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节奏活动生活化的实践》课题中期汇报

 

《幼儿园音乐节奏活动生活化的实践》课题中期汇报

 

交通一村幼儿园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陈鹤琴先生在《我们的主张》一文中提出:“我们主张幼稚园应当特别注重音乐。音乐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同时,陈老认为应当突出环境对幼儿的教育价值。幼儿教育应当来源于幼儿的生活。

在国外,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独创性的节奏教学而广泛流传,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在有些教学方法上还不能为我们教师所运用。同时,奥尔夫认为,我们的教学应当结合本国的国情,适合当地的幼儿教育的发展状况,这是当今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向。

音乐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能陶冶性情,激发幼儿的美感,挖掘幼儿的艺术潜能。音乐节奏活动一直是我园教师的一个薄弱环节,许多教师对它是“又爱又怕”。在近两年,我园陆续派出部分教师跟随许卓娅教授音乐课题组的成员进行学习,在对外开放和外出学习观摩时,重点关注音乐教学活动,感受到现在节奏活动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改革方向及整体音乐教学法带给我们的启示。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目前的幼儿园的节奏活动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希望进一步探索节奏活动中更优化的教学方法,并使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假设与目的

幼儿音乐节奏活动是幼儿本身的生命活动。节奏比音高更容易被幼儿感觉。节奏是体验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它充满生命、 感情和意义,决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关系。应鼓励幼儿从实际的音乐中获得对节奏的印象、经验,逐步形成节奏的内心感觉,使节奏活在身体里。节奏活动也是幼儿音乐创造能力培养的起点、突破点。

我们认为,节奏能力的培养应该遵循节奏自身发展的阶段特点:体验稳定律动——发现、感知节奏——多声部节奏活动。拍子感和节奏感是节奏能力的两个基本要素。稳定的拍感是一种潜在的、起组织作用的基础,是构成节奏的基础。幼儿的节奏能力要从体验稳定律动、感受节拍开始。幼儿能够独立、稳定地表现节拍之后,就逐渐会发现音乐中有的拍里有一个声音,有的拍里有两个声音,有的拍里没有声音——单一的象声词比歌词更容易使幼儿感觉到这个现象。在充分体验、感知节奏的基础上,多声部的节奏活动可以使幼儿在比较中感受节奏,发展多层次的、精细的听觉能力,丰富节奏活动形式,体验合作、配合。

本课题旨在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研究幼儿音乐节奏活动的教育途径。尝试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实施良好的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使幼儿对节奏活动产生兴趣和敏感性,产生“创造”的冲动,使幼儿在音乐基本素质上得到一定的提高,同时解决好音乐节奏活动教学中教师技能传播与幼儿主动性、创造性能力发挥之间,一个“度”的正确把握问题,真正让幼儿发现、认识并表现出节奏的美、音乐的美。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1、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本能,音乐在儿童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音乐教育应利用音乐来改善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的情感,使儿童表现真实的自己,导向于创造性的发展。……”陈老还认为,教育应当来源于生活,要从生活中寻找事例,对幼儿进行教育。

2、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奥尔夫的教学体系中有一些节奏练习的方法,如:语言节奏练习、声势练习、多声部及合声的节奏练习、轮说节奏练习,变奏节奏练习等。这些练习方式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方法基础。

四、课题研究过程的具体策略

从实践中我们发现,节奏感是一种快乐的源泉。清晨,当家长们拉着孩子的手,踏着优美的音乐走进幼儿园时,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随着音乐节奏一蹦一跳,天真无邪的笑脸上写着快乐。家长们也个个精神抖擞,步履轻松。音乐活动中,不难看出:有节奏的走、跑、跳;合拍的律动、舞蹈;整齐的歌唱;运用打击乐器准确合拍的演奏,都会给人美的享受,产生愉悦的心理,反之则给人一种倒胃口的感觉。因此,我们在音乐活动中,包括一日活动的各环节,选择了社会、大自然中贴近儿童生活的素材作为教育内容,力求把儿童节奏感的培养作为研究的重点。

根据《纲要》精神及儿童发展水平,我们从让孩子感受音乐入手,学会倾听,结合语言、动作、体态、声势、图谱、打击乐等激发其对节奏的兴趣,感受节奏之美,从而培养良好的节奏感。

(一)、渗透在一日生活中的音乐节奏生活化的实践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把不同节奏的音乐贯穿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儿童倾听习惯,以促进良好节奏感的形成。

