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分享性阅读的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分享性阅读的实践研究

姚建华

一.课题缘起

阅读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理解”和“分享”的活动,是以文本为交流载体,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它不能止于文本的理解,而应是围绕文本的师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汇,精神的对话,是师生人生和社会经验的共享。但审视我们今天的阅读教学,课堂上学生不会倾听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看,半听半不听,对于同学发言,好多学生无心听,听不清楚,听不完整,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的个体行为;在阅读教学中仍有“教师中心”的倾向,教师仍享有“话语霸权”,学生说着“老师想听的话”,真正触动心灵的、富有生命力的、童真的声音微乎其微。可以说,学生的阅读理解仍受着老师的牵引,课堂上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倾听、对话、交流与分享。

二.研究目标

1.注重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入手,通过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爱阅读、会阅读、能阅读。

2.通过研究,使教师形成正确的阅读教学观,引导学生在亲历阅读的过程中实现多重对话,达成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共享,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3.通过研究,使教师主动成为行动研究者,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主题性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阅读积累。

三.理论依据

1、后现代课程对话的思想。

“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体征,“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在对话中,师生都为教学活动所吸引,他们共同参与、合作、投入和创造相互交往的活动,面对面地交谈,心与心交流,双方彼此“敞开”和“接纳”。

2.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的文本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

3.人本主义教学理念。

教学是学习者自我建构与社会适应的过程,教学过程主要是人的自主交往、情感交流、即时创造的过程,教学的目的不再是为了掌握多少知识,而是为了发展思维,发展个体素养,实现个性充分自由地发展。

四.研究内容

我校的“语文分享性阅读”准备从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个方面着手进行研究。

(一)课内阅读:

1.学会倾听,奠定分享阅读的基础。

国内外诸多实践表明:阅读从倾听开始,孩子最初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来源于倾听。在阅读中,要想分享到别人的学习信息,倾听是关键,因为倾听能使读者博采众长,从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教学中,我们特别关注倾听这一细节,要求教师做有心的倾听者,耐心地听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允许学生有错误的理解;要求教师虚心地接纳学生不同的理解,珍视每个学生的意见,以丰富自己对文本的感悟;要求教师用心地引导学生耐心倾听,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礼仪:双目注视发言者,耐心、细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边听边想,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积极参与对文本的理解,真诚地参与同伴的交流互动。学生只有学会了倾听,才能真正分享到别人阅读文本的信息,分享到别人阅读文本的思维方式。

2.平等对话,亲历分享阅读的过程

分享的过程其实是对话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对话,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和争鸣,而主要是指师生间平等的心灵沟通,这种对话是一种文本、学生、教师之间多维度、多方面的交流。在这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与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对话、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尊重学生阅读文本的独特体验。教学中,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同学”、“伙伴”,蹲下身子以孩子的视角阅读文本,并能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敏锐地捕捉话题,营造宽松的对话环境,让学生敢于坦露心迹,表达自己在阅读文本中悟到的见解,而此时的教师就是学生的同读者,是学生可亲可敬的朋友,在围绕文本的对话交流中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与学生展开对话,在生生对话中,使阅读信息在多层面,多方面展开,产生互动效应,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虑……在你我的对话中,经历分享阅读的过程,师生真诚的沟通,互相借鉴,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使得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更丰富。

3.拓展延伸,提升分享阅读的品味

语文阅读不仅要读懂文本,更要超越文本。因此,我们设想要在教学中实行“超文本”阅读,即以文本为基点,进行相关文章的阅读,生于文本而不限于文本,基于文本而又超于文本,跳出“文本”来学语文,要求教师抓住情感和课文的纽结点,运用各种途径向纵向延伸,在课文的重点处、疑难处、矛盾处、空白处、求异处启发学生有效探究,引导学生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读懂文本,读透文本。为了能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课堂上,教师以教材为例子,进行横向扩张,将同一主题的文章引进课堂,一篇带读多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通过联系、比较,形成多纬度的阅读视角。这样的拓展性阅读,在分享中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积累,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品味。

(二)课外阅读:

1.师生共读,在分享中感受阅读的快乐

要让孩子真正喜欢上阅读,教师的引领作用是不可少的。我们要求教师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做一个忠实的读者。师生共读《亲近母语》一书,围绕书中的问题展开交流探讨,既交流阅读的感受,又交流各人的读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撰写读书体会,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在阅读中教师通过巧设悬念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讲述书中精彩片段后嘎然而止,让学生带着疑惑主动走近阅读;教师向学生推荐自己曾读过的名著、经典篇目,或者引导学生交换自己的课外读物,在交流互动中进行阅读分享……在共读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感受,一起成长。

2.亲子阅读,在分享中养成阅读的习惯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家庭的影响举足轻重,因此,我们提倡亲子阅读,让阅读真正走近孩子,走近父母,并渗透到他们的心灵。学校书写《为课外阅读致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发出阅读倡议,为家长推荐学生喜爱的课外阅读的书目;同时,学校构建读书交流的平台,定期开展“亲子阅读交流活动”,家长、孩子共谈家庭阅读的做法,交流学习的感受,共抒读书心得,在彼此的交流中分享读书的乐趣,增强阅读的兴趣,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研究过程

(一)前期研究(2006.42006.8

1.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准研究方向,确立研究课题。

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方面的材料,对研究内容有清楚地认识,制订出研究方案。

(二)中期研究(2006.92008.6

1.按计划开展阅读教学实践研究,定期组织案例分析与交流。

2.进行有效的过程检查,做好研究过程中的资料积累。

3.开展阅读教学研讨和学生语文实践活动,推进课题研究。

(三)后期研究(2008.72008.12

全面总结提炼研究经验,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六.成果形式

课堂教学展示,语文实践活动,论文,案例集。

七.保障措施

1.研究制度:按计划每月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交流研究动态和研究心得;每月一次课堂教学研讨;每学期举行一次语文实践活动。

2.人员保证:研究成员由李淑英、姚建华、程珏、秦丽娜、蒋新君、周君雅、赵蓉芬、丁醒红、侯小丽、刘瑜、蒋晓玲等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学新秀及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组成。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