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案:“高中选修课实施中的学校管理研究”

“高中选修课实施中的学校管理研究”

研究方案

(重庆市巴县中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和运行机制,自觉地调整和转变教育发展战略,主动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培养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加快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进程。

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的要求,首先是实现当代教育的本体功能由“塑造人才”向“设计未来”转变。教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但其本体功能是育人功能。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对人才规格需求的变化,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的多规格、多层次、多门类、多功能的复合型人才,与应试教育中培养的素质单一和高分低能的人才之间必然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于是素质教育这一新的认识取向便应时而生了。

普通高中仍然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它要为每个学生打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才能和个性,就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天赋、能力和兴趣。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提出:“增设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课程领域或课程门类,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提供理想的课程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发展功能。”因此,在高中阶段开设选修课是适宜的。使每个学生有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的可能。这种安排,不仅能够更好地培养人才,也是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的必要途径。

在新的要求下,学校必须对选修课这个新的领域进行广泛探究,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搞好学校选修课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要求学校必须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形成一个系统的、高效的高中学校选修课管理模式。

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供选择,国内许多学校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属摸索阶段,我们可以参照一些国外的做法和一些高校的成功经验。例如在学分制的管理方面,可以借鉴日本、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成功经验,对他们在中等教育后半段(约等于9-12年级)实施学分制管理的背景、发展历程、核心内容、实施策略、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与研究。事实上,我们的大学(事实上目前许多大学都有一套相对完善的学分管理制度),也做的不错。虽然很多高中都还在探索,但是只要努力去做,主动地解决问题,形成配套的政策,高中试行学分制也是可行的。在管理方面,诸如教学班与行政班的处理,导师制的完善,选课指导制度的建立等等,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在新形势下实施选修课程势必对学校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学生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产生冲击,为此,学校和有关教研部门,应积极探索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建立和健全适应新课程实施需要的各项管理制度(如选修课程教学管理制度、研究性学习管理制度、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学生选修课学习评价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估制度等),以保障高中选修课程计划的有效实施。

因此,研究、制定学校选修课课程要求和评价标准,完善选修课选课制度、建立科学的学分制管理,是当务之急。那么,如何保障学生知识基础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建立一套在新课程下更加适合我国普通高中选修课程教育实际的学校管理模式呢?这就是相当有价值,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研究条件方面,我校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全市前茅,且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很高,整个学校具有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学校在经济上给予有力支持,使科研经费有了保障;学校还成立了以部分骨干教师为主的课题研究小组,明确了各自分工,制定了有关的奖惩制度,规范科研行为,从各个方面确保课题研究得以顺利进行。


二、立题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样就把课程的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

必修课的教材是现成的国家课程,而选修课、活动课的实施和管理则只能靠学校自己去摸索,在选修课的实施过程中,面临许多复杂的问题,比如课程资源的选用,学生学分管理如何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一套体系,以及教学的组织和管理等,这些东西我们都是没有现成的可供选择的模式,只能靠自己去摸索适合目前高中学校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因此,对普通高中选修课的学校管理研究己成为我校迫在眉睫的任务。

课程权力的再分配使学校自主权加强,选修课的学校管理研究将是近期我国课程改革研究的热点之一,它对于学校实现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向学生提供最迫切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所以我们也希望能通过探索和研究,形成一些有价值的经验和一套系统的高中选修课学校管理模式。

 

三、课题界定

(一)课题概述
   
探索有效的高中选修课程学校管理模式,构建一套相对稳定的适合高中学生可供选择的课程;建立学生学习计划制度、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
、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尊重和发展师生的个性作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尤其是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是进行教学组织和管理的前提。
    2
、找准学生的兴奋点,着眼于学生的潜能开发。人的知识和技能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素质教育必须找准学生的兴趣点,接近生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和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有特色发展。
    3
、关注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四、研究目标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目的之一: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研究,用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反思目前的教育,通过实践的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选修课学校管理体制,同时有助于形成符合校情的独特而明确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