1、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

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温馨、优美的良好环境,形成一种宽容、和谐、富有弹性的大家庭式的教育氛围,对于幼儿来说是对其个性和健康发展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于是,我们把音乐融入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创设一个充满积极、优美、温馨的音乐学习氛围。

我们精心挑选了晨间入园的乐曲,主要选择的是轻快地儿童乐曲,如:小星星、玩具兵进行曲、小狗圆舞曲等,让美妙的乐曲伴随着孩子们开始新的一天。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我们都适时地穿插了音乐的元素,如:喝牛奶时,我们选择了幽雅的轻音乐;餐前餐后我们和孩子一起随音乐拍击身体进行节奏练习,并且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锻炼幼儿的指挥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时,我们还会以播放固定音乐的形式来代替教师的某些指令,如:结束游戏、收拾玩具等。我们在选择音乐时,不仅注重儿童化、趣味性和高雅品位,同时也融入了时代的气息。在离园这个阶段,我们选择了一些温柔的现代音乐,如:班德瑞专辑等,使孩子们从各个方面了解音乐,同时也使家长感受到不同性质音乐的魅力。

2、区域游戏活动中生活化的音乐节奏活动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的选择音乐,这里的“音乐”可以是好听的乐曲,也可以是通过自己主动选择乐器发出的声响。区域活动中恰恰能满足儿童的这一愿望,在这样的情境下,儿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音乐活动使得儿童获得了自我的满足。

在音乐和表演区中我们投放了幼儿常用的打击乐器,供幼儿自由探索;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如勺子、玻璃瓶、石头等作为节奏乐器,进行打击乐活动;将平时教学活动中的图谱放入区角,孩子们自己会邀请伙伴来进行演奏,甚至有的孩子自己指挥,不用图谱;此外,在提供音乐游戏的乐曲时,幼儿也能将教学中的学习过元素应用到其他音乐游戏中,极大地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3、合理利用一日活动过渡环节,进行随机的音乐节奏活动

在一日活动的各环节过渡中,让儿童倾听不同的音乐,不仅能培养其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而且激发了其愉快的情绪,还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良好的常规意识。

老师们在餐前、餐后等一些点滴时间中,加入了一些音乐素养的教学内容。如:身体节奏训练、创编小律动、认识并学习使用一些小乐器,倾听音乐等。倾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良好习惯,听力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本要素,于是我们利用这些课余时间,给孩子进行听力训练,我们从最基本的“听音找不同”的练习中,让幼儿从两个听三度和弦到属七和弦找相同和不同;逐渐过度到听2个小节4-8拍的短乐句模唱练习,帮助孩子提高音准及对音高的反应能力。

(二)、渗透在集体教育活动中的音乐节奏生活化的实践

1、以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开发生活化的教育内容

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发现原来的预成课程并不是完全符合我园孩子的实际情况。于是我们注重拓展儿童的经验和视野,教师把儿童年龄段的教育目标内化在心中,在日常生活中抓住儿童的兴趣点,以此为中心,改编或设计新的音乐活动方案。我们从选择音乐最基本的结构要素入手,编制了台阶式、递进式的活动目标及教育内容。如:06 年教师大胆的选择了童声合唱版的《虫儿飞》,作为音乐欣赏活动的素材,通过语言描述、倾听音乐以及身体动作的参与,带领孩子共同体验歌曲和谐、舒缓的意境。活动中,孩子们同歌曲中的小虫虫成了好朋友,在歌曲优美旋律的映衬下体验着小虫子忧伤与快乐。

比如:小班的音乐活动《听音辨物》,教师选择了5种平时生活中的声音,加上要认识并学习的铃鼓、碰铃、圆舞板的声音,再配上图片让儿童在游戏中听一听、猜一猜、认一认。在活动中儿童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学习兴趣,在边玩边学中儿童萌发了对音乐的兴趣,形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

 

2、创设游戏化、趣味化的教育情境,使儿童在做一做、玩一玩的过程中感受节奏的美

在音乐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对于年龄越小的孩子,我们越要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在游戏化、趣味化的情境中学习音乐,感受节奏。

