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整合性音乐教育实践与研究》报告

顾村中心幼儿园  课题组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音乐来源与生活,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之中。音乐把旋律、力度、音色、曲式等要素组织起来,引领人们用特殊的思维方式,将美好的感情付之于多种声音表现,激发听者共鸣,给人以美感。音乐运用这种“心灵体操”来拨动孩子心灵的琴弦,使之在音乐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音乐教育是最善于引领幼儿表达、激发情感的艺术活动,其丰富的音响、鲜明的节奏、动听的音调会使幼儿情绪激动、表情愉快,体验快乐,获得情感上的平衡.在音乐教育中,幼儿通过广泛接触表现不同情感、内容的音乐,幼儿的情感世界将逐渐变得丰富、充实,从而发展幼儿的情感和美感,为其今后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音乐教育也可以发展幼儿的基本音乐能力,而幼儿阶段正是各种感官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是听力培养最重要的时期.音乐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探索、表演、动手实践,使他们有机会独创、试验自己的艺术想像和创造,这些对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社会是一个整体,幼儿是一个社会人,他们的学习成长过程是一个整合性构建知识、技能、情感的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即教育”。《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总纲部分提出了“以整合为特点的课程构想”,就是要求我们用“整合”的理念来构建和实践幼儿园的课程,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 “整合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已逐渐为大家所认识,如何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整合的课程”,成为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幼儿园教育纲要》强调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能力、知识、技能的发展”,把“整合”作为一个主线清晰得贯穿与所有的教育活动中,顺应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习特点。但是,在实践中,教师对打破领域的整合教育操作不明确,尤其是音乐教育作为其中的一种艺术教育方式,我们的教学行为明显滞后于教育理念。   
    上海市教委所提供的“新教材”,可以说是以一种崭新的课程理念冲击着现有的教育教育体系,也冲击着我们原来固守的一些观念和行为。长期以来的分科教学,使教师对新教材中以综合主题的方式呈现课程,以整合的观念统领课程的做法不适应,教师对新教材的选用产生困惑,特别是对于提供的音乐活动素材,不清楚该在什么时候用,用什么方式恰当介入?
长期的单科教学,使我们将音乐教育的目光投注于为孩子搭建技能的平台,比较多的考虑让孩子在音乐技能上的发展和获得,二期课改“淡化音乐技能”要求的出现,直接导致了教师对音乐活动的价值性把握不足,形成在主题活动中不敢去碰音乐教育,不知道怎么去开展,以致主题活动中幼儿的歌唱活动少了、舞蹈少了、音乐欣赏和节奏教学更少了,有的音乐活动甚至是一种拼凑,只是成了主题教学中的附属品。从中不难看出,目前有限的音乐活动难以满足孩子对这项喜闻乐见的高雅艺术活动的需要,已经成为不争的现实。   
    正因为如此,幼教专家和第一线的教师都不遗余力的遵循课改精神,从不同的角度和纬度探寻幼儿园音乐教育。华东师范大学陈淑琴教授的“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采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及符合音乐感知规律的方法,通过游戏化的方法,感受式、启发式、讨论式、探索式、即兴创造式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让幼儿在听听、唱唱、敲敲、打打过程中轻松愉快感知理解创造音乐,使幼儿乐在趣中、乐在奇中、乐在比中……曹冰洁老师在她的专著《走近幼儿音乐世界》中,阐述了音乐活动的目标指向和培养人的个性、才能和创造,促进孩子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内容的, “童龄妙语“童龄妙舞”“童龄妙音”等充满孩子气的内容,她的教学方法是为幼儿的学而教努力通过教而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教学过程注重过程并不忽视结果……宝山区青年教育尖子方红梅老师以幼儿兴趣为切入点,运用了歌唱\欣赏\韵律\节奏乐等音乐活动方式,引导孩子在老师创设的音乐环境中,自主参与,自由的表现音乐. 
    我园是一所有着多年音乐特长教学的幼儿园,在整合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更是觉得非常有必要去延续和挖掘原有的音乐教学经验,要让老师在“老路”上走出新理念,要让教师学会穿“新鞋”,提高教师把握音乐教材的特质的能力,提高教师驾驭和使用新教材的能力,并以此为突破口,提高教师的专业化能力。
  基于音乐活动对孩子成长的价值,我们对“整合性教育思想”的认识,借鉴专家和同行已有的经验,尝试以音乐为突破口,以拓展幼儿园音乐教育途径、内容、方法为核心,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幼儿健康成长为目的,开展本课题的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构想
  (一)整合性音乐教育:所谓"整合",其主要的含义是把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使他们成为一个整体,整合是整体形成的环节和过程.我们所研究的整合性音乐教育,是在“整合教育”的观念引领下,将音乐活动(音乐元素)融合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去,使课程内容、结构、体系变化,从而对现有课程的某些层面和纬度产生积极的作用,逐步建构整合型的幼儿音乐教学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力求达到整合教育理念与教师教育行为的统一,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幼儿的健康发展统一.积累相关相关经验。
  (二)整合性音乐教育的研究网络
  整合性音乐内容涉及的面比较宽泛,我们对以下几个块面进行了实践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我们研究的目标是:依据整合课程的教育理念,遵循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探索音乐教育整合的途径和教学方法,梳理和形成相关教育经验.
