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小课题结题报告

《研究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小课题结题报告

周至县教育局2017年度教育科研小课题结题报告

立项号

2017XKT–XXSP003

课题名称

研究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负责人

屈梅

所在单位

九峰镇中心小学

结题报告

关键词

小学思想品德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  发展性评价 代币法

教学活动多元化   学习兴趣

结题

报告

摘要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但选用何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多方位分析研究,进行灵活的、多样化的教学。

结题

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的,愉快的力求接受或探究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小学中高年级是孩子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以往小学生因为品德学科不是文、理主要学科,学生、家长不够重视,课堂教学又是以说教为主,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不能较好的完成课前、课后的调查、作业等,合作意识差,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对此,我想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方面,通过尝试,提高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效果。本文以九峰镇中心小学三年级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提高小学生品德与社会课学习兴趣采取的措施
  (一)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开学的第一堂品德与社会课上,就让同学们自由结合,分成四到六人的合作学习小组,自由结合目的是让他们找同学之间合得来的,智趣相投的同伴,这样组内凝聚力强,便于开展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在课下一同研讨,进行社会实践调查,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班级编成六个小组,小组成员相对固定,选定小组长,平时小组合作的表现与成绩,用积分量化,期末积分为优的小组给予奖励,这样加大了小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意识,学习兴趣明显增强。期末汇总学生平时小组学习的积分作为平时成绩。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参与小组活动、课堂交流、生生互动的积极性高了,小组社会调查报告都能按时完成,同时各小组有各小组的特点,小组成果汇报展示效果较好、情境剧表演具有创新性,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增强。小组积分情况、小组的调查报告、小组表演的录像、展示的成果、小组共同完成的作品、对优胜组的表彰资料等收录于学生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个人成长资料袋,学期末展示,资料袋内容丰富,资料完整齐全,具品德与社会学科特色,家长开放日展示给家长,家长看了也都为自己的孩子的成果感到高兴。
  (二)采用发展性学生评价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发展性评价是以“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评价的根本目的1。发展性评价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这些目标显示了学生发展的方向,也构成了评价的依据,这些目标主要来自于课程标准,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品德与社会课评价过程中,对学生现状的描述必须让学生认可,只用于学生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课程的评价不宜全部量化,而是重视对学生在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方面的个性化表现,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从而健康成长。 
  采用发展性评价,强化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作品实行档案袋管理,评价目标具有不同层次。众所周知,不同的学生先天遗传不同,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不同,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再加上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可以体现在知识、技能、能力、兴趣等多方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至少有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体态智能等,每个个体在这些方面的发展方向及其发展水平都存在着差异。让学生将平时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制作的作业,与家人、教师、小组共参与社会调研的报告、照片、体会随时积累于个人品德与社会专有的档案夹中,有目的、系统的收集,定期交流、展示、总结,采用激励评价。让每个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品德与生活成长资料袋作品时体会到学有成果,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另外,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学生实践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应从学生体验宝贵生活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品德与社会考核一改一张试卷定音,而采取生生、师生,家长评价相结合。学习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的参与。评价的角度要多样化:分析学生的言语或非言语表达,收集学生的各种作品,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评价的尺度更要多样化: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同学,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日常的评价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等。我观察并记录本班在一天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课下通过开展与学生各种形式的谈话,获得有关学生发展的信息,并了解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根据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设计问卷和组织学生回答问卷,获得有关学生发展的信息。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完成《小学生质量综合评价手册》三次品德方面的形成性评价,家长参与率100%,家长对品德与社会学科重视程度也相应提高,有利于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家长参与检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效果,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统计学期末学生笔试考核成绩,优秀率100%,反应学生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期末学生品德与社会学科与我所教的健康教育学科综合考核,学生自己、师生、生生互评,家长评,学生兴趣浓厚,评价真实、客观,效果很好!
  (三)运用代币法,激发全体学生学习兴趣
