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策略途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策略途径研究》结题报告

  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十二五”研究课题《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策略途径研究》开题以来,我校在肥城课题组的带领和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已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要求,形成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学生的养成教育极为重要。《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同时还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有句名言:“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话道出了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人的重要性。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却占有地位,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教育的“质”的指标。

  2、学生在养成方面暴露的问题极为严重。独生子女的依赖性、惰性更强日趋明显,学校重规范知识传递,轻行为实践导引,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广大青少年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少年儿童中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在学校中,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中这样指出“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把道德教育文学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

  3、养成教育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如瑞士学者皮亚杰和柯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儿童羞愧感的研究,班杜拉和西亚斯的社会学习理论,我国的学者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另外,我校十五课题“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及对策研究”取得初步成效也为本课题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本次我校的研究课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重点研究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途径以及方法。开展一系列适应小学生年龄特点、具有实效性的教育活动,总结出可操作的并带有规律性示范性的教育措施,从而使我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逐步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使我校学生从知道要这样做的起点上逐步升华到自己应该这样做,使学生的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有良好教养的学生,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础,达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的目的。

  二、课题的界定

  “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习惯”是指由无数次的生息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用比较概括的话来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他所能涉及到的社会公共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并经过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形成习惯的、外在的良好文明行为方面的教育

  三、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学习习惯和公共场所文明习惯等。

  2、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初步探讨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及相应教育对策;

  3、研究良好的基本习惯的时代性和差异性,研究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发展需要的学生基本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健康人格培育的新途径;

  4、通过研究,找到良好习惯培养的科学策略和基本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注重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习惯贵在从小培养,他指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

  培养一代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他们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少年儿童时期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习惯的培养虽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习惯问题,研究养成教育问题。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促进每个受教育者全面主动发展,促进每个受教育者人格与个性的养成。有一位教育专家曾有过这样的论述:“你在孩子的心灵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一生是多么的重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青少年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因此,坚持从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入手,不仅有利于克服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而且对推进素质教育,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抓好养成教育,这是从当前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提出的。就学生的普遍状况来说,其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卫生健身习惯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社会等外来的不良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对我国青少年德育工作进行深入的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广大青少年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就我校的情况来看,我校地处农村,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同,导致了学生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大部分家长只管孩子上学没有,对孩子的行为漠不关心。行为习惯差,抓养成教育,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将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进一步探索,使之成为我校的一大特色。

  抓好养成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就我国目前小学教育的实际看,在德育中,不仅忽视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规范的。培养少年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少年儿童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又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研究现状分析

  1、学生在养成方面暴露的问题较为严重。在学校中,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中这样指出“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把道德教育文学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

  2、养成教育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

  本次我校的研究课题,针对学生的实际,重点研究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途径以及方法。开展一系列适应小学生年龄特点、具有实效性的教育活动,总结出可操作的并带有规律性示范性的教育措施,从而使我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逐步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使我校学生从知道要这样做的起点上逐步升华到自己应该这样做,使学生的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有良好教养的学生,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础,达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的目的。

   六、课题研究内容

  小学品德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为主的学科,是启迪学生思想智慧的德育科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正确的思想基础,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个体公民基础。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不能单靠课本知识,要让学生在生活交往中获取生存、生活、学习、工作的基本思想素质。因此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2、研究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内容、途径以及形式。

  3、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及保障机制。

  4、研究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科学系统。

  5、研究德育活动对良好品质的形成及能力迁移。

  6、研究班主任对学生习惯性养成教育的影响。

     七、研究过程

  (一)课题研究设计

  1、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1年9月)

  2011年6月:了解省教研室“十二五”研究课题《“以校长为首,品德课程为主”构建小学德育课程体系》情况,填写子课题申报表,申请立项。

  2011年7月:立项批准后,根据《“以校长为首,品德课程为主”构建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实验研究开题报告,成立课题组,分配课题研究任务,写出开题报告。

  2011年8——9月:各课题组成员根据研究分工,写出研究实施计划,并进行理论学习与相关资料搜集,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

  2、实验研究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5月)

  2011年10月—2012年1月:课题组成员根据分工,结合所执教班级学生状况开展实践操作,就学生品德缺失、良好品德养成方式方法、主题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品德养成策略途径、案例积累等方面进行扎实研究。

  2012年2月—2012年3月:课题组成员召开研究成果交流会,总结研究经验,解决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实验成果分析。撰写阶段性课题研究报告。

  2012年4月—2012年5月:课题组成员就学生良好品德培养的典型案例进行整理与分析,并就相关德育教育知识进行学习和交流,接受总课题组专家指导意见,调整优化实验方案。课题组成员各自写出相关课堂研究报告,并为研究成果的推广做准备。

  3、2012年7月——2013年9月进行评估总结。

  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和有关课题佐证资料,撰写子课题研究报告,做好结题鉴定的准备工作。

  (二)研究对象

  为了便于研究,获得真实的研究数据,我们本次研究所选定的研究对象是1—6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共计学生135人,教师6人。

  (三)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使用文献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和教育叙事法等。

