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中识谱教学的研究》小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音乐课堂中识谱教学的研究》小课题研究方案
  
  (一)小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长期以来,识谱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已引起音乐教育同仁的疾呼:“识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是通向音乐之宫的阶梯。”“要像语文教师重视学生识字那样重视学生的识谱,以期解决谱盲问题”、“学生不识谱怎么学音乐?识谱是学音乐的基础“、“不识字的人被视为文盲,不识谱的人起码也是个音盲吧!”可以说:识谱是音乐教学的基础,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我提出小学音乐课堂中识谱教学的研究。
  
  (二)小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包括国内外已有研究现状)
  
  识谱是音乐教学的基础,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更是孩子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识读乐谱能使孩子们掌握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也能开阔孩子们的音乐视野,深化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帮助学生把握音乐艺术。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规定了不同学段不同的要求。虽然学校音乐重视识谱教育,但是孩子们似乎对识谱教学没有多大兴趣,效果也不能达到要求,因此,我开始在学校的一至六年级中尝试实施《小学音乐课堂中识谱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
  
  (三)小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认知结构理论: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璇图,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多聆听歌曲,多练习歌曲曲谱,多吹奏优秀作品,多评价演唱、演奏能力的形成过程,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2、“主动学习”理论:美国著名教育家G•波利亚明确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为了有效地学习,学生应当在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景下,尽量多地自己去发现学习的知识、方法及学科思想等具体内容,教师应当提供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尽量多地让孩子们自己去练习、去思考、去比较、去发现。
  
  (四)小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识谱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全面掌握乐理,能识别各种音乐符号、标记,并了解它们的确切含义。只有这样,看到一份乐谱,才能根据记谱法准确辨认出乐谱中的调与拍子、音高与时值、节奏与强弱等,也才能把无声的谱转化为有声的唱。
  
  1、识谱教学能提高孩子们的音准能力。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是艺术就会有天赋和悟性。由于大家对音乐的敏感程度和感受能力不一样,所以会形成大家对音高感觉和节奏韵律认知把握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辨别音高能力和节奏能力的不足会导致演唱时候无法分辨和感受出音高节奏。在教学时我就试着一边开着原唱一边让孩子们看着谱来边听边模唱。这样即可以练到音准,也可以练到节拍,而且声音的位置跟着原唱也可以找到唱曲的感觉、声音的位置。鼓励他们多听多唱歌谱,逐渐积累就会形成一种音乐记忆,以后再看到谱子时,看谱速度就会提高,歌曲旋律也就学的越快,而且不容易走调。
  
  2、识谱教学能提高孩子们的节奏能力。
  
  节奏是长短相同或不同的若干音符按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总概念。人们常常把节奏比作是音乐的脉搏,也就是说,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德国音乐家奥尔夫曾提出“节奏第一”的口号。节奏在音乐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在教学中要培养孩子们对常用的单纯音符、附点音符、切分音符及休止音符的时值有准确的认识,并通过练拍或练唱,让他们体会各种时值及长短的搭配,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增强节奏感。我们还要让孩子们养成数拍子,打拍子的习惯,需要的时候也可以借助一下节拍器来帮助没有数拍子习惯的孩子。当然了,节拍器的使用只是借助一下外力,从根本上来说,我们自己有拍子准确的概念和感觉才是关键。有的孩子在练习时并不去感觉节拍的分组,节奏的特性等等,而是机械地数着拍子,我们要把这种被动变为主动,从内心去感受节奏。通过不断的练习,长期的积累,从而更好地表达音乐。
  
  3、识谱教学能提高孩子们的强弱变化能力。
  
  强弱的训练应先从拍号入手,先让孩子们掌握几种常见的拍号(四二拍是强、弱,四三拍是强弱、弱,四四拍是强、弱、次强、弱,八六拍依次是强、弱、弱、次强、弱、弱等)不同的重音关系及其特点和强弱规律,通过对特殊部分和典型部分的单独反复练习,使他们更好的掌握整首乐曲的强弱感。
  
  具体内容分类如下:
  
  1、小学音乐课堂中识谱教学的研究情况剖析
  
  2、小学音乐课堂中识谱教学的研究策略及研究
  
  3、小学音乐课堂中识谱教学的研究的教学策略及研究
  
  (五)小课题研究对象与范围
  
  (一)对象:本校二年级两个班小学生,立足于课堂教学,开展教学的研究的教学策略及研究
  
  (六)小课题研究思路、过程和方法
  
  1、研究的准备阶段(2017、2 )
  