  四.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
    1、利用文献资料研究法,收集课题研究的相关信息,包括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专家理论思想,教育活动设计、论文、案例等等,为课题研究开展拓展视眼,提供理论依据。
    2、行动研究法,是本次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含义是在专家、领导的帮助指导下,形成实践活动的初步方案,在实践中贯彻研究思路,通过评析、修正研究行为,总结获得的经验和体会。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轮的实践研究。
    3、个案分析法,在研究活动过程中选择有代表倾向的幼儿个体式行为,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真实记录幼儿的表现和教师的指导行为,分析老师的行为于幼儿发展之间的关系,总结经验,记录师幼共同发展的轨迹。
另外,适当采用测查法、谈话法、观察法等科研方法,综合运用,使课题研究扎实有效。
  (二)本课题研究的过程
  2004年4月,我园开始酝酿以课题引领,带动全园工作的构想,初步拟定了以音乐为抓手,全面带动幼儿园工作,逐步形成本园特色教育的工作思路。
  2004年8月,我们成立了以园领导、科研联络员、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主的课题组,设立了组长、常务副组长,明确了组长、常务副组长和组员的研究职责、义务和权利,这些为研究课题中经费的保证、时间的安排、研究的推进和提升,有了保障和依据。
  在准备阶段,课题组收集、整理了与“整合”、“幼儿音乐”教育的资料和理论文本,作为实施过程中的学习资料,并计划根据课题的实施不断补充、更新。通过学习,全园上下端正了开展课题研究的态度,明确了整合性音乐教育的内涵,认同了整合性音乐教育是培养幼儿审美情趣,促进其良好品质形成的有效途径,感到依靠大家共同努力,可以在原有音乐教育的基础上去探索新路。我们还特地邀请专家开设讲座,开展“音乐教育”相关内容的知识竞赛,提高教师音乐素养。
  在第一阶段,着重研究了以培养幼儿音乐素质为主的音乐教学活动,初步探索和论证了其与主题活动中的音乐教学之间的联系和不同的价值。我们依托“三园联动”的教育优势,与徐悲鸿艺术幼儿园、松江洞泾幼儿园一起通过每月以次观摩2-3次实践活动,在预设――实践――反思评析再预设中,观察记录幼儿的发展,落实、修正研究思路,
  在准备实施第二实施之前,我们特地邀请了有关专家两位专家来指导,使我们对整合性音乐教育的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保证了主题背景下音乐活动的研究的有效性.同时验证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在研究中注重专家、课题组长、实践课教师的沟通,及时交流取得的效果、遇到的困惑、采用的措施等,起到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横向交流、课题组长与教师之间的纵向推进、专家引领和正确导向的作用,畅通教师获得科研信息的渠道和机会,积累了比较多的有价值的教案、案例、活动方案。
  也可以说,我们整个研究是一种螺旋式循环研究的过程。
  在总结阶段,我们听取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和建议,提炼和总结了我们的研究成果,为整合性音乐教育的后续研究再作指导。
五.    研究成果:
  (一)双轨模式的音乐教学的思考:
我园教师一直比较重视音乐能力的培养,有着比较系统的音乐教学进度和安排. 
  走进二期课改后,我们了解到主题教学是围绕一个大点,引导孩子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的一种活动形式,教师的作用是适时适度的引领.主题活动中的音乐活动更能引发幼儿自主和快乐的表达表现.
但是,主题活动的开展对习惯了分科教学和重视音乐素养培养的我们带来了困惑,我们感到,"新教材"中可以供老师选择的教材有限,教材中的表现形式也显得单调.而且对幼儿的音乐能力和素质没有很好搭建上行的阶梯.音乐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是它还是毕竟高于生活,主题中要求幼儿用音乐自主的表达表现,缺少一定的音乐素养,幼儿表达表现是有一定的难度.
  为此,我们大胆的提出了满足幼儿音乐素质发展和主题音乐背景下音乐活动的双轨音乐教学模式.我们实施的方法是,继承和发展原来的专门性音乐素质培养的教学活动内容和方法,老师按照班级孩子的发展状况适时选择内容开展.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教师按照主题开展的情况,为提升幼儿相关经验,积累和培养自主表演、表现经验和培养审美能力的而组织的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组织形式
满足幼儿音乐素养发展的活动
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
活动形式
歌唱、韵律、节奏、欣赏、音乐游戏
 
每周活动次数
1
1-2
分组情况
大组、分组
实践证明,双轨音乐教学模式符合我园实际,它能留给一线教师比较多的选择的空间,为教师自主成长铺设了平台,有效的解决了幼儿音乐素养和自主表达表现之间的关系.
