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申报

《山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研究》课题方案

 

        庆元县江滨小学课题组  执笔:叶永清

 

一、课题的提出:

 

首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与活动是人类本能和动机之一,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从游戏和活动开始。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好奇心强。其次,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方式,儿童只有在现实的活动中才能得到深刻的情感体验,再由直接经验和体验改变自身认知状态。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改变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活动成为必要的手段。《品德与生活(社会)》相比于传统《思品》教材最大的变化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虽然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多年,但是山区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仍存在实施不到位的情况,很多家长还认为,在小学,孩子只要学好语、数、外就行了,其它课程可有可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本课程的实施。其次,学校教育资源背景:我们的教师,大都是师范专业培养出来的,对专业以外的知识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再加上我们的教师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中摸爬滚打,对于学科教学十分在行,而对于“品德与生活(社会)”功能性认识不足,缺乏对课程的构成因素的理解与重组技能,缺乏开发课程的意识。再次,生源背景:我校处落于浙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相对落后,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其中进城务工务工子女占多数(五年级六个班共341名学生中来自务工家庭的有332人,占总数的97.4%),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山区小学,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的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家长大多租房居住,生活较艰苦等方面条件使学生信息来源窄,知识面小,思想涵养较差;②家庭生活环境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封建思想和歪风邪气;③学生学习意识弱,性格较野。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去体验、去发现、去探索。《课程标准》指出:课程主题的确定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也可以是多种方式的,但是必须是来自儿童实际生活的,必须是有实际意义的。但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的部分主题活动,我校由于地域原因,与儿童的生活实际有所差异,这时应如何将教材与儿童实际相结合。本课题的研究是有一定推广价值的,它可以适用于江南地区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在中国新课程改革而增加的一门重要的综合性课程。它的是中国特有的一门学科。

 

  (二)国内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的本学科课题大都为德育或家校联系方面,反复查询后,发现黑龙江加柯达奇正在研究类似课题,但并非结题。宁波东海实验学校也研究过类似课题,只是,他们的面较广。而我们准备通过本次课题,加强课堂中的活动的有效性,只将着眼点放在有效的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内,立足于探索个性化的活动内容,形成一种“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方式。

 

    三、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在活动中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活动中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使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的情感,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不仅要帮助学生储备知识,更重要的指导学生掌握探求知识的方法,体验发现、发明直至创造的感受。当我们把教学活动关注的重点从教师传授知识转到学生有效学习活动以后,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是学习者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只有教师在每一节课中实施有效教学,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发展、提高。   

 

理论价值:此课题能充分体现“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改革的精神,努力探索增强品德教育实效性的方法能促进教师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生活,热爱生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假设:

 

概念界定:1、“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2、有效的活动:有效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在活动中,教师的适时参与与引导对于达成高质量的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味强调学生的自主活动而放任自流,那么学生的活动最终只会流于形式,探究水平、思维水平、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教师的指导除了活动前要精心准备好活动的情境、活动的材料外,最主要的是体现在活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与反应,观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对话与交流,要有意识地对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质疑,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3、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有效活动的研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一个主题开展的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各种知识,经受种种磨练,实现多方面的发展。活动本身和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都是综合性的。

 

理论假设:活动是思维的载体,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教学中开展的每一次活动都为学生获取知识搭桥铺路。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动手、动脑,并通过独立思考、与同学进行交流等方式来获取了知识。实施本课题,假设可以形成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中实现有效活动教学的模式,不但可促进教师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同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们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同时又可以在活动过程中,学会生活,热爱生活,促进学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整体发展,而且能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给教师和学生一个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研究内容:探索在“品德与审核(社会)”课堂教学中有效活动的内容与方法。

 

研究目标:1、本体目标:通过研究,初步形成“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研究的方式。主要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入手,进行个性化课堂教学活动内容的探索。2、发展目标:(1)通过研究,从根本上转变我校教师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开发意识,不断提高我校教师的科研水平。(2)让学生在课堂的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动手意识;学生的优良品质和生活习惯,教育学生自己设计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搜索资料,解决问题能力及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而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策略

 