  (1)强弱组合,互相帮助,取长补短。
  
  从确立实验课题开始,我着手成立了自己的实验小组,为了更好的实验我将本学年任教的二年级一、二班的孩子们作为我的实验对象。首先我对孩子们的个人情况和音乐能力等方面做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可以说这接近100名的这些孩子无论是音乐素养还是表现水平都是参差不齐。是艺术就会有天赋和悟性,由于大家对音乐的敏感程度和感受能力不一样,所以会形成大家对音高感觉和节奏韵律认知把握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为了方便教学,我将孩子们分为“叮叮”、“当当”两个组别。“叮叮”组是有音乐天赋和悟性较强的孩子,“当当”组是敏感度和感受能力较弱的孩子。我充分利用实验小组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差异,采用“快慢组合,取长补短”的措施来加强辅导力度。将两个班的两组孩子结成一对一的帮辅对子,在老师指导的同时,可以让能力强的孩子来带动能力弱点的孩子,从而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2)学习楷模,增强认识,提高兴趣。
  
  我从网上搜集了李云迪、郎朗等钢琴家的通过练习识谱提高自身能力的成材历程,使他们充分认识练习识谱的好处,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异常高涨。
  
  (3)规范形式,明确要求,确保质量。
  
  要求孩子们每人都建立一个识谱的日记本和课堂乐器——竖笛,让孩子们将每周进行的识谱教学和坚笛吹奏的练习曲记录下来,方便课后进行巩固练习。特别是竖笛吹奏中一定规范指法要求,气息均匀,轻声练习吹奏。通过竖笛的学习,加强了他们的识谱能力,确保识谱教学的质量。
  
  2、研究实施阶段(2017.4— 2018.1)
  
  (1)初步学习,聆听为主,感受音高节奏。
  
  孩子们刚开始学习识谱时,很困难,也不知道怎么唱?唱些什么?整个学习识谱的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有效的解决孩子们识谱困难这一问题,我实验前做了大量的工作,认真备课,实验最初阶段按照听音乐——看音乐——画音乐的步骤进行。
  
  a、听音乐
  
  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依赖于听觉,孩子们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能力感受能力(节奏感、音高感、旋律感等)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因此学谱的基础也应该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
  
  b、看音乐
  
  非语意性是音乐的另一个特点,因此音乐的音高、节奏等要素具有抽象性,无法用语言去描述,更拿不了尺子去给它量高低长短,它在实践中又稍纵即逝,因此孩子们对音的高低节奏的概念相对模糊。小学阶段的孩子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所以一个具体的形象更能另他们接受。图谱中蕴含着旋律的高低、走向、声音的长短、强弱,大大帮助孩子们对旋律有更明确的感受。把音乐线条画出来是最适用的一种手段,它把音乐变得“有迹可寻”,将音乐用这样明确的线条或图形走向表现出来,让他们通过视觉和听觉同时感受了歌曲曲谱的高低变化,有助于识谱教学。
  
  c、比划音乐
  
  柯达伊手势利用视觉手段,用手势在空间表示的位置和运动方向,帮助儿童感觉和辨别音的高低,是抽象的音高概念具有了一定的形象特征。教学中,我运用手势的“暗示”(细微的升高或降低的调整)来帮助儿童唱准音高。枯燥单一的练习音高,孩子们很快就会反感。根据孩子好动的年龄特征,利用柯达伊手势,帮助孩子们进行音阶练习和音高训练,培养音准能力,是提高识谱教学效果的好方法。平时在课堂上,我让孩子们一边唱音阶一边比划手势,有时再穿插“一个人比划一个人唱”的游戏,或者在比划手势的速度上进行加快等等方法,尽量不让孩子们感到练习乏味。孩子天生都是好动的,所以依照这一阶段孩子的年龄特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动动手指,应该能够事半功倍!
  
