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

  提高儿童美术创作力的探索和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其性质是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其着眼点在教育,即由教育价值的角度看待美术教育,它以美术为媒介,在培养学生的本学科知识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由于美术学习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所以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儿童美术创作是儿童美术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创作中融入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美术创作过程对于提高儿童的各方面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是天生画家”,儿童创作是自由的、自主的,其思维方式不同于成人,内容能反映出他们的喜、怒、哀、乐,纵观儿童美术作品,其表现形式的自由是我们成人所达不到的。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碰到很多儿童进入小学后,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的作业中越来越缺乏天真烂漫的童趣,缺少自己的想象。我每次上完课批改作业时,发现大多是临摹的,有的只是改变一下原画的构图、色彩。有时上美术课学生也会尝试自己想象创作,当拿掉任何的参照图画,学生进行自由创作时,只有少数学生能较好完成作业,大部分学生画面十分简单,不能深入创作,甚至有学生把主体画得很小,安排在角落里。

学生的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他们缺乏一种美术的综合创作能力,其中包括:想象力、审美能力、各种美术制作技能、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等等,使他们觉得无内容可画,无技法可施,更无法判断自己画得怎么样。培养美术创作能力是美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创作力的提高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师生的共同配合。为此我们结合课题方案,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通过调查,掌握学生美术创作力的现状,分析影响学生创作能力的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学生美术知识、技能的提高,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二、理论依据:

1、《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创作活动具体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既强调现成创意,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

2、儿童的创作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又为成人后的创造作准备。正如罗恩菲德所说的“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成。”

3、心理学家们对儿童美术创作的发展作了研究,得出儿童美术创作发展阶段一般分为:(1)、涂鸦期  只能画人物的局部,缺乏系统和秩序;(2)图式期(象征期)  以图式表现对象;(3)、定型期  能表现对象的某些特征,但不能正确表现立体感及明暗,表现所知不表现所见;(4)、写实期  这是儿童美术发展的最高阶段,能正确画出事物的形状,并能注意到明暗、透视、气氛、结构等。

4、著名特级教师候令在美术、工艺、欣赏三种课业学习中探索或了解到以下11条形式:1、观察、写生和创作结合;2、美术与工艺制作相结合;3、个体创作与集体创造相结合;4、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5、独立思考与互相观摩相结合;6、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7、具象造型与抽象造型相结合;8、平面与立体相结合;9、人脑与电脑相结合;10、欣赏与创作相结合;11、评论与欣赏相结合。

儿童美术创作是儿童美术综合能力的体现,许多心理学家、美术教育家对儿童美术创作及辅导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总结了很多经验,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

三、研究的目的意义:

培养学生美术创作能力是美术教学的重点,创作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良好的创作力的形成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1、通过本研究,教师达到了以新的观念指导教学,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通过本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了合理的“扶”与“放”,创设了轻松的学习环境。

3、通过本研究,教师做到了合理评价学生的作业,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辅导方法。

4、通过本研究,学生以敏锐的眼光观察事物,增强了对事物的记忆能力,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养成了积累美术素材的好习惯。

6、通过本研究,学生达到了用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和美术工具进行美术创作,大部分学生比较熟练地运用几种技巧。

7、通过本研究,学生的作业质量明显提高,部分学生拿出构思新颖、画面完整的作品,做到了合理评价别人的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实践措施和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主要针对儿童美术创作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通过调查分析、观察比较等方法找到影响学生创作能力发展的因素(详见附件1《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与思考》),找出教学上的弊端,采用文献研究、技法实验、思维训练等切实有效的手段,加强美术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美术练习,营造良好的美术环境,使学生从美术创作中找到乐趣。

(一)、加强美术教学改革,合理处理美术教材

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各学段的阶段目标,美术课程应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和创造性思维是儿童美术创作趋于多样化和成功的关键,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美术教学限于条件等各方面的制约,大多放在教室里完成,且上课模式比较单一,教材中要求的工具和材料学生无法备齐,因此对落实《标准》的一些目标和任务有一定的困难。鉴于上述情况,本组结合了课题方案和新《标准》要求,针对我校实际对美术教学教材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

