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表:民间游戏发展幼儿动手能力的研究
锦溪中心幼儿园课题研究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
民间游戏发展幼儿动手能力的研究 | ||
学习内容 |
民间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
出处 |
网络 |
学习人 |
杜静娴 |
学习时间 |
3.22 |
内容摘要:(不够填写可另附纸) 民间游戏蕴涵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有助于培养幼儿爱家乡和爱祖国的情感。 民间游戏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可以反映出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幼儿在游戏中,可以了解和加深对本地风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充分感受到家乡人民的聪明才智,由此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还能扩大到爱祖国的情感,从而促使幼儿树立从小学好知识本领,长大建设家长,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理想。 如:“推磨、摇船”游戏的玩法为两人一组,对面站立或坐下,双手五指交叉互握,随儿歌做推来推去的动作。若用贵州方言来演绎儿歌为:“推粑,磨粑,推个粑粑送娃娃。娃娃不在家,赶快去找他。”而用江苏方言来演绎儿歌则为:“推呀,放呀,摇船,过江。”一种游戏具有两种地方特色,不同地区的幼儿在玩游戏时的知识体验和情感体验也是不一样的,他们各自感受到的是本地人民的智慧结晶。再如:民间游戏“舞龙灯”表达了广大人民美好的喜庆祝愿,而民间玩具“风筝”“中国娃娃”“剪纸”等都深具民族特色。让幼儿多玩这些游戏和玩具,能使他们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 民间游戏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均有益处,将民间游戏纳入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可使幼儿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首先,在晨间锻炼组织幼儿开展民间游戏,由于它具有小型分散的特点,符合晨练的要求,所以幼儿无需过多的准备,就可以自由分组玩起“开锁”“一米二米三”等游戏。其次,每天上午集体活动后的游戏时间相对来说比较充裕,幼儿除了可以自选角色游戏外,还可以玩“跳皮筋”“弹蚕豆”“吹鸡毛”等游戏,因为这些游戏取材方便,无固定模式,能够扩大幼儿的游戏内容,丰富幼儿的生活。另外,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过渡环节较多,如进餐前后、午睡前后等。由于这些过渡环节的时间比较零散,不容易组织集体活动,这时教师就可以安排幼儿玩一些安静的手指游戏,这样可以减少幼儿的等待时间。 这些流传在人民群众之中而被幼儿喜闻乐见的民间游戏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现代游戏的优越性,又要巧妙地结合民间游戏来弥补现代游戏的不足,让它们今后能像璞玉般散发出奇异的光彩。 |
锦溪中心幼儿园课题研究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
《乡土资源在幼儿游戏活动中的运用》 | ||
学习内容 |
乡土资源在幼儿园中的运用 |
出处 |
网络 |
学习人 |
吴玲思 |
学习时间 |
3.10 |
内容摘要:(不够填写可另附纸) 以下是该园在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所总结出的几种学习方法: 1.情感体验法: 就是让幼儿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有助于萌发幼儿的审美情趣及热爱家乡的情感。例如:该园组织幼儿去登花果山、游览桃花涧、秋游枫树湾,感受大山在不同时候的美景,以及环保工作人员的辛苦,激发幼儿保护山林的情感。 2.探索发现法: 是指让幼儿在大胆探索、勇于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并增长个方面的能力。3例如:该园在社会活动——“大海的拒绝”中,孩子们通过故事“大海的拒绝”了解到海污染的危害性,通过探索、思考,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解决海污染。 3.尝试操作法: 这是让幼儿通过看看、听听、摸摸、闻闻、尝尝等活动感知、认识事物,并在动手摆弄与操作中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3例如:该园让中班幼儿观看糖人的制作过程,然后教师指导幼儿用橡皮泥、手工刀等材料,设计出各种新颖独特的造型。 4.情境学习法: 这是通过教师创设各种情境,能使幼儿获取新的学习经验的方法。如在“高高兴兴过春节”的活动中,教师创设一个喜庆欢乐的节日情境,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相互拜年、放鞭炮、包饺子,尽情地感受节日的快乐。 5.开放活动法: 是采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开放活动,使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学习,乐于探索。如“游海州古城”的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从封闭的园所环境走向古韵深沉的海州,从现代走向过去,从文明走向传统,让幼儿自由探索,发现秘密,互相分享,体验合作的快乐。 |
