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课题结题报告:《探究性学习活动之研究》

探究性学习活动之研究
  
  平和新星幼儿园   蔡雯娴
  
  一、课题的产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其根本任务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纲要》在《规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幼儿园教育任务的终极目的突显出来,体现出富于时代精神的终身教育理念和以儿童可持续发展为本的教育追求。我们以《纲要》的新基础教育理念重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认为应把教育的价值取向放在培养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上,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在审视和反思中感到我们的教育教学还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较多地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对情感态度等基本素质培养较为薄弱;二是教学途径比较单一,教学方法比较机械,缺乏对幼儿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探索以及对操作活动的研究;三是较多地关注“教”的结果,而对“学”的过程较为忽视。为了更好地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使新的教育观念能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幼儿园在市幼教科的指导下于2001年9月成立了“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之研究”课题组,并于2004年  月成为省普教室主持的省级课程改革重点课题《幼儿园课程整合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单位。在省普教室、市幼教科、市普教室领导、专家的引领关心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与研究。
  
  二、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建构的基本思路
  
  (一)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理论假设: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面对知识激增的挑战,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不仅是向学习者教授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学习者培养成为一个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与策略,学会学习。
  
  (二)探究性学习活动研究的意义:探究性学习具有鲜明的实践体验、探索感悟的求知特点,通过探索过程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养成科学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它体现了《纲要》的精神要求,是一种蕴涵现代教学理念的教学思想,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研究方式与目的:以行动研究为基本方法,教育教学内容为切入点。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景,提供一个自我发现、自主学习以及和同伴合作切磋的机会,让幼儿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习观察、收集、记录、分析、比较、判断,从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其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只追求知识量的积累的接受式学习。
  
  三、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研究的感悟。
  
  (一)教师要树立“整合”的思想。探究性学习活动适合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无论是科学探究、主题探究、艺术探究、区域化学习探究活动,教师的心中都要带着“整合”的思想,才能真正以“促进幼儿终身发展”的理念去看待目标和整个活动的过程。才不会把掌握多少知识或解决多少问题作为活动的唯一重点,而更加注重的是幼儿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如何对周围的世界进行观察与分析,如何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如何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质疑和解答,才不会急切地将“知识”填塞给孩子,而会有颗从容的心,将知识的学习作为一个共同建构的过程。才能给幼儿以“完整”的教育,从而培养“完整”的幼儿。如教唱歌曲《下雨了》,以前总是老师不停地范唱,小朋友不停地跟。现老师先引导幼儿专注倾听机子唱,然后再抛出问题:你听到曲子里有什么声音,说什么?你听这曲子的旋律感觉怎样?是活泼欢快的,还是优美抒情的?它是几拍子的曲子,找找它的节奏?最后让幼儿找找生活中有规律的声音,用节奏谱形式记下来。这种教学方式重点关注幼儿的倾听、乐感、节奏感,对大自然的观察与热爱,培养的是对幼儿终身有益的音乐素质,而不单是只会唱一首歌。
  
  (二)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学习的主体是幼儿”。在开展活动时,教师的指导要较好地把握住幼儿的显性主体地位,把自己放在隐性主导地位,多以观察者、引导者、鼓励者的角色出现,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去领会。只有当幼儿遇到困难、产生疑问、无法解答时,教师才适时介入指导。陈鹤琴先生指出:“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索求来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学习是幼儿自己的事,只有通过幼儿自己的劳动才能真正获得知识和能力”。为此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坚持“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的指导原则,主张“先试后导,先练后讲”,让幼儿主动去想、去试、去探索、去发现,从而将幼儿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师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把重点放在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实验器材、操作工具等上面,激发幼儿尝试、探索、操作欲望;注重培养幼儿全身心投入学习状态,培养幼儿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勇气。如:在“有趣的镜子”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面镜子,让幼儿合作探究一面镜子可以怎样,两面镜子又有什么新发现,三面、四面又有什么新变化。幼儿通过操作,发现了双面镜的成像现象以及三棱镜的原理。
  
  (三)鼓励幼儿手脑并用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好的教学方法,必须向幼儿提供这样的场合,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试验各种东西,操作各种东西,提出问题,并给自己找答案。”教师要根据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设计教学,应从教师所“想”转到幼儿所“想”。激励幼儿“想一想”、“问一问”、“试一试”,能在反复操作实践中尝试自己的设想。如在“沉与浮”的小实验活动中,老师首先有针对性,多而不杂地为幼儿提供了铁制品、木制品、塑料制品等让幼儿玩水实验。幼儿在玩中发现,凡是铁作的东西都沉到水里,而木和塑料做的东西会浮在水面。进而老师又抛出“能不能让积木也沉到水底”的问题,并进行反复实验。他们先用手压积木,可手一放,积木就浮到水面上来了。有的孩子说这块太小太轻了,大积木就沉了。接着又有孩子把一块大积木放进水里,可仍然发现它浮在水面上。“这是为什么呢?”于是,他们找全班力气最大的最胖的皓皓上来,用手压,结果也不行。最后他们终于想出了在积木上放铁制品的东西试试看,果真成功了。在这又发现了大积木上放的东西要比小积木多放一点才沉得下去。根据这个原理他们判断大木船比小木船东西运得多,引发自制船比赛的活动。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获得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有可能不断运用这些方法去寻求未知道的知识,也就是说使幼儿学会如何获得知识,比获得知识的本身更为重要。
  
