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教学游戏化与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开题论证报告
课题名称
计算教学游戏化与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实践与研究
负责人
郭娟娟
组 员
吴丽丽、蔡彩云、张洁净
研究的目的意义
就我国幼儿园科学领域数学教育活动现状而言,在活动目标、内容、方法上仍未突破原有传统的框架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数学教育活动仍然存在着四轻四重现象:即重“知识”轻“情感、能力”;重“结论”轻“体验过程”;重“书本”轻“实践活动”;重“技能”轻“综合运用”。往往教师大多都是在活动过后就总结、演示、讲解,即使给儿童讨论,时间也很短。当儿童的思维还停留在自己的遐想中时,或是表层问题时,教师就已迫不及待地告诉他们答案和结果。教师之所以这么做,一是认为数学活动重在让儿童把握知识点,二是已有预成式的活动模型,怕活动的秩序被搞乱。这实际上使得我们许多很好的活动形式都成了走过场,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是当前幼儿园计算游戏化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实践与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导向和主要内容。
(1) 计算是一门创造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计算即数学,作为描述和解释事物存在方式,反映事物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渗透在儿童的生活中,它帮助儿童认识世界,领悟建立在人脑中的抽象关系,给儿童提供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21世纪需要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众所周知,教育能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不仅能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还可以培养其创造思维。本课题从如何提升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及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重视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学习;优化教学过程(包括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创设良好数学学习环境;提供操作材料的多变性;引导幼儿在探索中自我发现。);及提高家园、师幼、生生间计算游戏互动的有效性等方面出发,积极在教学教育途径中渗透创新意识,深入开展实践与研究。
1、 通过计算游戏化教学活动,激发幼儿主动发现、探索、操作的兴趣及愉快的情感,综合地运用多种感官,在做做、玩玩、说说、看看中积极主动探索,促进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
2、 通过开展计算游戏化活动,激发幼儿积极参与计算操作活动的兴趣,并萌发粗浅的合作意识,使每一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促进幼儿的计算能力的发展。
3、 幼儿在师幼、家园、生生三者间发起的有效互动中,幼儿能建构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
4、 提高教师教师的观察、评价、反思能力,从而推进计算活动有价值地开展。
国内外研究概况:
1、 “问题解决”是数学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的主要口号,即认为应当以“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育的中心。所谓“问题解决”是指如何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那种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让幼儿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数学,不仅使幼儿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动的地位,而且使幼儿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去构建自己对知识理解和意义的赋予。
2、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3、《皮亚杰学说入门:思维、学习与教学》和《幼儿怎样学习数学》两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皮亚杰对幼儿数学认知的研究,内容涉及数学的理解与操作、逻辑分类、次序化和序列化、基数、加法与减法、分数和比例、机遇和概率、逻辑思维的发展等。
4、林嘉绥编写的《学前幼儿数学教育》一书,突出了学前幼儿初步数学概念发展的理论,并从理论上说明了对学前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可能性和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特殊性。由金浩主编的《学前幼儿数学教育概论》一书突出了这一学科的历史、理论流派、数学学习理论、数学教育评价与研究技术,并尝试在幼儿数学教学实践中加强心理学依据。这些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幼儿数学教育的理论水平。
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结构主义为基础的教学方案,深受20世纪60年代布鲁纳《学科结构》的影响。它强调数学概括、数学结构、数学模式的学习,以发现来促进学习;要求幼儿通过不同的具体对象,如故事、游戏、结构化的材料来发现数学结构。这一方案特别适合学习水平较低的幼儿。
2、 以形成方法为基础的教学方案,是以发展心理学的方法为基础的。其最典型的是马迪森(Madi-son)教学方案。他提倡开放式课程;主张编写多方面适用的、富于想像力的数学教材;在课堂上用实验来探索如何提高兴趣,促进数学活动的创造性和发现性。这一方案由于涉及数学学习环境而受到重视,但它的不足之处是缺乏对幼儿数学知识学习方面的研究。
3、数学学习的思维功能是使幼儿能够学会像数学家那样去看待世界、处理问题,即学会“数学思维”。“数学思维”的内涵主要包括“数学化”的思想、数学模式的建构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具体的解题策略,二是对解题活动的自我调控。数学家在解题活动中往往表现出较高的调控(元认知)水平,即对于自身所从事的解题活动,包括解题策略的选择、整个过程的组织等,有着较为清醒的自我意识,并能通过自我分析、自我评估做出适当的调整。幼儿数学教育的目的正是通过数学的学习为幼儿掌握解题策略和思维方法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网上搜索、各类杂志、书刊。
2、行动研究法:以教师为研究者,幼儿为研究对象,家长辅助为参与者,以教育的相关活动为研究题材,以日常的教育情境为研究情境,以改进教育活动为研究目地的研究。
3、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
4、观察研究法:不加控制,不加干预,不影响其常态的自然存在的条件下,通过人的感觉或借助科学仪器和各种视听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社会的现象和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并作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最终形成文字成果。
5、经验总结法:定期进行课题实施阶段小结。
研究内容:
1、提升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及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
3、优化教学过程(包括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创设良好数学学习环境;提供操作材料的多变性;引导幼儿在探索中自我发现。);
4、重视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学习;
5、提高家园、师幼、生生间计算游戏互动的有效性。
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1)课题组成员来自一线的带
(2)幼儿园曾担任过区级课题《幼儿园计算教学游戏化》(已结题)的课题研究,开展过程中深受广大家长和同行的好评,有助于幼儿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对我们此次课题的实施具有较好的铺垫作用和借鉴意义。
预期的结果:
本课题研究旨在能让儿童获得迁移和建构数学知识的能力,通过游戏化探索式的学习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帮助儿童认识世界,领悟建立在人脑中的抽象关系,给儿童提供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通过在计算游戏化教学活动中开展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尝试来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独特性、培养幼儿探索发现的积极性,从而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力。
进度安排(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8年3月——2008年4月))
1.成立课题组
负责人:郭娟娟
副负责人:蔡彩云
执笔者:吴丽丽
成员:张洁静、王信若
2.制订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3.收集有关幼儿挫折教育的各种资料。
4.课题负责人学习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二)实施阶段(2008年4月——2009年8月)
1.课题组成员学习。
2、每周安排幼儿计算教育的活动内容,一星期进行一次的活动。
3.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研讨活动,比如个案研究、论文研讨,以及其它研究交流活动等。定期进行检测和阶段性小结。
4.定期进行阶段总结,在此基础上调查、规划下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要点,继续深入开展实验。
5.拍摄活动的过程及照片。
(三)总结阶段(2009年8月——2009年10月)
1.整理有关资料,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举行总结会议,修改结题报告。
备注:(经费等问题)
为了能使这个课题更好的开展下去,能安排课题组负责人员参加有关幼儿计算活动及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的学习活动。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材料投放的研究报告
- 下一篇:《幼儿生活化数学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