锦溪中心幼儿园课题研究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
乡土资源在幼儿游戏中发展动手能力的研究 | ||
学习内容 |
挖掘乡土资源,创设农村幼儿园特色区域活动 |
出处 |
互联网 |
学习人 |
徐天怡 |
学习时间 |
2014.3.25 |
内容摘要:(不够填写可另附纸) [摘要]区域活动是幼儿在区角环境中通过与材料互动实现自我发展的活动,材料的提供为幼儿和知识之间搭起了桥梁。农村幼儿园有着丰富的本土资源,为区域活动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幼儿教育创造了条件。挖掘、利用乡土资源,为幼儿创设探索、实践、创造的自主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区域活动,能够满足农村幼儿区域活动的需要。 [关键词]乡土资源;区域活动;农村幼儿园 发挥农村地域优势,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是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推进农村幼教课程改革、优化幼教质量、提高农村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不少农村幼儿园存在教育经费紧缺、教玩具和操作材料缺乏的问题,为此农村幼儿园应根据区域活动的新理念、结合本园的环境,从实际出发,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乡土资源,开展丰富多彩而又具有本土特色的区域活动。 一、乡土材料的收集 “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1]材料对活动区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的各种农作物、野花、野草、野果,根据季节变换各不相同,它们均是农村孩子的天然玩具。[2]它们既是引发幼儿探索活动的刺激物,也是幼儿主动建构、认识周围世界的中介。如何收集具有教育价值的乡土资源,我们组织教师共同研究,从以下两方面开展了收集活动: 一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活动,大胆展现自己的收集品,并通过相互交流、研讨,扩展活动思路,明确收集范围与收集的多种途径。既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收集本土材料,又要求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类。我们根据当地农村特色,把乡土材料分成:植物类、沙石类、民间劳动工具类、昆虫动物类和其他废旧日用品类,为开展农村幼儿园特色区域活动奠定物质基础。 二是拓展收集途径,发动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收集活动。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收集各种材料对孩子进行区域活动的重要价值,让他们真正了解各种物品的再造性功能与作用。同时,让家长欣赏一些利用收集的材料制成的成品、半成品教玩具,以激发家长的积极性。在亲子活动中,让家长利用自己和孩子一起收集的物品,开展各类创作活动,也能大大激发家长共同参与幼儿园活动的兴趣。 二、乡土材料的利用 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3]它为孩子和知识之间搭起了桥梁,是孩子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工具,是幼儿在区域中进行各类学习活动的有效载体。[4]适宜的材料能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开发幼儿的智力,幼儿在操作、摆弄材料的过程中会不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向自己挑战。因此,教师应非常重视材料的提供与利用。 一是植物资源的利用。我们在幼儿园里专门开辟了种植区,种一些简单易长的蔬菜与农作物,让幼儿了解蔬菜、农作物的生长特性,了解其生长环境及生长过程,并引导幼儿做好观察记录。教师还组织幼儿采、摘、挖,并且带领幼儿烧菜、品菜,这样不仅能让幼儿体会到劳动的收获,更能知道怎样珍惜劳动的成果。