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论文:回归儿童生活的小学品德教学研究

   摘 要:生活作为小学品德教育的基础所在,回归儿童的生活是新课改背景下提出的全新教学理念与教学要求。课堂教学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路径,如何回归生活,应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本文结合当前小学品德教学现状,对小学品德教学回归儿童生活的具体途径进行分析与阐述,让品德教学真正回归生活,走入心灵。
  关键词:小学品德 教学 回归生活 现状 途径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品德教育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人们常常把道德、品德从人的生活中剥离出来,把它们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就是德育课程的学科化倾向,即以德目、道德规范为体系的德育课程,反映在教材上是知识化的倾向,反映在教学上是“德育智育化”的倾向。其实,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不存在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发展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实现,脱离了生活去培养品德,肯定是无效的。因此,品德教育要回归儿童的生活,要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要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样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德育才会有针对性,才是有效的。
  一、小学品德教学的现状分析
  当前,由于我国教育受到应试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重智育、轻道德”现象,尚未与时代发展相一致,没能树立对学生的终身教育观念。小学品德教学,与学生实际情况相脱节,过于注重说教式、填鸭式教育,造成学生知行不统一,难以发挥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合理作用,甚至对学生的是非观造成混淆。具体分析,当前小学品德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小学品德教学与家庭教育出现分歧。由于学校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仅能作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更多的教育内容需要在家庭中得以延伸,但是以现状来看,二者已经出现不协调状况。例如,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我们告诉学生如果和同学之间出现矛盾,应文明解决,做到以理服人,而个别家长却告诉子女,要以牙还牙。
  (二)小学品德教学与实际行动不统一。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小学生品德性和社会性的形成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如,教育目标与实际行为的矛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矛盾等,这些矛盾说到底是学生品德性、社会性的养成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矛盾,它体现在课堂教学远离现实生活、严重“外灌”、目标抽象化与工具化。现实中最典型的状态是:学生每天在生活世界之中,却没有体验到生活的丰富性和生活的乐趣。如果学生的学习和受教育背离了生活逻辑,他们就难免现出疲倦、厌倦以至“逆反”的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就品德教学的生活化问题进行研究。
  二、小学品德教学回归儿童生活的途径分析
  鉴于当前小学品德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寻求全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将小学品德教学回归儿童生活,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素质能力与道德水平。
  (一)立足于儿童生活问题,明确教育主题。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清醒的认识到一个方面的问题:小学品德教学要想回归到儿童生活之中,其根本在于探寻儿童在生活中的真正需求,基于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来普选那部分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问题,并将其设定为小学品德教育主题。针对小学三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节约用水》这篇课文,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出发,鼓励学生从小事中培养节水意识。在对小学生校园生活进行观察的过程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当中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学生在清洗拖把时水龙头一直保持开着、有的学生在餐前洗手时将水龙头打开之后就忘了关上……诸如以上类型的,在学生看来习以为常的举动都是小学品德教育很好的教学立足点。课前,小学品德教师应该采取家访、座谈会以及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在了解学生课余生活有关用水问题的情况之后,在小学品德教学课堂中有效展开“节约用水”、“珍惜用水”一类的主题式小学品德教育工作,其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师需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内淡水资源的缺乏问题,引导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培养学生参与节约用水的积极性。课后,小学品德教师还应该辅助学生对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水资源浪费行为予以反思,并制定相应的生活节水行为策略。在整个课程阶段的有效开展中,小学品德教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式教学课堂,其更多的在于一种基于学生生活实际的价值式教学课堂,这部分生活化的教学主题在于教材内容相结合的过程当中能够有效引领儿童向着品德教育课程所倡导的既定目标方向发展,这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品德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立足于儿童思想认知发展现状,拟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对于小学品德教学而言,要想回归到儿童的生活,必然会涉及到“小学品德教育是回归到哪一个年龄阶段儿童的生活当中”这一类问题。以小学品德教学中《合作与竞争》教学而言,教师从特定年龄阶段的行为认知水平来对三年级学生的思想发展程度进行观察。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稚气未脱,尽管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已经接触到了竞争与合作,有着一定的竞争或是合作经历,能够认识到目标的达成需要竞争也需要合作,但其参与竞争及合作的最根本目的并非在于对目标达成的需求,而更多的是需要满足其在该年龄阶段的求胜心理。从新课程改革下相关教育部门所制定的《品德社会课程标准》角度上来说,标准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意义,指出要实现引导学生充分具有合作的意识以及愿意、善于、享受整个合作过程的相关目标,针对合作教学持“合作是人交流与沟通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方式。合作的力量要大于个体的力量,在目标完成方面,合作所发挥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态度,培养起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及能力。目前,课标中对于竞争教育却持简化态度,鉴于儿童思想认知处在充分认识到当今社会已经发展成为充斥着竞争与合作理念的相应发展现状决定了合作与竞争的意识应当同时引入教学当中,教师应该针对竞争教学要持“生活中处处充满竞争,积极且科学的参与竞争能够有助于自身行为能力的发展”态度,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参与竞争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与方法才能被有效实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