  1、文献法

  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本课题的研究教师要认真学习有关品德养成方面的书籍文献,从中筛选有用信息,并做好整理和记录,以提高参研教师的理论水平。

  2、观察法

  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课题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研究分工,对学生进行集体和个体观察,从中获得研究数据,以有利于研究的开展。

  3、经验总结法

  在教育研究中,该方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的一种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在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和实验完成的验证总结中,将根据实验研究过程中积累的资料和实验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4、案例研究法

  是以典型案例为素材,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从现象中揭示出具有普遍性规律的方法。其研究过程一般为选择案例、搜集数据、分析资料、撰写报告几个环节。

  5、教育叙事法

  教育叙事研究是将叙事研究法用来研究教育问题,即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参与科研、提高批判反思能力、增进教师合作,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叙事研究切入教师实际、贴近生活,关注日常教育实践与经验的意义,使教育科研回归生活本身。

  八、研究的措施

  (一)组建一个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建由分管校长为组长,教科室、德育处、团支部、少先队负责人为成员,集思广益,有目的分阶段规划指导、组织实施,部署每月主题教育内容及每周教育考评内容。

  (二)抓好两项工程建设

  1、班主任建设。班主任是养成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建设良好乃至优秀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每年六月底评选校级优秀班主任。学校要大力宣传优秀班主任的育人事迹。学校红领巾服务队员要对全校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卫生习惯等诸项进行每日督查,以班为单位进行打分,在校园时的显要位置公布。班主任还要加强文明礼貌、卫生习惯、劳动教育等常规管理,对学生课间的言行督促指导。

  2、宣教考评内容建设。

  行为习惯:(1)、热爱劳动,在家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2)、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能洗手,一周洗一次澡,洗一个头。(3)、不玩火、水、电,不做危险的游戏。(4)、外出之前向父母等长辈打好招呼。(5)、收看内容健康的电视节目,不去游戏机房、网吧等场所玩乐。(6)、在学校和同学友好相处,不欺负、讥笑、戏弄他人,不骂人,不打架。(7)、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见到老师或客人老师等长辈主动打招呼。(8)、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不随便丢垃圾。(9)、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爱护学校的桌椅等公共财物。(10)、每天认真做好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11)、不迟到早退,有事有病能请假。(12)、没有征得主人同意,不翻动别人的物品,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

  学习习惯:(1)、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功课做到提前一天预习。(2)、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和有关书本。(3)、上课时不随便讲话、不开小差、不做小动作。(4)、上课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5)、回答问题要声音响亮,同学回答问题时不随便插嘴。(6)、端端正正地写字,姿势正确,做到三个“一”。(7)、作业及时、认真完成,书写工整,并且按时上交。(8)、作业不会做时主动想同学、老师请教,决不抄袭。(9)、语文、英语的背诵不拖拉,按时完成。(10)、写作文一定要先打草稿,然后修改,最后誊写。(11)、每周至少有五天能看半小时以上的课外书。(12)、练习、考试时认真答题,认真检查,不作弊。

  (三)建设三重教育阵地。

  1、学科教学阵地。努力把思品课、班队课、晨会课和其它各科教学渗透作为学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的主渠道。课题组有计划地对这几个方面作经常性的全面督查。

  2、校外实践活动教育阵地。经常组织学生去劳动基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并从中学得一些劳动技能。逐步把临校的街道辟为红领巾劳动一条街。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搞卫生,送物品,培养学生敬老爱幼的思想。

  3、班队活动教育阵地。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自编自演一些在行为习惯势力具有正反两面典型的文娱节目。从中得到教益。

  (四)创设四重教育氛围。

  为了更好更快地强化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加强多重育人环境创设,使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的浓烈的熏陶。

  1、教室宣传氛围。从班级抓起,《小学生行为规范》挂上墙,张贴“认认真真写字,端端正正做人”等标语、宣传画。统筹安排,每半月抓一项习惯养成教育,建立班级督查考评制度,努力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率。各班主任要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来抓。持之以恒,必有成效。当前,尤其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2、校园宣传氛围。办好宣传橱窗,主要展出包括文明礼貌、劳动教育、卫生习惯等行为规范图片及学生有关活动的照片,表彰习惯养成考核“文明之星”、“进步之星”等。办好黑板报,围绕学生在校内外、课内外,从学习到学习、卫生、劳动等习惯,定期定主题出刊,让学生接受教育。办好红领巾广播。办好学生自办节目“校园生活短波”,每周2次,及时报道校园内外学生习惯的表现情况。

  3、家庭教育氛围。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由家长对学生在家庭、社会上的表现作全面的跟踪,通过“家校路路通”传达给学校,学校根据信息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切实做好家访工作,提高家访实效。做到家访均衡化,不过分集中在某时段。家访有针对性,明确轻重主次,不为了凑数量而无目的家访。再次要努力提高家访质量,提高与家长的沟通水平。德育处统一做好教师家访记录的有关统计考核工作。

