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研究》结题发言

《游戏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研究》结题发言  
  标签: 情感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仁,下午好!
  
  我申报的微型课题是《游戏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研究》,目前已有一篇相关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在游戏中激情明理导行——浅谈游戏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的运用》发表于《教育艺术》2013年11期),正是这次微型课题研究的机会,加深了我对游戏在思品教学中运用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到了游戏的教育教学价值所在。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一下我的研究心得:
  
  一、为什么选这个话题?
  
  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人类的本能和动机之一。儿童的活动和学习是从游戏开始的,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儿童的机体在游戏中得到锻炼,情感在游戏得到满足,智力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教学,可以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创造性,产生最高程度的快乐体验,使自我教育得以实现。因此,将游戏应用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既能较好地满足儿童游戏的天性,又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恰当采用游戏教学无疑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的一条捷径。
  
  为了使课题的研究更科学、更规范,我在查阅了一些文献的基础上对课题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了这样的界定:
  
  “游戏”是以直接获得快感为主要目的,且必须有主体参与互动的活动。(《辞海》定义)体现两个最基本的特性:①以直接获得快感(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愉悦)为主要目的。②主体参与互动。是指主体动作、语言、表情等变化与获得快感的刺激方式及刺激程度有直接联系。
  
  “游戏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是指以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为目的的游戏运用,对“游戏”必须有一个筛选和设计再加工的过程。主要体现四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品认知;二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三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四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同时,根据个人教育教学的实际,筛选、确定了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①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游戏运用种类的筛选研究;
  
  ②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游戏运用时机的选择研究;
  
  ③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游戏运用的案例研究;
  
  二、我是如何开展研究的?
  
  (一)文献研究阶段:(2013.3-2013.4)
  
  通过对文献的研究,筛选出适合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运用的典型游戏。
  
  (二)行动研究阶段:(2013.5-2013.11)
  
  将筛选出的典型游戏,进行进一步的设计,并运用于思品课堂实证游戏的有效性,逐步形成思想品德教学的系列策略。
  
  (三)经验总结阶段:(2013.12)
  
  在实践运用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游戏运用的基本原则、常用类型和常用策略。
  
  三、研究的主要收获有哪些?
  
  (一)在实践研究中进一步体会到了“游戏”的教育教学价值
  
  小学思品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指向于儿童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个体社会化的健康发展。在具体的课堂操作指标上没有语数英课程那么直观具体,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上容易流入枯燥说教灌输的熟套思路,往往会引发学生的反感,降低学习的实际效果。游戏环节的有效介入可以让思品课堂焕发出迷人的魅力和蓬勃的活力。游戏的经历为每一个人的童年留下了快乐的底色,游戏精神成为了每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需因素。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品质的提高;游戏活动中的合作竞争、角色认同等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行动力。
  
  (二)对思想品德课堂中的“游戏”进行了初步的分类
  
  1.表演游戏。主要是指以学生个体体验为主的游戏,重在引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共鸣,调动个体的内在体验,促进个体形成一定的内驱力。例如,在教《集体力量大》时,让学生表演“举篮球”,五个手指中的任何一个指头都不能稳当的举起篮球,两个手指也不能,三个手指就可以了,但不能确保稳当,只有五个手指全部用上去了,才会有较稳当的感觉。学生从简单的游戏中能体验到朴素的道理。
  
  2.角色游戏。扮演角色是发展个性的重要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体验意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角色责任感。游戏活动时,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担任角色,在表演中深化角色认知和体验,从而实现社会角色的内化和社会责任的强化。《调控自己的情绪》一课中,出示五个典型的典故成语,让学生表演其中的主要人物,五个学生的动作表演和表情示范惟妙惟肖,引得全班学生热烈的掌声。这样的游戏不但锻炼了学生,而且能让其他的学生从他们的角色扮演中获得新的认知,并在角色关系中提升新的认识。
  
  3.竞赛游戏。竞赛游戏是常用的一种游戏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竞技活动中锻炼意志、增强感情,同时也是学生将认知向行动转化的重要机会,逐步实现知行统一。例如在《地球是什么样》一课中,设计让学生先临摹七大洲、四大洋的形状,然后剪下来做拼图游戏,比一比哪个小组拼得又对又快。游戏环节简单,但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小组内根据各自记忆的形状,互帮互助,气氛活跃,在合作性的竞争中轻松地识记了各个板块的形状,同时又在竞争中培养了小组内各成员间的协调合作意识,集体收获了游戏中轻松学习的快乐。
  
  (三)在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了“游戏”运用的基本途径
  
  1.课前游戏,强效进入学习状态。思品课在实际的课表中一般会被安排在一天中的非热点时间,学生往往会有一种定势的疲惫心态。因此,课始的游戏尤其有利于激发本课学习的兴奋点,让学生产生快乐的情感体验,对课堂学习充满热切的期待,迅速带领学生进入一种有效的学习状态。
  