本课题研究目的之二:培养适应新课程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加强选修课程组织和管理的理论学习,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和课程观念。通过研究,促使所有教师都成为选修课程实施中的一员,理解和把握课程的真正含义,追求课程开放的、动态的、民主的、科学的多种形式,重视学生自身独立的生命价值,追求生活幸福、现实的健康、娱乐、休闲等人文性的需要,发展独特性和差异性。

本课题研究目的之三: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在实践中探索高中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努力发掘学生的潜力,为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打好基础。

总之,我们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实验和研究,从各个层面探索一套可操作的、适合的高中选修课学校管理体系,更好的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选用

1)、教材选用的标准、内容应该遵循哪些原则?怎样进行分类?

2)、所选教材各自的地位及作用?

3)、如何有效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如何开拓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实现校内和校外资源的整合?

4)、如何使课程资源的主体—教师,尽快适应选修课的要求开展教学和成绩评定管理?

5)、哪些资源在整个课程资源中居于主导地位,对于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具有什么意义?

2、学分管理办法

学分制是以学分为单位计算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程度的教学管理制度。高中学年学分制的实验和推行,将从课程管理制度上保证多样化的课程内容,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普通高中实行学分制的研究在教育理论界一直是个空白,在实践中也缺乏经验的积累,所以我们当前面临的任务是对学校管理者实行学分制管理将涉及的实践问题:

1)              如何借鉴有关学校经验,初步构建适合当前现的状弹性学分管理制度?

2)             学分制下学生评价的取向方案?学分如何划分及其依据?

3)             学分制管理下,如何调整课时安排、编班与学籍管理?

4)如何采取课程信息系统管理?

3、学校的组织与管理探索

1)如何为每个学生提供符合个人特点的课程修习计划?

2)学校如何帮助学生选课?

3)导师制度如何构建?
4
行政班与教学班如何协调管理?

5)如何处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教学的关系?

 

()研究内容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1、课程资源的选用与管理分析

长期以来,除了把教材当做唯一的课程资源以外,我国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实施空间、资源内容等方面的发展也较为落后。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看,主要是依靠少数的学科专家,并没有将广大的一线教师调动起来;从课程资源实施的空间看,仅仅将教学局限于课堂,使课堂成为利用课程资源最重要的场所;从课程资源的内容看,往往偏重于知识特别是学科知识的开发,忽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相应学科知识的新发展和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与融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对课程资源进行重新定位和认识,可以使我们在理论探讨和行动实践上方向更加清晰明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必须改变以往对课程资源研究的忽视态度,走出对课程资源的僵化的思维观念定势。

因此,需要首先解决课程资源建设中的认识问题。目前急需确立的基本观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课程资源的概念是非常丰富的,教材绝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第二,在众多课程资源中,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第三,课程资源的建设必须纳入课程改革计划,在政策上保证各种课程资源及其责任主体能够得到落实。

首先,确立“人”是课程资源主体的观念:课程改革对教师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使用、处理和变革教材的能力,创造性地驾驭课堂的能力,对教学实践不断进行反思的能力,组织管理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还要具有课程开发能力。具备教学实践的理论性、理论学习的实践性、兴趣的广泛性、学习的渗透性、思考的独立性、思想的开放性等素质。因此教师培训应逐渐得到加强,培训模式应积极转变。

其次,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积极寻找校外还有哪些可供开发和利用的其他课程资源,如何来积极利用这些资源?如何协调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的转换?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尝试拓展利用各种校外课程资源的途径,同时还要积极开发信息化的课程资源,有效发挥各种公众网络的资源价值。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而且它本身就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此外,学校如何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共享的机制?也是我们研究的问题之一。

