次成功的采访……无不凝聚着老师们辛勤的汗水,智慧的心血,让师生家长共成长。学生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拍摄了照片、录像,写出体验日记、采访实录,分析调查问卷,活动中,同学们利用休息日走进机关,与官员对话;深入社会,记录最真实的声音;发放调查问卷,进行科学统计分析;反复讨论,形成共识;精心策划,制作“展示板”;整理分类,形成“文件夹”……从问题选择、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制订方案到举行听证演示,所有过程由学生自主进行。丰富的活动声成了大量鲜活的案例,课题组领导及时有效的指导成员们精选案例,进行分析与反思。

 

1.海选中摸索,进行公民实践活动案例选题的研究

 

   五(1)班许安琪在名为《海选的日子里》体验日记中写道“……今天的活动结束了,但讨论还在继续,思考还在继续,行动在继续……人人争做文明小主人的意识在我们心中扎下了根。希望城市公共设施管理者或管理部门,一定要深入到社区的方方面面,做到以人为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特别关注小区的拐弯抹角,桥涵行人通道,夜间的照明设施等;希望每一位市民从我做起,为构建文明和谐的家园而共同努力!……”

 

张玫老师在案例中写道: “公民教育活动的开展,要求学生应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逐步形成按规律办事的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和亲身实践,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但不可否认,学生所观察社会的眼光难免稚嫩,但只要有其闪光的地方,就应当以欣赏和赞美的目光去期待、鼓励……      

 

整个过程应充分让学生参与,如先让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公共问题,收集相关资料以说明该问题的重要性。活动初期,全班52人,共提出二十多个问题,涉及环境污染、学校附近的公交车站点乘车难、小区棋牌室扰民、校园周边的小摊治理等,涵盖了城市管理的众多领域。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将自己所获得的公共问题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挑选出大家公认的、有价值的、好操作的公共问题供研究。     

 

通过案例的整合与分析,老师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形成了共识。鉴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中国的公民教育选题应该注重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

 

1)人权意识的选题。最新的宪法终于写上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条文。必须承认,由于我们长期未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中国人的人权意识还是比较薄弱。为了在校园不再出现马加爵的悲剧,包括起码的生命权在内的人权意识的教育以及健康人格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孩子们的是教师敏锐的,孩子们的心灵是纯洁而善良的。盲道不盲”“天下何时无丐”“学校附近的公交站台高峰期乘车难的问题等等都触动了孩子幼小的心灵。

 

2)规则意识的选题。

 

延续了几千年的人治与宗法社会,留给我们的不是规则意识而是“潜规则”意识。孩子们在留心身边的公共政策问题时,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很多现象,比如政府明明已经有了“禁止在居民区燃放烟花爆竹”“居民区附近不允许噪声扰民”等等政策,但同学们还是发现很多无证摊贩、白色污染等等,这种给“规则”打折扣现象对孩子法纪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培养是很不利的。严格意义上讲,公民是生活于法治社会的社会成员,与法治社会相适应的是公民的规则意识,也即依照法律、规章、契约办事的意识。我们有必要在公民教育中,特别强调规则的教育。要让学生懂得,规则是硬的,不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什么时候中国人讲规则了,中国就踏进了法治社会的门槛。

 

3)生态意识的选题。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生态危机问题。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周围世界的高度责任感和珍惜态度,是公民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现今的思品课中,这方面的内容太少。在地球生态和人类命运岌岌可危的今天,这点内容显然是不够的。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地球的生态受到了破坏。人类在地球生存上都出现了问题,还谈什么国家、政治?为此,无论在公民课,还是在其他有关课程中,多讲环境保护怎么也不过分。扬州市文昌路夜晚灯光太亮的问题饭店里为什么总有野生动物等等选题激发了同学们珍爱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热情。

 

2.形象上入手,进行公民实践活动概念指导的研究。

 

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孩子们掌握了活动的基本步骤:一是确立公共生活中存在的政策问题;二是评价现行相关政策;三、选择最佳方案;四、制定行动计划。在此基础上,全校五年级全体少先队员举行了班级听证会。整个活动过程有许多抽象概念需要学生理解。

 

高扬老师在一则案例中写道:一提起“公共政策”四个字,大多数人会立刻产生这样的反应:那是国家制定的政策,是政府部门的事儿。再提到“修改公共政策”,那大家又会马上想到:那大概是人大代表的权利吧?当我刚向孩子们宣布,教室里就炸开了锅。什么是公共政策?”“我们来制定公共政策?”“我们行吗?小家伙们都半信半疑,茫然无措。

 

 孙杨老师的案例成功地提出了方法:

 

活动前期对抽象概念的解说,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不是重复那些教条一样晦涩难懂的文字,而是要从小学生的生活入手,用一些故事、游戏、事例等生动活泼的讲解形式促使学生感悟,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公民公共政策人民代表大会提案等概念,并可以重点介绍其它实验学校课题的研究过程,如关键路口建红绿灯问题垃圾车漏水问题路灯节能问题等,以此激发他们对开展这项活动的期待,有的放矢地使学生树立起关注、参与家乡相关政策的制订和改进的社会责任感。

