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小学品德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课题研究与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品德课程是学校乃至社会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阵地。保证品德课程的顺利实施,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

品德课程是学校乃至社会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阵地。2004年3月22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品德课程的实施应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也从客观上要求我们要加强品德课程的研究,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确保品德课程的实效。这既是落实若干意见和实施教育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也是用新的课程理念将德育工作引向深入的难得机遇

2、品德课程的特殊性使教师几乎成为影响课程实施的决定性因素,品德课程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成为课程实施质量的关键问题。

品德课程是学校乃至社会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阵地。长期以来,我国的品德课程只重传授道德知识,不注重道德实践能力;教学内容陈旧凝固;教育方法采用注入式,教学形式单一化、模式化,使品德课程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加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顺应新的教育发展形势和理念,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小学阶段取消了《思想品德》课,设置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新的品德课程,使品德课程在课程性质、目标、逻辑、实施方式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课程性质、形态、目标、逻辑等的重大变化使广大实施小学品德新课程的教师遭遇到课程意识觉醒、教学方式变革、课程资源开发、学校协同管理、寻求社会支持等以往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从未有过的问题。教师的角色、教学的方式等都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对教师的素质、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品德课程实施中的教师专业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品德课程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

3、品德课程和课程实施中的教师的边缘化状态,使小学品德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情况令人勘忧。

从目前的情况看来,一些学校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还没有从“应试”的轨道上真正转变过来,与考试关系密切的学科仍是受学校重视的“大课”,而品德综合只是“小课”,所以本应作为课程中心的德育学科处于学校教学边缘地带,学校常常不能在教师、实践、设备等方面提供保证,品德课程在时间、师资和制度上缺乏保障。由于社会认同的缺失、学校管理的漠视、研究机制的匮乏,个人发展的迷茫,使品德课老师的专业发展举步为艰。品德课程实施中的教师也处于边缘化状态。

4、面对品德课程和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边缘化状态的现实,作为课程的实施者、研究者和学校层面的管理者,有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的强烈愿望和需要。

作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研究生,学校分管教学、科研和教师培训的副校长,执着于品德课程研究和实践的骨干教师,与这个教师群体有着密切的接触,对这个问题也一直在做深入的思考。因此,作为一个实践者、管理者和研究者,有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的强烈愿望。希望以研究者的理性思考,管理者的大胆尝试,实践者的亲身体验,去探索促进小学品德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引领她们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深入剖析品德课程实施中的关键问题——品德课程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对推动小学新德育课程的改革和深入实施和将产生较大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品德课程的性质发生了空前的变化,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德育课程,担任品德课程的教师专业素养问题是保证课程实施质量的关键问题,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在解决了课程标准的制订、教材的编写、课时的安排等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后,如何解决这门具有特殊性质和地位的相关教师的配置、任用、评价、培训等问题,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已成为各级各类行政部门、教研部门以及教师自身都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问题有目共睹,可无论是理论上的探讨还是实践中的策略都显得十分薄弱。因此对小学新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提出基于学校层面的改进的建议和实施的策略,对探索解决小学德育课程实施中的关键问题,推动小学新德育课程的改革和深入实施和将产生较大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2、本课题的研究将填补对品德类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空白,为进一步构建小学品德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提供研究的视角和实践的依据。

由于社会、体制等多方面原因,几乎没有人从学科的角度,对品德学科教师的专业化问题进行研究,本研究鲜明的提出担任小学品德新课程的教师应具备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其专业发展程度是影响品德课程实施的关键性问题。并将尝试运用文献法、对比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初步探索和总结小学品德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和特征。

3、本研究将引起相关部门和人员对品德课程教师专业发展这一问题的关注,推动品德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小学品德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其特殊性和局限性,但很少有人去关注和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将深入分析其专业发展的特殊性,并希望能引起教育专家、行政、教研部门、学校、社会和教师自身的高度关注,探索促进小学品德教师在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策略,解决目前小学品德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建立促进小学品德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制,确保品德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世界性教育改革的浪潮,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很多国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推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也不断深人。在讨论的过程中,研究者一般都是从类的教师职业概念来探讨的,鲜有从学科的角度来探讨学科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尤其对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样的综合性的德育课程教师专业化的探讨就更少。学者普遍认为对于这样一门综合性的德育课程,很难以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对教师专业化的标准加以量化的界定,也很难用明确、清晰的标准来判定其专业化发展的程度。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将为进一步构建综合学科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提供研究的视角。从实践层面说,担任小学品德课程这样综合性的德育课程教师大多为兼职,师范也从未开设过相关专业的科目和培训,因此很少有人去探讨这个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问题。现有的实践层面的研究也主要停留在教师课堂教学的技能、技巧上,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也将为探索小学品德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供实践的依据。

三.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一)课题的界定

镇江地区指镇江市京口区、润州区、新区、丹阳、扬中、句容和丹徒四县三区。

小学品德课程教师:指第八次课程改革后任教《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小学教师。(包括兼职和专职)

本课题对专业发展的理解是:专业发展是教师为了适应新的课程变化和教育需求,有意识有目的持续的,坚定专业精神,增进专业素养,反思教育实践,提高自身专业地位的过程和活动。

小学品德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主要描述随着品德新课程的推进,面对全新的课程形态带来的挑战,小学品德课程教师的专业意识如何,专业发展的愿望如何,其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水平如何,其专业发展的环境如何,目前存在着哪些阻碍其专业发展的问题,有哪些促进她们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真实展现这个群体专业发展的现实状态。