1、根据学生年龄、智力、素质和兴趣的差异,对高、低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小学学习时间比较长,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年龄跨度比较大,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三年级以下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分化,注意力不持久,我们主要通过造型游戏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详见附件2课例《各种各样的汽车》),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在美术学习上是比较自由的,他们不知道主题,常常把不相关的内容画在一起,作画凭着自己的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常插入自由作画的课时,很多学生边作画边把自己的想法念出来。我们还要求教师不断变换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设计中加入画画、玩玩、说说等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座位等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热情,如二年级有几课画玩具的内容,我们从玩玩具到画玩具,学生八人四桌并起来为一组,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先自己玩再介绍给别人玩,然后挑出几个介绍得不错的学生把自己的玩具介绍给大家听,学生带着玩时的愉悦心情去描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年级以后,学生的理性思维发展了,客观认识能力增强了,我们在教学上加强实现智力价值,此阶段的学生由于自身的发展、学业负担的加重等因素,形成了两极现象,部分学生对美术特别喜欢,还有部分学生放弃了美术学习机会,把兴趣转移到别的科目上,形成了美术“差生”。在教学中我们对素质好、兴趣浓的学生加强了美术技能的训练,组织课余辅导,加强美术知识的传授,鼓励参加美术比赛等;对兴趣淡的学生我们加强美术的实用性教学,如图案装饰教学、黑板报设计、教室的布置、制作贺卡等,教学过程则改变以往的讲授式教学为活动式教学,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

2、处理好教师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对学生的美术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有资料表明,教师的友好、温和与学生的创造性成正比关系。1960年,里皮特和怀特对权威、民主和放任三种类型研究后发现,民主型教师的学生个性差异最大,并很少出现急躁和对同伴的侵略性。权威型教师虽对学生能力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但很容易压抑学生的创造的情感。美术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虽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更应注意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在教学中学生是进行美术创作的主体,他们是在自发、自愿的心态之下创作的,所以,在美术创作中,学生自己摸索出来的路是难得的,教师给学生带路是不可取的,因此,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结合新《课标》,不但要求教师在思想上转变观念(详见附件3《走向新课程的美术教师教学行为》),还要求根据不同课题和内容在课堂上经常变换角色,有时对学生讲解指导;有时帮助学生,当学生的助手;有时当学生的听众;有时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同时学生角色也在不停的变换,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想象画创作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我们在评价他们的想象作品时,不是直接予以评分,而是先充当听众,让学生充分介绍自己的作品,在提出意见时以商量的语气,减少学生对老师的惧怕。

3、延长创作时间。现行课时安排比较适合语文、数学等科目的教学,而给美术教学时间的安排带来了不便,一节课往往要经过导入、讲解、欣赏、作画、作业评价等环节,结果给学生创作的时间最多只有20分钟,这样的时间远远不够,很熟练的学生只能勉强完成,但画面的细节没有,这样对学生的创作能力的形成极为不利。在课题研究期间,我们借鉴了语文作文课的安排,对课时作了调整,一般两节美术课完成一张作品,对于提前完成的学生,要求其尽量使画面丰富。由于两节美术课不安排在同一天,我们在上完一节课后先收回画纸,以免学生弄丢画纸,第二节课重新发回去作画。

4、积极利用电教媒体。电教媒体是教学的得力助手,它信息量大,教学中能让学生充分接触相关内容,如图片、范画作品等,运用得当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利用音像店的国画教学光盘,在VCD上进行放映,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山水、花鸟画法,在欣赏这块内容中我们把作品图片刻录到光盘中,并且自制课件,利用学校的电脑、视频转换卡连接到电视上进行教学,并对教学中电脑的参与进行了初步研究。(详见附件4《美术教学的好帮手》)

5、合理进行美术思维训练。由于各方面的影响,学生形成了思维上的惰性,对于简单的问题尚能解决,遇到难题就不想动脑筋,遇到可模仿或可照搬的东西,会毫不思索地加以利用,这种情况在美术课中最为常见,对学生思维的开发极为不利。针对这些情况,本组对学生作适当的思维训练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条:

1)图式的各种训练。图式,拉丁语原意指轮廓。轮廓是图形区分最基本的手段,相同功能的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图式。在教学中我们利用教材的相应内容进行了这种训练: a一物与另一物的基本图式近似,只需略加修饰就可完成形象创造,如第八册《在石块上画画》一课,根据在块的形状,想象出新的形象,第七册《芋艿雕刻》一课,根根据芋艿的自然形状刻成各种有趣的小玩具;b一些物体与另一物体的局部图式近似,按一定的方式组构起来,完成形象创造,如第八册《蔬果动物》根据蔬果的形状与一些小动物的局部形象相似,通过适当的削、剪、拼、插等方法制作有趣的动物。另外我们还利用图式的接近和重叠现象,进行图式的变通和视觉隐喻,如13年级安排的树叶拼帖。《撕纸拼帖》通过撕出的偶然形,重新组合、添加获得新形象,通过以上训练启发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和视觉的敏感性,也丰富了他们的创作内容。

2)对形的夸张训练。物体都有存在的一个常态,常态给人的是一种静止之感,视觉和心理都不会为之紧张和兴奋,偏离常态则会引起人的紧张和兴奋,并竭力使之往返常态。形体的夸张有运动夸张、形状夸张和形式夸张,其中形状夸张在儿童作品中最为常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加强对物体的变形、过分扩大形状等训练,如第七册《大西瓜》一课,要求学生从“大”字着手,想象大西瓜的各种可能性,有的想到西瓜房子,有的想到西瓜飞船。另外,我们还在各册增加教学内容,如《蚂蚁》,有些学生扩大蚂蚁的形状,在头、身、脚等处画上小蚂蚁,有的用各种线和形来装饰蚂蚁的身体。