  个体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差异,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不同特点,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正确的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地建议,采用代币法,有利于激发全体学生学习兴趣。让每一名学生在品德与社会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使每一个学生都不掉队。代币法又称奖励强化法,是一种通过奖励(即强化)而使学生形成某种期望出现的适应性行为的方法,即当学生一出现某种预期的良好表现时,立即给予奖励,使该行为得以强化。代币实际上是一种可以在某一范围内兑换为物品的券,可以是小红旗、有分值的小卡片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代币”作为奖励,强化学生的期待行为,然后学生可以用获得的代币换取自己喜欢的东西。代币法的实施步骤(1)确定靶行为(期待行为: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良好兴趣)(2)确定用作“代币”的项目(卡片、硬币、贴画、星星、个人的积分等)(3)确定后援强化物,后援强化物可以征求班主任、家长的支持,可以是消费品、食物、玩具、或在班内的某种特权,或是学生希望达成的某种愿望。(4)确定适当的强化日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强化日程,一开始可以对每一点进步给予代币奖励,随着学习兴趣的提高,可以改为每出现三个靶行为奖励一个代币。)(5)建立代币的兑换率。(6)建立兑换代币的时间和地点。教师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品德与社会课课堂上的代币要与学生感兴趣并想得到的东西联系起来,并建立一定的代币兑换规则。如:学生不完成作业、上课不举手发言等就可扣除代币。通过使用代币法,全班每一名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统计自己的代币,与自己,与周围群体和个人比较,与某种标准作比较,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结果能给全班学生心理上带来满足感,从而激励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学习过程中不断进取。 
  (四)课堂教学活动多元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课堂讨论: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讨论后师生、生生间及时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交流积极性,在讨论中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资料调查:在家长、老师的指导下,课后学生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电话、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是学生品德与社会学科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对学生的兴趣和水平进行组织与指导,确定搜集的目标和范围,将得到的资料按要求整理存入品德与社会成长资料袋、利于交流、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3.现场调查:通过组织学生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学生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调查活动中,指导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并在组内、班内相互交流。调查活动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熟悉环境、了解学校及周围的发展变化、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学生在参与社会调查,交流自己的采访手记时学习兴趣大大增强。
  4.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识别与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的教育等都可利用这一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小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表演的情趣盎然。
  5.操作性、实践性活动:包括儿童自己动脑动手的小实验、小制作、饲养、种植等活动,适用于开展科学探究学习、发展情趣和操作技能、学习实际的劳动本领等方面的活动。如学习《我爱班集体》一课,让学生动脑筋布置教室,制作《众人拾柴火焰高》光荣册,学生积极性很高。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安排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作为课后的实践或专题活动进行。饲养、栽培等活动需要持续较长时间,教师加强对学生过程的指导,并与班级、学校少先队的其他活动配合进行。
  6.教学游戏:这是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游戏也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喜爱的,游戏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是很有用的。如让学生小组完成从细口瓶中有秩序的拉球的游戏,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生活中要讲秩序,游戏后学生分享体会说得很深刻。
  7.参观访问:充分利用各种校外教育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实践能力。如参观烈士陵园、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以及各种社会设施,访问社区和各种社会人士等。可在了解家乡的变化、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科学教育以及培养儿童的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应用这种活动形式。如学习《访访社区里服务的人》一课,访问后学生写的采访手记,充满了对保安叔叔、清洁工阿姨的尊敬。
  8.欣赏:这是一种以学生的体验、感受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活动。欣赏的对象可以是人文作品、自然景色,也可以是学生喜欢或佩服的同伴或其他人物。如师生共同搜集某一专题的故事、绘画、照片、录像、电影、多媒体作品等来一起欣赏;利用雪景、星空、春色等来欣赏和感受大自然的美;学生通过讲述同学的优点或自己的成长来欣赏自己和同学的进步等等。学生欣赏自己创作的歌颂社区劳动者的诗歌,将课堂推向高潮。
  9.练习:是指针对某一项或几项教育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或课后强化练习,以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学会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学会正确的阅读姿势或刷牙方法,自己整理书包等。将学习落实到平时行动当中,养成良好习惯。
  10.讲故事:讲故事是以故事情节或主人翁的形象去感染、教育学生的活动方式。讲故事可有多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个或几个故事;把讲故事与角色表演相结合;举行“故事大王”演讲会等。故事有趣味性和教育性,学生通过故事激发情感,领悟道理。如学习《我们都是好邻居》讲解《六尺巷的故事》,让学生学会谦让,用范式言而有信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情。
  在实施以上几点措施的过程中,我集中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教师最宝贵、最值得赞美的品质就是理解学生。学生成年后回想过去,会欣赏那些优秀的教师,更会对那些触动过他们心灵的教师心怀感激,笔者就想在这方面做努力。于是,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学生发展性评价,多点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多等待一些时间;向学生多提出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关注个别差异,不让一个学生掉队;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活动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品德与社会课学习兴趣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在不断教育实践、探索过程中还发现有些不足,还有很多缺憾,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在措施上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品德课程标准》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