    (二)双轨模式的音乐教学的具体操作:
    1.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开展,应该积累相关主题经验,选材要符合幼儿的音乐表现能力。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主题活动中音乐活动的认识更加深入,我们综合考虑了活动中的选择内容整合性,感到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不是一种活动形式,而是通过音乐促进幼儿个方面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在这样的理念支持下,我们充分挖掘主题教学的价值,在相关单元用不同的方式选择适宜的音乐活动内容.举例:以顾晓红和卢晓红两位教师的大班主题活动《我是中国人》为例:
编号
   活动名称
活动形式
幼儿具有的主题经验
幼儿具有的音乐素质能力
我是一个中国人
京歌欣赏活动
了解京剧是中国的国粹,知道京剧中有生、旦、净、丑等角色。
了解锣鼓经的基本特点。
北京,我们的首都
学唱京歌
有两人合作表演的经验。
北京,我们的首都
京歌表演活动
爬长城 
音乐游戏
知道旅游前做的准备,幼儿感知过爬楼梯的经验,对长城、北京的名胜古迹有比较深的了解和认同。
有根据音乐性质创编表演动作的经验。
大中国
音乐欣赏
了解中国地图,知道中国之最,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有用动作表示音乐性质的经验。
吉祥三宝
角色对唱
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性。
有两人和两组对唱的经验,有装扮游戏的经验。
 
在这样活动中,我们感到幼儿具有了一定的音乐表现的能力(了解锣鼓经的基本特点;有两人合作表演的经验;有根据音乐性质创编表演动作的经验;有根据音乐性质创编表演动作的经验;有两人和两组对唱的经验,有装扮游戏的经验等)和对主题活动中相关知识经验的积累(了解京剧是中国的国粹,知道京剧中有生、旦、净、丑等角色;知道旅游前做的准备,幼儿感知过爬楼梯的经验,对长城、北京的名胜古迹有比较深的了解和认同;了解中国地图,知道中国之最,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性等),才会让我们强烈的感受到孩子们在举手投足之间,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体会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是无比幸福和自豪的情感.活动中的形式也是多样,有欣赏,有表演,有学唱,还有创编.试想一下,如果孩子们没有一定的音乐素养,怎能让他们自主而流畅的学习和表达表现,如果没有主题开展中积累的关于祖国的相关经验,又怎能让他们对祖国的情感得到升华.
    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小班主题"好朋友"和中班主题"蝴蝶"、"我爱我家"、"我们的城市",以及大班"春天里的种植"活动.由此,我们认识到,主题活动中的音乐活动的开展,能更好的满足孩子发展的需要,音乐是一个无可替代的载体,恰当的运用,可整合的发展幼儿的能力,并且使孩子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也使每一位参与研究的教师感到音乐活动是可以整合在主题中,而且是必须整合在主题中的,要考虑的是孩子们对主题的认识和本身音乐素养培养和发展的阶梯
    2.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的目标体现音乐素养活动的特质.
  课改要求我们在活动中"淡化音乐技能",这是针对教师“重结果,轻过程”儿提出来的教育理念,然尔在实际中,导致教师在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中不敢提到音乐素养的培养.我们认为这是老师片面的理解,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起到的作用仅仅是烘托气氛、堆切各种音乐表现的形式,那对孩子的发展将是大打折扣.
  在主题背景下,我们的音乐活动的目标除了情感、认知外,应该有音乐素养培养的目标,设定的音乐素养培养目标考虑孩子最近发展区,围绕目标的设计顺应孩子的年龄特点,活动过程强调孩子多元智能的开发.因此,老师对教材正确到位的分析、活动中让孩子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学习、过程积极评价,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在这样的主题音乐活动中是完全快乐的积累了相关的音乐素养的经验.
  因此.正确理解"淡化音乐技能"和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中预设培养音乐素养目标,是没有矛盾,老师应该把握目标设定的依据,在预设中的定位和组织过程中的把握.
  3.以游戏为主的多样化音乐教学方法的整合
  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因此,我们的音乐活动是以游戏为主线展开的,它的本质是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浅显易懂.
    (1)情景主线贯穿始终:在音乐活动中,老师设计一个情景主线――简单的故事情节贯穿活动中,选用特定的情景性语言,加上简单的教具、道具,非常能够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帮助幼儿掌握必要的技能,使音乐教育形象化,符合年龄班幼儿年龄特点。如:在小班教学活动"兔跳"时,老师设计了一个情景主线"找朋友",在让幼儿复习巩固四分节奏时,老师制作了小青蛙、小狗和小鸭的课件,当孩子们聚精会神的学小动物叫练习四分节奏时,出现了几个不能控制自己声音"小尾巴",老师的一句"一只青蛙叫一声,四制青蛙叫四声,叫多了,你的好朋友就会掉进河里去了",孩子就能够理解老师的指导,当老师再请小朋友学小动物叫时,"小尾巴"没有了.可见情景性语言指导,使幼儿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情景中,自己也是情景中的一员,学习的时候就没有了压力感.