3)造型因素的局部夸张运用。一般美术将造型因素,如形态、色彩、质量感、肌理都是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各自特征都在共性之中,在儿童美术创作中可将各种造型因素分解后加以夸张训练,使人更深层次地理解视觉形象,发展和丰富了造型语言,给儿童美术的表现力和形式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空间和层面。A色彩:儿童美术不以模仿客观对象为目的,所以其作品更注重了色彩的主观表现性。对色彩的表现,低段的学生不受任何限制,用自己喜爱的颜色描绘事物,如第三册《太阳》一课中,学生用上各种各样的颜色,描绘的形象各不相同;高段学生在训练中加强了色彩的要素——明度、冷暖和纯度要求,并能考虑到色调的表现,学会调配颜色。B线条:线条是儿童最初的表现形式,也是儿童美术的主要表现手段,线条的粗细、长短和曲直的组合能产生丰富的效果,线条的训练不需准备太多工具,所以最适合学生练习,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注意线条的流畅、肯定和清楚。避免用尺子、圆规等工具(详见附件5课例《千变万化的线》)。C色块:这也是儿童画重要表现手段,图案设计中常用表现方式,块面的形状有变化,色彩力求均匀中有变化(详见附件6课例《蜡笔水彩图案》)。

6、单元化处理教材,确定单元目标。利用美术教学内容的连续性,我们对教材作单元化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以内容为标准归类,这种归类使内容更系统化,一般从具象到想象,从简单到复杂,有利于学生进行系统创作,如第七册的树叶、树皮、蛋壳、瓦棱纸贴画和图案教学,第十册的《立方体和圆柱体的透视现象》、《立方体的包装盒》、《圆柱体的生活用品》、《各种各样的房屋》归为透视知识的落实这一单元。(2)以技法、工具材料归类,这种归类有利于技法的训练和掌握,更有利于学生工具材料的准备。如五年级的国画教学,贯穿于每一册的水彩画教学,我们都把它们归为单元。处理后教师制定单元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

7、加强作品欣赏。通过欣赏提高审美能力,从而指导实践创作。欣赏的内容主要是同龄儿童的优秀作品,通过投影仪让学生欣赏,激发儿童在形式上追求创新,让他们明白即使是同一画种也有不同的表现效果,就如线描的表现有着纷繁与简约、粗犷与细腻等差别。欣赏图片体现出来的新异表现形式,用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儿童美术创作的更新与发展。选择的作品接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或者指出作品的不足之处,并且结合改临、意临、补画等练习。

(二)、探索不同的材料,运用不同的技法

一件优秀的作品告诉我们:新颖、独特的创作构思需要良好的材料和熟练的技法来表现,小学生创作的材料应不受限制,只要能表现出效果都应加以运用。在技法的探索上我们根据不同材料进行了扩展,如水粉颜料可直接涂在画纸上作画,也可和吹塑纸结合制作粉印版画;油画棒可以直接平涂填色,可描绘色彩的过渡效果,也可制作藏色刮画,并可和水彩颜料结合使用。(详见附件7《各种工具使用心得》)

(三)、不同角度认识事物,注重素材的积累

美术课程“造型-表现”要求学生记录或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见闻是感想的前提,学生在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后才会有内容可创作,同时学生对一事物的熟悉程度对创作也至关重要,教学中如果只采用临摹或引入的素材太少,都会造成学生对事物的片面认识,从而使作品想象空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还应让学生用不同的途径、不同的眼光认识事物,为了增强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养成积累素材的好习惯,我们在研究中采取美术日记形式,从记录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三种方式:A、写生式美术日记:儿童有意识地带着记录本直接面对生活场景,通过仔细地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最后以取舍性的描绘及感悟性的叙述完成的美术日记。该形式的优点使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从无意走向有意,对绘画符号、描述词汇的表达由共性走向个性(详见附件8《写生教学初探》)。B、想象式美术日记:儿童对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展开联想,通过夸张、迁移、重组等艺术手法,创造性地绘录自己大胆设想的一种美术日记。C、梦境式美术日记:“日有思来夜有梦,梦中自有惊人作”。儿童的梦是儿童心理的一面镜子,梦中奇异怪诞的境界给儿童的想象添上了翅膀。儿童根据回忆把这种梦的感觉,形象描绘下来,便成了梦境式的美术日记。除此之外,从表现形式分还可分线描型美术日记、彩绘型美术日记、剪纸型美术日记等多种形式。

