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环境创设与美术课程有效整合》

武汉市教育科研“十一五”重点课题

《幼儿园环境创设与美术课程有效整合》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武汉市江汉区小精灵幼儿园 课题组

摘要】:20079月,我园申报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与美术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被批准立项为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本课题在了解和分析国内外美术研究现状后,指出幼儿园现阶段存在园所环境缺乏整体性规划、环境教育功能薄弱、教师美术教学手段单一等现象,在理性分析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幼儿园环境创设与美术课程有效整合的观点,通过文献法、问卷法、行动研究法、作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揭示了幼儿园环境创设与美术课程整合的意义和基本策略,对于进一步彰显园所环境文化,积极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切实提高教师美术专业素养,拓宽幼儿园美术课程资源,提升幼儿美术表现力及创造力,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环境创设 美术 教学活动 整合 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是由复杂的互动关系所构成,只有环境中各个元素的参与,才能实现许多互动关系。环境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环境具有教育的内涵。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园的课程及其生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方面,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与重视。

1本课题的研究符合孩子的审美需要。

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相互作用,其中环境在幼儿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不具备成人对环境具有的那种选择、适应、改造的能力,这决定了幼儿对环境具有广泛的接受性和依赖性。对现代儿童教育来说,如何利用环境来刺激教育儿童,来激发儿童的活动动机,促进儿童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幼儿教育家所重视的教育研究问题。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环境,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看:幼儿期的审美感知有直觉性(对事物的认识,在于对感性经验的全面信赖)、整体性(对事物的感知是从笼统到分化)、同一性(常常拟人化地观看世界)等特点,而36岁的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变化(色彩、形体)更为敏感,因此我们有必要抓住这一关键期将环境创与美术教学有效整合对幼儿进行审美发展的培养。同时这一课题的研究是符合学龄前幼儿发展的规律,即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幼儿一生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课题研究为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提供了可能。

2幼儿园课程改革以及艺术领域的要求。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共同参与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幼儿园美术课程是根据地方资源与文化的特点,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从幼儿发展的现实出发,从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出发,在实施与完成国家教育目标和地方课程目标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富有个性特色的课程。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也强调了这一阶段幼儿园的目标是:在幼儿园进行多种艺术活动,入园儿童普遍受到良好的早期艺术教育。同时,从艺术领域本身的特点来看:以美术教学活动为切人口,与环境创设有效地整合,更能够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环境创设已渐渐成为幼儿园工作的热点。

3幼儿园自身条件与现状分析。

从幼儿园角度来看,首先,我园的教师自身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她们有独到的审美能力和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擅长美术方面的技能,这为我园开展美术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其次,2001年我园承担了市“十五”科研创新课题暨《环境创新促幼儿美育发展》的课题研究任务。通过3年多的课题研究,教师的观念在逐渐地转变与更新着,环境创设的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校园文化和园本特色的构建初显,同时在课题的实践过程中,困惑与反思也并存着:如由于教师们比较重视绘画教学活动而忽略了民俗、纸工、泥工和国内外欣赏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使幼儿的表现技能单一,而之创设出的环境也显得缺乏多样性;又因为各楼层、各班级之间缺乏一定的合作与交流,使创设出的环境缺乏一定的整体性;而美术教育活动怎样才能恰当地与环境创设相整合,使活动既变得更加生动、符合幼儿的需要,又能体现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呢?因此,我们选择了开展《幼儿园环境创设与美术课程有效整合》的课题研究。

4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

国外幼儿教育在环境创设上给幼儿自由发展的空间较大,注重幼儿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在美术教育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即重视培养幼儿艺术审美能力。瑞吉欧的教育工作者还十分强调将环境视为“一个可以支持社会互动、探索与学习的`容器`”,并把环境创设作为一切方案活动的基础,突出环境创设教育的实践性和创造性,让环境创设和生活紧密联系。从幼儿美术作品可以看出孩子们用他们的表现方式表达对真实生活的理解和自我情绪的再现。他们更尊重幼儿,相信幼儿的能力。

纵观我国,目前幼儿园环境创设与美术课程的发展现状,我们发现近年来幼儿教育虽然发生了重大的改革,但是从观念到教师教育行为的转变上,尚存在着不足:如目前,在教育环境创设中,特别是在班级墙饰的创设上,教师全包全揽的现象虽然减少了,注意了幼儿的参与,但却存在着为了环境创设而创设的现象,使环境创设的教育功能不能充分显现,还有不少教师因为嫌幼儿共同参与环境创设不美观,因此把精力放在“我怎样布置、我怎样创设环境”上,而不是放在“我怎样启发、引导幼儿怎样参与”上面。这样创设出的环境虽然美观、完整,但却导致幼儿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不能充分体现幼儿在环境创设中的主体地位。