 

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公民感,甚至并不知道什么是“公民”,不知道自己也是小公民当中的一员。对社会的关注不多,因而表现为对社会缺乏责任心。活动前,应该帮助学生明确“我们就是中国公民”。学生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自我认定。先期公民概念的讲解,实际上是帮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身份,“我们”不仅以一个学生的身份,更是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参与实践活动的。或者说,关注公共问题,参与公共政策的制订,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权利。

 

通过形象的解释,既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之所以然。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鼓励学生设计问题,鼓励学生就某一项政策向政府部门提出建议,努力使他们成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小公民。

 

3.多元加动态,进行公民实践活动评价案例的研究 。

 

课程评价制度在课程改革中具有导向与质量监控作用,是课程改革中的关键环节,新的思想品德课更注重思想性、实效性,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的评价制度改革尤为必要。评价制度应改变以往的考查分数定质量的唯一标准,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过程的动态化。

 

(1)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不片面追求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比如考查社会责任心,质疑能力,合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活动态度,不仅关注学生的答案,更要关注得出答案的过程,考查思维能力和思维过程。   

 

(2)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不局限于单一的老师评价模式,在评价学生时多用几把尺子,活动过程中,可以家长评,也可以同学评,自己评。 五(1)班李智鹏的父亲李俊在给孩子的评价中说:“……有幸参加了扬大附小五(1)中队为骑鹤桥桥下通道安装路灯听证会,虽然只有短短的45分钟,但同学们关心集体、关注社会、爱护公物的满腔热情以及学校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做法,仍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难以忘怀。……同学们不失精彩、略带稚气的发言,羸得了听证人的阵阵掌声。台上台下互动,较好地融为一体。……这次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无疑是成功的,主题贴近生活,同学们兴趣很浓,人人参与,个个思考,从拍摄照片到组织稿件,从版面策划到标题制作,大家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了任务。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在活动中看到了集体的力量、思考的成果,达到了锻炼自我、增长才干、了解民情、丰富社会经验的实效。……但愿这样的活动多些、再多些,让常年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们走出校园、接触社会,提高辨别是非,关心他人、团结协作的能力。

 

五(8)班吴诗卉在自我评价中说:毕竟是第一次开听证会,进入会议室前,大家心里都没底。听证会能成功吗?我紧张地想。走进会议室,各位听证官已经就坐。各位同志、各位朋友,主持人清晰洪亮的声音响了起来,五(8)班举行的文昌路夜晚路灯太亮听证会现在开始!按照我们拟定的顺序,四个小组分别上台作了陈述。我和其他三位同学作为第二小组的代表,负责解说第二块展牌现有的政策。当主持人说到请第二小组上台作陈述时,我们信心十足地走到了第二展牌旁,作了十分精彩的讲解。讲解完后,听证官们开始进行提问,其中有个很刁难”的问题:“请问你们除了找市政府,还有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吗?”顿时,大家都傻了,因为我们只是写信给市政府。不过我灵机一动,立即回答道:“因为我们采访了路灯管理处的领导,路灯这么亮是因政府的‘亮化工程’才导致的,所以我们认为给市政府写信才是最好的方案。”我的回答受到了校长和其他听证官的肯定。

 

这次听证会举办得很成功。通过这次活动,提高了我的思维、交际、随机应变的能力,也增添了我的自信心。

 

(3)评价过程的动态化,改变评价过程的静态化,注重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可不固定时间,考查过程中,也可师生互动,在师生提问、回答的交往中观察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多元的评价中认识自我,老师,学生和家长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活动的开展,一是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认识关注社会应该从身边的日常小事做起,逐步增加小公民意识,关注社区的公共问题,了解相关的公共政策,以自己小公民的角色立足社会,体验生活。通过他们实践的过程,传播公民知识,培育公民意识,张扬公民权利,呼唤公民责任。五(4)班卞甜在名为《永不言弃》体验日记中写道“……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它就好像是人生的压缩本,在多次活动中,我觉得是它告诉我要学会拼搏;是它告诉我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实现自己最美好的理想;是它告诉我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我又明白了还要永不言弃……通过这次采访,我总结出一个道理就是: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应该去努力,不要轻易放弃……”;

 

二是通过社会实践、问题研究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和实践的能力。四年来,我们举行了二十三场听证会,学生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拍摄照片、录像,每天写出体验日记、采访实录,分析调查问卷。活动中,同学们还利用休息日走进机关,与官员对话;深入社会,记录最真实的声音;发放调查问卷,进行科学统计分析;反复讨论,形成共识;精心策划,制作“展示板”;整理分类,形成“文件夹”……从问题选择、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制订方案到举行听证演示,所有过程由学生自主进行。活动极大的提高了孩子们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主人翁意识。学生的研究、合作、交往能力在参与过程中得到了非常好的锻炼。五(8)班同学们展示的“扬州市文昌路夜晚灯光太亮的问题”在江苏省人民政协礼堂举行的“2006江苏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展示活动中受到了重点关注。美国公民教育中心中国事务部主任巴缪尔先生(Dr. Charles Bahmueller, Director, China Affairs)用相机拍下孩子们的精彩表现,听完孩子们的陈述后,巴缪尔先生兴奋地对翻译说:中国的孩子太可爱了!扬州的孩子太棒了!