    (2)教师示范与幼儿模仿法:教师的示范对孩子来说是模仿,喜欢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和本能,模仿和示范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心理学家加德纳说国"成人要谨慎的向儿童提供范例,良好的示范和正确的提供方式,可以使示范成为儿童进行艺术创造的的参考范例,而不会使示范成为机械的模仿.”因此,在活动前期,教师为孩子提供正确的富有表现力的、符合音乐作品形象的示范。如中班音乐表演活动"小娃娃跌到了"中,有两位教师用自己生动和充满童趣的情景表演,为孩子提供了正确帮助别人的歌表演,在孩子的后续创造表演中,他们理解了作品的意思,表演时神态逼真,表演动作与歌曲内容基本吻合,活动结束后,他们还陶醉在刚才的表演中;在活动中期,即教师在观察到幼儿对某些音乐技能还不完全掌握的时候,请能力稍强的幼儿上来表演或演奏小乐器,及时鼓励,从而激发还不完全掌握音技的这一部分幼儿,能够大胆,比较自信的上来表演,从而培养幼儿大胆、自信的表演和自主发挥;在活动后期,是老师为了进一步提升孩子经验,激发孩子在表现和创造时的示范是后后示范.
    (3)利用孩子好奇的特点,采用探索发现法:即教师需要让幼儿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时,不将答
案直接告诉幼儿,而是通过集体探索、个人探索来让幼儿发现结果,从而深刻地掌握这方面的技能,尝试到探索、发现的快乐,为今后学习树立信心。如用听辨、讨论来探索音的强、弱、高低;探索拍打身体的部位来掌握基本节奏;用目测和对应的方法,探索音乐节奏型等等.探索过程中,老师力求做到提出问题在前、解释答案在后;个别结论在前、集体验证在后;老师观察孩子在前、适当点拨在后.在一个活动中,老师不断的为幼儿提供新异刺激,激发孩子探求未知事物,调节幼儿内部学习动机,在获得音乐素养提高的同时,养成敢于想象、创造、探究的学习态度,为他们将来可持续发展大基础.
  (4)性别差异互补式:由于幼儿合作结伴时带有主观意向,如能力强的幼儿相互结伴,或弟弟找弟弟、妹妹找妹妹,同性别幼儿相互找伙伴,这些都是幼儿期大班幼儿合作行为特点。但由于这些特点是阻碍幼儿合作行为的因素,能力强的幼儿在一起虽然他们的能力强、创编动作多、合作方法多,但由于能力强的幼儿个性上大多好胜,所以合作行为会有矛盾,容易产生争论,不能产生认同感,反而阻碍了他们合作任务的完成。相同性别幼儿相互合作,由于性别差异,女孩的动作以柔美为主,而男孩的动作以刚强为主,这样的搭配不易使幼儿性别特点动作的相互协调,同时使男孩女孩的交往合作方法不易迁移。针对这个情况,老师就要在了解全班幼儿整体能力、性格的基础上,作有目的的调整,促使幼儿合作的成功、合作方法的积累。
  除此以外,比较常见的还有多元材料化引导法等等。我们在一日活动中,我们只有以情景为主线,以游戏化学习为主要特征,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整合,让这些方法和谐统一起来,才能使音乐教育生动活泼起来,也只有生动活泼的音乐教育,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身心和谐的发展.
  4.音乐活动教学过程中与领域间的整合。
  我们遵循"教育生活化"的原则,在确立音乐活动中相关音乐素质能力和情感的培养目标以外,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体现整合的教育理念,去挖掘教材中价值,并在活动中自然的体现和引导.如,小班"兔跳"活动中,出现了有四只青蛙的四分节奏学习,在这里,老师自然想到让孩子一起点数1、2、3、4,一句引导语"一只青蛙叫一声,四只青蛙叫几声",引导幼儿去感受理解物体间一一对应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教学活动因为有了孩子的叫声而更加生动、有趣和生活化.再如:中班活动"毛毛虫",孩子们在创造模仿毛毛虫时,身体贴近地板,不停的伸缩身子模仿毛毛虫的蠕动,幼儿的运动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样活动显得生动活泼有情趣.
  因此,理解了"教育生活化",就会主动的把预设活动看成是"目标管理",而在活动过程中整合可以整合的领域内容,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具体体现,很好的诠释了了二期课改所倡导的"过程管理"的教育理念.
