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组织与领导的研究报告
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组织与领导的研究报告
后宅中心幼儿园课题组 周永英(执笔)
一、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的音乐教育活动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很多教师教育观念、方法滞后,妨碍着幼儿音乐素质及非音乐素质能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相信幼儿,教师包揽一切,实行满堂灌的方式,今天教一个歌曲,明天教一个舞蹈,不考虑幼儿怎么学;②只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只强调单纯性的模仿,学一首歌曲要求这里轻一点,那里要快速一点,为什么要轻、快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③不能根据幼儿的感知规律开展音乐活动,较生硬地教唱而唱、跳而跳,不能从感受入手进行逐层递进进行学习;④在教学方法上看,只为教而教,没有整体意识,不会激发情感,不能根据幼儿感受规律开展音乐活动,有些老师不会用语言表情进行激发,只是机械地让幼儿学习;⑤不重视音乐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只教唱、跳的教材,当他们把学过的歌曲忘了,就什么也不会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严重地阻碍了幼儿的发展,也不能为今后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音乐素质和能力是一个人参与音乐活动,并在音乐艺术上能否得到发展的基本条件,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舞蹈家,更不是简单的技能技巧训练,幼儿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幼儿身上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要根据幼儿天性组织活动,为此我园拟通过《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组织与领导》的研究,旨在促进教师音乐活动的能力,对音乐本身的内涵,组织音乐活动的要素进行研究,在音乐活动中运用“游戏法”组织活动,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掌握音乐,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及非音乐素质的能力。
二、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一)研究时间:2000.9——2002.6
(二)研究对象:后宅中心幼儿园的全体幼儿和教师
(三)研究内容:把全体教师组织的音乐活动作为研究内容,研究促进幼
(1)儿音乐素质和能力及非音乐素质能力的活动方案,教育方法。
(四)研究方法:教育实践,行动研究法
(五)主要研究手段
1、理论领先:在研究之前和过程中组织全体教师系统学
2、科研和教研相结合,每学期举行定期公开观摩活动及评析活动,举行“学科好课评比”及“人人上一节研究课”等形式督促公开活动的开展,教研组内采用集体讨论、备课、设计教案等方式完善每个教育,游戏活动。
3、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撰写论文
(六)两年内在全园总课题下各年龄班进行了六个子课题的研究
①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组织与领导(2000.9---2001.6)
②中班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开始部分的设计研究(2000.9---2001.6)
③小班幼儿打击乐活动的组织与领导(2000.9---2001.6)
④对打击乐整体教学法的研究(2001.9---2001.6)
⑤探索在音乐活动中幼儿指挥能力与节奏感的关系及培养(2001.9—2002.6)
⑥幼儿音乐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2001.9---2002.6)
三、研究结果: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本幼儿园的音乐素质进行了抽样测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对大班幼儿进行打击乐整体教学法幼儿节奏能力的前后比较研究。
2、中班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节奏感水平的前后比较。
3、中班幼儿指挥能力的前后比较。
4、小班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创造力的前后比较。
表1:对大(1)班幼儿进行打击乐整体教学法幼儿节奏能力的前后比较
|
N |
X |
S |
CV |
T检验 |
前测 |
40 |
5.125 |
1.04 |
20.34 |
15.66 |
后测 |
40 |
9.73 |
1.54 |
15.79 |
表格1结果可见,大班幼儿在前测的X值为5.125,后测的X值为9.73,
(2) 经过T检验P<0.01。说明:通过对打击乐整体教学法研究大班幼儿的节奏水平有显著差异,大班幼儿的打击乐水平有明显提高。
表2:中(1)班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节奏感水平的前后比较:
|
N |
X |
S |
CV |
T检验 |
前测 |
32 |
4.91 |
0.96 |
19.62 |
14.7 |
后测 |
33 |
10.52 |
1.94 |
18.43 |
由表2结果可见:中班幼儿指挥能力前测的X值为4.91,后测的X值为10.52,经过T检验P<0.01。说明:中班幼儿的节奏感水平前后有显著性差异,中班幼儿的节奏感水平有明显提高。
表3:中班幼儿指挥能力的前后比较:
|
N |
X |
S |
CV |
T检验 |
前测 |
32 |
3.09 |