与此同时,课题立项后小组成员经过一番查阅,发现全国很多园所对幼儿园乃至班级环境创设方面的研究非常之多,对美术课程的研究也很多,但他们的研究相对单一、独立,而将环境创设与美术课程两者有效整合在一起的研究几乎没有。因此,我们认为《幼儿园环境创设与美术课程的有效整合》的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有一定的创新价值,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下幼儿园环境创设研究,或美术课题研究相对独立的空缺。

综上所述,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进一步转变,实现幼儿园环境整体中见统一,统一中见和谐,和谐中见独立,独立中见合作,合作中见创新的愿景,从根本上幼儿在与美术教育活动和环境创设的互动中怀有强烈的兴趣和表现热情,以美术带动思维,从而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名词界定与理论依据

1名词界定

环境总的来说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幼儿园环境”则包括: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两部分。其中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园舍、各类设施设备、教室、寝室、区角、墙面的装饰及美化,而精神环境包括校园文化、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园关系等和谐的温馨的精神氛围。环境创设不仅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现美术教育活动成果的重要载体。

幼儿园美术课程是一种在美术教育理论指导下,反映幼儿园美术教育客观规律的总体结构,因此,幼儿园美术课程应当是一个系统,其实施框架主要包括:美术教学活动、美术游戏、园内的美术文化建设、家园合作活动、社区活动等。其中美术教学活动是美术课程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2、幼儿园环境与幼儿园美术课程的关系。

1课程创设环境

幼儿园课程是指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生活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这个定义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含义:首先认为幼儿园课程是活动;其次认为幼儿园课程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活动;最后认为幼儿园课程是各种活动的总和。根据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幼儿园课程的最终实施必须要借助于幼儿的各种活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幼儿获得数理逻辑经验和物理经验以及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都必须要通过幼儿的操作,也就是说幼儿是通过和材料以及环境的对话获得发展。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幼儿园课程本身的含义出发还是从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出发,都要求我们创设积极的适宜幼儿发展的环境来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说课程创设环境。例如,在主题活动进行中,环境创设就像骨架一样把主题涉及的各个方面和一系列活动呈现出来,使墙面环境与主题活动互动起来。

2环境生成课程

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是以主题为主线,并将“环境创设、家园共育、区域活动、日常活动”都视为课程的组成部分。这一课程展示出幼儿的发展是在多种活动过程中进行的,是在显性和隐性的环境中诱发的。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潜力行为就是适应能力,环境是儿童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主题与环境的创设密不可分,环境为主题而创设成为幼儿经验、想法表达表现的空间,主题依靠环境而更深入、更具体地展开,每一个主题活动又为环境创设提供了展示的内容,正可谓“环境生成课程,课程主题来源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作用。”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创设和利用,有效地参与开展主题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在以往的环境创设中,我们往往把环境作为一种装饰品,所呈现出来的是教师的思维和行为。在贯彻新《纲要》的今天,我们明白了环境创设不是单纯的、机械的墙面环境的创设,还应提供给孩子一些可操作的可创造的材料,从而激发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与环境产生互动,使静态的环境活起来,由原来的陈列式向美观、可操作、富有教育价值发展。而今,在环境创设中已逐步体现出教学主题的内容、幼儿活动的痕迹、幼儿的多种语言,环境从多方面都生动、直观、真实地再现了师幼之间近距离的对话,幼儿、教师、家长之间亲密的关系,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情感氛围等,环境创设已随着教师观念的不断转变而明显地发生着变化。

3、理论依据:

·教育政策法规:《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作为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等等。由此可见,环境不仅是幼儿园美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资源,而且在美术课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纲要》中还渗透了教师要与幼儿、与课程共同成长与发展的理念,将教师的专业成长列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因此,我们认为在本课题中所提出的整合思想正是符合《纲要》和《规程》的精神,能达到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目标。

·格式塔理论: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审美心理活动不是分散的感觉印象的机械组合,而是具有内在整体结构的动力系统。在审美过程中,人们感受到的印象,会在脑海中与原有心理因素相联系,形成一种整体,一种结构。这就使心理活动具有了整体性,使知觉的表象具有了创造性,心与物之间产生了异质同构。有鉴于此,我们认为:用艺术的方式把握情感并不是几个天才的艺术家所特有的,每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都具有这个能力,因为每个人都有格式塔的异质同构能力。幼儿在与环境、美术活动的互动中,不仅会受到艺术熏陶,而且会受到美好情感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幼儿园课程整合观:整合课程是以儿童生活经验为基础,以主题网络形式来建构的课程。

