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申请•评审书

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申请•评审书

2006-11-3 由 邢老师 编辑 阅读:2929次

编号
 
 
 
 
中央电化教育馆
 
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
 
课题申请·评审书
 
 
 
 
课  题  类  别          重点课题          
 
学  科  分  类     教育信息技术    
课  题  名  称  利用网络及其资源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 
课 题 负 责 人        冯晓远           
 
负责人所在单位  合肥市第五十中学     
 
填  表  日  期  2006年4月6日    
 
 
中央电化教育馆
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制
 
 
申请者的承诺与成果使用授权
一、本人自愿申报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本人认可所填写的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申请·审批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并承诺对所填写的课题申请·审批书所涉及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同意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权使用课题申请·审批书所有数据和资料。课题申请如获准立项,在研究工作中,接受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其委托部门的管理,并对以下约定信守承诺:
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政府签署加入的相关国际知识产权规定。遵守《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管理办法(修订)》及相关实施细则的规定。
2.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科学设计研究方案,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如期完成研究任务,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3.尊重他人的知识贡献。客观、公正、准确地介绍和评论已有学术成果。凡引用他人的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加以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均如实说明。
4.恪守学术道德。在研究过程中,不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杜绝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在成果发表时,不重复发表研究成果。在成果分享时,对课题主持人和参与者的各自贡献均在成果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在成果署名时,不侵占他人研究成果,不在未参与研究的成果中挂名,不为未参与研究工作的人员挂名。
5.维护学术尊严。保持学者尊严,增强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规划课题声誉,不以课题名义牟取不当利益。
6.遵循科研规范。课题研究名称、课题研究组织、研究主体内容、研究成果形式与课题申请书和立项通知书相一致。若有重要变更,向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并征得同意。
7.明确课题研究的性质。遵守研究成果先鉴定后发表的要求。发表时在成果文本封面显著位置标明“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字样,课题名称和类别层级应与课题通知书相一致。涉及政治、宗教、军事、民族等问题的研究成果,经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后方可公开发表。
8.标明课题研究的支持者。以明确方式标明为课题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非课题组个人和集体。
9.正确表达科研成果。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规范使用中国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及外国语言文字。
二、作为课题研究者或主要承担者,本人完全了解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有关管理规定,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特授权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权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报送课题成果的原件、复印件、摘要和电子版;有权公布课题研究成果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同意以影印、缩印、扫描、出版等形式复制、保存、汇编课题研究成果,允许课题研究成果被他人查阅和借阅;有权推广科研成果,允许将课题研究成果通过内部报告、学术会议、专业报刊、大众媒体、专门网站、评奖等形式进行宣传、试验和培训。
 
 
 
申请人(签章):____________                   年     月    日
 

填  表  说  明
 
 
    一、请按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管理办法(修订)》的有关规定,以计算机文本格式,如实准确填写各项内容。
二、本表报送一式六份,其中一份原件,五份复印件。请用A4复印纸,于左侧装订成册。本表所附“课题设计论证”活页,每份单独装订,报送一式五份。
三、封面右上方代码框申请人不需要填写,其他栏目由申请人用中文填写。申请人签章处,不得用打印字和印刷体代替。
四、本表所附活页,供隐名评审使用,必须填写,但不得出现申请人和课题组成员姓名、单位名称等信息。
五、请按“填写数据表注意事项”的要求,准确、清晰地填写数据表各栏内容。若有其他不明问题,请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工作机构(部门)或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咨询。
六、本表须经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诺信誉保证,加盖公章后上报。
七、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 复兴门内大街160号016信箱
            邮政编码:100031
联系电话:(010)66490945  (010)66490946。
传真电话:(010)66490946
电子邮件:ktb@ncet.edu.cn
网   址: http://www.ncet.edu.cn(中央电化教育馆)

