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活动化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实验方案

《小学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活动化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实验方案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为探索形成以“活动化教学策略”为特征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课课堂教学的理论框架、目标、评价、内容和操作方式的有效性,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新课程试验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小学品德性、社会性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促进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1.研究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活动中如何开展有意义的和有效的活动,探究提高活动有效性的课堂教学策略。具体内容包括:关于活动化教学理念的理解和阐释、活动目标的设计、活动内容的选取、活动方式和活动形式的选择、活动过程的组织调控、活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情境的创设、实践活动的开展、活动方法指导、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作用,活动成效的评价等方面的策略研究。

2.研究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化教学的设计和有效实践的教学课例,形成教学活动的案例库。主要依据苏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每册选择有代表性的主题活动进行研究,由课题组成员设计出不同的活动方案,由实验的教师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形成具有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的教学活动方案。

3.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并努力提高小学生品德性、社会性教育的实效性。其中,教学活动课例的实践是课题的研究重点,形成活动化教学有效实施的基本策略是课题研究的难点。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广泛收集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调查报告,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把握研究动态为课题提供实践依据。

2.文献研究法。文献资料法,即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为指导,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品德教育活动化教学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和保存,供研究过程中查阅借鉴,以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前瞻性。

3.经验总结法。通过有目的地开展研讨会、教学观摩会等活动,积极推广各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有效经验,及时作好阶段性研究成果的资料积累工作。

4.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对班级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的一种方法。它可以通过对若干个有代表性的个案的研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今后的工作。

5.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对实施对象之间或个案与个案之间的比较研究的一种方法。它可以通过对若干研究方法的比较,找出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方法,以指导以后的工作。

三、过程设计

1.活动化教学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理想的教学构想如何有效应用于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来加以探索和印证,要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认为关键是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实现一种“生命的交往”。我们的基本做法如下:

①体验式活动。体验式活动是指在道德情境,道德形象的作用下,学习者通过类似身临其境的氛围和细微体察,通过内心感受对道德问题获得真实感受和经验和学习方法。如重演内容、操作演练、游戏活动等等。

②对话交流式活动。对话交流教学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活动形式,非一般意义上简单的问与答,究其实质,它是指师生在真正民主、平等、宽容的氛围中,以言语、理解、体验、反思等对话方式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提升人生品位、境界入价值的教学形式。其目的是在课堂中达成师生精神相遇,经验共享,从而实现培养对话理性,引导对话人生的目的。对话交流式活动需要我们创设一个情境,确立一个话题,寻找一定素材,进行合理指导。师生对话包括教师与学生群体和教学与学生个体的双向和多向交流。对话的“发球权”不限于教师一方,教师特别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不断动态生成新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引领作用。

③探究式学习活动。探究式学习是以道德问题(困惑),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为主要内容,借助比较、判断、讨论、调查研究不断排除疑问,不断否定错误,不断形成独自认识,最后得出大家认为比较全面而又科学的结论的一种学习策略。

④实践性活动。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认为:课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本身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是不完整的德育。活动化教学要更注重实践,要打破传统教学时空限制。在活动化教学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教师大量组织学生进行资料搜集,参观访问,调查考察等活动,课题组城港路中心小学侧重在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上进行研究,指导学生如何搜集资料,如何处理信息,如何依据主题设计调查活动等。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活动型综合课程,我们确立活动化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始终坚持把握住“情境——活动化的基础;自主——活动的内涵;交流——活动化手段;实践——活动化的本质”这一活动化教学实验构想,更好的体现了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实现了本课程的育人目标。

2.阶段设计

准备阶段

(1)研读新版《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中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2)查阅相关学术论文(3)多听课,向老教师请教,虚心接受老教师的批评意见。

(4)组织教师集体讨论,征求教师对品德教学的困惑和独特想法。

(5)整理课题组成员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设计,备好课,上好课,并做好课堂的实录及课后反思。

(6)做好“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化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的详细研究计划。

实施阶段

前期,根据准备阶段的积累和反思,设计全新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评价方式,在课堂上验证,并做好记录(包括文字材料、视频材料)。

中期,根据课堂验证的结果,反复组织老师学生征求意见,反复验证,不断修改,做好记录。

后期,整理相关课堂资料,进行再总结,再反思,形成该类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邀请备课组、教研组、教学处相关老师和领导听课指导,并做好记录。

总结阶段

(1)整理优秀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2)撰写“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化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论文。

(3)撰写“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化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3.构建了活动化教学课堂评价体系。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对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起着调控作用,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评系统的一部分,它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是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构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为实现这一目标,实验学校仔细研究多元智力理论,活动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本着发展性原则、多元化原则、个性化原则、过程性原则着力搭建活动化教学课堂评价:、教学设计,汲取他人的研究经验和设计经验。(附课堂评价表)

子长县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学校 班级 执教者 课题 
评价评价要点所占百分数评分得分
A 活动性1.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和组织活动。 2.活动有条理、有层次。 3.活动围绕学生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 4.注重教法、学法渗透,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思考方法。      
B 兴趣性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C 生活性1.能根据课程体系正确理解教材所表达的意图,结合学生特点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体现人文性、科学性、社会性的融合,贴切学生生活实际,能抓住社会热点进行有机教育。 3.教学内容能指导学生适应现在和未来的社会生活。      
D 合作性1.能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引导组织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形式多样、有效。 2.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 3.合作学习过程中,对每一位学生评价公正合理,平等对待。      
E 发展性1.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课程目标的四个维度,促进学生在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发展。 2.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内省和内化。 3.学生掌握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新知识,促进学生各种良好习惯、品质的形成。 4.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思维呈现开放性和生成性      
F 特色1、教师基本功扎实,教学素养好。 2、师生在课堂中有创新意识表现。 3、教师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