  2.课中游戏,有效缓解疲惫情绪。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状态的变化和课堂教学环节时间的布局安排,我们可以选择适当地使用课中游戏,缓解课堂中产生的疲惫情绪,带领学生走出持续的疲惫期,再次产生新一轮的兴奋周期,快速进入下一个高效期,维持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与活力。
  
  3.课尾游戏,增效延伸生活体验。在游戏中结束课程,可以让学生在新的体验中提升层次,向生活延伸道德的体验力和行动力。
  
  (四)在课堂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了游戏设计的基本原则
  
  1.注意选择形式。
  
  独体游戏。这是一种只需要学生个体就能完成的游戏。如在教“交通安全”课程时,让三名学生先后上台扮演交警。让学生从这三名“交警”的扮演中体会交警对交通安全的管理作用。巩固相应的交通法规和交通知识,提高学生交通法规意识,导引学生正确的交通行为。
  
  合作游戏。合作是学生社会化生存必需的基本素质,设计巧妙的合作游戏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认同合作需求,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如在《集体力量大》一课中,可以设计“数豆豆”的游戏,要求学生从一堆豆豆中数出不同颜色的豆豆,看谁数得既快又准。第一轮的游戏学生忙得不亦乐乎,但速度不快,整体效果不好。经过小组讨论后发现,如果经过一定的分工合作能使数豆效率大大提高。因此,在第二轮的游戏中,一部分学生负责颜色分类,另一部分学生则专心数数,结果只需要一半的时间就准确、高效地完成了任务。
  
  主题游戏。是指围绕一课的主题所设计的一系列贯穿课堂始终的游戏,可以由层次不同的几个小游戏组成。让学生在系列层层深入的闯关过程中逐步体验到不同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在比较难以获得学生认同的课程中就需要通过这种主题式的游戏来实现教学的目标,比如“竞争与合作”辩证关系的体验、情绪的自我调控等课程内容。
  
  2.用心选择时机。激情、明理、导行是思品课的重要环节,游戏活动需要在哪个环节介入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用心安排,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如在《家庭环境整理》一课中,教师在已经进行了“明理”教学的基础上,在“导行”的环节设计了一个角色游戏。学生上台扮演女儿,教师自己扮演妈妈。表演中,妈妈吩咐女儿把剪刀拿来给妈妈用,把连环画拿来给客人看,把小皮球拿给小朋友玩,女儿在固定的地方很快取回这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在用完后把这些东西又放回了原处。教师通过这种角色游戏,让学生明白了不同用途的东西要放在各自固定的地方,用完后要及时放回原处。日常家庭生活中只有通过及时的整理,才会有一个明净有序的家庭环境。
  
  3.重视调动参与。教育要面向全体,思品课堂更应如此。实践中,游戏活动往往会受到部分好表现、性格外向学生的热捧,如果不注意及时调节,往往会冷落那部分不好动的、性格内向的学生,长期下来会让外向的更外向,内向的更内向,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尤其要重视游戏的卷入功能,重视调动学生的全员参与。
  
  4.重在因势利导。开展多样有趣的游戏活动,学生往往会被游戏外在的活动形式所吸引,被活动情节的趣味性所陶醉,注意力容易游离在活动本身的内在价值之外。因此,要在活动一结束就抓住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的有利时机,进行针对性的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明辨正误,辨析事理,引导行为,将有效的明理导行寓于轻松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例如在《这样玩才开心》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建立公众生活基本的规则意识,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把课堂放到了操场上。先把学生分成四个组,每组发了一篮筐篮球,让学生们自由活动。3分钟后,学生集中,老师问:“这样玩开心吗?”大多数同学都反映不开心。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们自己提出建议,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一致反映需要建立一定的游戏规则。让学生身临其境、切身体验后得出的规则意识是自然的,也是学生内生的,这样的认知对学生生活行为的指导作用是长期、有效的。
  
  四、总结与反思
  
  快乐的实践中发现,游戏的价值不仅仅是服务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如果游戏仅仅是“苦药”的“糖衣”,那就会变得虚伪和无力。游戏的价值更在于它所蕴含的精神对学生健康人格成长的促进意义——游戏是自由平等的;游戏是遵守规则的;游戏是鼓励创造的;游戏是追求幸福的。如果有一天,这种游戏的精神能潜移默化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走进了学生的日常生活,那我们一定有理由相信学生的人生必将是幸福、充实而又充满情趣的。
  
  “游戏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话题,我有兴趣继续坚持这一研究,力争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出更有价值的应用范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最后,再次感谢县局教科室提供了这次微型课题研究的宝贵机会,我愿把微型课题研究作为今后教育教学实践生活中的常态,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谢谢!
  
  2014-3-18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