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课题:福建省“审美与快乐”幼儿音乐教育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福建省“审美与快乐”幼儿音乐教育课题第一阶段研究和实践是为了积极推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在福建省幼儿音乐教育领域的贯彻与实施、迎接2004年在福州召开的第四届全国幼儿音乐教育研讨会而开展的。本课题研究直接在中国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南京师范大学博导许卓娅教授的指导下,由福建省幼儿教师培训中心牵头和组织,并在福州幼师校领导的大力扶持和直接领导下进行。
福建省“审美与快乐”幼儿音乐教育采用行动研究法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组分为课题指导核心小组和幼儿园课题实践小组两部分。各部分成员及分工如下:
课题指导核心小组由幼儿音乐教学法学科教师和音乐教师共同组成,成员间密切配合,分工合作:程英老师,课题组组长,负责确立整个课题的课程思想,构建课程实施的整体框架,参与并指导幼儿园的课题研究和实践活动:黄向红老师,负责整个课题组的联系与协调工作,以及音乐方面的专业指导,共同参与、指导幼儿园的课题实践研究活动;陈志强老师,负责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以及音乐方面的专业指导,共同参与、指导幼儿园的课题实践研究活动。
幼儿园课题实践小组是根据自愿的原则,全省各地28个县市79个幼儿园363位幼儿教师报名参加“审美与快乐”幼儿音乐教育课题研究,在幼师课题指导核心小组的指导下开展实践研究。
一、“审美与快乐”幼儿音乐教育第一阶段课题研究进程
“审美与快乐”幼儿音乐教育第一阶段课题研究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02年11月—2003年2月);该阶段的主要工作过程有:
(1)对福州市,福建省幼儿音乐教育的实践进行调研,根据《纲要》精神,广泛学习相关理论,构建幼儿音乐教育改革课题的方向与框架。
(2)确定福州市课题基地园,向全省征收课题研究成员,举办开题研讨会,以讲座等方式,对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思想的指导。
2、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03年3月--2003年11月):该阶段的主要工作过程有:
(1)各课题组寻找子课题,并开展具体的研究与实施,指导小组下点具体指导,并不定期组织区域性的课题研讨与观摩。
(2)福建省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观摩、交流、研讨与总结。
3、课题研究深化与验证阶段(2003年12月—2004年7月):在中期研讨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与教训,将研究进一步深化,将成果进行推广,并在不同的园所进行验证,对评价指标进行验证与审订。
4、课题研究总结阶段(2004年11月):召开全国幼儿音乐教育研讨会,展示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
各地课题组在“审美与快乐”的思想框架下,根据本地、本园的实际情况,多层次、多角度开展音乐教育研究与实践。
二、“审美与快乐”幼儿音乐教育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内容
1、幼儿园音乐教育模式的探讨。围绕我们提出的多种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在福州8所基地园开始了深入的实验与探讨,以期形成一种系统化与多样化相统一的幼儿音乐教学模式体系,为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不同水平的幼儿及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提供多元的选择平台。
2、幼儿音乐教育策略的研究。具体研究个性化、游戏化、生活化等幼儿音乐教育的实施策略。
3、福建本土化幼儿音乐教育的研究。根据各地的音乐特色,研究如何将幼儿周围熟悉的民族、民俗音乐引入幼儿音乐教育领域,并进行福建乡土儿童音乐教材的开发。
4、某一具体的教学研究。研究歌唱、律动、舞蹈、欣赏、打击乐器演奏等某一具体音乐内容的教学改革。
5、音乐常规的建立以及日常活动中的音乐的“浸润”等等。
三、“审美与快乐”幼儿音乐教育课题研究的核心理念
(一)教育信念:
幼儿音乐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专门音乐人才,也不在于教幼儿一些简单的唱唱跳跳,而是为了让幼儿在音乐中受到美的熏陶,在音乐活动中满足幼儿活动与交往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要,美化和丰富幼儿的心灵,让音乐真正走进幼儿的生活,让幼儿的生活充满音乐,使音乐成为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和终身需要,最终达到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快乐地成长。
幼儿音乐教育是用音乐打动和熏陶幼儿的心灵,引导幼儿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在音乐活动中焕发幼儿生命和智慧的活力,最终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健康快乐地成长。幼儿音乐教育是一种关注儿童生命和谐发展的教育。
(二)教育关键词:“审美”与“快乐”
幼儿音乐教育应该是“审美”的,应用美的音乐感召幼儿,引导幼儿感受和体验生活环境的音响和音乐中蕴含的美,进入音乐美妙的境界,插上想像的翅膀,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式表现自己的体验与感受,从中熏陶自己心灵世界的美。同时,幼儿音乐教育还应是“快乐”的,应让幼儿与音乐一同游戏,在快乐游戏中主动探索音乐、大胆创造音乐,满足幼儿活动和交往的需要,获得应有的自我愉悦与审美享受。
(三)教育目标:
