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结项报告:音乐在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音乐在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课题结项报告
一、总结
2000年3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批准立项了研究中心申报的科研课题“音乐在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这一课题由研究中心与北京海淀培智中心学校协作进行,于2002年7月完成,比预定的时间拖后了一个学期。成果包括:主体科研报告、手记、个案,治疗所用歌谣、歌曲近20万字。附属材料,编译的国外材料打印稿:《奥尔夫音乐治疗中的关键思想》、《儿童孤独症的音乐治疗》、《音乐游戏与音乐学习》共约30万字。
课题进行的过程:参加课题协作组的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专业的教师和硕士生与海淀培智学校教师共10余人,分作两个组,即测量评估组和实施音乐治疗训练组。课题的实施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
2000年3月至7月是课题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课题的组织和课题组成员的培训工作。课题组成员中,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专业的硕士生大部分是没有音乐治疗经验的一年级的研究生(包括报考后还未入学的中国音乐学院的音乐学系的学生及远程硕士课程班的学员),海淀培智学校以担任音乐和舞蹈课的教师为主,他们从未接触过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或音乐治疗等学科。因此培训课题组成员成为首要的问题。培训前购买了介绍奥尔夫、达尔克罗兹和柯达伊的书籍:《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综合介绍三种体系)、《元素性音乐教育》(介绍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体系)、《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等。在音乐学院教授作了音乐治疗的讲座之后,又专门请中国奥尔夫学会的副会长李燕怡讲授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观念,带领大家用奥尔夫乐器实际操作。并且课题组主要成员都直接参加了一期中国奥尔夫学会举办的学习班。针对大部分音乐学院学生没有参加过科学实验,还专门请来了北京大学心理系专家韩昭讲授“科研设计”和“心理实验的测量统计和评估”,使课题组成员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严谨和规范。
第二阶段 音乐治疗训练的实施
这一段是课题实施的主体,时间从2000年10月-2001年12月,共跨三个学期,每个学期实施音乐治疗三个月。治疗期间每天进行一个学时(35-40分钟基本安排在下午第二节课后)每周不少于4次治疗时间。
实施的主体又可分为两个阶段。2000年10月-2001年3月(以
“预初实验阶段”历时一个学期的音乐治疗是探索式的,基本采用选择适合本课题的奥尔夫等教材中的课例,或在原课例的基础上加以改动用于训练课。音乐学院的学生大部分没有给中小学生上过课,面对实验班的孩子,他们大都是智力落后的儿童(IQ在33-68),其中也有情绪障碍,语言障碍(缄默症)的孩子,还有一名是孤独症的患儿。没有特殊教育经验的人在课堂上就无法控制学生的情绪。所以在这学期的课题组会上经常由海淀培智学校的老师介绍特殊教育的经验,并且互相观摩音乐治疗课。经过这样的学习加上运用奥尔夫等教学法中生动的课例以后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使治疗师们都受到了鼓舞增加了信心。
在完成第一个学期的音乐治疗的基础上,于第二个学期开始不久的
2001年4月(中期汇报以后)-2001年12月为第二阶段“预初实验阶段”之后的深入实施阶段。在这阶段开始,海淀培智学校担任实验班的班主任老师也参加到课题组中来了。当时正值整个特殊教育的“转向”,将特殊教育定位在提高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上,为了孩子将来能自立于社会。海淀培智学校的教学也作了较大的改变。根据这一形势,课题组的音乐治疗明确地提出与主流教学密切配合,在这一阶段音乐治疗主要作了几方面的调整。
1、配合主流教学《个别教育训练计划》的内容编演一些适合儿童的音乐表演唱和短小的音乐剧。
当时2001年春季的三年级正在进行《个别教育训练计划》中的第一项―“沟通”包括:“乘公共汽车”,“购物”,“打电话”,“自我介绍”;第二项―“语文”主要是“标点符号的认识”等内容。在音乐治疗课上,课题组编演了配合“乘公共汽车”的小音乐剧《小熊乘车》;配合“购物”的音乐剧《买月饼》;按照“打电话”内容编排的音乐游戏《小兔子打电话》和帮助记住标点符号的表演唱《标点符号歌》。这些生动有趣的小音乐剧和表演唱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将原本不易懂得或难于记忆的知识概念变得容易接受和便与记忆了。
2、有意识地运用《音乐治疗师手册》上的行为治疗原则。