  (三)满足幼儿音乐素质培养的音乐活动的评价方法:
  我们根据曹冰洁老师多年的教学实践研究,编排了合乎幼儿年龄特点的序列安排,这些安排通过前些年的实践与研究,已经融入本园的教学之中.我们除了运用以如上所述的教学方法外,还特别强调活动过程中的积极评价,通过教师对幼儿、幼儿对幼儿之间的相互欣赏接纳,萌发幼儿学习的自信。
  1.肯定性评价:在音乐活动中,幼儿的行为不能达到一般的标准时,教师用多样的标准去分析这一活动,竭力发现其中的某个要求达成了,而肯定幼儿的行为。同时,用幼儿能接受的方法具体指明其不足之处,激发幼儿不断尝试而达到最终目标的策略。如:歌唱活动中要求幼儿的嘴形是园园的,XXX小朋友的嘴形是扁圆形的,这时,老师适时引导“XXX小朋友的嘴巴真像一直可爱的小鸭子,如果能变成一只神气的圆圆嘴巴的小公鸡,歌声一定更动听。”唐程旖小朋友在老师一步一步的启发下,逐渐理解唱歌时的嘴形,并保持了良好的探索欲望和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在这里教师的评价表述清楚、指向明确、幼儿能理解,尽量避免空洞和泛泛而谈的评价。
  2.鼓励性评价:具体是指教师注意观察一部分能力发展较缓慢、自身有不能发现自身优点的幼儿,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情景式语言,明确告诉孩子进步在哪里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让孩子发现自己,认同自己,保持努力向上的学习兴趣,为自信心的培养的发展打下良好的自我认同的心理基础。如:老师发现梁俊杰小朋友唱歌时站立姿势正确,坚持性较长,老师马上在大家面前表扬他:梁俊杰小朋友站得稳稳当当,大风也吹不倒他,真像一棵小松树。来,我们大家送给他一个大拇指。孩子在老师的夸奖声中,小脸是红红的,站得更神气了。整个音乐活动中集中注意的时间也更长了。教师表情夸张,情绪兴奋,发自内心。鼓励语言的单一,会影响刺激幼儿程度。
  3.等待性评价:对于有些因为胆小而害怕去尝试、表达表现的幼儿,教师在活动中适当的等待,让这一类孩子在老师的等一等中,达成音乐教学的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如:王海燕小朋友在集体面前总也不能说话。在一次音乐教学公开活动中,论到她说一句“有节奏的春天里的话”时,有停了下来,这是我走道她跟前,蹲下身来,眼睛看着她说“王海燕小朋友想把话说得更好听,所以,她想最好一个说。”孩子点点头。等到小朋友都讲好了,我再回过头问她,孩子终于开了口“春天春天真美丽,小朋友们出来做游戏”。当全班小朋友把掌声送给她时,孩子的眼睛闪闪发亮,她终于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常用的激励有“我相信你行的”“试一试,你能成功”“你和别人一样棒”“我喜欢你这样做”等等。老师要了解孩子,知道孩子能完成任务的。在等待的过程中,尽量避免让孩子尝到失败。
    4.同伴间评价:教师用发自内心的赞赏某一个自信心较弱的幼儿的一个闪光点,引发其他小朋友
有赞赏同伴的心理和行为,并肯定幼儿之间的这种相互赞赏、相互接纳的健康心理和行为。如:在上面一个全班小朋友把掌声送给王海燕小朋友的同时,我就问:“哪一个小朋友是第一个拍手的?”只见赵海峰小朋友把小手句的高高,我佯装不解地问:“你为什么要拍手?”峰峰说“因为王海燕进步了!”我赶紧我我孩子的小手说:“想不到,你能发现小朋友进步,能拍手鼓励她!你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来,我们在把掌声送给这个有着亮亮眼睛和美丽心灵的峰峰!”教师在双重鼓励下,让自信心较足的孩子认同和接纳同伴,让一部分自信心较弱的孩子在同伴的接纳、认同中,拥有真正的自信。教师用语言、肢体语言、眼神等暗示接纳、认同同伴的语言、行为。不需要经常运用,教师掌握好时机,适时介入,进行强刺激。
    5.暗示性评价:这是指孩子在音乐活动中的表达表现,受到了老师同伴的一直好评,或者在活动中探索成功后,能在集体面前大声说出“我成功了!”“我能行!”“我很棒的!”“我也会的!”等“口号”式自我鼓励语言。这些“口号”能较好的起到心理暗示和自我激励的作用,孩子在这种自我认同的心理下,能充满热情地参与音乐活动。
    (四)早期阅读中音乐元素的渗透:
    1、选择音乐的要素:
    选择音乐之前,首先要对整个作品进行分析,把握选择的要素。
    (1)背景性音乐:主要是围绕作品本身意境,为烘托气氛和呼应情感,放松心情而选择的音乐,使幼儿在轻松的状态中积极思维,理解作品,比如,在大班阅读作品《爱漂亮的小刺猬》中,选择一段轻快的音乐,始终贯穿着故事开始的一头一尾,衬托了小刺猬逛街时的轻松心情。孩子借助这种音乐的语言,先体验小刺猬的快乐心情,为理解故事中小刺猬的经历过程埋下伏笔。恰当的背景音乐选择,会增加阅读兴趣,培养理解作品寓意的能力。