  (2)形式多样,培养兴趣,提高识谱能力。
  
  a、通过游戏激发识谱兴趣
  
  小学生天生就有好奇、好动、自制力弱的特点,针对这一情况,我就从趣味、新颖的游戏入手,使其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让他们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于是我设计了很多的游戏,帮助孩子们认识音符,识别音符的唱名和时值,将学生领进门。
  
  b、运用多媒体辅助识谱教学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以其独特的魅力,高度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它能够充分调动孩子们的视听能力,从而使他们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为了更好的将识谱教学实验顺利有效地进行,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些有关音高节奏的游戏,这些游戏在课堂中享有很高的人气,孩子们百玩不厌。
  
  c、课堂乐器——竖笛进课堂提高识谱兴趣
  
  学习乐器对增强识谱能力有极大的帮助,而且能丰富课堂内容和教学手段,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选择器乐品种时,我注意到一定要面向全体的原则,考虑演奏技巧不是很高、便于集体合奏教学的、有固定音高或音准比较容易把握的乐器——竖笛做为我们本次实验班级的课堂乐器。通过竖笛的学习吹奏,不仅能使孩子们正确地奏出乐谱中各种音符,还能通过反复的听音训练,使他们在多听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也是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更能注意谱子的各个音乐要素。增加了孩子们的课堂参与,激发学习的兴趣。这样,让孩子们在演奏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准确的节奏概念,加深孩子们对曲谱的认识,从而培养他们的识谱能力。
  
  经过这一系统的学习,孩子们的识谱能力日渐增强。
  
  (3)正确引导,创编旋律,提高创造能力。
  
  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这其中也包括识谱教学。不要把识谱定位在旧观念中死死板板地唱着书上的谱子,我们也可以唱孩子们自己创编的谱子。创编后一定要有反馈,有展示作品的创作才是真正有实效的创作,孩子们通过反馈自己创编的旋律,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识谱唱谱能力。而因为是自己创编的旋律,孩子们就完全沉浸在乐趣与自己的成就感之中学习简谱,大大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定期比赛,取长补短,巩固识谱成果。
  
  喜爱表现自己,自己要比别人强是每个儿童的天性。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在每学完一首歌曲曲谱和竖笛吹奏曲后,我都要进行一次比赛,通过孩子们的自评、互评、老师点评,让孩子们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通过比赛等手段,循序渐进,巩固识谱成果。俗话说“贪多嚼不烂,欲速则不达”,孩子识谱更是如此,一次不能引入太多音,七个基本音级要一个一个地引进。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地螺旋式上行,有的放矢地进行识谱教学,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实现目标。也只有这样,识谱教学才真正有量、有质、有实效!
  
  (5)积极实践,发现问题,适时进行总结。
  
  我根据实验进展,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搜集第一手的实验资料,进行了两次阶段性小结。通过实验前后的纵向对比,不断的发现问题,为下一步的解决问题,打好了基础。
  
  3、总结验收阶段(2018、2)
  
  (1)准备好结题所需的材料,解释结果,检验假设,准备验收。
  
  (2)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撰写详实规范的课题研究报告,对实验情况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和总结。
  
  (3)形成优秀研究成果,认真做好资料整理工作。
  
  (七)小课题的预期研究成果(应包含理论成果:如通过研究得到的新观点、新认识,或者新的策略、新的教学模式等等;实践成果:如通过课题研究而产生的物化成果:资源库、规章制度、组织,教师专业成长,学生质量提高,学校发展等。)
  
  “识谱教学”成了孩子们打好音乐基础的重要手段,从而提高每个孩子们的音乐素养。通过一年多坚持不懈的练习,孩子们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与发展。
  
  1、每一个孩子都养成了学唱曲谱的好习惯。
  
  a、先节奏后音准
  
  b、先聆听后唱谱
  
  c、先唱拼音,再唱“数字”
  
  d、先乐句,后乐曲
  
  2、长期的 “识谱教学”,帮助孩子们积累了大量的读谱知识,识别各种音乐符号、标记,使孩子们读谱能力得到了飞速发展。
  
  3、通过一年的识谱演唱,孩子们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水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并帮助孩子们发展了自己独特的个性。
  
  (八)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小学音乐课堂中识谱教学的研究》这一实验课题的开展,让我对如何提高传统、枯燥的识谱教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全新的认识,在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时做到了紧密联系课堂教学的实际,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课题研究中,做到了扎扎实实,讲究实效,注重了多种教学手段的有机整合,着力在实用性和有效性上做文章,有效地提升了自己的研究水平。
  
  (九)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负责人及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1、每一个孩子都养成了学唱曲谱的好习惯
  
  2、长期的 “识谱教学”,帮助孩子们积累了大量的读谱知识,识别各种音乐符号、标记,使孩子们读谱能力得到了飞速发展。
  
  3、通过一年的识谱演唱,孩子们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水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并帮助孩子们发展了自己独特的个性。
  
  (十)小课题成员及其分工
  
  课题成员:刘淑英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