  4、媒体教育氛围。校园电视台及时录制并播放“行为标兵”“光荣升旗手”“优秀少先队员”的事迹,小记者现场采访将校园中的好人好事及时报道,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由课题组和信息技术组联合行动,将校园中浪费饭菜、随地乱扔瓜皮果壳、践踏草坪、损坏课桌椅等不良行为习惯拍摄下来,作为反面例子进行教育。

  (五)、抓好五项活动。

  1、宣传教育活动。利用班会、思想品德课与其它学科教学加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邀请校外有关人士(特别是关工组织)来校做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安全防范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和电视台两个宣传阵地,定时定量开展广播、演播,拓宽学生视野,浓厚学校文化。校园环境布置有教育性,教室正前方有国旗悬挂、教室后墙有班训、教室有名人名言、图书角、黑板报、阅报栏、学习园地、卫生角,在走廊楼道悬挂整容镜,张贴“请使用礼貌用语”宣传牌,在醒目的地方悬挂名人、伟人画像及警句,使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在说话。

  2、学生评价奖励活动。建立班级督查考评制度,印发检查评比表,由各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先每天自查自评,再同学互评,做到的打“★”,没有做到的打“○”。每2周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评议汇总,计算好达成率,填写在班级汇总表中。每2周班级中评选出一位达成率最高的“文明标兵”和一位进步最大的“进步之星”上报德育处,“利用国旗下讲话”的时间发奖章,进行全校通报表扬;并利用宣传橱窗展示“文明标兵”“进步之星”的照片、介绍他们的事迹。通过考核评比来形成相互影响、相互监督,共同进步的局面,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3、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站、坐、写、读姿势和课堂常规、礼貌用语、学生仪表衣着,按规范性要求进行反复实践训练。根据学生特点,注重导行,通过演小品,通过即兴表演课本剧,通过实践活动来训练良好行为习惯,刺激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兴奋而乐于参与的良好心态,使学生在乐于参与训练的过程中,在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教师考核活动。学校每一位教师都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共同创设一个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员育人的和谐生动的教育环境。加强班主任工作考核,切实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把树立优良班风和提高班级学生学习成绩作出班主任的核心工作加于重视。学期末评选校级优秀班主任。

  5、师生征文活动。为了督促师生关注生活中行为习惯,要求教师撰写教育日记和学生个案研究,要求学生留心身边的不良行为和好表现,撰写自由习作,在校园网上开辟行为习惯习作专栏,举办与行为习惯养成相关的征文比赛,如“***变了”学生征文、“我班的***”教师征文等等,从细小的事例中挖掘教育资源。

  九、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由于家长的参与层度直接影响学生在家中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因而导致好习惯的巩固上有难度。其次,学校地处偏远农村,学生行为习惯参差不齐。再次,子课题研究用力不均,部分子课题还需更深入研究。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研究的实践较多,但是理论的提炼还需要提高层次,少数同学的学习行为习惯还需进一步努力培养。

  针对上述不足,为了让实验的预期目的达到更好的实效,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在今后我们会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一)加强家长育人意识的培养及育人方法的指导,达到实现教育合力的目的,共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二)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督导评价机制的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并在实践活动中发挥创造的潜能,培养创造的能力。

  (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发展变化的动态个体。

  (四)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不良习惯,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同时,组织各种有意义的学习行为专题讨论和交流等,深化“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成果,积极推进学校常规管理建设。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的研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我们要以课改为契机在现有基础上不懈努力,不断创新,为培养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而努力奋斗。

  十、参考文献

  1.余文森 吴刚平著 《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2.《品德与社会(1—6年级)课程标准》

  3.张红霞主编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4、优秀网络文献

  十一、附录表1

  文明礼貌情况


见到教师问好

主动问好

被动

低头走过

85%

10%

5%


和别人交流使用礼貌用语

经常使用

偶尔使用

从不使用

80%

10%

10%

  表2品德行为情况


做错事

主动承认

教育下承认

不承认

72.3%

22.3%

5.4%


和同学发生冲突时

  能主动谦让

力争高低

动手打架

68.6%

23.9%

7.5%


帮助有困难的人

主动帮助

有时帮助

从不帮助

81.1%

12.3%

6.6%


捡到东西交给老师

交给老师

交给家长

自己留着

93.1%

6.1%

0.8%

  表3卫生习惯情况

每次吃饭前洗手

   每次都洗手

有时洗手

太脏了就洗手

占得比例

86.4%

11.2%

2.4%

  教室内

发现脏物

赶快捡起来

有时会捡起来

装作没看见

 占得比例

80.2%

16.9%

2.9%

  表4学习习惯情况

小组讨论发表意见

大胆发表

听别人发表

不参与讨论

占得比例

81.8%

15.3%

2.9%

阅读课外读物

经常阅读

偶尔阅读

不阅读

占得比例

61.9%

30.6%

7.5%

  对于新知识

提前预习

不提前预习

偶尔预习

不预习

66.5%

26.4%

7.1%

 0

  对于学过的知识

经常复习

不经常复习

偶尔复习

不复习

58.3%

36.4%

5.3%

 0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