 
数 据 表 填 写 注 意 事 项
 
    课题名称  准确、简明反映研究内容,最多不超过40个汉字(包括标点符号)。
课题类别  请选项填写,限填写1项。例如:A│重点课题
A.重点课题  B.青年课题  C.一般课题
学科分类  系指课题研究所属学科范围。请填写:教育信息技术。
研究类型  请选项填写,限填写1项。  例如:  C│综合研究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综合研究  D.其他研究
担任导师  系指申请人本人担任博士生导师或硕士生导师情况,请选项填写,限报1项。例如: A│博士生导师
A.博士生导师         B.硕士生导师       C.未担任导师
工作单位  按单位和部门公章全称填写。
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  请选项填写,限填写1项。  例如:  A│北京市     
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  D.重庆市  E.河北省  F.山西省  G.内蒙古自治区  H.辽宁省  I.吉林省  J.黑龙江省  K.江苏省  L.浙江省  M.安徽省  N.福建省  O.江西省  P.山东省  Q.河南省  R.湖北省  S.广东省  T.湖南省  U.海南省  V.广西壮族自治区  W.四川省  X.贵州省  Y.云南省  Z.西藏自治区  1.陕西省 
2.甘肃省  3.青海省  4.宁夏回族自治区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所属系统  系指申请人单位的属性。请选项填写,限填写1项。
          例如:   A│教育部直属高等院校 
A.教育部直属高等院校  B.其他高等院校  C.教育部直属单位  D.其他科研机构  E.中小学校(包括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幼儿园等)  F.军事机关及院校  G.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H.其他
    联系电话须填写课题负责人的电话号码。
    主要参加者  必须真实参加本课题研究工作,不含课题负责人,不包括不参加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单位领导、科研管理、财务管理、后勤服务等人员。
预期成果  系指预期取得的最终研究成果形式。请选项填写,最多限选报3项,其中必须包含研究报告。
          例如:  A│专著     D│研究报告
A.    专著  B.译著  C.论文集  D.研究报告  E.工具书  F.电脑软件  G. 其他

一、数据表
 
课题名称
 
 
 
 
 
 
 
 
 
 
 
 
 
 
 
 
 
关键词
 
 
 
 
 
 
 
 
课题类别
A
重点课题
学科分类
 
教育信息技术
研究类型
C
综合研究
负责人姓名
冯晓远
性别
民族
出生日期
1953 年 11 月 13日
行政职务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教育局副局长、合肥五十中校长
专业职务
 
中学数学
高级教师
研究专长
 
教育教学管理
最后学历
 
本 科
最后学位
 
 
担任导师
C
未担任导师
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
M
.安徽省
所属系统
E
中小学校
工作单位
合肥市第五十中学
电子信箱
      hf50zhong @163.com
通讯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路65号
邮政编码
230031
联系电话
区号)0551(单位)5114410(家庭)5114626(手机)13956005882
身份证号
340104195311133030
 
 
 
 
出生年月
专业职务
研究专长
学历
学位
工  作  单 
曹秋敏
1957.1
中教高级
德育管理
本科
 
合肥市第五十中学
靳 文
1970.11
中教高级
教科研
本科
 
合肥市第五十中学
李燕涛
1972.8
中教一级
教科研
计算机
本科
学士
合肥市第五十中学
张 斌
1975.10
中教一级
德育管理
本科
学士
合肥市第五十中学
吴玲玲
1972.11
中教一级
德育教育
本科
 
合肥市第五十中学
杨梅艳
1982.9
中教二级
德育教育
本科
学士
合肥市第五十中学
王钊进
1979.3
中教二级
多媒体
本科
学士
合肥市第五十中学
丁有宏
1980.5
中教二级
网络技术
本科
学士
合肥市第五十中学
周 敏
1981.5
中教二级
多媒体
本科
学士
合肥市第五十中学
陈传军
1981.10
中教二级
网络技术
本科
学士
合肥市第五十中学
薛正友
1969.10
中教一级
德育教育
本科
学士
合肥市第五十中学
牛旌丽
1964.9
中教高级
心理健康
本科
学士
合肥市第五十中学
申正勤
1964.10
中教一级
德育教育
本科
 