 (2)凸出人物个性的音乐
  在每一个文学作品中,都有其鲜明的人物特征,对于幼儿作品来说,人物的特性更是比较简单和明了。为了帮助幼儿去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我们围绕人(动)物的主要特性,其精心选择内容,使幼儿感受到鲜明的人物特征。譬如,在小班早期阅读《松鼠的眼泪》中,为了较好地刻画出小松鼠爱哭这一“毛病”,我们特地选用了宝宝的无理取闹时哭的音乐声,每每出现小松鼠时,便同时播放这一音乐,让小班幼儿牢牢记住了故事中松鼠的主要特征――爱哭病,为共同阅读帮助理解爱哭病的过程打基础。
  另外,还会选用一些凶猛、轻松、狡猾等音乐,表示不同的人物特征。这些音乐的出现,再加上让幼儿在这样的音乐声中去模仿表演,对幼儿理解、帮助就更大了,活动中也充满童趣。
 (3)即兴创编的音乐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除了在阅读中发展语言,习得阅读习惯等外,更重要的是作品所蕴含的寓意,
这些寓意是作者的用意,也对幼儿的成长起积极引导作用。因此,运用幼儿熟悉的曲调,即兴将活动中的主要内容和寓意,通过师生共同回忆和即兴创编,进一步巩固幼儿的理解,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譬如,在中班阅读活动中《大苹果》中,共同阅读结束后,老师用《郊游》的旋律,将小老鼠遇到困难,小乌龟帮助的过程编成歌词,集体吟唱,使幼儿在唱唱、说说中懂得互相帮助这一个寓意。    
   (4)解决重、难点的音乐
  通过分析作品重难点,为解决好第一难点,使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突破阅读能力,理解作品,教师可选择音乐,起到作用。如:在大班阅读活动《鼠小弟和鼠小妹》中为帮助幼儿理解作品中的鼠小弟和鼠小妹之间的真挚友情,在鼠小弟畅想和鼠小妹结婚组成家庭这一环节中,选用了“婚礼进行曲”,在庄重神圣的婚礼进行曲中,孩子没有嬉笑,体验着互相关心、互相友爱的美好情感。
    2、渗透音乐元素的教育策略:
    当音乐作为一种整合的元素,有机融入早期阅读中,与其匹配的有一些特有的教育策略,在实践
中,我们感到:
 (1)老师非语言的指导。就是在播放音乐与观赏画面时,老师自身情感积极投入,用自己的身体摆动、眼神、简单的手势、表情感染幼儿,幼儿在经常性老师的引导下,他会愿意曲关注和聆听音乐,通过音乐来理解作品的,而能也会越来越强。
 (2)老师语言指导。语言指导一般有二个方面,一是当幼儿对听播放音乐不能理解或者没有注意到时,老师可以用“听一听、看一看……”“你们听到什么声音”来提示幼儿注意倾听。另一方面是当孩子们由衷抒发情感时,可以增加一些追问。如“鼠小弟和鼠小妹”活动中,当孩子们曲讨论鼠小弟和鼠小妹组成家庭时,过着温馨的生活时,音乐“可爱的家”悄悄响起,这时孩子们完全沉浸在美好的音乐氛围中,老师可以追问“你们觉得它们高兴吗?”“为什么要唱歌呢?”“你什么时候要唱歌呢”帮助幼儿理解人在快乐幸福时,会唱起歌来的。因此,老师的语言指导需要老师会观察和分析孩子的状况。
 (3)表演和体验。在老师为解决重、难点或者情景需要设置的音乐中,在幼儿初步理解后可以让幼儿在音乐声中去表演体验,这时的体验非常能激起幼儿表演的欲望,表演中又进一步增加了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这种体验和表演可以分为对人物个性的把握,如表演“狡猾的狐狸”;可以有对各种情绪的体验,如焦急、着急、生气、开心;也可以对故事情感主线的体验的表演……根据年龄特点也有机掺入师、幼;幼、幼合作表演,也可分单个表演。
    3、渗透音乐元素的实施原则:
    (1)音乐是一种手段
    在预设活动时,老师要掌握不管音乐如何融入,早阅是活动目标,将音乐作为我活动中的一个策略,是帮助幼儿理解的有效手段。所以选用的音乐量方面不宜太多,要适当,每个活动中安排2-4段音乐比较适宜。
    (2)把握年龄特点
    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在渗透音乐元素时,注重小班年龄段适合突现人物个性的、简单的节奏,和烘托气氛的背景音乐。中班还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动物特性的音乐,除了运用一些背景音乐,还适合选用的音乐对比鲜明,个性突出的简单的配唱,随着选用教材范围的扩大,内涵的延伸,大班配置的音乐内容更宽泛一些,但是最重要选用合适。
    (3)对音乐元素的筛选
    教师本身要对选用的音乐进行筛选,出现的音乐要有意义,切忌给幼儿模棱两可的感觉,不助于理解。