值得强调的是,如何去寻找和利用课程资源,什么样的课程资源是好的资源,要有一个判断的标准,不能仅凭经验去找。课程资源不是为概念作注脚,不是为了旁征博引,而是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给学生提供一个活跃的思维空间,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程资源观的转变,将改变课程开发者和教师对课程性质的看法,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毫无疑问,学生的发展必须依靠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师,教师必须做好准备以便能给在能力、需要、经验和学习方法各有不同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应该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提高教师进行有效的科学教学所需的能力。当然,重视专业教师资源并不意味着轻视其他人员的作用。除行政人员和教学同仁外,其他支持人员包括资料管理员、实验室技师或维修人员等,他们也发挥着课程资源的作用。

在课程资源普遍紧张的情况下,究竟哪些课程资源是最为基本的?哪些课程资源在整个课程资源中居于主导地位、对于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具有决定意义呢?学校如何积极创新,建立合理可行的选修课课程资源体系,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实施选修课程首先面临的要解决的问题。

    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在课程资源选用与管理过程中应该重视的,我们也会在研究过程中认真借鉴优良的经验,自己也努力的探索,发掘适合学校实际的东西。
    2
、学分管理办法

高中学分制是一个新颖的话题。教育界对学分制的研究一直局限于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领域,而普通高中实行学分制的研究在教育理论界一直是个空白,在实践中也缺乏经验的积累。

新课程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校本课程三部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课程标准由国家研制。新课程规定学生高中毕业的基本学分要求是144,其中必修学分为116,这意味着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修28学分,方可毕业。为规范学校对选修课程的研制,新课程规定在28个选修学分中必须至少包括6个选修课程的学分,学校必须从自身特点出发开发出供学生选择的模块。同时规定:学校在保证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规划,逐步开设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在这样的前提下,具体做法是: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设置多样、灵活、有选择的课程;规定了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的课时比例关系,并且对课程的修习时间和课时分配作出规定,要求学生在有选择的基础上,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或获得最低学分。这种灵活而富有弹性的课程结构,为学生打开了选择的空间,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学会负责,学会规划人生。

在新的情况下,如何计算,如何度量学生自由选择课程学习的效果呢?这里便引入学分制这一科学的评价模式。学分制是以学分为单位计算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程度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学分和学生毕业应获得的总学分。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必然要求学分制这种弹性化管理制度。规定选修学分(28学分)和提供大量任选课程,为满足高中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提供广阔空间。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彼此间具有内在联系,在新课程中,它们是三位一体的。

现中学阶段实行的学分制严格说来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而是一种学分管理。所谓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不受年限的限制,修完所有学分即可毕业,因此允许学生提前或者延迟毕业。在国外如美国等发达国家,实行的学分制就属这种。所以,在选修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如何建立一套能客观的,科学的,系统的评价学生学习的质量和程度的学分制度,是我们当前面临的又一大必须解决的问题,这项研究对学校选修课程的评价也具有重大意义。

对学校管理者实行学分制管理将涉及的实践问题,如学校如何将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与必修课整合成为整体的课程结构?如何为每个学生提供符合个人特点的课程修习计划?建立怎样的校内选课指导制度?学分制下学生评价的取向与方案?学分制管理下,如何调整课时安排、编班与学籍管理?是否必须采取课程管理信息系统辅助管理?以上要都是在学分管理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总之,构建一套量化学生选修课学习质量和程度的科学的,系统的,课操作的学分评价体系,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我们初步设想拟建立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一方面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用制度来规范学分管理。

3、学校的组织与管理规范分析

在新形势下实施选修课程势必对学校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学生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产生冲击,为此,学校和有关教研部门,应积极探索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建立和健全适应新课程实施需要的各项管理制度(如选修课程教学管理制度、研究性学习管理制度、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学生选修课学习评价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估制度等),以保障高中选修课程计划的有效实施。

第一,我们结合其他先进学校部分经验,初步构想一套学校选修课程选课管理方案,其流程如下:

1、学校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由主管校长、教务和教研部门负责人、各科目负责人等组成。

2、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组建各学科课程小组(年级任课教师的意义淡化,学科任课教师的意义强化)。学科课程小组的核心成员为本学科任课教师。