我们还把采来的劳动成果陈列在自然角,让幼儿观察、比较、识别、分类,并对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的各种种子、野果、树叶、竹子、稻草、松果等进行了巧妙的利用:美工区给种子贴上“五官”制成种子娃娃,或进行种子、果核、果壳贴画;进行蔬菜瓜果创意制作,塑造一些活泼可爱的娃娃、小动物、小玩具等;用稻草制作稻草人、草帽、鸟窝等;表演区利用叶子、野草、野花编成头饰、服装,玩一玩“我的时装秀”:操作区让幼儿学大人用竹篾编斗笠、竹篮、竹筐等竹编工艺品;体育区利用竹制玩具开展丰富的体育锻炼活动,如跳竹竿、爬竹梯、抬轿子、竹棒接力等。 二是动物资源的利用。对幼儿来讲自然界中“神秘”的小动物特别具有探究性。春天我们把小蝌蚪带进了自然角,教师与幼儿探索了蝌蚪生长变化过程。孩子们一来幼儿园便去自然角看小蝌蚪,他们会在每天的观察中发现小蝌蚪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再蜕去尾巴。对每个发现,孩子都会奔走相告,并在自然角的记录纸上记下这一变化。幼儿对知了、蚯蚓、蛐蛐、蜗牛、蚂蚁,以及家禽、家畜等进行探索,观察这些动物的特点,并产生好奇、提出问题,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探索结果和与同伴分享。 三是自然物质的利用。自然资源的利用已突破了以往的观赏价值,教师们更多的是将教育目标融入其中。农村最缺不了的是沙土石木。于是我们把泥巴搬进了“玩泥区”,让幼儿用泥巴和色彩组合成各种生动有趣的动物、水果。在“木材区”放置不同大小的木材,让幼儿进行多种探索活动。高低不同的小树墩成为幼儿百玩不厌的“平衡木”;长长的木条放在一个木墩上可以玩翘翘板;幼儿还可以用木材搭桥、搭桌子、构建房子等。大班幼儿还可以利用木材边角、料钉做喜欢的小板凳、桌椅、小汽车、小飞机等。山区山涧、小溪里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卵石比比皆是,老师和孩子一起去溪涧拣了许多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卵石,然后让孩子们利用卵石画画、拼搭和建构游戏,利用卵石玩走石墩、小桥、小火车、跳房子、比比谁的小石头多等游戏,很好地促进了孩子的运动能力及数数能力的发展。 四是地方特色产业、文化资源的利用。独特的本土文化和产业使得农村幼儿园的孩子们拥有与众不同的活动区域内容。被誉为“中国枇杷第一乡”的常太乡有着丰富的物产资源、特色产业、旅游景观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鉴于此,我们创设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活动。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区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活动,满足了他们参与成人劳作、市场交易活动的欲望,也挖掘了幼儿潜在的创造力、表现力,[5]同时激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发展了幼儿的社会性与交往能力。 我们还将本地的民俗风情带入区域活动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发动家长一起收集人们以前用的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陈列在区域中,创设“勤劳农家”认知区,让幼儿了解农具的名称、作用以及农家生活。为让幼儿了解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元宵节时我们请有经验的家长来幼儿园助教,教幼儿做红团、摆供品、制作花灯;端午节时我们请家长教幼儿尝试包粽子,开展多种民俗活动来丰富劳作区的内容。又如我们结合家乡传统节日在表演区中增设了《游花灯》《抬棕轿》《莆仙戏表演》等内容,鼓励幼儿模仿成人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懂得了协商谦让,乐意与人交往,学会了互助、合作和分享。又如在体育区开展“民间游戏亲子乐”的活动,我们先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民间游戏玩具,大大提高了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强了幼儿的体质,锻炼了幼儿的意志。 三、乡土材料的投放 区域材料的投放是区域活动实施与开展的核心,它对孩子行为的产生与发展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材料既是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又是孩子与知识之间的桥梁,更是诱发孩子兴趣、促进其个性发展的媒介。[6]我们注重材料投放的多用性、层次性、探究性,使每个孩子获得成功和自信,进而乐于创造。 (一)材料投放的多用性 丰富多样的材料能引发幼儿丰富的思维活动,[7]从创造学的角度讲,它给幼儿带来了更多的灵感和顿悟。山区的竹资源丰富,在利用竹子制作区域活动材料中,教师根据本地特色和幼儿的兴趣创设了“竹之家”,并根据材料的特性,使用同种材料在各个区角活动中创造出丰富的玩法。