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子女与辖区居民子女学习心理差异的比较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与辖区居民子女学习心理差异的比较研究
江汉区姑嫂树小学 李朝红
一、问题的提出
1、随着社会向城市化发展,大量外地民工将进入市区,成为新的城市居民。据统计,我区现有8000多名外来民工子弟。他们分散于城市周边地区的部分学校读书,也有的在我市一些城区小学读书,还有一些在教育质量极为低劣、设施极差的希望小学接受教育。由于种种原因,只有极少数外来民工子弟的发展达到了较优秀的水平。所以,对于外来民工子弟的教育问题已是当前我区各小学急需重视的问题。
2、外来民工子弟是祖国的未来,其中部分孩子将是他们就读城市的未来建设者,外来民工子弟的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未来居民的素质高低,影响到城市未来的发展。
3、我校是钟楼区的一个村小。学校中外来民工子弟较多,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0%。从这一现象看,我校要生存、发展,必须重视外来民工子女教育。为此,提出了“外来民工子弟教育”的课题。
4、造成外来民工子弟受教育水平低下的原因分析:
①家庭经济情况差,处于我市市民平均收入以下。因而,家长对子女的智力投资较少,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值较低。
②教师对外来民工子弟的关爱较少,采取马虎态度对之,也影响了这些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质量。
③一些希望小学更是因为办学目的不正,师资设备不合格,而使办学质量低下。
二、课题研究成果分析
调查研究成果
(一)课题研究引发观念的转变。
1、课题研究引发教师观念的转变。理论学习和时效分析,使我们认识到:
(1)人口流动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常态,社会越发展,流动越频繁,因此,它不是个暂时的问题。都市化过程中流动人口的教育问题是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通存在的社会问题。
(2)作为共和国公民,外地生和本地生双方的权利应该是平等的。这些外来民工子弟为我们城市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的到来促进了我们城市的经济发展。因此,理所当然应获得城市的公共福利。
(3)九年义务教育的公平原则,要求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4)我校学生特点:外来学生居多。作为谭市小学的一名教师,应该做到:改善课堂氛围,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在本地生与外地生个性的差异中谋求共同发展,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改善他们的教育方式。
2、课题研究引起家长的观念的转变。
利用家长学校、家访,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1)树立为国教学的思想。从血缘和法律关系来看,孩子是属于父母的,其实,孩子最终是属于国家的,培养教育孩子时,应以国家的利益出发,有了“大”家的利益才有“小”家的利益。
(2)孩子也是父母的未来。孩子是父母的未来,不要为了忙于生计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孩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对其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子女有了美好的前程,父母也能受益,鼓励父母为子女加大教育力度和教育投资。
(3)父母的修养,孩子的榜样。认识到父母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长期的耳渲目染,会使孩子养成与父母相同的习性和举止,从而认识到父母修养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
(4)正面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对于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应分析原因,正面教育为主,不能对其进行人格污辱、贬低,以免造成孩子的心理阴影,发展成不健康的心理。
(二)课题研究促进行为的转变。
1、课题研究促进教师行为的转变。
(1)改变轻视、岐视的态度。
外地生大多生活在社会底层,其父母知识水平相对较低,个人素质也较低,这些学生个人卫生极差:衣服不整洁、脸手脏,使人不愿与其接近。经过课题研究,改变了教师轻视,甚至岐视的态度。
(2)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校内得用板报(班级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宣传正确、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的卫
生习惯,帮助外来民工子女了解相关知识,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3)多了一些关爱,照顾。
班内结成学习互助小组、卫生互督小组、行为互评小组,将关爱与督促同步,并形成班组内小组评比的制度和内容。校内结成经济互援班级,对于经济较差的外来民工子女实与经济上的援助。用这种实际举措来“温暖心,感化人”。
2、课题研究促进家长行为的转变。
(1)关注子女的学习情况。
利用空瑕时间或利用电话、手机,经常与学校、教师沟通,了解其子女在校的表现及情况。
(2)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尽量为孩子提供宽敞、安静的学习空间,提供整洁、卫生的起居空间。
(3)改掉自身陋习,为子女做好表率。
改掉自身不讲卫生的坏习惯,注意语言美、行为美,合理安排工作、娱乐时间,为子女的成长作好表率。
(4)在感情上支持孩子。多与子女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不动则打骂,通过心与心的交流,引导孩子良性发展。
3、课题研究促进外来民工子弟行为的转变。
(1)自信心逐步提高
(2)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养成
(3)个人卫生好习惯逐步养成
(4)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形成。
三、反思及今后打算
1、本课题的研究,使大部分外来民工子弟在习惯养成和健康心理的形成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有极为少数的家庭因其经济极差,仍为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而打拼,根本无瑕顾及子女的教育。如何改变这些家长的教育观,帮助他们走出目前这种的境况,将是我们继续思考的问题。
2、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需要相对稳定的教育环境。而外地生因其父母为了生计东奔西走,居无定所,他们的学习环境经常改变,就无法接受系统的教育,学习成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如何使外来民工的子女有较稳定的学习场所,也是我们继续思考的问题。
3、有了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心理,外来民工子弟具备了常州未来公民的基本素质;如何让他们在学习中更好地发挥其学习主动性,将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用于自主解决学习问题中,将是我们继续思考的问题。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小学“对话式教学”结题报告
- 下一篇:“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课题设…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