·维果斯基理论:维果斯基理论认为:儿童发展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但这个环境不是真空的环境,而是一定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主动的儿童与积极的社会环境合作才会产生发展。

三、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目标:探索幼儿园环境创设与美术课程整合的基本途径。

探索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园所文化和谐统一的基本模式。

2、内容:各年龄段教师如何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美术游戏中实现与环境整合的有效策略。

怎样创建具有幼儿园美术课程特色的班级墙饰文化。

五、研究过程及方法

1、研究的对象

34岁幼儿30名、45岁幼儿32名、56岁幼儿35名。

2、研究的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为主,辅以问卷调查法。

3、研究过程

(一)课题准备阶段(2007.11 2008.1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

2、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制订实验方案。

(二)全面实施阶段 (2008.2 2011.2)

时间

实施内容

负责人

参加人员

研究结果

08.3.6-3.8

1、实验班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胡俊

全园教师

08.4.2

2、课题组讨论实施方案

袁红

课题组成员

研究目标,内容的进一步细化

08420

3、“环境与课程”有效整合专题研究

胡俊、周辉、曹宁桢

课题组成员

环境与美术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

08617

4、课题组交流

课题组成员

经验分享

提出下一步工作规划

081120

1126

5、第一届美术节活动

丁淑娴

全园教师

各年龄段幼儿美术作品

实验班幼儿美术作品

08122

127

6、筹备幼儿园美术工作室

罗曼

课题组成员

建立幼儿园美术工作室

081118

7、幼儿园特色课程家长问卷

问题设计-胡俊

-毕莹

全园教师

幼儿园基本情况的分析(优势、劣势)

081221

1227

8、课题组资料整理

·环境图片

·美术案例

文本编辑:毕莹

周辉、曹宁桢

课题组成员

阶段工作成果集

《美术创想集》

《美术案例集》

09318

9、专家引领—课题组培训

丁淑娴

课题组成员

刘铭瑜、彭青云来园指导工作

09715

10、课题组成果交流

·专题小结

·环境图片

·美术案例

胡俊

课题组成员

09420

11、幼儿园美术专题研讨

·美术材料的界定与投放

·美术教学中“教”与“学”的界定

胡俊

全园教师

区教研组现场研讨展示

099

12、修订研究方案

胡俊

研究目标的修订

091027

1030

13、实验班幼儿园作品分析与统计

评价表—胡俊

统计分析-毕莹

091030

14、幼儿园美术“串串乐”活动

方案策划

丁淑娴

全园教师

091123

1127

15、第二届幼儿园美术节

方案策划

丁淑娴

全园教师

09119

16、课题组培训

胡俊

课题组成员

·明确各年龄段研究重点主题

·统一文本整理格式

·明确分工

09128

1212

17、资料收集

·环境图片资料

·美术案例集

周辉

程彬

毕莹

091223

1225

18、实验班展示

丁淑娴

课题组成员

执教老师:大班—曹宁桢

中班—罗曼

小班—程彬

20103

19、课题组成员撰写新学期实验班计划

丁淑娴

课题组成员

1班以美工活动为切入点

3班以剪纸活动为切入点

6班以水墨画活动为切入点

20104

20、实验班调研情况交流

胡俊

课题组成员

201056

21、第二届美术节,实验班作品展与作品分析

丁淑娴

胡俊

课题组成员

20106

22、实验班展示

丁淑娴

课题组成员

执教老师:大班—曹宁桢

中班—罗曼

小班—程彬

20107

23、实验班撰写专题小结

胡俊

课题组成员

2010910

24、课题组培训

胡俊

课题组成员

20101112

25、资料收集

·环境图片资料

·美术案例集

周辉

程彬

毕莹

课题组成员

20101220111

26、实验班汇报

丁淑娴

课题组成员

汇报老师:1班—周辉

3班—罗曼

5班—熊慧

(三)课题总结阶段 (2011.3 2011.6)

1、整理资料,撰写课题报告,接受专家鉴定

2、建立一套符合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3、成果推广:

a、创编一套符合教师操作的环境创设与美术活动整合的教材。

b、编制一套“美术活动与环境创设”的作品集。

六、研究成效与分析

(一)研究前后我们对实验班幼儿在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及想象力三方面发展水平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小班(人数:33人)

