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研究课题方案
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价值
说到“分享”这两个字让我不由字自主地想起来前今天发生在我们班的事情。晨间活动时,小朋友们都在自由活动,佳佳一个人在建构区开心的玩着积木。并尝试拼搭着不同形状的房子。我把他叫过来喝水,当她喝完水跑回去时,看到几位小朋友正在用积木搭桥。他显的非常生气,冲过去 把小朋友已搭好的桥给推倒,还大声嚷嚷:“这是我玩的地方,你们都走开,走开!类似这样的事情在幼儿园非常普遍。在活动室里,在游戏中我们常常看到几位小朋友为抢一本书或是一件玩具而哭闹;许多小朋友在玩大型玩具中你推我挤,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幼儿园的孩子年龄较小,又时时处处受到家庭成员的宠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及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反属于自己的东西都不愿意与他人分享,所以,当他们进入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以后出现的矛盾特别多。反思当前幼儿普遍存在的分享困难,其原因主要是现代经济生活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当今国人的育儿方式和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使得人们的育儿方式在全新的社会条件下越来越畸形。(1)对孩子宠爱过度,只宠不教,“四二一”家庭结构,使“小皇帝”们高高在上,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溺爱无边,不管不教。(2)望子成龙,期待过高。把几代人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不切实际的苛求与压力也都落在了孩子的肩上。(3)利他主义倾向削弱,一味索取,不讲奉献,使幼儿自我观念不断膨胀。
幼儿园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最基础时期和主要场所,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孩子们克服缺点,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使他们将来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0—12岁是人生教育的黄金段,3—6岁则是黄金段中的黄金段,其效果相当于以后十年的教育。因此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世界许多国家在如何教育幼儿学会分享、幼儿期分享有什么特点等等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Ugurel-Semin就研究了4-16岁儿童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的发展状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W.Damon研究了儿童在早期和中期分享观念的发展变化,发现4岁儿童就能意识到分享的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预期在探索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对中班幼儿进行分享认知、分享体验的培养有所突破,让幼儿从被动分享慢慢转化为诱发分享,并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开始上升到最高境界——自发分享。
三、课题涵义及理论依据
1、课题涵义:分享行为是一种综合行为,也是社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分享是把属于自己的东西,慷慨地分给别人 ,让别人共享,包括自己的财富、权利、智慧、思想和感情。在幼儿园发生的分享纠纷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物质上的分享纠纷,如食品、玩具、用具等、这是幼儿园比较常见的;另外是一种精神上的分享纠纷,如不愿把快乐、伤心、委屈、生气等各种情绪体验与他人分享。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有利于其健全人格和人际关系的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分享教育是幼儿园德育内容之一,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2、理论依据
(1) 皮亚杰的“社会冲突认知理论”认为:幼儿在相互作用时由于动作和观点的不同而争论,导致社会认知上的冲突,冲突解决的过程实质上就导致幼儿认知结构改变的过程,也是使幼儿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2)《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幼儿园的品德教育进行了定位,提出了品德教育要注重情感教育并涉及了幼儿社会性教育。而分享教育也属于品德教育的一个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则将社会作为幼儿园教育内容中的一个专门领域,确定具体的目标和内容要求,并指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人际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培养乐意与人交往学习分享的情感。
四、研究目标
1、研究分析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探索对中班幼儿进行分享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引导中班幼儿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培养乐意与人交往、分享的情感。
五、研究内容
(一)、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
(二)、利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对幼儿进行分享认知、分享体验的培养。
1、坚持教育的一致性原则。包括教师间的一致性教育,也包括家园间的一致性的教育。
2、因人施教。幼儿的发展状况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教育要求、方法也应该有针对性,与幼儿的发展状况相适应。
3、创设良好的环境,营造分享教育的温馨气氛。
(三)、在一日活动中,促进幼儿分享行为发展 所用的方法
1、观察幼儿的分享行为,及时鼓励,并为其他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
2、以鼓励表扬为主,用积极的因素克服消极的因素。
3、言传身教榜样法。
4、环境创设隐性渗透法。
5、家园配合巩固法。
A、利用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幼儿分享品质养成”的重要性。
B、定期开展相关内容的家长讲座,如“帮助孩子学会分享”。
C、举办家教经验交流会。
6、多种内容手段与实践法。
六、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贯穿于课题全过程,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
2、问卷调查法:在开题和终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幼儿的分享行为,以及收集相关信息。
3、案例研究法:从有价值的案例中反思问题,提炼经验。
七、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07年4~2007年8
1、收集资料,制定方案课题组成员分工
2、明确中班幼儿分享特色,并进行问卷调查
第二阶段:2007年9~2008年10月
1、在一日活动中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 .
2、促进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发展所遵循的原则
3、在一日活动中,促进幼儿分享行为发展的方法。
第三阶段:2008年6~2008年10总结阶段以论文形式。
八、课题组成员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教师“个人课题”申报表——幼儿园“墙壁…
- 下一篇:幼儿园主体探究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