如在巧手区中有幼儿用竹子钉成框架进行彩带编织;数学区中有毛竹数数器、毛竹游戏棒以及利用竹子进行高矮粗细排列;音乐区中有竹制打击乐器;益智区中有竹筒套圈、竹棒拼画;体育区中有竹筒高跷、独轮车、小竹马、竹梯;科学区中有竹风车及竹电话;美术角中有竹片画画、装饰竹叶、用水彩笔在竹筒花瓶上画画;自然角中有一些野花插在竹筒花瓶里等。在果壳果核的利用中,教师在美工区投放了大量的果壳果核,让幼儿进行拼贴画。这些材料也可在计算区让幼儿进行分类、排序、数数等,又可在操作区中进行穿果核项链,夹果核比赛等活动。在区角中,我们还避免了只有同类材料的单一组合,让不同材料之间相互自由组合,这使得各种材料在小朋友的一次次尝试、探索、操作中变成了美丽的工艺品和有趣的游戏玩具。 (二)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合适的活动材料为孩子自主性探索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孩子们的探索水平和探索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们也注重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我们以幼儿年龄特点为依据,首先挖掘同种材料在各个年龄阶段中的使用,充分让孩子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和获得发展。如在“趣味编织角”中小班幼儿利用棕榈叶打结、编手镯;中班幼儿利用棕榈叶编制糖果、小鱼等;大班幼儿则利用棕榈叶编制长颈鹿、麻雀、带鱼等。其次是多种材料在各个年龄阶段中的使用,如:小班投放种子、叶子、竹等让幼儿进行比较分类、排列数数、粘贴等;中班投放稻草、木块、蔬菜、瓜果等进行装饰拼图、折叠粘贴等;大班投放稻草、贝壳、竹、木片等进行编织、搓、锯等。 (三)材料投放的探究性 在区域活动中提供既有探索性又有操作性的材料才会吸引幼儿。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探索,发现问题,体验一次次解决问题的喜悦,也只有在新材料的不断刺激下,才能使幼儿对区域活动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如在中班探索区投放麦管、木屑、木棒、老布、竹枝、塑料笔管、化纤布、剪刀等,让幼儿探索摩擦起电的原理。小朋友饶有兴趣地尝试用木棒、竹枝、塑料管、铁棒等与老布、化纤布摩擦后去吸木屑、麦管,在试验、比较、操作中判断使用物体,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有关事物的物理逻辑经验。 环境是幼儿成长的摇篮,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乡土材料为农村幼儿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8]教师在挖掘乡土资源、创设农村幼儿园特色区域活动时,还应注意让孩子真正体现各自的个性特点,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
锦溪中心幼儿园课题研究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
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游戏活动发展幼儿动手能力 | ||
学习内容 |
区域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
出处 |
网络 |
学习人 |
高群晴 |
学习时间 |
2014.3 |
内容摘要:(不够填写可另附纸) 区域活动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的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主动的进行探索与交往,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深受幼儿喜爱。区域活动是人为创设自然情景下的幼儿游戏,它在为幼儿自发自愿的活动提供条件的同时,又渗透教育的目的要求。所以区角活动其实是一种环境教育,对幼儿而言是自由游戏,他们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对教师而言,无论是区角的设置、玩具材料的选择、材料投放的方式、过程中的指导、活动后的评价都是体现一定的教育意图和教育要求,都是为了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学习探索。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是加强幼儿脑功能的锻炼,发展幼儿智力极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幼儿的操作活动旨在引导幼儿手脑并用,促进手脑协调发展,让幼儿感知、体验成功,从而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和动手操作的兴趣。幼儿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教师在区域活动中首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培养幼儿操作的技能,鼓励幼儿去探索操作,让孩子个个心灵手巧。