合肥市第五十中学
戈新强
1972.12
中教一级
德育教育
本科
 
合肥市第五十中学
王昌宏
1970.5
中教二级
德育教育
本科
学士
合肥市第五十中学
张 妮
1978.10
中教二级
德育教育
本科
 
合肥市第五十中学
预期最终成果
C
论文集
D
研究报告
预计完成时间
 2008 年 10月 11日

1
                                                      

  
二、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近三年来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成  果  名  称
著作者
成果形式
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
发表出版时间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冯晓远
论 文
全国素质教育优秀论文一等奖
1997年
《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思考》
冯晓远
论 文
第五届教科研论文一等奖
2003年
《新课改中的矛盾与问题》
冯晓远
论 文
《安徽青年报》
2003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关工作体会及存在问题与对策》
冯晓远
论 文
安徽省初级中学教育管理年会论文评比三等奖
2003年
《做好前进道路上的助理器》
冯晓远
论 文
合肥市家庭教育论文二等奖
2004年
《新课程中校长要抓好校本教研工作》
冯晓远
论 文
《合肥晚报》
2005年
《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冯晓远
论 文
安徽省初级中学教育管理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2005年
《以新的视角,审视德育的实效性》
曹秋敏
论 文
中央教科所德育报
《蜀山教育》
2000年
《预防校园伤害事故、提高自护能力》知识竞赛
曹秋敏
指导参赛
全国优秀指导奖
2003.11
《校本教研现状的问题分析及其应对》
靳 文
论 文
安徽省初级中学教育管理年会论文评比三等奖
2004年
《由一则周记引起的》
靳 文
教育叙事
合肥市蜀山区评比二等奖
2004年
《浅谈中学德育工作的开展》
张 斌
论文
合肥市西市区优秀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中荣获三等奖
2002.5
《初探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张 斌
论文
合肥市论文评比三等奖
2002.9
《释放爱心,传递爱心》
张 斌
论 文
合肥市德育论文二等奖
2003.10

2
《争功》

张 斌
校园剧
合肥市大、中学生“青春万岁”校园剧大赛中荣获剧本创作二等奖
2003.10
“少年模拟法庭”工作实录方案荣获“合肥市共青团特色活动创新奖”
张 斌
教育案例
合肥市特色创新活动评比
2004.12
《综合实践活动――青春彩虹》
张 斌
省编教材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4年
《爱是教育的灵魂》
张 斌
教育叙事
蜀山区“教育叙事”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并刊登在《蜀山教育》和《安徽青年报》
2005.1
《提高中小型校园网投入效益比分析》
李燕涛
论 文
第八届全国中小学计算机辅助管理论文评选一等奖
2003.10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李燕涛
网 站
2003年安徽省多媒体教育软件评选活动三等奖
2003.10
《中学计算机教材的问题与解决方法探讨》
李燕涛
论 文
安徽省中小学计算机教学论文一等奖
1998.9
《中学信息技术课上机操作指导》
李燕涛
指导用书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1.10
《网络时代的青少年道德教育》
牛旌丽
论 文
《安徽教育》
2003年13期
《哭泣的夜晚》
戈新强
散 文
合肥市教育局《心雨》
2004年
《成长的烦恼》
戈新强
教学案例
中语会评奖一等奖
2005.10
《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应树立的新观念》
申正勤
论 文
《安徽教育》
2006.2
《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插上翅膀》
申正勤
论 文
投稿《安徽教育》
 
《班主任工作反思性案例》
申正勤
论 文
合肥市蜀山区案例集
 
《走出误区》
吴玲玲
论 文
 
2004.5
《彩色心情》
吴玲玲
论 文
 
2004.12
《心灵的关爱》
吴玲玲
论 文
 
2005.1
《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薛正友
论 文
合肥市蜀山区德育论文评比三等奖
2003.6

3
 

  
三、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九五”规划以来承担的研究课题
课  题  名  称
课题类别
批准时间
批  准  单  位
完成情况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国家级课题
2001.9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2004.6已结题
《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
国家级课题
2002年
中语会
2005.5已结题
《初中语文阶段目标教改实验》
市级课题
1992
合肥市教育局
1996通过省级验收;2001年获全国实验成果评比二等奖
《省级实验性、示范性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
省级子课题
2004.5
安徽省教育厅
正在开展
《探究案例研究在促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中的作用》
市级课题
2004.10
合肥市教育局
正在开展
《Z+Z课题》
国家级课题
2004.5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正在开展
 

4
 

 
 

四、课题设计论证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限3000字内)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 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呈现下滑趋势,学校德育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民族振兴、国家兴旺的需要,是未成年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04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对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出的新的重要部署。
面对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深刻背景,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处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地位上。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互联网必然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社会行为产生一些变革性的影响。如何认识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探索和思考互联网对于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较为重要的课题。当前,学校德育的主导性理念受到多元化信息的强有力的冲击、掠夺和挑战,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和现有德育的滞后性发生冲撞,同时,学校德育工作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为逐步摆脱德育教学“一张嘴、一支笔”传统手工业作业方式,充分展示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性和优越性,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现行德育工作,努力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现德育现代化。
 