改进对策主要探讨的是判定小学品德教师专业化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如何帮助小学品德课程教师树立鲜明的专业意识,激发强烈的发展愿望,培养其适应课程要求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为其创设和营造良好的专业化发展环境,建立促进小学品德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机制的有关对策。

因此,本课题研究将真实展现新课程改革推进五年后,镇江地区担任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师目前专业发展的现实状态,剖析目前存在的阻碍其专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总结促进她们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探讨如何帮助小学品德课程教师树立鲜明的专业意识,激发强烈的发展愿望,培养其适应课程要求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如何为其创设和营造良好的专业化发展环境,建立促进小学品德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机制的有关对策。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将真实展现新课程改革推进五年后,镇江地区担任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师目前专业发展的现实状态,剖析目前存在的阻碍其专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总结小学品德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和特征,探讨促进小学品德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策略,为解决品德课程和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边缘化状态,促进小学品德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推动小学新德育课程的改革和深入实施,进一步构建综合学科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提供研究的视角和实践的依据。

(三)、研究内容设计

1、初步探索和总结小学品德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和特征

尽管小学品德教师是一支以兼职为主的队伍,也没有职前的专业培训,学者也认为,对于品德课程这样一门综合性的德育课程,很难以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用明确、清晰的标准来判定其专业化发展的程度。但品德课程教师队伍的不专职并不代表着品德教师不需要专业的发展。因此,本研究将运用文献法和对比法,比照国内外相关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和标准,分析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教师个案,对照小学品德课程的特点,初步探索和总结小学品德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和特征。

2、镇江地区小学品德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

新的品德课程已经实施了五年,广大教师、学生、领导对这门综合德育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如何?面对全新的课程形态带来的挑战,教师、学校是如何应对的,随着课程的推进,小学品德课程教师的专业意识如何,专业发展的愿望如何,随着课程的推进,其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水平如何,是如何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的,其专业发展的环境如何,他们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惑?迫切需要哪些支持?本研究将深入描述他们专业发展的现实状态,对阻碍品德教师专业发展的诸多问题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

3、促进小学品德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策略总结

镇江地区品德课程的研究较为深入,品德教师队伍的发展也走在全省的前列,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做法,近年来,也有一些专业化发展程度较高的教师涌现,因此,本课题将分析研究这些典型的个案,总结促进小学品德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策略。

4、促进小学品德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在整理文献、了解现状,梳理问题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本研究将提出改进小学品德教师专业化发展状况的主要设想和对策,为解决品德课程和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边缘化状态,促进小学品德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推动小学新德育课程的改革和深入实施,进一步构建综合学科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提供研究的视角和实践的依据。

(四)课题研究过程设计

1、准备阶段:(2005.10-2005.12)组建课题研究网络,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收集、汇编相关研究文献,编制问卷,撰写文献综述,做好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

2、调查统计、分析阶段:(2006.3-2006.6)发放问卷,回收整理问卷,统计调查结果,撰写镇江地区小学品德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3、策略研究阶段:(2006.7-2007.3)分专题进行相关访谈,收集研究案例,开展行动研究,总结促进小学品德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和途径。

4、总结阶段:(2007.4-2007、9)课题组全体成员收集、整理、汇编反映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材料,(包括文本、图片、照片、录象、光盘等)完成课题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

(五)课题研究方法设计

本课题将通过检索相关文献,了解课题的研究现状,运用对比法,比照国内外相关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和标准,分析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教师个案,总结规律,对照小学品德课程的特点,初步探索和总结小学品德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和特征。然后通过对家长、教师、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目前镇江地区小学品德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状态,同时,通过对学科专家、教育行政人员、典型教师等对象的深度访谈、个案分析,将量化统计和质性研究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剖析目前小学品德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最后在整理文献、了解现状,梳理问题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小学品德教师专业化发展状况的主要设想和对策,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六)研究本课题的保证措施

1、课题主持人现在为小学品德课程专职教师,镇江市品德学科骨干教师,亲自参与了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教参、教学资源包等的研讨和编写,参加过多次区、市、省乃至全国性的的有关学术研讨活动,与课标制定的专家、教材的主编、各地的教研员、骨干教师等有较为密切的接触。多次赴实验区对实验教师和教研员进行教材和培训,与各地的老师进行过多次的交流,因此对各地的课程实施情况有较为充分的了解,对课程实施中教师的专业发展状态有直观的感受和清晰的认识,对这一课题有长久的实践和思考,积累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信息来源广泛,便于研究的开展。

2、课题主持人曾主持承担全国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全国综合课程教材开发与实验”子课题“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课题已于2006年4月结题,并被评为镇江市优秀教科研成果一等奖,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 的子课题镇江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高年级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结题,获一致好评。现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正参与江苏省教研室第六期重点课题“小学德育综合课程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的实验研究,科研基础好,具备较强的课题研究能力

3、课题主持人所在的学校是镇江市综合学科研究基地,有浓厚的研究实验氛围和较好的实验基础,研究时间和经费能得到切实的保证。作为学校分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校长和镇江市品德学科中心组成员,与有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研部门、学校领导和各个城乡区域学校教师联系密切,有利于实验数据的收集、访谈的深入进行和研究工作的开展。

4、其他课题组成员均为新的品德课程实施以来一直担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的一线教师,因此对新德育课程实施中教师的地位、角色、作为、困惑、迷茫和追求等有着切身的体会,对小学品德课程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便于从课程实践者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七)课题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方案

2、镇江地区小学品德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3、课题工作报告   

4、课题研究报告  

5、其他反映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材料 文本、图片、照片、录象、光盘等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