实验前

实验后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对周围美好环境和事物能有初步的感知意识。

18

54%

26

78.7%

有欣赏美与表现美的愿望。

12

36.3%

24

72.7%

对美术活动及参与环境创设活动有兴趣。

12

36.6%

26

78.7%

对色彩有初步的感知能力。

10

33%

15

45.4%

学习使用简单的工具与材料。

6

17.2%

18

54.5%

中班(人数:35人)

实验前

实验后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能发现周围美好环境和事物并大胆表现。

19

54.3%

28

80%

有欣赏美与评价美的愿望。

10

28.6%

16

72.7%

自主参与美术活动,并能将作品运用于环境创设之中。

12

34.3%

20

78.7%

有对多种色彩的辨别、运用能力。

18

51.4%

23

65.7%

能正确使用简单的工具与材料,对自然物材料感兴趣。

15

42.9%

21

60%

大班(人数:36人)

实验前

实验后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能主动发现周围环境和事物的美,喜欢收集具有美感的物品。

16

44%

31

86.1%

有欣赏美、表现美及创造美的愿望。

14

39%

19

52.8%

能大胆地参与美术活动,并创造出多元作品美化环境。

11

30.6%

32

88.9%

有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颜色的能力。

9

25%

22

61%

熟练使用各种工具与材料,能利废利旧地进行创作。

10

27.8%

18

50%

测试结果表明:

通过四年的实验,幼儿在参与美术活动与环境创设方面均有显著的进步。从标准百分比来看,也说明了实验前和实验后有明显的差异性。

(二)采取有效的研究策略是促进课题研究的关键。

策略一:整体规划——环境与文化的融合。

我们深知:环境的创设应紧密联系美术教育教学实际,努力适应每个幼儿的不同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主动建构和学习,其潜能得到最大开发,成长获得最大快乐。然而,我园并不具备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较为复杂的周边环境、狭小的户外场地,似乎成为了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拦路虎。基于此,我们课题组确立了“统观全局,向内挖掘”的园所环境创设策略,并成立了环境策划小组,对园所环境进行跟踪式的全方位分析、定位,因地制宜地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环境创设方案。努力做到合理布局、有效利用,更是在内部环境的营造上下苦功,努力体现小、精、巧、雅的特点,经过3年的努力实践和探索,现如今,小精灵独具特色的墙壁文化不仅被专家和同行所津津乐道,而且还逐渐成为了幼儿园的一大亮点和优势,初显了办园特色,同时也加速了校园文化建设。

1、设计尊重幼儿的园所环境。

走进幼儿园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动物乐园”的大画,使人能感受到“融身童化世界、乐道童化教育”的氛围,在往里走醒目的“宝宝涂鸦墙”鹤然在立,它寓意着以幼儿为本。走道观赏墙壁的设立更加栓释着以“幼儿的方式教育幼儿”为理念,而为幼儿创设着平等、和谐、宽松、利于对话的人文环境。

2.布置自然生态的细节环境。

在创设特色环境中,我们崇尚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步入走廊、楼梯、拐角和活动室内外,原生态的自然角、木梯、稻草等都在幼儿的巧手下,成为了打扮幼儿园优美环境的最佳材料,将山村田野中蕴藏的自然材料引入园内,体现了重实、重节和崇尚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精髓。

3.营造幼儿玩乐的区角环境。

我们将各班的美工角变成孩子们的艺术天地,在美工角里到处张贴和摆放着栩栩如生和色彩鲜明的幼儿作品,这些“基于自然”的创造,装点着班级环境,增添了温馨。在各班的美工角里,各具特色的成品、半成品材料和各类制作工具让人耳目一新,开放性的区角环境,给了幼儿发展的空间,使幼儿能充分展现自己的创造才能。

4、创设别具一格的美术工作室。

孩子是天生的创意大师!怎样唤起孩子天性的本质,让孩子在自由的空间里自然地融入创作呢?——美术工作室无疑是一个最佳的供孩子欣赏、表现、创作的场所。2008年的秋天,我们课题组的教师群策群力,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大家自编、自创、自制了大量的艺术品和墙壁文化,经过两个多星期的筹建大家终于创建出了一个充满创意、充满童真、充满艺术氛围的美术工作室。

策略二:拓展视野——生活与实践的融合。

·教师——拓展视野

1、静心学习从理论开始。

在确定课题为《幼儿园环境创设与美术课程有效整合》之后,我们对“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美术课程”、“整合”等名词的涵义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如:朱家雄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孔起英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瑞吉欧的《给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及环境创设相关理论等。这些理论的学习,帮助我们理清了思路,明晰了方向。

