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教学中道德体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研究》课题方案

《小学品德教学中道德体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研究》课题方案

吴江区南麻小学  唐妹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 “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本身是一种体验性课程,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因此,品德教育只有让学生亲历过了,有了真切的体验,才会有感悟,教育才会触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体验应该是“情感的、生活的、内需的”。

以往的品德课强调“激情、明理、导行”,道德观点的认识一般以老师讲解为主,课堂脱离学生实际生活。而通过道德体验活动能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领悟生活,在活动中学习、探究、发展、自己得出结论,自己明理,从而学会做人和做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研究发现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在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而形成的。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所有不浸润心灵的说教是苍白的,只有经过体验,学生才能把一个原本陌生的、外在的、似乎与己无关的理念变为自己熟悉的、可以在生活中体现的道德品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从小孩子说起,他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由此可见体验在人的成长中的重要性。道德体验在道德品质的形成中同样重要。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体验是主体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亲历,在亲历中体验,最后在体验中建构新的道德价值观。体验,顾名思义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

道德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动机、言行是否符合社会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例如对符合道德行为准则的行为,即会产生满意、愉快、心安理得等内心体验;反之,则会产生愤怒、厌恶、羞愧等内心体验。这类内心体验就是道德感。道德感按其形式可分为:(1)直觉的道德情绪经验,它是由于对某种情境的感知而引起的;(2)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它是通过人的想象发生作用的一种情感;(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绪体验,它是可以清晰地意识到道德要求为中介的情感。

道德体验是德性论中的基础性问题,是从人的内心世界把握德性与德行的重要元素和环节.是连接德性与德行的桥梁,也是形成道德感的基础。

道德体验活动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去感受、体验、领悟,在活动中学习、探究、发展、自己得出结论,自己明理,从而学会做人和做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道德体验活动的理论研究背景

1.科尔伯格 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科尔伯格提出的二通道的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是按照个体道德判断结果的性质分类的)如下:

1.前习俗水平(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

(1)服从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小学中年级以上)

(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2.理论专著《道德体验论》

《道德体验论》一书是作者刘惊铎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出版,开篇第一章从生存实践的视角提出道德体验论,从国内外的奠基性研究中对比东西方“体验”概念。在前三章系统阐发道德体验的理论体系,后四、五、六章从实践方面谈到道德体验的产生、评价和道德体验教育的案例。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广大地区的不同学校工作人员、不同年龄的社会人员进行访谈,调查中也在捕捉不同“体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现代科技理性VS道德价值理性(2)知识德育VS生活德育(3)约束性道德教育VS体验式道德教育(4)理论指导VS实践操作。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

1.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道德体验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多掌握一些道德体验方式与手段,能够帮助教师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小学生年纪较小,是非辨别能力差,意志薄弱,很容易受到外界消极思想的影响,采取道德体验教育,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认清现状,这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作用。

2.能够构建健康的校园氛围。传统的德育是说服教育,这很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反而会得到相反的结果。将道德体验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在校园里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推动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建设,坚决抵制低俗暴力文化的影响,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作为小社会的学校,应对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

3.能够树立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小学生是非观念模糊,他们分不清那些行为是不是正确的,全凭感情用事。小学生可塑性强,在正确是非观尚未建立之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很有必要,他们对新鲜事物好奇,持久性却不够,学校要认清形式,结合实际,维护学生个性,因势利导,在学生能接受的情况下展开教育,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鼓励他们的合理行为,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正确是非观,让道德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

五、课题研究目标

1. 通过各种道德体验活动把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接受并落实到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将道德知识转变为生活经验,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 通过道德体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研究,获得适合学生身心参与的体验活动方式和策略。

3.实践道德体验活动的一般教学流程,形成课堂教学模式。

五、研究内容与重点

1.道德体验活动的分类

(1)学生亲历道德的体验应该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

(2)学生亲历道德的体验应该是一种生活体验活动

(3)学生亲历道德的体验应该是一种儿童内在的需要。

2.道德体验活动开展的途径

(1)构造良好的道德体验课堂情境,全方位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2)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活环境

(3)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体验实践活动,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道德行为

3.道德体验活动课堂模式

(1)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方式主要有:查一查(文字、图片、照片资料等);调查、参观访问;做一做(小制作);画一画;唱一唱听一听;编一编演一演;看一看;实物准备等。

(2)课中体验,唤醒生活,深化感悟,引导生活,形成道德。

导课:创设情景,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课中:合作学习中体验生活,教师适时指导,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课末: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3)课后践行,内化感悟,巩固道德。

家校合作,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利用班、队等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多个主题活动践行。

社区或社会公益活动或服务,净化学生的心灵。

六、课题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步骤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10—2018.2)

1.制定课题方案,建立课题研究组。

2.查询相关理论资料。

3.做好子课题的分配工作,确定子课题研究方案。

4.建立汇报交流和学习研讨制度。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阶段(2018.2----2019.6)

1.研究相关的课题资料,收集有效信息。

2.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实施具体操作方法。

3.组织、协调,获得课题研究的现实材料。

4.组织中期汇报,调整课题方案。

5.完善并形成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9.7——2019.9)

1.整理、分析、归纳材料与数据,形成研究报告。

2.经验总结推广。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根据研究内容,分别采取不同方法展开研究。主要有:

1.调查研究法:调查各年龄阶段道原有的道德认知水平及活动方式的需要。

2.文献研究法:学习道德体验的相关理论,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与经验。

3. 行动研究法: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请专家指导。

4. 案例研究法:以自己及组内成员课堂教学实例为个案,不断提炼总结道德体验活动的方式

5.经验总结法:根据实践不断总结,撰写经验论文,科学概括研究成果。

八、预期研究成果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 段

成 果

《小学品德教学中道德体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论文

2019年5月

小学品德教学道德体验活动设计

案例集

2019年6月

课堂教学展示

研讨课

2019年6月

 

 

 

最 终

成 果

专题研究论文

论文

2019年5月

课题结题

报告

2019年6月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