如:在托班《大象和小蚊子》活动中,教师将故事情节贯穿于整个活动,用42分音符的音乐实值,一拍一下敲击大鼓来表现大象走路的缓慢与沉重;用手摇串铃发出的响声表示蚊子在飞舞;又用蛙鸣筒的响声表示大象甩尾巴赶蚊子。在倾听的基础上了解故事与乐器演奏的对应关系,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与同伴共同演奏。整个活动孩子沉浸在愉悦的情绪中,大胆的创造着自我,怀着喜悦之心去发现、去接纳、去欣赏,同时也获得着自我的成就与满足。

3、力求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思想精髓融入于音乐节奏活动中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 奥尔夫用常人都能接受的方法,带着孩子们从节奏开始,走近音乐的实质,领略音乐的内涵,随着音乐展开他们的想象、挥洒他们的创造性。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学习和借鉴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节奏练习。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也就是儿童在有音乐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动作由幼儿根据对音乐的体会自己表演,比较灵活、自由,而不是教师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启发,循序渐进帮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来解释音乐,表达对音乐的认识。如:在《大鼓和小铃》的活动中孩子们探索出用跺脚的方式模仿大鼓的节奏,一拍一下沉重而有力;用拍手的方式模仿小铃的节奏,响亮而轻快。

图谱在教学活动中往往给儿童以节奏的暗示,帮助其理解音乐。如,在活动《我是一只小老鼠》中,孩子们根据根据图谱中小老鼠的眼睛、小脚来表现响应的节奏。为了让孩子们感知“休止”的含义,我们设计了“吃、吃、没有”的情节,“小老鼠”跟着妈妈去吃食物,把双手做嘴巴,在有食物的盘子处就拍一下手,当遇到没有食物的盘子,就自然的空出不拍手……通过说说、拍拍,让儿童的整个身体都参与感受音乐,感受节奏的快慢,使动作和速度合拍一致,提高其感知节奏的质量。

五、研究过程中的管理

1、强化理论学习,提高教师音乐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 

课题研究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以熟练的教学策略为基础。针对我园教师教育理论水平普遍不高、组织音乐教学的能力水平一般的实际,课题组强化了相关理论的学习。

全园教师统一思想,把音乐活动作为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突破口。我们利用业余时间上网收集资料,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在幼儿园教研组之间进行交流。在062月底至3月,我们派遣教师到北京参加了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师资短训班,进一步领会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精髓。回园后,大家在学习论坛上交流了学习心得。064月和8月,在南师大许卓娅老师组织的早期音乐教学国际研讨会和奥尔夫教师学习研讨班上,我们的教师不仅认真的领会奥尔夫教育的精髓,学习了日本、澳大利亚和德国有关专家的讲座,并且在国内专家的引导下反思现行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究竟怎样融入奥尔夫理念。在065月,我园特意邀请了河海大学幼儿园的园长刘海燕老师,来园给教师们进行了互动讲座幼儿园歌唱与打击乐活动常规教学;在教研活动讨论中,通过学习谈亦文老师的讲座《音乐活动中的教学障碍与消减策略》,我们联系实际对本园的音乐节奏活动进行了分析,决定将消解策略运用到音乐游戏和打击乐活动中进行实践的检验。老师们从各类学习中受益非浅,逐步实现了三个转变:

⑴由被动培训向主动学习的行为转变。

⑵由避免上节奏活动到主动尝试节奏活动的转变。

⑶由实施教材中的音乐活动向改编创编音乐活动的转变。

我园教师都自觉地投入到音乐节奏活动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中,并以此作为自我提高和发展的舞台。

2、课题研究与园本教研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怎样的研究才能使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落到实处?我园以“教师观察记录方式、方法的优化”做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切入口,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实践反思三个途径,一方面同教师们共同梳理进行“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的基本方法,消除教师在做观察记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提高教师观察孩子、分析孩子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对音乐课例的研究中有目的的引导教师运用有效的观察手段,观察分析教师有效的教与孩子有效的学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师对实践的研究意识,促进教师对教育行为的价值判断,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理性程度,使教育活动更趋专业化,更好的促进儿童发展。

1)注重在教育实践中的学习与反思

实践—反思是教研的关键。从教师的角度看,进行教育反思是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必由之路。我们以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案里例为载体,结合对观察的记录与分析,优化教学过程。如:在活动《卷炮仗》中,通过细致的观察教师们发现孩子们在进行音乐游戏时总不能用自己创编的舞步走成螺旋形,而是在老师的带领下随意的走。于是大家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如:孩子对基本舞步要有前期经验的积累,能够熟练的掌握;在孩子创编后应该在教师帮助下对所创编的内容整体的回顾和梳理,使得孩子明白先跳什么,后跳什么;有的教师还提出教师要有目的的选择同乐曲性质相匹配的舞步,以增加舞蹈的美感……基于对教育实践的反思,使得研究目的更加明确,内容更为细致。

