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

 

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

 

冠县实验小学    邢艳蕾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新的教学理念的深入,现在的语文课堂,出现了过分地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而忽略了优美的语言文字、高谈阔论的现象。人文性受到了高度关注,成了课程改革中的一面高举的旗帜,而工具性却遭遇空前冷落。其实,这样的语文课违反了语文教学的规律,缺少了语文味。《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用崔峦老师的话说就是:它们犹如硬币的两个面,谁也离不开谁,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精、气、神离开工具性人文性,有舟天水,寸步难行;同样,只有工具性,没有人文性,有水无舟,亦无法欣赏到小小竹筏江中游,悠悠青山两岸的绝妙景致。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是托起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最重要支柱,所以,努力生成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振的阅读教学课堂,会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这也是我们每个语老师追求的目标和责任,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阅读教学中落实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每一个汉字都是智慧的源头,它承载着我们中华的博大精深的文化,识字学词,就是文化的传承、智慧的浸润。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加强识字学词的训练,如教给孩子识字学词的规律,林、杨、柏、树多和树木有关系,跳、蹦、跃、路、多和足有关系。又如教师的板书在识字写字教学中也是最关键的;板书的过程能让学生看清笔顺及笔画的书写位置,教师教给学生正确的握笔姿势、运笔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把字写得端正、整洁,而且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还可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培养审美,有益于文化素养提高。再如教学《月光曲》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在黑板上听写出一组词语:盲姑娘,蜡烛、琴键、清幽……不仅检查了学生预习掌握生词的情况,同时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然后让学生结合这些词语试着讲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结词语如同一条情节链索,使学生很快理清了文章内容,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从而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阅读教学中落实好读背和感悟

阅读教学就是教师、文本、学生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与文本接触,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感悟,生成语感,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

1、在课堂上要重视静思默想

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上读书声不断,可谓书声琅琅,读书的时间多了,量也足了,但在不经意间,我们的阅读教学入步入了的误区,重,甚至只用书声琅琅代替了静思默想。结果,课上热热闹闹,课下学生心里却空空荡荡。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和心智活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要达到适时适度,扎实有效,至少要注意三点:一、时间到位。学生沉浸于文本中,不是一般性地接触文本,而是作为个体生命进入作品,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是情和意的交融。所以,在课上尤其是高年度,至少要安排8—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默默地与文对话,让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走进文本,这样的基本能力训练是有效的。二、手脑到位。默读中,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动笔标画文章的重点、难点,简单标注自己的读书体会,以加深阅读理解,提升默读质量。三是方法到位。在学生读书前,要提醒学生读书时带着要求去读,如: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是什么疑问?也就是说,语文课堂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默默读书的,一个细细品味的一个静静思索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时刻。相信有了这段时间的静思默想学生与文本有了真实的心灵交融,在交流的时候,才会精彩纷呈。这比喧腾热闹的场面更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形成。

2、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积累

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的高峰期,这个时期让他们大量读背,会为他们打好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底子。所以,教师应重视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里出一部分时间引导学生背诵积累语言,教材中许多文章内容精彩、语言经典处,既体现了作者深厚遣词造句的文学功底,蕴含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及语感能力无疑是一条捷径。

如,《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文章语言优美抒情,内容浅显易懂是学习积累语言的典范之作。在初读后,让学生自由读文,并思考:秋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交流中归纳出每段话的中心句。(秋天的雨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然后让学生小组内交流学习,选择自己喜欢印象深刻的段落,读、悟交流。最后以读书汇报的方式或吟诵或表流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鼓励肯定读背效果好的学生,使学生带着极大的自主读书兴趣不知不觉就将语言积累下来,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同时通过对优美语言文字的品位也把学生带入到了那如诗如画的秋雨中去,感受到秋雨的奇特、美丽,表达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三、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语言的实践训练。

语文教学的本色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文字是载体,只有让学生不断触摸语言,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享受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凸显人文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才是真理,学生只有在具体情景中,丰富的情感被激发才会有表达的强烈欲望,进而在无拘无束的对话中生成新的语言。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我们要善于寻找文本蕴含的语言实践契机,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大胆合理想象中体验课文情感,与作者与文本发生情感共鸣,在开放的心境中与学生互动对话,基于文本的个性化语言自然流泻,情感与语言水乳交融。

如:《丑小鸭》一文写道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它,猎狗追赶他。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

老师是这样设计的问题:

1、能给讥笑换个词吗?小鸟会怎么讥笑丑小鸭?

2猎狗追赶他,如果请你给这句话画一幅画,画上的猎狗会是什么样子的?丑小鸭呢?

讥笑、追赶两个词,如果就词解词的话,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游离文本之外,苍白无味。但在教师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仿佛来到野外,他们满怀同情地用语言描述着丑小鸭的遭遇:小鸟说:你是世界上最丑的,没有人愿意和你交朋友。’”“猎狗张牙舞爪,瞪大眼睛,一幅凶神恶煞的样子”“丑小鸭好害怕,缩着身子,拼命往草丛里钻这是学生从心底发出最纯真的声音,教师不失时机的出示担惊受怕”“提心吊胆”“惊恐万分等词语,及时丰富学生的语言和情感,学生情动而辞发获得思想与语言的同构共生。

语文从来都是和人文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品质看待这个问题,真正的好的人文性,不是把感受强加给学生的,如《老人与海鸥》一课,深厚的人文情感打动了每一位学生和听课者,都是来自于语言文字,来自于一次又一次的意想不到的描写,来自于老人把海鸥当成自己孩子来喂养的细节。快结课时,老师播放老人的遗像,孩子们,如果你是这成千上万的海鸥中的一只,此时此刻你鸣叫着想对老人说些什么?老师一连请了三个学生起来,学生都呜咽着说不出话来。

可见,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是语言和精神的统一,而语言是第一性的,精神蕴涵于语言之中。因此,我们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学习,运用语言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学习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切实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时效的作用。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