3、各学科课程小组讨论并提出本学科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方案以及课程说明,并报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

4、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对各学科上交的方案进行整合,列出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清单。

5、学生依据学校的课程清单,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意愿进行选 课,填写选课单。

6、班主任对本班学生选课单进行统计,并上报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

7、学校课程委员会对全校各班学生选课情况进行汇总、统计、调整,编排出下一学期的课程表。

8、学生依据学校课程表确认自己的选择课程(必要时做适当调整),制定自己的个性化课表。

(上述678步骤有可能多次重复,可利用计算机完成)

普通高中选修课程选课管理模式图:

学校成立课程委员会

 

 

组织各学科

课程小组

 

 

提出各学科选修课的名称目录

开设意见

 

 

  

 

排出下一学期内学校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学生选课,将选课单交给班主任

 

班主任对本班学生选课情况并将统计结果上交学校课程委员会进行

统计

 

 

学校课程委员会对全校学生选课情况汇总、以及全校范围内的调整

 

 

排出学校下一学期的课程表

 

 

学生依据学校课程表制定自己的个性化课表

 

 

 

 

 

 

 

 

 


 

第二,学校如何指导和帮助学生选课?

新课程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这也正是此次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但如果学生不能科学有效地选择课程,高中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就无法实现。所以学校指导和帮助学生选课是非常必要的。学生选课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为此,《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学校要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选课指导制度,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学校应为学生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并在选课前及时提供给学生。班主任及其他教师有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并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而长久的联系,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学校要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和帮助学生选课。

 

学校应该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选课?我们设想学校应做以下工作:

1、学校要做好选课前的动员工作,让教师、学生、家长充分参与进来,充分了解高中课程方案及其核心精神。
    2
、学校应编制选课指导手册,并在选课前及时提供给学生。

我们在编制选课指导手册应该考虑以下几个要素:
第一
,  编制指导手册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高中课程总结构的介绍;
第三,毕业要求;
第四,关于学分的分配与获得等;
第五,选课程序;
第六,课程说明:主要指具体课程的简介。如:课程代码、主要是面向哪些

学生开设的、有无先修课、哪些先修课、学分等。

3、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合理的选课。

4、恰当地处理行政班与教学班的关系,使学生顺利完成所选的课程学业。

 

第三,指导老师在教学的安排和管理方面,我们拟重点研究以下内容:

 

学校选课指导老师的选定可以采取两种方案一种是本年级教师指导本年级学生的方案一种是全学校教师指导本年级学生的方案。

学校拟尝试学生选课导师制,使所有的学生进入高中后都有一个导师指导,三年基本保持固定不变。导师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合理分配学分,并为学生建立选课档案等。

导师制的两种方案可以选择,都可大胆尝试:

1、要由本年级任课教师担任学生的指导老师,每位老师指导一定数目的学生。指导老师和学生一经确定,保持相对稳定。

2、全校教师在新课程实施的第一年基本都参与到新课程中来,担任学生指导教师。下一年新生进来之后,又将学生大体平均地分配到各位老师名下。以后以此类推。指导教师和学生一经确定,基本保持三年不变。

导师制的确立应该说是高中新课程方案下的一种管理创新,甚至是制度创新。

 

第四,探究选修课课程和教学的内在联系。

我们可以思考和借鉴美国学者在论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时常用的隐喻:(1)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作为设计图纸,会对如何施工作出非常具体的计划和详细的说明。这样,教师便成了工匠,教学的好坏是根据实际施工与设计图纸之间的吻合程度,即达到设计图纸的要求来测量。(2)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这是赛前由教练员和球员一起制定的;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尽管球员要贯彻事先制定好了的打球方案或意图,而达到这个意图的具体细节则主要由球员来处理。他们要根据场上具体情况随时作出明智的反应。