2.本课题选题的意义
1)信息技术与德育课程整合有利于培养新世纪人才、创新人才。
信息技术是当今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渗透力最强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其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协作。对教育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信息化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互动优势,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他们获取、筛选、识别信息的能力,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树立志向、培养个性,使之成为新世纪所需的优秀人才。
   2)信息技术与德育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①贴近时代、潜移默化、传递正向价值导向。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手段,整合课程资源,以其突破时空、图文并茂、形声交融、视听并举的优势和特点,实现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传递正向价值。
    ②贴近生活、耳濡目染,创设道德文化环境。学校作为社会发展的摇篮,通过精雕细刻和符合道德成长规律的日常教育活动,通过大量的信息技术与德育的整合教育活动,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道德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这些价值和态度。
    ③贴近学生,互动升华,培养良好品德习惯。现代信息技术与德育整合中大量感性材料,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在主观的情感体验和多媒体呈现的客观世界之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中感悟和认同情感、理想、人格,从而实现从知识化、认知化到重视情感体验及情感发展,实现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达到道德教育在方法甚至立场的改变从而实现新的飞跃。
 
3.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1) 对中学德育工作保证自身理念转输的主导性地位具有参考价值

当今网络的优势,尤其是信息内容的丰富性;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和追逐,在当前,德育教育的主导性理念受到多元信息流强烈的冲击、挤压与挑战。学生对信息的选择性又空前增强,多样化的社会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必然会带来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情感评价。这些同样会在网络信息中以各种面目出现。因此,本课题的研果对中学德育以什么样的对策来保证自身理念转输的主导性地位,具有参考价值。

2) 对中学德育以怎样的途径保证教育实效性具有参考价值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与他人交流或得到任何方面的信息,学生可以不露声色地在网上聊天室里翻云覆雨,在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面前,学生的主体意识会被极大地调动和刺激起来,并将使其认知方式与情感评价产生连贯性的感染。所以,本课题的研究经验对中学德育以什么样的途径来保证教育实效性具有参考价值。
3) 对中学德育在信息时代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具有参考价值
网络是创新的产物。网络的创新实质。是社会发展的缩影,然而这种创新与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我们的教育目标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传统德育中空泛的高调、单一滞后的说教方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更不用说跟上网络的创新。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经验对中学德育以什么样的形象来适应创新的时代具有参考价值。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本课题的预期目标为:
1)科研目标
通过研究,探讨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工作的新问题、新特点、新理念、新对策,开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指导中学德育网络实践。
2)德育目标
分成三个层次:
①培养学生的网络荣辱、是非、美丑、善恶的判断能力,预防网络陷阱,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
②以网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纪教育,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③进行个性化服务,改善青少年的心理环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 工作目标
通过研究,深入普及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加强网络德育的研究,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又能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构建一个开放的、互动的、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德育网络模式。初步设想本模式为:“理念和系统,队伍与活动”。
1)理念。就是探究德育网络新理念。
按照“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思维习惯、兴趣爱好来探究网络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式的运作理念。探讨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工作的新问题、新特点、新对策,开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探索网络德育的方法、手段,探究网络德育的规律,构建网络德育的理论体系。通过研究,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2)系统。就是构建德育网络系统。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试图构建一个开放的、互动的德育网络系统,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①如何建立学校德育网络,可以不分时间不分地点的将德育教育信息传递到每个学生的眼中、心里。
②如何形成贯穿各个层级,覆盖各个领域的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互动的立体性中学德育网络体系?
3)队伍。就是造就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懂得现代管理与网络技术的高素质的德育队伍。

6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试图造就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

4)活动。就是开展个性化服务等网上德育活动。
①如何以网络为辅助工具,开展中学德育活动?
②如何充分开发利用网络的德育功能,拓宽学校德育的渠道,把网络作为德育的有效手段,提高中学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③在对学生进行网络技术教育的同时,如何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
④如何进行个性化服务,以改善中学生的心理环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网络成为学生的“心灵之家”?
⑤如何建设德育传播信息库,使中学生能够接受到生动形象、有效可信的“主旋律”教育、“三基”教育、“三观”教育、“三德”教育、
 
