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生活化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品德课生活化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背景

反思得胜街小学思品教学和德育工作的困境

当前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陷入了一个困境之中,究竟问题是出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课题小组在不断反思这些问题。

一方面思想品德教育局限于课堂、束缚于教材,隔绝了与生活的联系。由于对生活世界的漠视,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中存在知识与生活相悖离的现象。使课程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另一方面,还是归结为知与行的断裂。以往的道德认知、情感态度的培养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笔头上,一旦进入现实生活,却往往得不到预想中的效果,道德认知仍然游离于学生道德体系之外,学生的道德实践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建构。

同时,现实生活和新课程改革理念也对学校的思想品德教学提出新要求:

(1)对思品教育目标提出新的要求 。改革开放后,社会价值多元化,一些老的教学目标已经不能实现新的德育要求了。比如:许多“乐于助人”的道德要求,有些学生可能就从思想认识上提出一些疑问:“人不为已,天诛地灭”、“我为什么要帮助别人呢?”、“帮助别人对我有什么好处呢?”、“老师说得好听,他自己能做得到吗?”等等。以往思想品德课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这一性质的界定,驱使许多教师把着眼点放在了“共产主义思想”的高标准上,而忘却了现实生活中的基础道德是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组成部分。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学生提出的疑问恰好说明产生了认知障碍的几个可能的原因:a、德育要求不符合学生现实的道德认识(人不为已,天诛地灭)b、道德要求不符合学生已形成的道德需要(帮助别人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c、学生对教育者的言行是否一致持怀疑态度,认为教师的道德说教不可信(他自己能做得到吗?) 。显而易见,这种认知障碍与近年来出现的种种社会思潮密切相关。很多学生在接受德育要求之前已经形成了一些先入为主的道德认知,社会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冲突造成一些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困惑。   

(2)对教学过程提出新要求 。审视当前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大多数教师运用的是简单化的说教性的模式,先由道德故事引出道德准则,再由道德准则对一些道德行为作出道德判断。这时学生变成了“容器”,而教师则被赋予一种至尊的地位,被看成是代表社会意志的道德权威,扮演着思想领袖和价值法官的角色。这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教育思想显然是不相符的。教学过程生活化是在反思传统教育以“说教”或“灌输”为主的基本教学方式,倡导开放式、发展性、主动参与的情境性的教学,给学习以全方位扶持,促进个性化、主体性学习的一般教学过程。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包括学生已有的个体生活经验等)按照生活逻辑来组织的师生愉快合作,积极探索。把以教师的说教为主转向学生的实践活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上来。让学生通过思辨,通过自己真实道德生活来体验和选择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从而唤醒学生的觉悟和上进心。

(3)对思想品德评价提出新要求。长期以来追求分数衡量式的评价一统天下,为了补救对思想品德课忽视,也把思想品德课的考核上升到与语、数学科教学的同等地位,用统一的理论考试来评价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效果,实际上是一种欲扬实抑的效果。100分的思品考试成绩能代表他的品德就是100分吗?思想品德课的评价应该强调的是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

因此,为了弥补教育与生活的断裂,思想品德课“生活化”便是合理的思路。通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探究型生活化教学让学生体验“生活场景”,运用建构的道德规范,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打开一扇窗,铺设一条道,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飞翔。

二、课题内涵与实验的主要目标   

1、深入理解思品生活化的内涵

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中美两位伟大的教育家确立的信条式的教育命题,分别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即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站在生活的角度看教育和站在教育的角度看生活,是两种不同的视界。其共同点是围绕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解决教育本身的问题。领略杜威和陶行知,最突出、最深刻的一点就是基础教育必须把握住教育与生活的互动关系。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现代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在”的不知不觉中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

所谓“思品生活化”是指:在教学中每一节课都紧紧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让学生从发生在身边的鲜活的事例中去感悟、体验、理解思品课所讲述的道理;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社会实践、现实生活及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用所掌握的思品知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为现实生活服务,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2、实验主要目标

1)小学思品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研究。通过实验,使道德教育回归日常生活世界,贴近生活,引导生活,让学生在完整的生活中,获得德性完满的自由的发展,以此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

2)小学思品教学方式自主化的研究。探索“思品生活化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充分发挥思想品德的德育功能。

3)小学思品教学评价生活化的研究。

三、实验阶段与主要做法  

(一)实验步骤

1)第一阶段(20027――12月)拟定方案;确定实验人员,组建课题组;学习理论,培训教师,作好实验准备。

2)第二阶段(2003――20057月)启动实验,开展研究。

3)第三阶段(20059――200612月)科学评价,全面总结,申请验收。

(二)主要做法

1、前期准备工作充分、扎实。

20027月底,学校选定课题、拟定实施方案并上报市教育局教育科研领导小组,随后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和以为组长的课题实验小组,学校领导重视,积极参与,加强课题组的领导工作,制定符合校情的实施方案。为课题的顺利起步和有效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开展与课题相关的丰富多彩活动。

开题后,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实验小组多次召开会议展开讨论,集思广益,狠抓落实。课题组成员在课内外做了大量的工作,以活动为载体,多形式开展活动,为课题实验营造良好的氛围。

1)充分发挥课题组的群体优势,开展听课、评课、研究理论学习等课题活动,并走出去听课,先后有20多人次分别到武汉、宜昌、宜都等地参加学习培训,以此来提升实验教师的研究水平。

2)组织好每个月至少一次的课题研究活动,每学期末作好总结。切实抓好课题原始资料与档案的整理与管理工作。

3)在反思中提高,促教师成长。我们每学期要组织写教学随笔、课例、反思,记录教学轨迹,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

4)开展“小公民在成长”的德育活动,让教学成果在实践中内化。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