美术日记的辅导方法。A、引导观察,丰富经历。不同的生活经历是丰富儿童美术日记内容的有效途径之一。经历广、见识多的儿童,头脑中贮存的视觉形象丰富,描绘时很快呼之欲出;那些生活经历一般的儿童,视觉形象显得贫乏,苦思冥想不见其效。我国著名美术特级教师候令认为:“特殊经历对儿童的创造至少有二个意义:一是在情感上给予儿童以创作的要求;二是向儿童提供了新鲜的视觉形象”。为了丰富儿童的经历,我们主要通过创设的情境或提供的现场,引导儿童观察,培植其新的视觉形象,使其热爱观察,并在此过程中掌握新的观察方法。其次,我们还引导儿童要充分利用双休日与家长一同出去旅游或在家活动的机会,多加观察,多作绘录,在通过有意的观察来丰富儿童的经历。B、注重比较,激发创新。儿童有了丰富的经历之后,是否具备去粗存精,舍旧求新的分析比较能力,将直接影响着儿童美术日记描绘的水准。我们首先让学生了解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总是存在着新奇与陈旧、进步与落后、有趣与平淡的差别,而好的美术日记体现出新意来。因此,我们对当天经历的事,通过比较分析以求发现这些事中体现出来的新感觉和新思想。

(四)、开展丰富的美术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美术教学展示作为素质教育成果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每年都要进行各种美术活动,这给我们的课题研究带来良好的文化氛围,因此我们结合学校和教导处开展各项美术活动:1、美术比赛:全镇结合各重大节日举行美术比赛,内容包括书法、绘画、制作、编小报等形式,学生参赛面广,积极性高;2、作业作品展出:画展是学生展示才能的好机会,学生的创作能力在此得到充分肯定,展出每月定期,有新作品时不定期展出;3、建学生画廊:我们利用教学楼的走廊,选择优秀作品,装上画框,贴上作者照片。(详见附件9《美术活动安排》)

五、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29——200212):基本情况的调查与分析研究。本阶段主要调查各教师教学现状,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及家庭的情况,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明确各教师的研究任务,根据实际适当改变教学方法,结合部分欣赏课探索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并对学生进行了初步训练。课堂中加强学生多角度感知事物的研究,学生初步达到根据范画进行变一变、加一加、减一减创作,改变以往作业内容单一的情况。

第二阶段(20031——20034):课堂教学活动、创作技法的研究。这一阶段,各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及美术创作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掌握了基本的科研方法,主要开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作针对性的训练,师生共同探索美术创作的新技法。根据课程对美术教学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课堂教学结合课外美术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三阶段(20035——20039):总结研究探索过程中的成果,开展学生美术创作的综合练习,完成几幅质量较好的作品进行展示,建学生画廊,开展美术与各学科互相渗透初步尝试,撰写论文,推广经验。

六、课题组成员分工

本课题研究由于涉及的范围较广,参与的学生也较多,需要学校的支持,由于参与研究的教师比较少,因此研究的任务比较繁重,我们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确定研究任务,具体分工如下:

  长:金森富(课题全面管理)

  问:牟锡富(头陀中心校校长)

  员:吴海文(主要针对儿童美术创作辅导进行研究)

 解海洪(主要针对教学改革方面进行研究)

七、研究的成果

成立课题组以来,我们选择16年级各一班进行实验,其余各班为对照料班,通过比较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实验班的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实践能力明显增强,如区科技创新大赛中,实验班的学生有多人获奖,并被选送到市评比;区编小报比赛和区学生电脑作品比赛中有多人获奖。

2、学生的作业质量明显提高,从镇美术、书法、小报比赛中,实验班的学生获奖率明显高于对照班。

3、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4、教师在探索过程中也积极撰写论文参与交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积极利用电教媒体,在参加区优质课评比、论文评比和多媒体课件评比中均取得好成绩。(详见附件10

八、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改革难度很大,延长作画时间虽然能提高作品的质量,但两节课不同一天,给学生创作的连续性带来一些问题,学生创作的热情受到影响。课业负担还很重,学生在课余没有时间创作。

2、学校家庭的条件限制,学校没有美术室,大部分家长对美术认识很浅,对子女学习美术不太支持。

3、欣赏优秀作品的机会不多,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较差。评价作品的能力还需提高。

4、由于我们的课题内容比较多,深入研究较难,而且各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对研究的深入也有一定的难度。

                                   

                                              黄岩区头陀镇中心小学

                                      执笔:金森富

参考文献:

1、(英)摩伊·凯特莉:《少儿绘画辅导探索》,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

2、(美)鲁斯·斯特劳斯·盖纳、伊莱恩·皮尔·科汉:《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

3、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4、李眉云:《小学大美术教育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5、柳斌:《教学思想录—中小学美术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6、王小宝:《家庭美术教育》,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