0.47 |
15.05 |
12.08 |
后测 |
33 |
5.70 |
1.13 |
19.86 |
由表3结果可见:中班幼儿指挥能力前测的X值为3.09,后测的X值为5.70,经过T检验P<0.01,说明:中班幼儿指挥能力前后有显著差异,中班幼儿的指挥能力有明显提高。
表4:对小(1)班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创造力的研究效果前后比较:
|
N |
X |
S |
CV |
T检验 |
前测 |
26 |
5.5 |
1.48 |
26.85 |
11.66 |
后测 |
26 |
12.38 |
2.62 |
21.19 |
由表4结果可见:小班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创造力前测的X值为5.5,后测的X值为12.38,经过T检验P<0.01。说明:小班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创造力前后有显著差异,小班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创造力有明显提高。
四、分析与讨论: 我们通过两年的实践研究,发现在音乐教育活动中,用游戏化的方法进行音乐教育,最终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㈠根据幼儿的学法,来考虑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方法,一切从感受入手,通过游戏的方法进行感受式启发,即兴创作式,尽量做到情节化,通过做游戏进行简短的
(3)发声练习,用故事、节奏乐、声势练习等进行教学,在活动中边听音乐边做动作边唱,配合节奏随时进行伴奏或即兴伴奏。打击乐《拨根芦柴花》中,老师通过玩“看动作拍节奏”,老师做擦玻璃动作,幼儿拍出相应节奏,老师做切菜动作,幼儿用响午板打出节奏,老师按节奏跳舞,幼儿分组进行伴奏,最后用在不同方位拍皮球的方式,让全班幼儿进行分声部合奏,这一系列的游戏帮助幼儿学习节奏,即兴伴奏,幼儿在这些活动中,始终处于欢乐之中,举趣高涨。
㈡根据幼儿感知规律开展音乐创造活动
幼儿感知规律是从感知到理解,从模仿到创造,在活动开始时,要让幼儿反复地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情绪,让幼儿边做游戏边感受,边感受边做动作,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接下来再让幼儿进行即兴创作。我们认为所谓幼儿创作不是象大人那样进行全新的创造,而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仿编,以创造性的模仿为主。例如:学习歌曲《大公鸡》,一开始教师以公鸡身份介入活动,跟着《大公鸡》音乐进行表演,让幼儿一方面感受音乐旋律,另一方面感受大公鸡的特点,然后让幼儿跟着音乐学习公鸡走路,进行表演游戏,接下来学习歌曲,在理解学习歌曲的基础上提问大公鸡还有什么本领,在幼儿说出后进行很自然地仿编歌曲,这些就是孩子们的创造力,在原形上稍微有些不同,从而养成幼儿创造的习惯,培养创造的技巧。
㈢教师要善于调控音乐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结构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组织指导很重要。教师要能有效地调动幼儿始终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只的幼儿积极参与,才能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幼儿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得到交流,才能获得音乐情绪体验,才能感受和表现,活动开始时用复习旧的韵律活动和素质训练(听觉方面、节奏方面)的小游戏,适度地把幼儿的兴奋点唤醒,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兴趣。中间部分主要安排重点、难点,教材搭配要合理,逐次出现刺激物,层层递进,结束部分,则要通过复习游戏、舞蹈,让幼儿始终处于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使幼儿对音乐有种意犹未尽的感受,效果最好。
㈣幼儿音乐教育的组织要领
(4)
⑴瑞士的达尔克罗斯认为:以音乐刺激听觉产生印象,再以身体为乐器,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音乐的情绪、节奏、速度、力度。音乐活动要激发肢体,要让幼儿动起来,让肢体和思维相应地活跃起来。打击乐《拔根芦柴花》中就充分体现这一点,
⑵音乐活动要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性,并产生审美的体验和审美的情感。要根据幼儿好玩的特点,活动注意有情趣性。例如音乐游戏《传铃鼓》,幼儿边念锣鼓经镪镪七镪七台镪,边走台步。最后进行简单的京剧亮相造型,在一连串的走步、亮相造型中,幼儿玩得非常起劲。
⑶我国伟大的教育
五、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我们运用“音乐教育游戏化”的方式确实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对幼儿音乐素质能力提高大有帮助。但是,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较强,幼儿的主体地位还不能充分体现,怎样在音乐活动中在促进幼儿音乐素质的同时促进他们的非音乐素质(合作性、创造性等)是以后我们音乐活动中值得研究的课题。
另外,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也给音乐的组织带来不同效果,有些老师能力强,组织效果好,有些老师能力差,组织的效果不理想,所以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是幼儿园一项始终非常重要的工作。
六、参考文献
陈淑琴:《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音乐课题——《畅想五彩梦》开题报告
- 下一篇:幼儿音乐潜能开发的实践研究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