实施“审美与快乐”幼儿音乐教育将力求达到的教育目标是:
(1)用美好的音乐感召幼儿,引导幼儿感受和体验生活环境和音乐中蕴含的美,熏陶自己心灵世界的美,插上想象的翅膀,进入音乐美妙的境界。
(2)让幼儿与音乐一起玩,在快乐的游戏中自主探索音乐的奥秘,学习并大胆尝试用个人喜爱的方式来抒发和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在幼儿喜爱的音乐活动中激发幼儿智慧与灵感,满足幼儿活动与交往的需要,健全幼儿的人格,提升幼儿的生活质量。
在“审美与快乐”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幼儿与音乐交流着对世界的理解与感悟。而这种的交流与感悟应是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在幼儿快乐的参与中以及快乐的游戏活动中获得应有的审美享受与发展,不仅为幼儿提供高级的审美享受,还能丰富幼儿的情感,初步培养幼儿的艺术能力,提升幼儿的生命质量,帮助幼儿不断走向自我完善。
“审美与快乐”幼儿音乐教育强调以美好的音乐为载体、以快乐的游戏为手段,提倡各教育内容的有机整合,重视幼儿对音乐的自主探索和独特的心灵感受,鼓励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音乐表现。
(四)教育原则:
“审美与快乐”幼儿音乐教育的基本教育原则是“以美感人、以乐施教、以情动人”。
“以美感人”指的是幼儿音乐教育应该是“审美”的,应用美的音乐感召幼儿,引导幼儿感受和体验生活环境的音响和音乐中蕴含的美,进入音乐美妙的境界,插上想像的翅膀,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式表现自己的体验与感受,从中熏陶自己心灵世界的美。美主要包括音乐美、动作美、环境美、氛围美等。
“以乐施教”指的是幼儿音乐教育还应是“快乐”的,应让幼儿与音乐一同游戏,在快乐游戏中主动探索音乐、大胆创造音乐,满足幼儿活动和交往的需要,获得应有的自我愉悦与审美享受。单调的音乐技能训练、过于理性的音乐学习尤其是不足取的。快乐除了游戏的快乐外,还包括整个活动张弛有度、孩子不疲劳、不紧张以及活动中不断得到成功体验。
“以情动人”指的是用音乐的感情去感染孩子,让孩子能受到音乐的感染与陶冶。音乐是情感的艺术,离开了情感的体验与抒发、感知与表现,就不再是音乐了。
四、“审美与快乐”幼儿音乐教育课题指导组的指导形式与活动轨迹
(一)课题研究指导形式
1、专题讲座。课题组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幼儿园一线教师开展幼儿音乐教育讲座、课题研究讲座及音乐技能技法等各种讲座。如在福州开展“审美与快乐”音乐教育沙龙活动,在泉州、厦门开展教育讲座等,对课题组教师进行教育理论、教育技能及音乐技能技法的指导,受到教师们的普遍欢迎。
2、下园听课、指导及现场研讨交流活动。在两年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指导组教师下园开展课题实践指导近百次,在现场实践研究与指导中与一线教师直接对话与交流,切实提高课题组教师们的音乐教学设计、组织能力与研究水平。
3、集中观摩研讨。课题组开展了以地区为单位的集中观摩研讨近10次,为课题组教师提供了集体性的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促进集体思维的共振,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进行。
(二)课题指导组的活动轨迹
在两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指导小组本着学习和服务的宗旨与态度,与幼儿园课题实践小组进行了广泛与深入的合作研究,“审美与快乐”幼儿音乐教育课题指导组教师的脚步几乎走遍了八闽大地,期间除了近百次直接下课题园进行现场交流与互动外,还先后组织多次的大型课题研讨和交流活动,详情见下表:
福建省“审美与快乐”课题指导活动大事记一览表
活动时间 |
活动地点 |
活动内容 |
2002年12月29—31日 |
福州幼师阶梯教室 |
课题开题研讨会 |
2003年4月14—15日 |
泉州市机关幼儿园 |
泉州片区课题观摩与交流 |
2003年4月16日 |
漳州市机关幼儿园 |
漳州片区课题观摩与交流 |
2003年4月17—18日 |
厦门市东浦幼儿园 |
厦门片区课题观摩与交流 |
2003年11月4日 |
宁德机关园及宁德儿童学园 |
宁德片区课题观摩与交流 |
2003年11月15日 |
南平市实验幼儿园 |
南平片区课题观摩与交流 |
2003年11月27日—12月1日 |
福州幼师观摩厅 |
福建省中期研讨会 |
2004年3月—6月 |
福州幼师阶梯教室、演播厅等 |
福州市幼儿音乐教育沙龙系列活动 |
2004年5月18—19日 |
泉州市机关幼儿园 |
泉州片区课题观摩与交流 |
2004年5月20—21日 |
厦门华侨幼儿园 |
厦门片区课题观摩与交流 |
2004年6月8日 |
福州幼师观摩厅 |
福州片区课题观摩与交流 |
2004年11月15—19日 |
福州幼师大礼堂 |
第四届全国幼儿音乐教育研讨会 |
五、本阶段课题研究成果
福建省“审美与快乐”幼儿音乐教育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由于整个指导思想能切实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符合教改的基本思想,得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与教育科研部门领导的认可与赞赏,也得到课题组总指导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许卓娅教授的大力赞许与肯定。课题指导组的教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及科学有效的指导方式对课题实践组教师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受到课题组广大教师的普遍称赞。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题研究也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在:
1、有效促进课题组教师的专业成长。开展“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课题研究之后,课题组教师们学习、研究的热情高涨,科研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教师们的音乐教育理论水平显著提高,教育观念和行为有了较大程度的进步。
2、音乐课题班的幼儿对音乐的情感态度与音乐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孩子们在音乐活动中情绪快乐,态度积极主动,表现大胆。由于实施游戏化、个性化等的教育,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尤其是男性幼儿,因为在选材、组织中注意幼儿性别、个性、能力等的差异,注重为各种儿童提供多元的选择空间,他们对音乐的排斥感明显降低,开始喜爱并主动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了。音乐课题班的幼儿平时经常自发开展各种音乐活动,无论在幼儿自发的音乐活动还是在教师组织的音乐活动中,幼儿始终兴致勃勃,注意力比较集中,孩子们积极争取各种机会,大胆踊跃地上台表演。音乐课题班的幼儿开始对音乐变得敏感,他们能较敏锐地感受到音乐的一些细微变化,对音乐的想像比较大胆丰富,不拘一格。
六、反思与推进
回顾两年来课题研究的历程,我们衷心感谢课题组的总指导许卓娅教授,是她的大力支持与启发,福建省“审美与快乐”幼儿音乐教育课题研究才有了今天的进步与成绩;同时我们向课题组所有教师们表示深深的敬意,由于你们的辛勤劳动和对幼儿音乐教育事业的热爱才使课题研究扎实深入地开展下去。
(一)课题顺利开展的经验分享:
1、以调查研究为先行基础的选题思路是课题研究顺利开展的前提。本次课题研究强调“忌草率地择定课题”,认为只有“经过调查研究的过程,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基础,经过初步论证,才确定为课题。”因此,在开题前,指导组教师就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现状及幼儿园教师普遍关心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问卷与访谈),由此确立的“审美与快乐”音乐课题及研究内容才能受到一线教师的普遍欢迎。
2、与一线教师“民主合作式”的关系是课题研究顺利开展的基础。在整个课题研究中,我们与一线教师采取合作式的行动研究,指导组教师与一线教师始终保持主题式的对话关系,教师、专家、管理者、行政部门之间形成研究共同体,保持相互“协作”与“支持”,这种合作使整个研究制度具有“民主”的意义,“研究共同体”的关系更显和谐与默契。
3、科学有效的研究过程是课题研究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本次课题研究采取螺旋循环式的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再计划、再行动、再观察、再反思……在整个螺旋循环的研究过程中,计划总是从“问题”开始,由问题再提出改进的“方法”,由介入“方法”而引出“观察”,再以观察为背景而“写作”,使得整个课题研究切合幼儿园的教育实际,更具科学性与实效性。
4、现场观摩与研讨是受一线教师普遍欢迎的且行之有效的课题研究方式。定期召开观摩与研讨(个别园所或以地区分片为单位),是合作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课题组教师的“合作伙伴”,我们的主要工作是:观摩教师在研究中的具体活动,聆听教师们叙述她们在教育实践中的作为,对教育的理解、遇到的问题以及试图尝试的方案,与她们一道分析问题、讨论方案;既充分尊重她们的智慧与经验,又力图站在她们的位置上用更高的视角看待问题,发挥集体的智慧,开拓她们的视野,提高她们的成就感。
(二)有持于改进的方面:
在课题研究开展至今,我们发现福建省幼儿园音乐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下一阶段课题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与改进。
1、在幼儿情感、态度、创造性、社会性等的发展与音乐知识技能学习的关系的处理上难以把握合理的度。
2、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与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之间的关系处理得不够理想。
3、音乐教育的独立性与各领域整合性之间的关系难以把握。
4、教师的观察、引导、提升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不少教师不善于观察孩子,不能较好把握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常常失去很多宝贵的教育机会;教师在引导儿童的启发性仍欠缺;对幼儿的创造性表达缺乏应有的提升等等。
5、教师的教育基本功有待提升。教师语言运用的技巧,对教材的深入领悟与教育功能的挖掘、辅助材料的合理利用、对乐器音色和谐的把握以及指挥技巧等方面能力仍待提升。
一门课程的建构需要长期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幼儿音乐教育的改革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福建省“审美与快乐”幼儿音乐教育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初步探索虽已初具成效,但其发展和完善还需要一个更为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过程,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开展第二阶段的深入研究。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教师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以共同推进福建省幼儿音乐教育的改革进程,促进幼儿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注:第二阶段课题研究指南及开题报告格式详见幼儿教育第一站(www.fzys.net)的通知。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