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中创设情境提高德育实效的研究》立项申报书
《小学品德课中创设情境提高德育实效的研究》立项申报书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限500字以内)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和教材的特点,智慧地进行情境教学,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达到以情育情,以情激情,以情导行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知识得到深化,情感得到升华,实现品德课的德育价值和学科价值的双重取向。因此,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学生自主探究思品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和提高德育实效的一种有效手段。 2.通过对品德课中情境化运用策略的有效分析,诊断其创设的有效性从而为提升品德教学的有效性指明方向。并且通过研究和探讨,得出一些情境教学的建议,提高教师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 在我国教育史上,情境教学思想的产生源远流长。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提法;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留下“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论述;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 从1990年起,教育实践研究者开始对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进行探讨。从1993年至今,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目前,这些研究,有对情境创设原则的探讨,有对情境创设方法的列举,有对多媒体在情境创设中作用的分析,有对情境创设中所遇问题的讨论,有情境创设对学生“情感”作用的研究。通过种种研究,力图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发现、尝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推动学生学习的源动力,调动他们用多元的思维方式去研究现象,发现问题,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创新意识。李吉林老师关于情境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就是情境教学成功的范例,很好的引领了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情境教育、教学。 近年来,在国内的教学研究中,已有不少教师在品德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兴趣。有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用生活情境来丰富品德教学;有的因材施教,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形象情境、游戏情境、表演情境等提高品德课学习效率。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有的教师已把品德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借助多种媒体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品德课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教学情境是指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简单地说,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 2.怎样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教学情境? 指创设的情境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内,带最好的学习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3.策略:原指根据教学形势发展而制定行动计划,这里指品德课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方式和方法。 1.理论研究:收集和学习有关文献资料,提高研究的起点和研究的理论程度,逐步实践。 2. 行动研究法:充分调动课题组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成为本课题研究的研究者。通过定期研讨、业务学习等形式经常对课题研究进行反思,在行动、反思、调整中,在循序渐进的发展中,不断地深化和完善研究。 3.经验总结:对课题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进行整理和、归纳、提炼和总结,形成具有一定结构体系的的经验和研究成果。 4.案例研究:对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同时辅之以课堂观察法,学生访谈法,作业测量法等实验研究方法,以期取得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 七、研究步骤 (二)研究步骤: 1.2014年7月—2014年10月为课题准备阶段。 (1)课题负责人撰写课题研究方案。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组人员。 (2)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介绍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的基本设想,明确各成员的分工。 (3)课题负责人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应理论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4)课题负责人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申报工作。 2.2014年11月—2016年12月年为课题研究阶段。 (1)2014年11月为学生品德课学习情况调查阶段。 ①设计学生品德课学习情况问卷调查表。 ②对全校学生品德课学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③对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对学生德育情况和学习品德课的状况作出评价。 (2)2014年12月—2016年12月为小学品德课中创设情境提高德育实效的实践与探索阶段。 ①小学品德课中创设情境提高德育实效的实践与探索研究。 ②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进行经验交流并及时总结课题研究成果,促进课题参与的教师更积极有效的参与到课题研究中。 3.2017年1月—2017年7月为课题总结阶段。 (1) 对前一阶段学生在情境创设中学习品德课,提高德育实效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形成阶段性成果。 (2)对研究成果加工提炼。结集优秀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与反思,撰写围绕主题的教学论文。在此基础上,撰写出比较实际完善的结题报告。 八、研究成果预期形式及内容(限500字以内) 2.小学品德课中创设情境提高德育实效的课堂教学原则、策略、方法等。 3.教师上研究课的课件,教具,照片,微课,录像课等。 4.教师在实验研究中撰写的教学论文、经验总结、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 5.《学生德育情况调查表》以及《学生德育情况调查报告》等。
2.郝志军《国外当代教学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年版 3.《义务教育小学思品新课程标准》 4.何正建《新时期小学思品课程中研究性教学法的应用》 《新课程学习(中)》2013年第11期 5.边彦朝《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方法例谈》 《教育创新学刊》2011 年第12期 6.吴洪成《 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 》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06-01 7.杜士珍《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