2、慧心学习从“课题研修”开始。

“课题日常化,日常课题化”,这是学习型课题组织理论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教师只有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亲身经历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获得专业成长。基于此,我们提倡每一名教师要根植于教学实践,树立“课题从教学实践中来,研究回到实践中去”的观念。将园本培训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做到课题研训为教学实践服务,课题研究在实践中进行。在近一段时间的实施中,我园已初步形成了研训一体化的课题研究模式,每一次的课题研训活动都按“征集问题,确立研究专题点—专题学习,集体备课—课堂实践,沙龙研讨—总结经验,理论提升”四个步骤进行,紧紧围绕主题开展了若干个小专题的研讨。

看!我们让课题研修真的“活”了起来,让教师们在课题研修中真的“动”了起来,在这种灵动的过程中通过质疑、反思、碰撞、辩析,使课题活动真正达到了“研讨”的目的,从而有效的推动了我园课题的研究。

3倾心学习从“骨干教师带头讲”开始。

在课题的研究活动中,我们立足本园资源,先后邀请市、区优秀教师担任主持人,并由这些骨干教师拟定研究内容为大家做研训。例如毕莹老师主讲的美术专题讲座《学做小青虫》、《有趣的简笔画》;熊慧老师主讲的《幼儿园美术折纸》,

这些深入浅出、贴近教师们工作实践的美术教学讲座,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富人情昧、极具人文关怀、极有情感魅力的交融平台,它的出现似乎为教师们打开了职业生涯的又一扇门……

4、潜心学习从“艺术实践行”开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任何一项课题研究,都是由一个一个的现在积累而成的。只有走出去,才能让教师开扩眼界,真正感悟到生活中的美,并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因此,我园积极为教师们创造条件、提供载体、搭建平台,开展了一系列的“艺术实践行”的活动,使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人人学习成为可能。如:0812月我们邀请教师们到“湖北省艺术馆”参观,那一副副不拘一格、充满稚嫩和童真的儿童美术作品,让教师们惊叹在眼中,感叹在心里:是啊!材料的神奇,画笔的绚丽,想象的飞跃,创造的无限,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创造美的心灵,美离我们还远吗?

·幼儿——拓展视野

感性认识是想象和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这对幼儿的思维想象和直接的影响。如果没有具体的材料让幼儿依赖,很难令幼儿想象,进而去创造。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的知识,是由经验得来的,所接触的环境愈广,所得的知识经验当然愈多。有了愈多的经验,才能有愈丰富的创造。因此,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才能使想象和创造有更大的空间。

1、亲亲大自然。

大自然是美术表现的丰富源泉,三年来我们通过各种途径为幼儿创造用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鼓励他们多听、多看、多触摸、多尝试,从而达到发展幼儿感官、丰富孩子生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丰富想象的目的。春天我们和幼儿一起走进植物园欣赏绚丽的鲜花嫩绿的小草,飞舞的蝴蝶、飘荡的柳条;夏天我们引导幼儿观察戏水的金鱼、亭亭玉立的荷花;秋天带幼儿观赏片片落叶,盛开的菊花,累累的果实;冬天带幼儿欣赏雪后的松柏,傲放的红梅……散步活动成了幼儿最乐于参加的活动,积累了有关季节的丰富经验,而使幼儿能画出各种各样内容丰富的作品。

2、小墙饰大功用。

另外,我们还利用环境的创设来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例如:更换季节的墙面布置,使墙面布置与季节特征紧密联系,让幼儿感受到墙饰的色彩美、形态美,又使幼儿获得的季节特征得到巩固。这样幼儿获得尤为重要深刻具体的感受,就有可能在绘画活动中较明显地反映出来。例如:金秋时节,我们把墙饰的内容与主题活动果娃娃闹秋结合起来,将果娃娃大变身作为命题画,由于幼儿之前对水果已有了丰富的知识经验,所以幼儿并不是十分单一地画出圆苹果或长香蕉,而是有的画出了长着头发或穿着花裙子的苹果妹;有的画出了香蕉船。又例如,让幼儿画以《美丽的鱼》为题目的画,我们首先提倡家长把孩子带到水族馆,让孩子们观察各种各样的鱼的外形特征,然后我们又通过科学活动让孩子了解鱼的生活习性,鼓励孩子大胆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鱼,最后,鼓励幼儿画出自己喜爱的鱼。这样的幼儿绘画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果用传统模式,幼儿就有可能只会画教师教的一种鱼的画法,作品就可能出现模式化的倾向,内容贫乏。因此感性认识是创造的基础和源泉,要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必须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瞧!这一切的一切不正说明了获得的经验越多,在脑中的印象越深刻、清晰,其创造性也越强。