这样的比喻可以说是把课程和教学的本质讲的很透彻清晰,可以看出对课程的组织和管理要求相当的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定的教育教学目标。所以对领导的管理意识和教师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需要不断学习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我们研究的目的在于超越课改的形式本身,其真正意义在于构建更有效,更具有教育性,更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学校选修课组织管理体系和模式,努力辅助实现高中课程的综合培养目标。

 

五、研究实施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初步定为3年(20054月—20084月),共分若干阶段进行:
    1
、理论学习与经验探索,形成方案阶段(20055月—20058月);

2、提出初步的选修课组织和管理模式,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即实验阶段(20059—20082月);

3、定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修改和完善课程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实验过程中每半学期一次总结交流会);

4、形成比较稳定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并及时结题总结,推广经验阶段(200711-12月);

5、结题,总结并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200834月)。

普通高中学校选修课程管理体系开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成立组织。成立由校长、教师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教育专家等组成的学校选修课程审议委员会。负责学校选修课程建设中的重大决策的审议。
   
(二)需要评估。在学校选修课程审议委员会的领导下,学校自行或在有关专家协助下,对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学校与社区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评估。
   
(三)确定目标。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学校选修课程组织和管理的总目标,制定学校选修课程管理的大致结构等。
   
(四)组织实施。根据学校选修课程的总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学校选修课程建设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自主申报擅长的选修课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学校课程的总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课;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一份完整的《学校选修课程开发方案》。

(五)评价与完善。通过学校选修课程组织和管理的评价,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学校选修课程管理模式。评价应该包括选修课程方案评价、选修课程实施评价、学生选修课程学业成绩评价3方面。


六、预期成果形式:

各个学科和领域的相关研究论文、《选课指导方案》、《学分管理办法》、《高中选修课程管理方案》、实验研究系列论文集、研究报告等。

 

七、研究保障条件:

在学校选修课程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坚持“实事求是、积极进取、整体规划、分类指导”的指导思想,并提供以下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领导,加大专家支持力度支持学校选修课程管理,学校建立学校选修课程审议委员会,具体负责学校选修课程管理工作的落实。
   
(二)教研保障。学校应建立选修课的教学研究制度,建设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开发选修课程的环境。
   
(三)师资保障。普通高中在落实选修课学校管理培训的同时,要加强与教研部门、高等院校等机构建立联系,形成有力地推动学校选修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教师进修的网络。要逐步建立起教师共享机制。
   
(四)选课指导保障。学校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选课指导制度,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
   
(五)制度保障。学校要制定包括课程审议制度、教学管理条例、校内课程评价制度、教师教育制度、校内课程管理岗位职责及激励制度等,保障学校选修课程组织和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经费保障。学校自筹资金,实行实报实销。

八、组织机构:
课题组长

邹勤(校长、中学研究员)    

副组长

刘邦耀(副校长、研究员)

周竞成(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周发荣(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主研人员

何代福(研究员)、谭勇(中学高级教师)、胡先进(中学高级教师)、

曾永江(中学一级教师)、何宏波(中学二级教师)、苏建新(中学二级教师)

具体实施:各教研组。

 

 

重庆市巴县中学课题组

2005-04-10

 

 

 

 

 

 

 

参考文献:

1、              陈如平:《选修课的若干操作问题》,《陈如平文集》;

2、              陈建华、凌玲明:《普通高中选修课、活动课的校本开发研究》;

3、              钟启泉、崔允漷主编:《高中学分制:国际经验及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4、              吕浩然:《理科综合选修课的实施与思考》华中师大一附中课题报告;

5、              梁柏明:对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6、              明确普通高中的性质及培养目标:《中国教育报》20042191版;

7、              《学分制,大学与中学学习的分水岭离中学还有多远》   鹏程网;

8、              张华、李雁冰: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目标《教育发展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9、              张廷凯、丰力主编:《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

10、刚平、樊莹:《课程资源建设中的几个认识问题》;

11、白树震:《对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发展走势的思考》教学探索  2000年第2期。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