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探索课题研究方案
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探索
课题研究方案
太仓市实验幼儿园 翠之竹工作室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能帮助幼儿认识世界,领悟建立在人脑中的抽象关系,给幼儿提供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长期以来,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存在着重知识、轻思想方法的倾向,忽视了数学与幼儿关系的建立,因此,幼儿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幼儿学习数学的目的并不在于掌握多少数学知识,而应该是获得迁移和建构数学知识的能力,为以后更有效地学习。因此应该把数学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引导幼儿探索并寻找数学的规律、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和应用规律。
《纲要》明确提出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要求我们与幼儿进行数学活动时要做到生活化、游戏化,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玩”数。幼儿“玩”数学,注重的是让幼儿感到有趣、有吸引力,主动动起来参与游戏或操作活动,从中积累经验,逐步内化数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形成数学的概念
按照皮亚杰所揭示的“儿童的数理逻辑知识不是来源于物体本身,而是来源于物体的操作和他动作的内化”的教育思想。幼儿数学教育应从教师“教”为主转向幼儿“动”为主。因此,不仅要让幼儿操作,还要让幼儿主动探索。落实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就是游戏活动。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数学游戏化”是一种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使幼儿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各种游戏中主动学习数学,使幼儿在操作游戏规则和动作的过程中引起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至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从而使游戏成为儿童主动获得知识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方法。
二、研究目标:
1、 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数学家皮亚杰的理论为支点,构建联结游戏与数学教学的桥梁,探索寓数学教学活动之中的内容、方法、模式及相应的评价标准,使教学内容的选择符合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教学方法的运用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2、通过数学游戏化的实践,教师可以将要求幼儿掌握的初步数学知识和技能,渗透到规则和动作中去,使幼儿在操作游戏规则和动作的过程中引起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至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从而使游戏成为幼儿获得数学知识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方法。
三、课题的界定:
游戏化:把游戏作为一种活动的客观特点,将游戏的特点融入活动之中,使活动主体更加富有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获得乐趣。
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是把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让幼儿从中感知、体验、积累数学的知识和经验。教学游戏化的实质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四、研究对象:
本园小班、中班、大班各一个班的幼儿。
五、研究方法和步骤:
1、 确立游戏化的培养目标。
课题的实施,其总目标是通过“数学教学游戏化”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2、 选择游戏化数学教学内容。
游戏化的数学教学内容包括:集合、数概念与运算能力、空间(方位、形体)。
3、 研究游戏化的操作方法。
游戏法:所谓游戏法是指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或为幼儿设计有意义的游戏,并把教育目的和要求融化于幼儿的游戏中,使一切活动形式、方法都比较自由、灵活、具有游戏的特征。这一方法体现在教学形式上是指:在同一活动中,个体活动、整体活动、小组活动等,根据需要时交替出现。幼儿在活动中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游戏化体现在教学方法是指:创造一种游戏性的假象情节,在游戏过程中自愿的学习。
自我发现法:所谓自我发现法是指幼儿在具有丰富数学材料的环境中,自由地经教师启发引导,用自己的手脑亲自、主动地去探索,发现,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4、确立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步骤: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为基础的认知派教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学习是一个主动过程,知识是由儿童主动获得的,不是由外界灌输的,儿童的知识发展是外因与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非仅仅是哪一方面的单独作用。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帮助儿童积极主动地积累知识,教学内容则力图与儿童各个年龄阶段的思维发展水平相适应,注重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培养发现和观察的技能,强调教、时间、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学习与掌握。教师的作用不是灌输、不是知识的发生器,而是要作引导和鼓励,教师的任务是要认真地选择教材,教具,以及活动的类型,活动的方式,改善不良的环境,强调儿童要学习,学会自我指导,鼓励他们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该理论,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在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中,我们采用了“探究—一发现式”的教学模式。
六:研究内容:
1、编制数学教学游戏:
(l)数学教学游戏主要有六种类型:情节性的教学游戏;操作性的教学游戏;运用各种感官的教学游戏;口头数学教学游戏;竞赛性教学游戏;数学智力游戏。编制数学教学游戏,必须根据幼儿教学教育的内容与要求,选择、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智力的发展,游戏化的程度宜逐渐减弱,游戏中宜减少游戏情景增加智力因素。小年龄的幼儿以有情景、有角色的娱乐性较强的游戏为主。
(2)设计教学活动时,可选择不同的游戏形式,如个别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小组玩的游戏以及集体进行的游戏等。这样既能提高单位时间幼儿学习的密度,又能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3)将数学活动于音乐、美术、体育等游戏性结合。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数学。
2、教师的指导策略:
(1)贯彻“在玩中学、操作中学”的指导思想。
A、让幼儿与数学共同“游戏”。幼儿数学教育决不能单纯教知识,而必须寓教于乐,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或活动中渗透粗浅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在感知知识时获得满足感。游戏法是一种常用方法,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和激发兴趣。
B、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皮亚杰的警告:数学不是教会的,而是儿童自己发明的。我们成人最大的误区就是试图用语言来教会儿童数学。操作探究活动是幼儿主动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鼓励幼儿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地发现问题。
(2)、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幼儿对数学的感知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应充分利用生活素材让幼儿积累数学感性经验,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感觉通道感受来自生活的种种数学信息。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现场观摩
1、撰写结题报告和研究论文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1、理论指导:市、园教科室
2、承担课题实验:翠之竹全体成员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