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小学学生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研究课题方案

江苏省泗洪县育才实验学校(小学部)

一、课题的提出

1979
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目标。”1999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2001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再次提出了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当今世界已公认健康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促进健康不仅是卫生部门的责任,也是教育部门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教给孩子终生有用的东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小学生是行为习惯开始形成的时期,也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发展中的孩子可塑性大,及时施教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渗透到一日的学习、生活活动中,在生活中教,游戏中学,教在有心,学在无意,玩中有学,学中有玩。在学习活动中促进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良好生活卫生习惯是学生身体、智力健康发展、良好个性形成的必要条件,是整体育人、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础素质。小学生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可塑性大,好坏习惯都容易形成。总之,培养婴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注重日常,重在养成,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学校、家庭、社会、要相互支持、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努力做好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
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保证孩子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不仅对预防疾病、保障健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改变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卫生面貌和道德风尚也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一个国家的人民有没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往往标志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以及道德面貌。孩童期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抓紧这个时期进行培养,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习惯容易养成,而且牢固,影响终生。
俗语说习惯成自然,这话很有道理。每天早晨起来,洗脸刷牙已成为每人的常规,不会有人感到多此一举。反之,不是从小培养,哪怕是徒手之劳,也会觉得是额外负担。例如,明明知道临睡前刷牙比早晨刷牙更重要,但能坚持的人为数不多。一旦坏习惯形成,靠打骂不是办法,并要付出几倍的精力。
我校地处泗洪县泗洲大街东首,是全县的龙头小学。这里东盛大都会、颖都家园、育才花园、文俯学苑、书香东苑等小区环绕着学校,形成众星捧月的格局。住校生多是我校生源的最大特色。在学校管理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具有良好习惯的孩子会善待自己,珍惜宝贵的时光,矢志进取;具有良好习惯的孩子能善待他人,体贴别人的痛苦,广交朋友;具有良好习惯的孩子善待世界,注重沟通,付出爱也得到爱。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孩子生活得好吗?加强学生生活卫生管理,可以让家长放心,也能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这有利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巩固。因此管理好这些住校生的学校生活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做好的一篇大文章。
二、课题的界定
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例如人们长期养成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工作习惯等。常言道: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 “少小若无性,习惯成自然。习惯是由重复制造出来的,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我们这里所研究的是学生的生活卫生习惯。一个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对于他的一生都是受益终身的。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是否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对他自己很重要同时对整个社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不讲卫生的人将对社会、其他的人造成危害。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
、国内外知名人士对习惯养成的学说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俄国著名教育家马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学生成才需要健康的体魄,养成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生活卫生习惯是前提。
2
习惯形成的生理学说
1)条件反射理论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当内、外部的条件刺激按一定的时间和顺序,多次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能引起一定的顺序的反应。在这一过程中,时间和每一个在前的活动就成了后一活动的刺激因素,使机体为后一活动作好准备,机体大脑皮层经过这种有秩序的刺激多次反复后,其反应出现就越恒定精确,此时,神经细胞能在消耗最少的情况下收到最好的效果,神经系统形成条件反射,就形成了大脑皮层活动的动力定型,这也就是习惯形成的过程。即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了一个稳固的联合。也就是说,一个人所以会表现出各种特殊的习惯,乃是由于一定的情景刺激和他的某些有关的动作在他的大脑两半球内形成了巩固暂时神经联系,因此他在受到这一类情景的刺激作用时,自然而然地或自动化地会进行这些有关的动作或行为。巴甫洛夫指出:显然,我们的任何方式的教育、学习、训练,各种各样的习惯都是长系列的条件反射。谁都知道,已知的条件,也就是一定的刺激作用,与我们的行动所建立的,所获得的联系往往纵然受到我们的故意的抗拒,也会倔强地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我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这个道理。
2)强化理论
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同种刺激的反复出现。当外部和内部的条件刺激,依一定的顺序不变,进行多次后,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就固定下来,而且越来越精确,越来越熟练,最后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任何优良的习惯都是需要而且可能有意识地来加以培养的。我们知道,在大脑的两半球的兴奋,最优越的区域内新的条件反射容易被形成,而且分化也能被有效地养成。因此,一个人只有经过有意识的训练或培养,才可能迅速地和精确地形成各种优良的习惯。一个人要想有意地养成某种优良的习惯,就必须坚持既定的决心,在有关的情况下毫无例外地去进行某些适当的动作。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某种情景刺激和他们某些适当的动作在他的大脑两半球内迅速地形成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也就是说,他才有可能真正养成某种有关的优良习惯。
3
、内化学说
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内化学说认为,内化就是把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就是说,教育活动中向学生所提出的一切都是外部的、客体的东西,只有通过内化把它们转变为素质之后,才能成为内部的、主体的东西。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可见,内化的好坏与教育效果的大小成正比。在习惯养成教育中也同样如此,只有把教师提出的种种教育要求,通过学生的心理活动,内化为个体的素质后,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主体性,真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4
、可持续发展学说
兴起于八十年代初可持续发展学说,其内涵到九十年代中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即以最初针对资源与环境发展到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上,各国首脑签字通过的《21世纪议程》提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和提高人民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中国21世纪议程》也指出:发展教育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可持续发展中,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教育自身也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否则便难以为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习惯培养的原则
1
、全体性原则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一项面向全体学生的任务,在实践中,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得到习惯形成的培养,决不允许放弃一个学生,使他们丧失养成良好习惯的机会。从而构建管理育人、教育育人、服务育人的习惯体系。
 2
、科学性原则
用于研究的理论必须先进可靠,用于实验的方法必须科学可行,确保研究与实验成果的科学性和推广性。同时要根据小学生心理发育特点分层次培养,分阶段要求,避免教师按个人卫生习惯随意要求学生。
3
、民主性原则
教育的民主性是达到理想教育境界的保障,只有在尊重学生的思想、个性、情感、意愿的前提下,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无限的创造力。在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过程中,应注意方式方法,采取学生易接受的形式,使学生的人格和谐发展,避免采用严厉,有损学生人格的教育方法。在良好卫生习惯养成中,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到自尊、自信,激发动机,能动发展。
4
、循序渐进原则 
学生的每一种美德或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培养和教育过程。不要认为学生会在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我说你服的情况下会形成良好的习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力戒简单化的做法,克服急燥的心理,要严格按照过程模式的五个阶段进行操作、训练。使学生的每种行为经过训练成为经常化、自动化的习惯。
 