  (四)集中教学与区角游戏有机结合。探究性学习并非全是一些小组的、个别的、分散的活动,对于一些基本的要求,或是较抽象的内容,教师可先组织集中教学,然后设置一些引领性的问题,激发探究的兴趣,再将学习材料投放到区角,让幼儿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操作、认识。例如:“颜色变变变”。首先,老师先出示美丽的花布问幼儿有哪些颜色?现老师只有红、黄、兰、绿四种颜色,怎样变出多种美丽的颜色并引导幼儿记录。其次又引导幼儿染纸、染布,有什么办法使染上去的花纹有规则呢?教师接下去便在以后的活动区角中投放各种颜料、布、纸、绳子等供幼儿动手操作,幼儿制作出许多形形色色的美丽布料,许多美丽的窗花,还发明了用摇、吹、添变出美丽的图画,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
  
  在活动中,幼儿可以一个人去制作,也可以和同伴合作。教师则给予足够的时间,耐心地等待幼儿自己发现,而不是急于告诉幼儿结果。其间教师并不是撒手不管,而是敏锐地观察每个幼儿的活动情况,当幼儿师到困难或探索活动难于持续时,才适时介入引导,直到幼儿探索成功。
  
  幼儿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往往是较为零散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幼儿将那些零乱的经验进行整理、概括,使之成为正确的知识概念。如“玩水”后,教师抛出问题与幼儿一起互动讨论,最后总结出水是流动的,是透明的,无色无味的。这种回答问题的形式不仅使幼儿巩固了知识,而且锻炼了胆量。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在这样宽松的环境里,幼儿更喜欢提问题,更喜欢观察了,从另一个侧面也促进了幼儿心理的发展。
  
  四、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后,“教”与“学”的变化
  
  (一)从教师的角度看:老师们想得多了,材料准备多了,观察记录多了,反思多了,说的却少了。有人说:中国的老师是嘴巴累,外国的老师是眼睛累,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想想以前,我们总爱不停地示范,不停地说,唯恐幼儿听不懂,学不会。自从开展了“探究性”学习研究,教师从思想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改传统“手把手教”的形式,变接受性的教学为启发式引导。在每次活动中,都注意到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索的情境,让环境与幼儿互动,激发幼儿自主学习,老师则敏锐地观察每个幼儿的活动情况,适时介入提供帮助,逐渐从“教书匠”往“研究型”转变。
  
  (二)从幼儿的角度看:通过实施“三前三后”,即幼儿在前教师在后,问题在前结论在后,尝试在前讲解在后,使幼儿能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习,变“学会”为“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充分发挥了自主性,学习兴趣日益提高。以前上课是幼儿跟着老师走,而现在是老师跟着幼儿走。师幼互动,一起学习,在各项活动中幼儿总能产生一些老师意料不到的想法、问题,促使老师必须不断地充实、补充自己,与幼儿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五、对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思考与建议
  
  (一)探究性活动的整个过程是针对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水平选材设计给予指导的。衡量教育过程中指导是否成功,其标准就是能否激发幼儿再次尝试的愿望,幼儿是否对下次活动更有信心。
  
  (二)把握好正规性指导的同时,更应把握好偶发性指导。探究离不开好奇心,因而,教师要紧紧抓住幼儿好奇心的特点,时刻把握好偶发性指导的契机,这也是探究性学习指导的组成部分之一。
  
  (三)教师对于幼儿探索过程的指导,主要是通过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实现的。教师提问的质量高低,关键在于他能否通过问题启发幼儿独立思考、操作和积极地表达。教师应更多地向幼儿提出开放式的问题,便于幼儿回忆并联系自己以往的经验,只有让幼儿在自己经验与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才能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去操作材料,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在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中发现创造,直至获得经验。
  
  (四)教师在幼儿正规性探究活动中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不应该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环环相扣,步步深化的。
  
  (五)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是一门艺术。在指导过程中,老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充分尊重幼儿,惟其如此,幼儿的活动才能是真正的主动活动,才能养成探索的兴趣与习惯。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