幼儿的周围生活是他们学习内容的主要来源,整个过程又与动手操作紧密联系,儿童主要是在活动中学习。陈鹤琴先生提倡:“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就是鼓励儿童通过做事获得发展。如:儿童空间知觉不是从学几何开始,而是从搭积木开始,在活动里,他们知道了这块积木在左边还是右边,在做中他们学到了左右、上下等空间知识,又使双手得到锻炼。我认为在区域活动中可以更好的实现这一目的。 一、 师幼互动设置区角,引起幼儿的兴趣。 (一)、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区角环境的设置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效果,在设置区角时,我注重引导幼儿参与,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注地投入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我们的区域活动在设置上由老师和幼儿共同商量,采用固定与灵活设置相结合的方式,创设丰富多彩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区角,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自由选择,用自身的方式进行学习。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兴趣、季节,通过与幼儿探讨来设置区角。如:春天各种花卉多,可以设置花卉角,秋天各种水果成熟了,所以设置水果店,有的孩子对别人的玩具很感兴趣,我就和孩子们商量把自己心爱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这样一个让孩子们留恋忘返的玩具店就形成了。让孩子们把自己看过的图书带到幼儿园和别的小朋友交换着看,这样一个图书角形成了。有一次,孩子们在图书角看书,我发现有几本书由于经常翻看,已经破损了,于是,我对孩子们说:“这几本书多好看呀,可惜被撕破了,怎么办呢?”刘桓均小朋友说:“要不,咱们把它补好吧”。其他孩子一致同意。于是,我找来剪刀、纸、胶水让孩子们一起修补图书,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修补的也特别认真,每修补好一本图书,他们就特别兴奋、特别自豪地拿过来,对我说:“老师,修好了。”在他们看来,好像完成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 事情。虽然修补的不是很好,但是,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修补的过程中,他们体验到了修补图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同时也明白以后看书一定要爱护图书,同时也教育别的孩子要爱护图书。让幼儿带各种干果形成干果店。其次,对于区角中的问题师幼共同探讨解决,有的区角过于人多,过于拥挤,可以添加材料扩大范围,也可把暂时没人玩的区角改造,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幼儿的团结精神、操作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分层提供活动材料,让材料来吸引幼儿,让材料来满足幼儿的动手需要。 (一)、区域中投放材料要注重材料的科学性,如:有的材料蕴涵着很多的关系,可以激发幼儿积极探索,有的材料可变性强,幼儿可以一物多用,有利于活动的深入,有的材料新颖有趣,能吸引幼儿注意,延长幼儿的活动时间。 (1)根据难易程度的不同投放材料。例如:在小班我在区域中投放了大豆、玉米让幼儿用勺子练习舀豆子。中班幼儿在学习使用筷子时,可以在区域内提供不同难易程度的材料,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容易夹取的虾条、薯条等长方形立体材料(有长有短)较容易夹取的水果片(有大有小)较难夹取的花生粒、核桃让孩子练习夹取,到了大班,我给孩子们准备了难度较大的玻璃球、黄豆等材料让孩子练习。或者将这些材料按由易到难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摆放在玩具柜上,幼儿可以根据自己使用筷子的熟练程度自己选择所要夹取的物品。过于难的材料幼儿在努力后无法实现,会使幼儿望而却步,无心恋战,材料睡大觉,而过于简单的材料,对幼儿缺乏挑战性,索然无味,材料变成废料,对于这类材料要及时调整。区域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儿童的自主学习活动,它没有明显的教学痕迹,幼儿在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中,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选择活动内容,自己选择活动方式,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充分发展的空间,使幼儿拥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 (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材料。