  (五)生活环节音乐-让音乐融入幼儿生活,让音乐装点幼儿生活
    1、选择适宜的音乐,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1)来园、离园活动音乐的选择,与主题和节日活动相结合。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在一个个轰轰烈烈的主题中,选择适合主题的音乐,能提升主题情感的音乐,帮助幼儿梳理主题经验。音乐教育内容应当置与主题情境下,体现童趣和最富有时代精神。
    (2)自由活动音乐的选择,与儿歌和音乐游戏相结合,与儿歌和音乐游戏相结合。歌曲中旋律比较优美,幼儿可以唱唱跳跳,活动形式轻松而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一是幼儿生活中熟悉的,二是可以是幼儿已经学过的内容,三在节奏上更适合各年龄班日常正规音乐中节奏要求相应的。内容在动作上尽量表现出美感,培养幼儿审美能力。
    (3)餐前和午餐音乐的选择,与欣赏乐曲和进餐环境相结合。创设轻松的愉悦的进餐环境,选择音乐较舒缓、柔和的。除了有轻快的音乐伴奏外,还有一首首易学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孩子不至于枯燥的等待,而且在边等待中,边听着轻快的音乐念念儿歌,情绪进入愉快的状态,而进餐中的音乐。遵循了幼儿午餐时情绪平缓放松,愉快的原则。
    (4)午睡音乐的选择,与名曲欣赏和午睡环境相结合。根据幼儿午睡中的几个环节,选择的与之相匹配的适应的音乐。穿脱衣服时,选择的是较轻快的音乐,幼儿钻被洞时则选用了《睡吧,小宝贝》,柔和的人音乐加上简短的歌词,提醒幼儿开始进入午睡状态.而最后的入睡音乐则选用了更轻柔舒缓的音乐,放松心情,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2、午餐、午睡音乐指导策略
    (1)语言动作激励法。就是教师用积极的语言和适当的姿态工作,提醒和鼓励幼儿引入音乐的氛围中,激发其良好情绪,促进用餐习惯的养成。比如,在幼儿听着午睡音乐传脱时,比如用轻柔的声音提示”我们来和音乐比赛,看看谁的动作快”.幼儿转进被洞时,用音乐中的歌词内容来提醒幼儿”你们也会作一个什么好梦呢?”除了用语言提示外,老师还加了许多的动作.比如,和幼儿在欣赏儿歌时,我会用陶醉的神情于幼儿共同来念一念.发现幼儿游离音乐时,可以用手去摸摸他,将他在重新进入到音乐的氛围中,老师也会用眼神来暗示幼儿,用大拇指来鼓励有幼儿.有了音乐再加上老师的良好的指导策略,更有助于幼儿良好情绪的激发.
    (2)注重播放策略,促使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播放音乐时,注重播放音量的处理.比如,在进餐前,音量相对响一些,而幼儿开始午餐时,音量则慢慢减低,等进餐时间开要到时,在将音量开大,提醒幼儿午餐时间开要结束了.这样反复巩固,幼儿对进餐步骤更清晰了.另外还每2周-4周就要掉换音乐或内容。将小广播预报的餐谱编入到儿歌中,用节奏型的轮颂,在一,二声部的轮颂中幼儿不仅对今天吃的菜有所了解,对进餐习惯也牢记在心,同时通过每天反复练习和巩固,更有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六)音乐与舞蹈教学
   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音乐内容让幼儿有学习的愿望和兴趣,表现时就有了生活的依据,舞蹈动作生活化、情景化,自己能想象,敢大胆表达表现,活动中孩子是快乐和积极的;内容的选择还要有助于肢体语言表现。鼓励幼儿不分角色,自由表演,提供开放式表演空间,组织幼儿参与角色游戏
用符合舞蹈内容的情景化语言提示和暗示幼儿的表达表现活动,使幼儿在表达技能上的提高不具有强迫性,而具有游戏性。开放式提问能激活幼儿的思维,去拓展他们的想像。鼓励幼儿自由联想,发散思维。
    (七)我们还将民间音乐引如幼儿学习的范畴
    在中大班中开展腰鼓教学,在大班开展武术和沪剧教育,整合了民间教育的资源.民间艺术教育,他的成品对象大多数是针对成年人的,因此,将它引入幼儿园教育。
我们的做法是,选择的内容具有启蒙性.让孩子接触的内容是粗浅的;要对原由的作品和玩法进行改变,如:腰鼓活动中原本没有坐在地上敲打的表演动作,针对幼儿个子小,老师设计了这个敲打内容;沪剧中的"北风吹"调子中,有比较多的十六分节奏,这显然不适合大多数小朋友,老师改成四分节奏,再装入幼儿喜欢的水果儿歌,一首适合幼儿学习的沪剧短曲由此诞生;同时,老师还重视了欣赏和表演,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幼儿了解民族文化,用这些作品,去陶冶情操.