策略三:挖掘材料——环境与课程的融合。

我市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孕育着丰厚的人文、自然资源。如何利用生态的眼光,将这些资源带进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之中,并使之成为幼儿美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素材呢?基于此,我们开始大力倡导: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以幼儿周围生活中的资源为主要材料,并强调与美术教学活动间的有效整合,使美术教育回归幼儿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从而为幼儿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其顺应幼儿成长的规律,保持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近三年来的实践我们将环境创设与美术活动中的材料分为了以下几个活动版块:

1)自然材料创意活动:主要是立足社会特有的自然资源引导幼儿开展的艺术创作活动。主要通过自然资源中的树叶、小草、松果、丝瓜筋等材料开展自然材料创意美术活动。

2)生活用品创意活动:主要是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开展的美术创意活动,让壶、碗、瓢、盆、报纸、塑料袋等成为生活中美的元素,经过教师和幼儿的巧手打扮日常生活用品也都成为了好看又实用的工艺品,创造着生活的美和美的生活。如在一节小班创意美术活动《宝贝厨房》中,教师将生活中不用的锅碗瓢盆搜集起来,请我们的孩子发挥自己的创意,大胆运用各种作画形式,将这些锅碗瓢盆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不仅成为了一件件艺术品,而且还成了孩子进行“宝贝厨房”自主游戏时操作的活动材料。

3)色彩游戏创意活动:我们在开展创意美术活动中,充分利用多种材料开展玩色活动,各种工具、技巧的综合运用,水粉、水墨、蜡笔等材料本身的肌理变化和自然渗化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能形成新的生动的艺术境,从而激发了幼儿的表现欲望,丰富了幼儿的表现手法,增强了幼儿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每一次尝试都会带来不同的画法和效果,每一次尝试都会带给学生新奇与喜悦。如色彩活动《蔬菜印画》活动中,我们的孩子通过不同的蔬菜形状印画,能大胆想象,通过孩子的几笔添画,有的变成了一辆花车,有的变成了娃娃,每一幅孩子的作品都是与众不同的。

4)走近大师创意活动:我们发现艺术大师的作品往往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对幼儿有着很大的艺术感染价值。因此我们通过欣赏和临摹大师作品的活动,让幼儿觉得艺术大师对他们来说并不遥远,他们可以欣赏大师的作品,与大师对话,而且自己也能进入了艺术家的工作状态,丰富艺术经验,加深了对艺术的喜好和热爱。幼儿的美术表现往往具有成人艺术家所追求的那种轻松而新鲜的心态,他们更能与艺术默契和相通。如中班一节美术活动《水墨画的游戏》中,我们的孩子和吴冠中爷爷的水墨画亲密接触,孩子在感受吴冠中爷爷水墨画的同时,在游戏中自己也尝试用点、线、面的形式创作自己的水墨画作品。结果我们发现孩子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一幅幅大师作品。

策略四:打造特色——研究与活动的融合。

活动是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根本途径,基于此,我们积极打造了多个独具特色的精品活动:

1、意义深长的美术节活动。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园美术特色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幼儿审美情感和艺术表达能力,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和谐发展,0811月我园举办了首届幼儿美术节。第二届“美术节”在200912月底隆重开幕,充满关爱的幼儿美术作品义卖活动共筹到善款6千余元,我们分别捐给了经视直播的“谈笑基金”和武汉晚报的“爱心传递基金”,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播下了一粒爱的种子,更使我园的“美术节”意义深长。第三届主题为“265个精灵,265个梦想”的美术节,在2010年的“六一”拉开帷幕,我园首次借用一初慧泉中学的大型会议室来举行,通过“美术节口号征集”、 “亲子手工秀”、“班级创意作品展”和“文艺汇演”缤纷多彩的艺术活动,不仅打开了幼儿心灵深处的另一扇窗,更让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特色活动一定会让小精灵的孩子们快乐起飞。

2、流连忘返的串串乐活动。

毕加索说过:“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其实儿童的世界就是创意的世界。我们用孩子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开创了每月一次的美术“串串乐”活动,采取打破班级界限的活动方式,来搭建幼儿、教师进行创意活动的舞台,在交流、研讨、展示中使幼儿园的美术创意活动推向了高潮。