这一阶段课题组又深入学习了行为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及《音乐治疗师手册》中的规范,根据音乐治疗的原则是,“用音乐得到音乐以外的行为。”每人都制定了在“音乐治疗外”和“音乐治疗中”的“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按照行为功能分析的方法,找出“靶症状”,设计“靶行为”;每次的音乐治疗课前都写出具有“行为分解”功能的“每日日程”,紧紧地把握住这些内容,为使训练课沿着音乐治疗的方向达到治疗的目的,而不是上成一般的音乐教育课。
3、在音乐治疗中把提高注意能力作为发展各种心理能力的切入点。
课题组在第三阶段的音乐治疗中强调了对实验班学生注意力的培养,专门组织课题组成员重新学习有关注意的理论。奥尔夫音乐治疗特别强调将音乐活动编成有趣的游戏,能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奥尔夫乐器本身就富有新异性,大小不同的音条乐器,加上形状各异的打击乐器,技法极其简单,但能奏出美妙的音响。这些因素在引起不随意注意方面都有着特殊的功能。根据不随意注意可以转化成随意注意的机制,课题组要求治疗师在设计每一个课题时,在写每一次课的“每日日程”时都注意材料的新鲜、生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三个学期的音乐治疗特别是后两个学期之后,学生的注意能力明显提高。
4、集体与个别治疗相结合,选择典型的个案做针对性的音乐治疗。
这一阶段还应用了集体与个别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在集体的环境中引导个别治疗对象的靶行为,并且在集体参与大家鼓励的氛围中使靶行为得到强化。如这次实验中从患缄默症和孤独症的两个孩子身上有较清楚的体现。
5、增加了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估项目。
在测量评估组的工作中,专门设计了“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测量量表”。(该项目因编制的量表不成熟,评估方法也存在些问题,此项目尚需今后进一步探索。)
第三阶段 课题总结阶段
按照预定日程,至
总结由全体课题组成员分别组成4个小组进行。第一个小组是原来的评估组,在治疗结束时进行后测,以及收集所有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写出疗效评估报告。第二个小组负责收集大家在一年半音乐治疗过程中制定的计划,包括治疗目的、目标和“每日日程”,以及每次音乐治疗课后的“治疗训练手记”,归纳成音乐治疗在培智学校应用的范式。第三个小组负责收集个案材料。在三个学期的音乐治疗临床基本结束以后,有些个案还增加了家庭访问等内容,个案材料既作为治疗效果的重要体现,又为集体与个别治疗相结合的音乐治疗做了方法技术的积累。第四个小组是课例编写组。负责收集课题组音乐治疗期间应用的课例,整理加工成为具有音乐治疗功能的模式,
此外还根据国内外大量的有关奥尔夫音乐治疗的资料,扩充课题的内容,按照培智学校的实际需要,编制出“音乐训练资料”。
总结是一个集中提高的过程,在总结阶段课题组又重新学习了国外有关奥尔夫音乐治疗的资料。通过课前段的治疗实践对奥尔夫音乐治疗的观念和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研讨。
二、关于成果内容的特色和价值
1)研究成果的特色
音乐治疗是偏重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题的第一个特色也就是突出矫治的操作性。直接面对智力障的儿童,找出他们的靶症状,针对性运用音乐治疗的技术设计靶行为,这一课题不似一般音乐学的田野作业或案头研究工作,需要以灵活多变的方法去适应治疗对象。第二是协作性,这一课题是由不同学术领域不同行业的人员协作完成的,因目前特殊教育领域还不熟悉音乐治疗,我院音乐治疗专业也是首次介入特殊教育,所以是由跨学科的集体共同完成这一交叉学科课题的。
2)应用价值
本课应用价值也将体现在特殊教育和音乐治疗的发展两方面,本课题的开展过程受到海淀培智学校的教师家长及学生的热情欢迎,教师们都希望能进一步与主流教学结合。设想将课题成果出版后会使全国上千所培智学校受益。另一方面对音乐治疗专业本身也拓展了音乐治疗在特殊教育中应用的领域,课题积累的材料将为一门音乐治疗专业课程“音乐治疗在特殊教育中应用”奠定了基础。
三、本课题的缺憾和尚待研究的问题
1)课题成果的文字形式较粗,特别是训练教材(即“结题报告附件”)由于是几位课题组成员分别担负的,未及仔细核对校订,今后将还需进一步加工才能出版。
2)由于课题组成员入组时间有先有后,(如周为民2000年4月,共两年半;刘明明、王欣2000年10月,共两年。石兰天、欧阳晶洁2000年4月,共一年半;张昊琰、韩扬2001年10月,共一年;陈 莞2002年3月,共半年;远程硕士班的三位成员参加了一期训练后由于学位的问题退出了,只有海淀培智学校的教师是一直参加到底的)。所以本课题实验的治疗训练控制不严谨,实验组对照组也不是匹配式的,因而不是“真性实验”。
3)奥尔夫音乐治疗和奥尔夫音乐教育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前者是后者的分支和深化,本课题实施过程中对这两个概念及理论方法还远未吃透。更重要的是奥尔夫体系非常强调本土化,今后在特殊教育领域,音乐治疗还需在这一方面做更多的探索。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