  六.研究效果与分析:
  (一)对幼儿园整合性音乐特色课程构建的作用
    1.形成了主题背景下的整合性音乐教育的基本思路和实践框架.这些思路框架的形成和成功运用,来源于我们对"纲要""课程指南"的解读和分析,不盲从、不害怕。我们的行动研究法,又使我们能根据实践不断调整和反思,研究更具有操作性,保证研究贴近教师专业化的需要,贴近幼儿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合理构建园本化整合性音乐教育的关键.
    2.形成了"对淡化音乐技能"和"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开展的有价值实践经验.这些经验来源于我们脚踏实地的研究,虚心请教,主动外出学习和有一批骨干教师组成的实践研究队伍,课题组成员废寝忘食的研究和抓住一切机会的实践\挑战自我,是形成经验的有效研究方式.
    3.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经过筛选,即将整理出《整合性音乐活动设计集》,活动已经被幼儿园其他老师采用,再在实践的基础上,是活动更具有普及意义,将有效地推动我园音乐教学水平提高,不断修正和完善研究.
     (二).幼儿的成长
    1.整合性音乐教育,为幼儿的表达表现力提高了自我表现、展示的机会,对于农村幼儿来说特别是音乐的表现力及审美情趣表现突出,精彩的表现在区级比赛中获第一名,多种形式的表演获得区、块、姐妹园领导、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
    2.整合性音乐教育,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音乐氛围中,个性得到张扬,满足了幼儿表达表现的愿望,因此,大多数幼儿的个性是比较活泼开朗,有较强的表现欲望。
    3.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在整个音乐系列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了一些有利交往,便于合作的教学内容和环节、平台,这种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特别是大班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
    4.幼儿更加自信。由于我们鼓励为正,适当搭建技能内容、教学策略,因此,让幼儿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音乐表现的粗浅技能,使他们有了表演成功的可能和机会,因此,孩子们的自信心大大增强了,以前常常挂在嘴边的:“老师,我不行。”“老师,帮帮我。”的话少了。而“老师,让我来试试。”“我能行。”等充满自信的话多了,这一点,特别是对“自信心”培养关键年龄,中班幼儿来说,更显突出。
    5.幼儿学会自我欣赏、自我满足。由于良性音乐活动的不断刺激,给幼儿不断提供和幼儿审美的目标,在孩子不断取得成功时,他逐渐学会了自我欣赏、自我满足,这些健康的心理品质,对特别是小班幼儿来说更显得有价值,这种心理定势为他长大自我肯定、自我认可,乃至接纳、宽容、理解他人打下良好基础。
    (三)老师的成长
    1.教师的课题研究、实践反思能力有了提高,教育观念有了更新
我园课题研究起步低,教师的科研意识比较薄弱,课题研究之初,都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各种观念在这里碰撞。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实践活动的开设,逐渐对整合性音乐教育的目标、整合方式、运用教材等有了认识和提高,转变评价整合性音乐活动评价要求和方式、观念的更新,指导教师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中体验超越自我的痛苦与快乐。
    2.研究共同体,使教师之间互相合作
研究固体,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目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勇于尝胆责任、分担痛苦、体验快乐、寻找和调整研究的思路、解决研究中的疑难杂症。课题组、项目组是一个个互帮互助的共同学习、成长的团队。
    3.全体教师积极参与,促进专业化成长与发展
在课题研究地不同阶段,我们吸收各个层面的教师来参与研究,大家在研究中,不断将“整合性音乐教育”的理念付诸于行动,使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研究期间,有一位教师成为区教学能手,三位教师成为块级骨干教师,五位教师成为园级骨干教师;实践活动《  》获区  奖,有三篇论文获区科研成果三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标志着我园教师的专业化取得一定的成果。
    七.问题与思考:
在三年多的实践中,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教师在不断地实践与思考,虽然有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但是,还有许多问题等着我们区探索,如:
    1.如何构建“整合性音乐教育”的目标和评价体系,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是下一阶段要实践与研究的内容。
    2.如何更好的在幼儿园推广和验证已有的研究成果,使研究更完善。
    3.教师音乐教养素养的提高与幼儿发展之间关系,教师音乐修养提高的要途径和方法。
    4.继续创设良好得音乐活动环境,使教师和幼儿共同收益。
在今后我们愿意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践行,依托宝山科研大环境,在思考和实践中找到答案。
    八.参考文献:
《人格心理学》 美国  Jerry M.Burger  著  陈会昌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9
《全球教育展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华东师范大学主办 2004.5
《走进幼儿音乐世界》  曹冰洁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10
《艺术与美学》   梅宝树   人民出版社   2004.4
《情感教学心理学》  卢家楣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11
《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  陈淑琴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12
《唱起来 跳起来》--方红梅幼儿音乐教案100例    2006。5
幼教刊物……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