 

这学期,新一轮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开展了三个多月,又取得了新的成果。13场听证会上,各班级出手不俗,个性纷呈。有的同学面对听证官提出的问题毫不惧怕,依据资料进行辩论,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证明了此问题的研究有着现实的意义。甚至,还有的同学理直气壮地纠正听证官的概念错误。有的同学充分陈述,围绕问题提出种种有创意的人性化的设想,他们的拳拳爱心让人感动。有的同学一出场就气度不凡,显示出团队的精神。现场分发问卷调查,显示出与他们年龄不相称的勇气与沉着。还有的班级因为辅导员的更换,开展课题研究的时间短,但是同学们在对问题的陈述和答辩,却十分充分。同学们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听证官和观摩班级的频频掌声。

 

课题的研究也激发了老师的研究与参与热情,他们付出了极大的辛劳,牺牲了一个个休息日,一带就是十五几位同学,参观、调查、讨论、验证、选举……一个个数据的获得,一份份报告的形成,一次次成功的采访……无不凝聚着老师们辛勤的汗水,智慧的心血。五(10)班夏于琴老师参与活动后感慨:“……在小公民道德实践活动中,我们重视过程,重视体验,重视真诚,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师生在实践中体验,让师生在体验中成长……”

 

活动让师生家长共成长,其余的溢出效应也是无法估量的。五(1)班李智鹏的父亲李俊在给学校的来信中说:“……有幸参加了扬大附小五(1)中队为骑鹤桥桥下通道安装路灯听证会,虽然只有短短的45分钟,但同学们关心集体、关注社会、爱护公物的满腔热情以及学校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做法,仍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难以忘怀。……同学们不失精彩、略带稚气的发言,羸得了听证人的阵阵掌声。台上台下互动,较好地融为一体……”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无疑是成功的,主题贴近生活,同学们兴趣很浓,人人参与,个个思考,从拍摄照片到组织稿件,从版面策划到标题制作,大家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了任务。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在活动中看到了集体的力量、思考的成果,达到了锻炼自我、增长才干、了解民情、丰富社会经验的实效。……但愿这样的活动多些、再多些,让常年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们走出校园、接触社会,提高辨别是非,关心他人、团结协作的能力。

 

参与该课题研究以来,学校的公民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江苏省团委主编的杂志《少年号角》花了4页版面,把扬大附小作为名校之花,对我校的该课题进行了名为《改变公共政策的孩子》的报道;扬州电视台泡泡堂栏目根据学校各班不同的选题做了13个专题报导和6个深度报导,百姓生活关注也作了相应报导;《扬州晚报》从不同角度做了两个新闻报导;《扬州日报》将学生的体验日记进行整合,分别于4357进行了整版刊登,主题分别为《小公民在行动》《小公民大行动》。我校课题组老师的相关文章也屡屡发表,在市级以上报纸刊物上发表的有6篇,获奖的6篇。省级以上获奖和发表的2篇。

 

同时,从学校发展来讲,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和行动,将“小公民教育方案”从局部的探讨上升到“公民教育”整体论视野的高度,统整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的系列活动,从而形成鲜明的、科学的学校德育教育活动的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文化品位,焕发学校生命的活力。

 

经历了就会被感动,行动了就会有收获!目前,我校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市区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得到家长和学生的认同、配合和积极参与,这一过程既是探索德育教育规律,促进学生公民发展的过程,更是培养创造型学校管理者和创造型教师的过程。相信在以后的每年,我们将以公民教育实践模式为规范,更积极、更科学、更严谨地实施小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努力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人文素养高、科学素养良好,具有创新精神和各种实际能力、人格高尚的未来公民。

 

四、存在问题及下阶段努力方向

 

在课题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案例的典型性不够明显,对案例的分析还停留在叙述+反思的阶段,活动的指向不够明确,教师的新课程意识需要进一步强化,提高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在接下来的课题开展中,我们将进一步细化各年段的研究方向,进一步加强对老师案例研讨的培训。我们知道,学校特色是学校通过长期有意识的不懈努力而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浓郁的文化氛围,是学校精神和办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创建特色学校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没有现成的操作模式,但为了祖国的明天,为了一代公民的成长--品格,知识,能力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我们将传承学校传统的特色品牌,不断创建新的品牌特色!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