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因此,区域活动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例如:小班的幼儿在学习舀和倒的技能时,老师在巧手区内提供了相同的瓶子娃娃、豆子和勺子,组织幼儿进行“我给娃娃喂豆子”的游戏时,游戏时我发现幼儿舀和倒的能力不同,便及时增加了嘴巴大小不同的瓶子娃娃,大小不同的瓶子“食物”和大小不同的勺子,这时,孩子们都能找到适合的游戏材料,完成喂娃娃的任务,获得成功感。还有穿珠游戏、娃娃家给娃娃穿衣服、喂饭,撕纸等,小班的孩子动手能力弱,入园时间短,所以我们要多亲近孩子,鼓励他们进入活动区,充分挖掘和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允许幼儿自己选择、自己动手、自己探索,获得全面发展。总之,小班的孩子要从最基本的生活能力的培养入手,让他们在自我服务和自我劳动中动手学习。中班的孩子让他们以科学的方法来学习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应积累的生活知识、技能,并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让幼儿在充分的动手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幼儿经历“生活”,激发幼儿探索、学习的兴趣。如:中班的孩子我设置了拉拉链、辫辫子、螺丝配对、拧瓶盖、剪纸等活动,给孩子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操作材料,让孩子获得参加生活学习、劳动锻炼的权利和机会,如:在科学区我投放了食盐、白糖、碱、水等物品让幼儿观察、品尝,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来掌握一些生活劳动技能、积累生活经验,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从而帮助他们热爱生活、走进生活、学会生活,最终让幼儿从单纯享受型转变成为一个有爱心、能劳动、会生活、喜探究、爱动手、独立性强、适应性好、有生存能力的孩子。 三、让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动手操作,获得经验,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幼儿通过做做、玩玩、看看、想想等进行知识技能的学习。如:幼儿在选择区角时根据自己的爱好需要选择区角,有的选择音乐角去敲打乐器,有的选择水果店去买水果。还有的选择科学角去探索科学现象。在玩中自己探索,幼儿相互研究使用工具材料,充分让幼儿去积累经验,开启思路。实践证明:所有的幼儿都有某种物品通常的使用方法基础上发现的特性和功能,甚至创造出新的作品,幼儿会陶醉于自己的想象之中,对于那些经过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会感到极大的满足。 例如:毛线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在区域活动时,看到孩子们拿了一些毛线头在随意的设计,有的玩翻绳游戏,有的卷毛线,有的在团着玩,玩的兴致特高,于是我们又萌发了让孩子们用毛线进行粘贴的想法。大家设计的毛线粘贴画非常漂亮:有可爱的芭比娃娃、奥运五环、小鸭撑伞、漂亮的小金鱼、水果娃娃等精美的作品。通过让孩子们利用毛线大胆表现富有创意的造型,探索毛线的玩法,及体验设计的乐趣,使孩子们的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创造力得以发挥,同时孩子们从中体会到了成功,感受到了快乐。 区域活动之所以受到幼儿的喜爱,就是它能为幼儿提供较宽松地自由发挥空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活动区,自由地选择操作,区域活动没有一定局限性,幼儿可以大胆的想象,俗语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如:美工区中,小朋友用玉米皮编出许多“小鞋垫”、“小花”、“小眼睛”、等,绘画时,她们能根据自己的意愿画出故事情节等。他们的创作会让你大吃一惊,同时也获得了成功与自信,这样既增加了幼儿选择的机会,又激发了幼儿的创造性。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是激发幼儿创造欲望的好方式。 区域活动中丰富的活动材料,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为幼儿的动手操作提供了很大的操作空间,区域活动是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他们乐于动手操作,乐于想象,在反复玩中学,在反复学中玩。正如《纲要》所指出的“将培养幼儿兴趣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目标”。我们要领会《纲要》精神,让区域“活”起来,带动幼儿动口,动手,动脑,愉快地在区域中学习,充分享受探索的乐趣,获得和谐的发展。 |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