5
、自律和他律的原则
 
自律是指人们行为的约束力和驱动力依靠理性、信念和道德良好心及内心的自觉,而不是靠外力的强制。他律是指靠外部力量使人接受一定道德观念和履行一定道德规律,使人循规蹈矩。学生习惯形成必须经历由外在控制过程转向学生的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过程。杜威说过:教育是一种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但是他律是自律的准备和转化的必经阶段,两者既是不同质的阶段但又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6
、知行统一原则
 
在实施模式时,要注意做到知行统一。知行不统一,是传统德育的一大弊端。造成学生言行不一前后不一等问题。所以,我们构建的过程模式着眼于学生习惯形成的全过程,注重训练的程序化、序列化,较好地做到知行统一。

五、习惯养成教育过程的程序(初步实践)
1
、目标 
目标是人们行动的方向,不明确目标就会造成学生被大量理论条例所束缚而在实践中却不讲道德的状况,因此,在训练之前必须明确训练目标。不能设想学生在没有明确的目标的规范下会作出良好的行为,那只会导致学生失范的迷茫。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在一年级突出明理,二年级突出导行,三年级突出炼意。无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计划的制定、方法的操作,都按照面向各个学段,统筹兼顾,整体把握的原则构建养成教育的模式。只有从学校实际、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知识水平出发,才能提高习惯培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只有从明理、导行、激情、炼意出发,才能使学生的行为做到有规可循,才可能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2
、明理
 
制定行为规范的目的不在于以此作为制约或惩罚学生的依据,关键在于使学生明确规范中蕴含的道理,不知道理就无所谓遵从。因此,必须向学生讲明守规的原因,为什么不能违反,每一项规范的含义。学生死记硬背规范的传统德育方法根本不能让学生达到明理的要求。我们所提倡的明理,要使学生明白地认识行为规范,能确认自己生活的主体地位,促进他们个体意识的确立和对自身价值的追求,进而引导他们能认识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学校的主人,对本人、班级、学生、社会负责。在这一点上,我们主要通过讲座、主题班会、橱窗、广播站、校报等阵地向学生进行宣传讲解,并力求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让学生乐于受教,主动受教。
 
3
、导行
  
行比知更重要。只有将社会要求、标准、理想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准则、信念,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积极引导学生的行为向符合规范的方向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当然在学生习惯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外界的干扰,在按规范做的时候有时也难免违反行为规范,为符合规范,这时就必须加强对学生行为的引导。对好的符合规范的行为要及时给予奖励,要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和纪律的约束作用,不允许有丝毫的放松。心理学家詹姆士说得好:每一回破例,就让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摔下地一样,一回滑手所放松的比好多回才能缠绕上去的还多。所以,一方面要尊重理解学生,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我们近年来采取的导行方式主要有严格督查、榜样示范、竞赛评比、情景训练等。
 
4
、炼毅

人的习惯形成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也不是一个停滞的过程。在人的一生中,已形成的习惯还要经历外在的和内在的考验与磨练。只有通过不断提高,才能使每一种习惯最终成为自己品德的一部分,最终达到古人所谓的慎独的境界。
六、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研究的对象为育才小学的全体学生。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兼用强化训练法、矫正退化法和榜样激励法。
七、研究的步骤
1
、准备阶段:20069— 200612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制定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分工。
2
、实施阶段:20071— 20089月。
3
、总结阶段:200810月。根据实施阶段所收集的材料,以研究目标为依据,对本课题进行全面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
八、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组人员 职务 职称 分工
组长 许  漪 年级主任 小教高级 领导策划,主持研究


员 任  勇 班主任 小教高级 设计方案,撰写报告
  莲 班主任 小教高级 收集资料,调查研究
许广萍 班主任 小教高级 收集资料,调查研究
宋倩倩 班主任 小教一级 收集资料,调查研究
  雪 老师 小教二级 收集资料,调查研究
  贞 老师 小教二级 收集资料,调查研究
  力 老师 小教二级 收集资料,调查研究
  峰 少先队辅导员 小教一级 收集资料,调查研究
其他各班班主任 活动实践研究
各生活指导老师 日常生活卫生习惯培养研究
参考文献:
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系等合编 《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吴鼎福、诸文蔚著 《教育生态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3、石旭初著 《生命的呐喊》
4、陈慧予著 《建设绿色学校,培养新世纪人才》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