3、有的放失的户外写生活动。

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幼儿的外出进行写生活动,这一亲临大自然的美术活动不仅带给了幼儿无穷的乐趣,更让幼儿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如金秋时节,我园组织幼儿到武汉市植物园去写生,孩子们背着画板围绕在繁茂的菊花丛中,三个一群、五个一堆地开始了写生。瞧!他们的神情是多么的专注,他们手中的画笔充满了灵气,那一根根跳动的曲线画出的菊花是多么的栩栩如生!丰富多采的户外写生活动,不仅留下了孩子们不断探索的脚步,专心作画的身影,还拓宽了孩子们的知识面,促进了其身心健康。

4、班班创特色的实验班活动。

我们明确:幼儿园美术活动是幼儿感知环境、表达自己、想象创设环境的方式和手段。因此在实验班美术活动的实施中我们摸索出了以下原则:

·美术活动生活化:尊重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将美术活动渗透在幼儿日常的生活之中。我们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自然资源:刷子、棉花、树枝、纸团、吸管等等,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我们引导孩子去关注、去体验。生活中的艺术体验过程是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唤起孩子们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的过程。孩子们在潜移默化发展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身边的各种各样的美。

·创作过程自然化:尊重儿童自然创作的过程,调动儿童潜在的艺术本能,自然的创作过程中,孩子们兴致勃勃,有站的有坐的,有边画边说的,把纸揉成一团再画的,甚至有用手蘸了颜料直接用手指、手掌在纸上作画的……乍一看,活动室里乱哄哄的一片,但仔细一瞧,他们个个都十分投入。我们不仅关注孩子创意的发挥,还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自然地学会一些美术技能技巧。如在创意美术活动中经常采用地图示法,通过孩子的观察以及探索发现其中的奥秘,教师仅仅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一些提示。在孩子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时的介入与指导,否则会影响孩子创作的过程。在这种自然开放的创作过程中,他们倾注了情感,感到了愉悦,最后出现的作品也因此而多种多样。

·评价作品个性化:一幅幅、一件件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我园美术活动的内容,他们的作品无论是拙、是巧、是稚、是朴,都体现了孩子们天真无邪的创作个性。虽然他们的作品还不是很成熟,但是能够体现幼儿看世界时的独特的眼光和感觉。幼儿作品中最闪光的往往就是其中的灵性和童心,没有真切深厚的情感,就不会有好的作品。在解读幼儿作品时,我们教师通过观察、对话,了解孩子的活动意图及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感受,理解和发现孩子独特的创意、个性化的表现手法和表达形式。特别是当孩子的作品“离谱”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已经能学会站在孩子的视角努力理解其意图,当孩子本身也不能清楚表达自己意图的时候,教师也能善意地给予诠释。

(三)通过扎实有效地课题研究,促进了幼儿、教师的转变。

1、幼儿的转变:

·激发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提高了幼儿在环境创设中的参与度

·丰富了幼儿的审美体验,促进了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幼儿在大胆的表现、创作的过程中——敢想、敢说、敢画、敢做,是个性得以张扬。

·幼儿在美术活动与环境创设中的互动,萌发了其对周围美好事物的积极情感。

2、教师的转变

·催生了情感教育的理念,换了一种观念当老师,换了一种眼光看孩子,换了一种方式做研究。

·对美术的欣赏、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了。

·关注、解读幼儿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师幼关系更加和谐。

·科研能力和科研意识得到了提高,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

《幼儿园环境创设与美术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触动了教师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让教师切身体会到自身从观念到行为转变后的滋味,来自这里的反思是自省的不是外加的、强迫的,而是深刻的、令教师兴奋不已的。我们深切的感到环境对幼儿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影响力虽然是隐性的,但它却像海绵吸水那样融入幼儿成长的生命中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应用。

(一)幼儿园特色进一步得到彰显。

1、自079月课题立项以来,经过四年的努力实践和探索,每个班的背景墙、主题墙、楼道墙都努力做到合理布局、有效利用,努力体现小、精、巧、雅的特点。让师生与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空间“对话”,使班级美术教学与环境创设有效整合,处处折射出老师和孩子对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现如今,小精灵独具特色的墙壁文化不仅被专家和同行所津津乐道,而且还逐渐成为了幼儿园的一大亮点和优势,初显了办园特色,同时也加速了校园文化建设。我园多次接待各姐妹园观摩,进一步发挥了幼儿园在区内的示范辐射作用。

2、典型优秀的美术活动在全省、市、区展示。

·200811月,我园课题组的小、中、大三个实验班在全区进行了美术活动交流,三个活动,三种视角,多元材料,多层表达,多重整合,让现场的教师们耳目一新。

·2010621江汉区幼儿园“莹莹美术工作室”落成典礼在我园拉开序幕,这是我区第一个以幼儿园教师名字命名的美术活动基地,也标志着我园美术课程在全区的示范、引领和辐射。

·20103月,大班实验班曹宁桢老师执教的美工活动《报纸鱼》得到了来自省教研室专家的一致好评,此活动将环境中的大型背景“蓝色海洋”融入与美工活动之中,巧妙的设计,有效地整合,不仅让我们为孩子们的大胆探究而喝彩,更为那异彩纷呈的作品而感叹!

