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以昆虫为载体的幼儿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以昆虫为载体的幼儿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开 题 报 告
南京农业大学幼儿园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教育部于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把"研究性学习"课程规定为重要内容。许多中小学研究证明: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课程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学习转向自主的、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幼儿研究性学习强调幼儿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更加注重探究过程。
幼儿研究性学习是指幼儿经历探究、发现和自主学习,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从而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课题充分尊重及满足幼儿“探究”的欲望,努力创设条件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一欲望。通过以昆虫为载体的幼儿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让幼儿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研究精神(具体指:兴趣性、坚持性、合作性、实践性)和研究能力(观察力、感知力、思维力、创造力)的人。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是利用昆虫为载体,以探索为主线,进行幼儿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并且充分利用我校独特的地方资源,构建起以幼儿研究性学习为特色的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研究能力和研究精神,并培养幼儿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幼儿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从而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为办好特色幼儿园提供典型范例。
二、课题的界定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从广义理解,它强调每一位学生都应形成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态度,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狭义看,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的方法与途径,主动地开展探索活动,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幼儿的研究性学习: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周围环境中的人、物、事件作深入、细致的探究、发现,它是幼儿将学习、掌握的各种技能综合地运用到对实际问题的处理上,同时也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经验、技能的过程。幼儿的研究性学习强调幼儿的创造性活动和积极参与,强调他们的自主探究学习,强调他们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某些问题,使幼儿获得更多新的经验。
以昆虫为载体的幼儿研究性学习: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昆虫为主题事件作深入、细致的探究,幼儿通过观察、实践、合作等,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和积极参与,自己收集、处理信息,学会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研究精神和研究能力。
三、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以昆虫为载体的幼儿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探索幼儿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探索幼儿进行观察与合作的方法与形式;探索教师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师的指导策略与方法;为改善幼儿学习方式,培养幼儿研究精神和研究能力,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意义等相关理念和具体要求,研究开展幼儿研究性学习的方法、途径及操作策略,构建适合幼儿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1、探索幼儿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2、对小、中、大班幼儿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的进行研究。
3、探讨在幼儿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幼儿合作精神、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是通过计划、调查、实践和总结反思等几个环节,运用调查研究、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积极开展幼儿研究学习的实践研究。本课题研究可分以下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2006年11月——2007年1月)
通过文献研究,搜集整理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认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形成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参与人员:张仁萍、鲁英 成果:出“研究性学习资料集”,形成“教师学习小手册”。
2、实施阶段(2007年3月——2009年6月)
(1)(2007年3月——2007年7月):通过调查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以蚕、蚂蚁、蝴蝶、蜜蜂为载体,探索开展幼儿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一般模式。
参与人员:张仁萍、鲁英
成果:出探究主题活动方案:
“蚂蚁系列活动” 负责人:杨燕
“蝴蝶的一生” 负责人:杨慧
“蚕的一生” 负责人:朱璘
影像资料“蚂蚁的秘密”、“蚕姑娘”、“蜜蜂的秘密”等
(2)(2007年9月——2008年7月):以螳螂、蝈蝈、蜻蜓为载体,通过试验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教师的指导策略和方法,探讨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观察能力。
参与人员:朱璘、邹伟、杨燕、杨慧、孙益群、田甜
成果:探究蜻蜓、蝈蝈主题活动方案
负责人:邹伟、孙益群
论文:教师指导策略研究初探 负责人:鲁英
玉带凤蝶的一生 负责人:杨慧
影像资料:“昆虫世界”“螳螂与蟋蟀的故事”
(3)(2008年9月——2009年6月):以蚂蚱、独角仙、瓢虫为载体,通过观察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统计法研究各年龄班幼儿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探讨幼儿信息出来的一般方法。
参与人员:朱璘、邹伟、杨燕、杨慧、孙益群、田甜
成果:论文“教师的自我成长”
负责人:参加人员
论文:幼儿看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负责人:张仁萍
论文:幼儿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信息处理的一般方法
负责人:张仁萍
3、总结、鉴定、结题阶段(2009年6月——2009年12月)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汇编课题研究成果集
(3)举行成果鉴定会。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论文《论幼儿研究性学习在幼儿园中的实践》
2、论文《幼儿研究性学习的形式与方法的探索》
3、论文《教师在幼儿研究性学习中的自我成长》
4、研究报告《以昆虫为载体的幼儿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的报告》
5、专著《以昆虫为载体的幼儿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活动》
6、影像资料《以昆虫为载体的幼儿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活动集》
七、完成课题研究所具备
课题组负责人及部分成员已完成了区级课题《昆虫小实验活动的实践研究》,发表了多篇较有价值的研究论文,汇编了昆虫实验探索活动方案30篇左右。课题组负责人是我园的园长,既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课题组成员都是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承担着园内课题组负责人的任务,近几年来,均有多篇论文获省、市级,国家级奖项,
在申报本课题之前,我们已做了前期的调研工作及文献资料收集工作,阅读了大量的研究性学习资料,对研究性学习的特征、意义、作用有了了解,同时对校园资源进行调查,我校植保系有昆虫标本室、昆虫实验室、昆虫饲养室、而我园深处校园里,大部分家长是本校职工,他们有着丰富的昆虫知识,校内植保系在给我们充分的理论支持下,还能安需到园给我们做相关的指导与帮助。同时大学生作为合作伙伴,经常走进幼儿园,与幼儿共同开展昆虫实践研究。此次课题的产生是在原有区级课题“昆虫小实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于昆虫的实践活动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多篇活动方案发表在《学前教育》、《早期教育》杂志上,“可爱的蚂蚁”“昆虫的保护色”“昆虫的食物”等活动向区开放,均获得好评。本次课题的申报也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南农大植保系的专家在帮助老师进行相应指导的同时,还愿意与孩子零距离接触,共同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我园的昆虫园内饲养了品种多样的蝴蝶,还有蚂蚁、瓢虫、蚜虫、甲壳虫等为幼儿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场所。
我园有充足的研究经费、研究资料和研究设备,加上具有特色的大学资源、充足的人力资源,是完全可以采用先进的科研手段进行研究,保证课题完成。
八、课题研究的组成人员
组长:张仁萍
成员:鲁英 朱璘 邹伟 杨慧 杨燕 孙益群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