2)人人参与·不断提高研究效益

以往我们对课题的研究常常会局限与课题组的成员,研究的受益面比较窄。而与园本教研相结合后,全园教师都成了研究的收益者。我们每个学期都要确定一个月为音乐教学活动展示月,在0711月里全园教师分成骨干组、新教师组、老教师三个组分别对全园教师展示了自己对《卷炮仗》、《大象和蚊子》、《解放军进行曲》等经典音乐课例的重新诠释,并结合对《纲要》中艺术领域的目标、内容要求以及指导要点的学习,以及对观察的记录进行了专项的研讨。从中我们进一步领会到:我们所设计、组织的音乐活动要以儿童为本,强调主动性,要改变儿童被驱使进行活动的被动地位,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儿童审美情趣,体验创造、自我表现的快乐和成就感。大家感到收获颇多。

在对观摩活动的研讨过程中,我们还就打击乐器演奏活动教育教学要点组织了专题学习。在音乐活动教学目标方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共同梳理了制定目标时常用的词汇。如:“音乐”素质发展要求方面的相关词汇有“感受”、“熟悉”、“理解”等;“学习”素质方面的相关词汇有“通过……”、“利用……”、“借助……”等。

3、园领导参与课题研究与专家的指导不断的推进了课题发展

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离不开,领导的推进与专家的指导。在研究过程中,园长每次都参与研讨,不断地与教师进行对话,促进了研究思路的形成与明朗。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尝试音乐活动,大胆创新,使幼儿园逐渐形成了园本特色,并对外交流我们的研究成果。我园是鼓楼区《纲要》试点园的成员,在0610月和075月,《纲要》试点园的老师和专家来到我园交流指导,在观摩活动中,大家给予了我们音乐课题组的原创欣赏活动《虫儿飞》和改编活动《小仙女的音乐盒》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我们立足自身,勇于探索新教材,使用新方法的实践活动给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给我们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六、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在各类观摩和研讨活动中,我们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进行了整理。创建了教研组的各种研究资料表格,并完善了教研制度。课题组教师每学期都对幼儿进行详细的音乐活动观察、日常音乐活动进行、音乐活动观摩与分析、音乐活动专项评估等记录。幼儿园制订了音乐论文集,案例、随笔集和教育实践集。

教师积极地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分析、反思教育实践中的各种现象,并撰写教育随笔和论文,朱琳莉老师的论文《浅谈音乐教育中的家园共育》、陶建华老师的论文《对幼儿打击乐活动的新思考》引起幼儿园的老师们极大关注,受到了大家的好评,张利老师的论文《在音乐活动中注重幼儿情绪智力的培养》一文得到了省里专家的认可,在江苏省“师陶杯”教学论文评比中荣获三等奖。

我们的研究获得了家长的认可,为我园提高了社会效益。在家长工作中,我们积极与家长沟通,取得了家长的支持。有的家长主动帮我们收集一些音乐资料,还有的家长从家中拿来了宝宝上亲子园时用的音乐碟片和书籍。大家对我们在开放日的音乐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让我们感受到家长的热情。

七、课题研究的下步打算

我们对下阶段的研究工作,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1、进一步协调各方面管理因素推进课题的实施,强调领导的参与,不断完善教科研管理制度。其中包括对课题管理者的培训与监督,促进其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理论水平,用科学的方法引领教师进行课题研究。

2、进行基于对音乐教学课例的研究,把理论渗透到真实的情景和过程中,促使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同理论观念的相互碰撞。在活动中分析孩子是怎样进行知识的建构,到底建构了什么?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往复中,促使教师的教与儿童的学变得更加有意义。

3、进一步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理论精髓融入教育活动中,特别是对奥尔夫教学体系中节奏练习方法的探讨,如:语言节奏练习、声势练习、多声部及合声的节奏练习、轮说节奏练习,变奏节奏练习等。研讨如何运用这些方法优化我园生活化的音乐节奏教学活动。

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

总之,我们的研究才刚迈出一小步,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肩负的责任.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一如继往,在上级领导专家的引领下,同心协力,潜心摸索,进一步扎实各项管理,发挥集体智慧,圆满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为幼儿园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定的基础。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