·20101126在我园课题组教师毕莹在江汉区教育局召开了《成长蜕变——如何科学制定幼儿园美术教学目标》的讲座。

·201012月,中班实验班程彬老师执教的美术活动《菊花开了》在全市进行展示,活动中浓郁的民族氛围让孩子们乐在其中,此活动受到了在场专家和观摩教师们的一致好评。

·20115月,毕莹老师执教的大班美工活动《创意面具》在全区示范展示,不拘一格的创作手法,让各种纸条在孩子的手中如获至宝,当孩子们戴上自己创作的面具时,立即引来了在场观摩教师的阵阵掌声。

·20115月底,毕莹老师执教的中班美工活动《舞动的芭蕾裙》,参加了武汉市幼儿园艺术活动比赛,经典的乐曲、优雅的芭蕾舞、精美的操作材料、美丽的小舞台成为整节活动中的多个艺术元素,孩子们在活动中不仅用眼睛看到了美,用耳朵听到了美,更用他们的小手创造了美。

·20116月,许明慧教师执教的中班美术活动《帮帮小鱼》,参加了武汉市幼儿园电教活动比赛,此次活动将生动、有趣的故事以动画片的形式展开,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创作欲望,丰富了孩子们的审美经验,让美术活动不经意间与环境有效整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形成了丰富的图文资料

1、《多彩的墙面环境创设画册》

2、《教师美术案例集》

(三)各级各类研究成果

1、课题组成员撰写的美术案例汇编在湖北省心智美育课题组编辑发行的《心智美育》一书中。

2200911月接受了武汉市课程改革基地幼儿园的检查工作。

3、三个实验班获区《环境与课程研究》一等奖。

4、论文《以美育人,育美的人》获全国二等奖,湖北省一等奖。(丁淑娴)

5、论文《打开孩子心灵深入的另一扇窗 ——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实施策

略的研究》获全国二等奖,武汉市二等奖。(毕莹)

6、论文《对小班色彩能力的培养》获全国三等奖,湖北省二等奖。(曹宁桢)

7、论文《解读童心,走进七彩天地》获全国三等奖,湖北省二等奖。(毕莹)

5、美术教育叙事《报纸变变变》获全省一等奖。(曹宁桢)

6、论文《小中班幼儿游戏化美术教学的研究报告》——获全国优秀奖。(毕莹)

7、论文《以玩激趣,走进七色天地》获湖北省一等奖。(胡俊、毕莹)

8、美术活动《青花瓷瓶》荣获湖北省黄鹤艺术节优质课录象评选一等奖。(毕莹)

9、美术活动方案《舞者》获武汉市二等奖。(毕莹)

通过团队努力,我们课题研究更加具有时代性、应用性、多元性的特点,注重研究过程的资料积累,典型案例的设计与组织,同时也注重研究成果的扩展与应用,积极地吸引教师和幼儿的参与,形成了一定凝聚力、向心力,提升了研究的价值空间,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幼儿园园本课程。

八、探讨与思考的问题

四年多来,我们在课题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是,研究是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地寻找问题,思考对策,才会有前进的动力,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研究过程中,教师积极性高,但是对过程的研究反思还不够细化,对活动过程中不同类别幼儿的需求和促进原有基础上更好的发展还关注得不够。为此,今后要继续重视教师的的专业化发展,创设多种渠道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从而使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能够逐步体验、感悟、接受、理解、摸索,并建构园本课程,切实提高专业化水平。

2.课题研究过程的指导还需进一步加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如何加强教师能扎实地开展研究以及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地解决是我们今后课题研究中需要加强的。

九、参考文献

1、高虹 《幼儿园环境创设在课程中的价值》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037

2、朱家雄 《瑞吉欧教育经验备受关注的缘由》 浙江教育报刊社出版《幼儿教育》2001年第6期。

3、陈建华 《浅谈幼儿园的课程改革》 各类教育网 20031

4、张屹 祝智庭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网 2003年。

5、邹晓燕 林炎琴 王文芳 《维果茨基对西方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影响述评》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网 2003

6、连伟 《论大学校园环境美化与建设的文化素质教育价值 山东大学网精品源自大家网 2006年。

7、楼必生,屠美如著:《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顾明远:《教育大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