1)本课题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2)具体措施:在课堂教学规定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以教材作载体,营造健康、和谐、安全、温馨、活泼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学习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为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发展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具体地说就是: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形式;教学组织过程要科学。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吸收建构主义、教学最优化、多元智能和有效教学等经典教学理论,指导课题组开展课堂中开展有效活动的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1、多元智能理论。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是一种能力或一组能力,这种能力或这组能力可以使个体顺利地解决有关问题或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创造时尚产品。多元智力包括这样七种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智力、人际智力和个人内省智力。除此以外,加德纳认为可能还存在其他的智力,如灵感、直觉、幽默感、创造力、烹调能力、嗅觉,以及综合其他智力的能力等。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倡导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美国教育家阿姆斯朗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了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新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为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思路。2、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的研究,就是在这一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具体的内容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1、准备阶段( 20101~20104月):调查实施该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制订较为完善、切实可行的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104~20117月):定期学习教科研理论、课题相关专著、新课程解读等。利用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原则和策略。在教学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实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组织若干次专题研讨,改进方法,优化操作,做好典型教案、课件、教具、图片、案例、学生《品德与生活(社会)》成长档案袋等的资料积累工作,提炼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117~20118月):整理研究资料,反思研究过程,提炼出有效的快乐教育的方法、模式,撰写结题报告并进行应用与经验推广。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一)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学习制度保障:定期学习教育理论专著,定期聘请专家作辅导讲座。  

 

2、组织机制保障:由本校在教学第一线的教研组长、学校分管教科研的领导组成课题研究领导与管理小组,加强过程管理,确保研究活动的正常化、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3、研究队伍保证:由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研究队伍,定期参加理论学习、课题研讨、学术活动,定期邀请专家指导,提高研究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

 

(二)条件分析

 

1、理论准备充分。2008学年教研室组织了县城三校联宜活动,开展了多次品德课堂教学展示交流课。给我们塔建了学习和实践的平台。同时我校还组织思品学科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听课,吸收新的课改信息,及时传递教学经验,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篇篇经验文章在市县多次获奖。

 

2、科研基础雄厚。2005年我们提出了“乡土材料对小学品德教学之作用地研究”的课题。该课题的结题报告获得丽水市教科所颁发的三等奖。2006年我们又参与了教研室组织的丽水市教科所立项课题《品德课捕捉学生学习信息组织教学的调查研究》,2007学年我们开展了丽水市教研室立项课题“民工子弟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成果获得二等奖,2008学年《山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获市二等奖,这些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撑。

 

3、相关条件优越。本课题组上有品德教研员亲临指导,下有学校教科室主任参与研究,以及丽水市小学品德学科带头人和拥有创新思想的学科骨干教师,我们多次在县品德课堂观摩活动中执教。有了如此优越的条件,我校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必将呈现勃勃生机,课题研究将得以有效开展。

 

八、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叶永清  丽水市品德学科带头人。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方案、报告的起草,课题的实施指导、档案管理等工作。重点对教学个案进行分类整理,研究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共性和个性现象,不断推进教学改革。重点负责实验班,品德与社会有效活动教学方法、内容的研究和五年级实验班课堂实践。

 

课题顾问:  卢子良  教研室,品德教研员。负责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课题组成员:陈美芳  江滨小学教科室主任。负责评价活动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制定听课评课新机制的研究,建立教师个人跟踪成长纪录袋。

 

吴春姿  负责分析对品德与生活有效活动教学方法、内容的研究及教学随笔、论文、案例的整理。

 

  刘小山  庆元县品德学科教坛新苗,负责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教学中,教师地位作用和要求的研究,进行二年级实验班的课堂实践。

 

九、预期研究效果:

 

   1、促使学生对“品德与生活(社会)”学习产生积极情感,自主的参与学习活动,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效率。

 

2、促使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在课题研究结束时,形成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报告,将参加课题研究的专题总结、活动内容汇编成册,汇编相关的论文。

 

   十、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理论摘编成册 (文本形式 完成时间:20117月)

 

2、课题研究随笔、论文集 (文本形式 完成时间:20117月)

 

3、学生成长档案袋归类整理(照片及文本式 完成时间:20117月)

 

   4、课题结题报告(文字形式 完成时间:20117月)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