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辛店学校 品德与社会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精神,改革和加强小学相关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如何在小学阶段综合课程为主体的框架下构建具有综合性的品德与社会课?如何打破原有学科界限,将品德教育与社会教育内容有机融为一体,解决内容的重复交叉问题?对于体现综合学习的特点,采用怎样的构建方式是合理的?如何组织 和呈现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发挥教材的指导教学活动和提供信息资源的功能?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是构建和实施新课程必不可少的。

但是,由于课程改革的节奏不断加快,对许多有关消息综合课程问题的研究和探讨还不够深入,对国外有关课程的设置和研究,还需通过认真的研究,逐步认识和消化才能够有效借鉴;构建品德与社会这样一门新课程,还需一个积极而谨慎的开发的过程;对于实施新课程,还需经过师资准备和反复实验的过程。相对于研究问题的重大,我们的研究过程和深入程度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有必要通过更加深入的研究,解决课程和教材开发中的各种问题,使理想的课程变为可实施的课程,使课程改革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为此,我们以申报并通过审查立项的“小学综合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实验研究”课题为依托,重点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资源开发研究》的实验。这样的研究符合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助于促进多样化教材的开发与利用,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课题的界定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一门全新的综合课程,又是一个需要在借鉴、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造的课程领域。

2、品德与社会课以提高国民的公民素养为根本的课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使学生在了解和认识家庭、社区、国家等不同范围的社会生活和生产的过程中,在学习祖国国土、文化、民族和历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爱父母、爱学校、爱老师同学、爱家乡、爱祖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逐步形成道德规范意识,认识人际关系,形成社会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西、学生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基本公民素质奠定基础。

3、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社会生活、地理、历史、道德、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但内容的构建不依据于某个系统学科的知识体系,而是采用综合主题的构建方式,有机融合各领域的内容,要根据儿童的成长及认识规律,根据儿童生活范围逐步扩大的特点,选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主题。课程标准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地方、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要求开发、利用本地社会资源,并将其转化为适合学生的教育资源。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体验、感悟、探究,从而获得最真实的感受。

2、应注重将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注重与本地区实际及学生的生活联系,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3、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使之有效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和教材的开发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过程,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同时,课程的成熟还必须有赖于广大教师的实践和共同参与,因此,教师应认识到课程资源不只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教学就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也不能只局限于学校和课程,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地向社会延伸,教师应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

运用观察法来研究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学习的兴趣、态度和参与课程学习的能力。

2、调查法

运用调查法来研究品德与社会课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产生的影响。

3、经验总结法

运用经验总结来不断探索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及方式,并构建具有地方特色、本校特点的教学经验。

4、个案研究法

对实验班的教师与学生进行个案研究,探讨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的新途径。

六、 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含阶段性工作目标)

(一)实验准备阶段

1、目标

(1) 做好实验的基础工作。

(2) 帮助教师转变观念,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

2、主要工作

(1)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 成立实验的领导小组,确定实验教师,召开全体成员会议。

(二)实验实施阶段

验的实施分三个阶段进行

1、实验的起步阶段

(1) 目标

A、 通过实验,促进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开放教学空间和开发利用资源,将课内外学习结合起来,促进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发展。

B、 加强学习,转变认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 主要工作安排

A、 与教科研相结合,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分工。

B、 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培训,如请专家做辅导讲座,发放有关学习材料,观看录像课,组织外出学习等,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认识教材特点,做好实验的思想及理论准备,明确实验的正确方向。

C、 举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研讨活动,并组织讨论,评析,促进实验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达成共识。

D、 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实验教师交流自己参与实验的具体做法及心得体会,并在学期末完成阶段性实验报告。

2、实验提高阶段

(1) 目标

A、 在认真开展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典型案例及活动方案,积累研究经验。

B、 加大教师培养的力度,形成一支有一定教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

C、 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

2) 主要工作

A、组织实验教师再次参加培训,进一步强化教师对教材的认识,促进教师正确理解把握教材,更新观念,改进教材,提高课的质量。

B、 收集、整理与教材相关的其他课程资源及综合活动方案,建立实验资料档案。

C、 开展实验教师会课活动,教师可通过观摩课 、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汇报实验成果,并形成典型案例,积累实验的素材、经验,形成实验教师优秀个案集。

D、 收集实验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形成提高阶段的实验报告。

3、实验的深入阶段

(1) 目标

A、 为国家总课题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B、 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校本资源,初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经验。

C、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 主要工作

A、 组织实验教师又一次参加培训,把握教材特点,深入领会实验的目的,大量挖掘课程资源。

B、 参加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案例评比和论文评比活动,形成优秀论文集。

C 、组织实验成果的交流活动,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经验。

D、 组织学生学习成果汇报活动。

E、 完成实验阶段性总结报告。

(三)实验总结阶段

1、进行实验总结,形成实验报告。

2、整理典型案例及综合活动方案。

3、汇报实验成果。

七、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示形式

1、教学活动展示。

2、综合实践活动展示。

3、实验报告及相关的图片、音像资料。

4、优秀论文集、优秀活动方案集、典型案例集。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