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标签:实施方案     分类:研究成果    永安东门小学品德

一、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课题的研究内容:

(1)研究探讨利用网络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途径和内容。

(2)探索提高网络及其资源支持、服务和管理水平的途径、方法和策略,强化德育网络技术保障和组织管理,拓展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途径的研究;

(3)各类课程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课程是落实德育、落实素质教育的载体。要在认识性德育课程、活动性课程、学科德育课程、隐性德育课程、校本德育课程教学中,积极进行如何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德育的研究。

(4)利用网络及其资源开展德育活动的研究。一方面研究学校的德育活动如何引入先进的技术,开展网上跨地域、跨时间主题的教育活动,为学生创设自我教育空间。另一方面探寻如何发挥网络资源作用,优化德育过程,提高活动实效。

(5)利用网络及其资源开展家校联系的研究。利用校园网开辟家校联系的新途径,构建家校交流的新空间,探索基于网络平台之上的家校活动方式和内容等。

(6)传统德育手段和网络技术有效整合的研究。开展网络技术与传统的教育方式有效整合研究,以期发挥各自优势,互相取长补短,提高德育活动的有效性。

2.创新之处:

信息社会的到来引发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迫切需要面临和研究的新课题;因特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工具和平台,如何管理和发挥网络的强大功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都应共同研究的问题。我们将依托现有区域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摸索出一套既具普遍性又独具自身特色的信息化思想教育方式。

二、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1.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1)培养网络德育工作者。

此课题融信息技术与教育艺术于一体,这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引导教师与时俱进,在不断提高自身德育水平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的网络技术,学会熟练地使用网络,驾御网络,具备及时地解决网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的能力,同时树立对网络、对网络德育的科学认识,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通过开展培训学习活动,培养出一批既具备教育技术能力,又对信息技术时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理解到位,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

(2)搭建数字化德育平台。

建设专题德育网站。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专题德育网站,为小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网络信息内容、先进文化,变静态化、抽象化的德育内容为动态化、形象化。

搭建师生交流平台。这是一方能让学生畅所欲言的休闲驿站,这是一座能让学生倾诉成长烦恼的心灵小屋。让优秀的德育工作者担负起心理疏导工作,倾听他们成长的烦恼,解答提出的问题,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引航。

开辟家校联系网络渠道。这将视学生家庭电脑拥有量和上网情况而定,一旦条件成熟,我们将开辟和家长沟通的数字渠道,使家校之间联系更为紧密,沟通更为便捷,交流更为畅达,反馈更为及时。

开发其他德育数字平台。我们将根据网络技术的发展,德育工作的变化,硬件设施的建设,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学生、家长的网络应用水平等,进行其他德育数字新平台的建设。

(3)着力建设网络德育资源。

德育资源指的是素材、论文、配套光盘、课件网件等各种形式的教学软件以及各种数字化的德育内容,在形式上表现为声音、图片、动画、视频、文本、网页、课件,网址等。网上德育资源的建设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一是购买,学校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购买教育资料,不断丰富学校的德育资源库。二是自创,师生共创德育资源,如编写的故事、拍摄的录象、制作的课件、创作的电子小报等。三是搜集,教师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在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中搜集相关优质的资源。教技室人员要及时地做好各种资源的数字化转换、梳理发布工作,为教师创建良好的使用环境,为小学生提供健康的网络精神食粮。

(4)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一是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系列德育活动,如班队主题活动、电子小报比赛、电脑绘画比赛、作文竞赛等等,丰富学生的网络生活,为发挥他们潜能、展示风采提供新舞台。二是针对网络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展专题活动,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培养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形成合法、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5)开展课题专题研讨。

每个学期初,要求各教研组制定的“教学活动”均至少安排一节课题研讨课,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共同探究,集体反思,研究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及其资源进行思想道德渗透,力求在整合课程中突出德育的主题参与性,增加德育活动的生动性,体现德育形式的渗透性。在相互的切磋中促进课题组人员的研究水平,提高德育研究的认识和能力。同时要求教师注重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自主探索,大胆创新,探寻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教学实验研究法为主,辅以实验总结法、文献法、调查法。

    1.教学实验研究法: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将教学实践与研究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使研究工作更符合实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2.形成完善课题网络。参与课题研究教师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及任务,分低、中、高年级确定研究的重点,使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探索、构建出一种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好做法。

    3.课题组人员培训。聘请有关专家进行讲座,选派课题组成员外出听取讲座、学习和观摩,开展理论学习,加强对教育理论的学习讨论,培训教师网络资源进行辅助教学、进行片段教学研讨、制作微课、制作选送视频课。及时做好个案研究、分析,使“学、教、研”进入良性循环状态,研究、构建以网络资源与品德教育的有机整合。

    4.每学期定时进行总结,不断积累经验,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对研究成果进行检测,本课题在中期和后期各进行一次课题研究成果测评,主要采用数据统计分析(学生品德综合测试数据分析);案例枚举分析(教育叙事);调查问卷测试;访谈等形式进行测评。写出详细的检测报告,并不断提炼研究成果,以成果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5.文献资料调查法、理论研究法。

  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德育工作有效性的研究,要有理论基础的指导,相关文献资料的调查与理论研究,形成深刻的理论认识体体系阶段,采用文献资料调查法、理论研究法。

  永安市东门小学购置了计算机、建立了多媒体教室,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根据所教学内容在互联网上用浏览器查阅教育教学资料、制作课件,并在校园网论坛中征求同学和老师的意见、建议。这就要求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学习“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德育工作”的相关做法,订阅相关教育教学杂志,如《福建教育》、《新教师》、《福建基础教育研究》,做到人手一册,多读多看、博取他人的众长。教师才能成为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者、自觉应用者和主动适应者,积极学习、自觉应用信息技术,并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主动适应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消除畏惧感,逐步树立学习——应用——适应信息技术的信心,形成终身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

  6.问题研究法、个案研究法。

  在进行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德育工作有效性的研究时,构建较为充实的“教学资源库”阶段,采用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

  “有效应用”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完成《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因此,“有效应用”就需要在新的教学环境中重新对教材教法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决定网络资源使用的原则和方法。

  网络资源的作用在于如虎添翼,但用得不好,可能会使学生只关注结果而淹没了思维的过程,所以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适时、适度、适量地选择网络资源,创设教师、学生以及网络资源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