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申报

2011年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申报

全国各地教育科研所(室)、各校优秀中青年教师:

为了促进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和创意法教育的深度整合,我们决定启动2011年度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申报:

http://www.guochengzhi.com/sb/gx/200802/175.html

中国教育学会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意法教育研究总课题组

2010124

以下材料与本课题无直接关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镇江市解放路小学20039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随着课程改革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新课程正一步一步地走进了学校,走进了教室,德育新课程也是如此。翻开《品德与社会》新教材,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全新的教育内容,全新的呈现方式,浓郁的人文气息,与原教材《思想品德》相比,其变化可谓是脱胎换骨,令人耳目一新。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高度整合的综合课程在新的课程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和学校与地方特色的课程。它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对学生进行品德、思想、政治、社会常识教育,使学生初步接触家庭与社会、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等问题,为他们成为有文化、有责任感、有觉悟的公民,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打下基础,对于增长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教育学生思想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品德教育过于理想化、程式化、成人化,在内容上陷入教条化,在方式上强调说教式,脱离儿童的生活。这种教育不仅违背了儿童道德观念养成的基本规律,而且使儿童在此方面产生了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在立足与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相结合的同时,应力求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突出实践环节,克服形式主义和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学生熟知的知识和经验都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竞争和对话,为学生构建开放、宽松、平等的多元文化教学环境,让教学“活”起来,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公正对待各种知识乃至自身经验的理性态度。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但是目前,教师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明显不强:如课程资源意识狭窄,看不到资源的广泛性和丰富性,还未能走出教材及教参的框限;如条件性课程资源,一方面是严重不足,严重匮乏,一方面还有闲置和浪费,利用率不高;再如素材性资源被忽视和埋没,未能有效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对教师作为课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还很不到位,因而影响和制约着其它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和利用;还有对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建设、利用和评价及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品德与社会》新教材为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所以,我们认为此时提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是顺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出积极、有效的尝试与探索,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应该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为此,我们将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抓手,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以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为学生的学习注入极大的乐趣,使他们在潜移默化的真切体验中逐渐完整地认识世界,并促进其人格、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二、课题的理论界定与假说: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与教学信息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丰富和适切开发与利用将使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使学生的发展受益于大量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即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将促使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

我们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如教科书、教师指导书、音像材料、互联网;其他学科、班级或学校活动;儿童的经验、兴趣;老师和同伴等;儿童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文化教育机构;文化活动、节日;与儿童相关的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们等;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山川、自然现象等,注重将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注重与本地区实际及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体验、感悟、探究,从而获得最真实的感受。

我们还要树立课程资源共享的意识,加强校际课程资源开发的合作,促进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服务。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行动研究法

课题组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特点,设计实验的实施方案,并落实到人,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研究和实施,要求学习、实践和研究相互促进,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实践者就是研究者,实践成果就是研究成果。学生要在老师的帮助与指导下,充分发挥主体积极性,人人参与实践体验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

2、个案研究法

对实验班的教师与学生进行个案研究,探讨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学生的道德品德素质与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

3、观察谈话法

利用观察与谈话的方法来研究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学习的兴趣、态度和参与课程学习的能力。

4、问卷调查法

以社会问卷的形式来调查研究课题研究开展前后学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文明素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情况和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5、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一套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行之有效的、也比较系统的经验与理论,更好地指导学校其他课程教学工作的高质量运转。

五、课题实施的主要步骤:

(一)实验准备阶段(20039月——20042月)

1、制定课题方案,向中央教科所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中心申报立项。

2、落实课题组成员,制订研究计划。

3、请专家做课题讲座,发放有关学习材料,观看录像课本,组织外出学习,帮助教师认识教材,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的正确方向,做好实验的思想以及理论准备。

4、开题。

(二)实验实施阶段(20042月——20061月)

1、加强学习,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实验教师交流、讨论实验得失,转变观念与工作方法,促进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开放教学空间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将课内外学习结合起来,促进师生互动,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2、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方式的需求,初步形成具有地方与学校特色的教学经验。

3、组织课题组教师参加各级培训,举行品德与社会课课程的教学研讨活动,促进学校其他各科教学的改革,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形成一支有一定教科研水平与能力的教师队伍。

4、开展实验教师汇课评比活动,通过观摩课、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汇报实验成果,并形成典型案例及实验的途径与方法,积累实验素材、科研经验,形成实验教师优秀个案。

5、组织实验教师教学案例与经验论文的评比,形成优秀论文集。

6、完成实验后测与社会问卷调查,进行科学分析,并收集、整理与实验有关的其他课程资源及综合活动方案,建立实验资料档案。

7、为国家总课题的研究提供原始资料。

(三)实验总结阶段(20062月——20067月)

1、进一步修正课题方案。

2、整理资料、汇编论文、总结经验等。

3、汇报实验成果。

4、撰写研究报告,做好课题总结,开展结题活动,及时地宣传报道。

六、预期成果展示形式:

1、教学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展示。

2、优秀活动案例与论文集。

3、实验报告及相关的图片、音像资料。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组顾问:李颖

课题组组长:朱建国  王发龙

课题组副组长:李松梅

课题组成员: 吴爱华  郭士霞  程娟  陈红  朱丽敏  茅坚欣 

翟爱萍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