3.本课题的创新之处表现在:
1) 利用网络资源对未成年人进行德育教育。这是一个创新。
2) 受教育面非常广。只要有条件上网的同学,甚至成人,只要打开我校的德育网站,都能享受到这一资源。
3) 教育内容形式多样。生动可感。具有预见性。
4) 便于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由于网络的特殊功能,学生可以大胆吐露心声,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通过建立合肥五十中德育在线网站,开办各种栏目,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辅助
本次课题分成三个层次进行:
1)培养学生的网络是非、美丑、善恶的判断能力,预防网络陷阱,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
2)以网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纪教育,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3)进行个性化服务,改善青少年的心理环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所进行的研究,按照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四个环节进行。先由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参照别人某些成功的做法,提出研究计划,在根据预测做出决策之前,进行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调整计划,然后组织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分析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断改进和调整计划,通过反思改善工作,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2)问卷法
问卷法是把研究课题分解为若干个项目(变量),再拟成具体问题,编制成标准化问卷,发给被试,让被试者回答。这种方法,虽然不如观察法了解行为反应那样具体细致,也不如实验法控制条件那样严密,揭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也不如实验那么透彻,然而,它却可以获得多因素资料,取样大,代表性强。封闭式问卷选择答案,便于统计,具有省时、省力、高效的优点。本研究是以对网络比较熟悉的学生为调查对象。

7
 
3)实证分析法

我们所进行的中学生德育网络研究,与我校的德育网页建设同步进行,在研究的过程中,丰富网页的内容,培养和锻炼教师队伍,教育帮助广大学生。
 
3.本课题建设的技术路线
1)计算机网络平台建设
①通过互联网和光纤专网的结合,在IP网络上论坛系统并为其它应用提供文章下载。
②通过心理老师进行在线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③通过论坛系统管理,实现对各版主进行权限分配。
④通过网络技术人员对网上资源进行筛选、加载、管理。
2)通过德育网站平台进行网上调查
①利用德育网站,发布问卷调查来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发展情况。
②根据所提交的问卷进行筛选,收集有用问卷。
③对问卷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应对方案。
3)利用德育网站进行德育宣传工作
 
4.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06、3——2006、6)
①召开开题会,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研究任务、目标、人员分工;
②制定定研究方案及计划,做好设备、环境准备;
③组织理论学习,学习“利用网络及其资源促进未成年人思想到的建设”最新理论研究成果。
2)实施阶段:(2006、7——2008、4)
①按方案所设计的项目组织实施;
②校园“德育在线”网站的建设,师生个人电脑及网络连接普及,家校双方广泛运用这一系统,观察学生的思想状态变化。
③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按有关数据进行实效性分析和个案分析,收集整理有关材料;
④完成中期研究成果(阶段小结)。
⑤专家指导。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和课题的进展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专家进行课题的理论指导或课题研究现场指导,确保研究工作正常有效地进行。
3)总结验收,反思修正阶段:(2008、5—2008、11)
①收集整理有关材料,写出总结报告;
②总结“利用网络及其资源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的有效措施、方法,加以系统归纳;
③反思“利用网络及其资源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下一步研究的具体措施和计划;
④结题准备,成果展示。
 
                                                                         
  
 
 

8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限填20项)
·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研究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
一、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1. 此领域与本课题有关的论著、论文
1)《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校园德育教育模式探讨》作者:庞君 李玲 万建华 攀枝花学院学报 , 编辑部邮箱 2005年 02期
2)《网络环境下的中学德育探究》
作者:袁圣东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04)
3)《关于网络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影响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王斌 熊英 刘琍琍 熊霞 周文锋 江西教育科研2002(09)
4)《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 作者:刘守旗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06)
5)《网络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网络教育》
作者:金飒 贵州教育 2004(8)
6)《论网络时代的学生道德教育》
作者:姜广运 教学与管理 2004(18)
7)《借助网络渠道 开辟学校德育新天地》 
作者:宋忠芳 高桂平山东教育科研 2000(11)
8)《少年儿童图书馆与绿色网络时空——浅谈少儿图书馆在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中的实践》作者:张岩敬  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
9)《论网络道德教育》 作者:韩卿元 张晓慧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 编辑部邮箱 2002年 01期
10)《适应网络时代特征 调整学校德育战略》 作者:田国秀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2. 本课题研究的有关参考文献:
1)《网络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作者:盛天和
计算机教与学,编辑部邮箱 2004年 12期  
2)Conforming to the trend of the times and carrying ideological & political education forward into network
作者:刘献君  高等教育研究 , 编辑部邮箱 2001年 02期
3)Researches on Internet and Political Ideology Education of the Teenagers  作者:陈琪
4)《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若干对策》作者:张志刚 刘连峰教育探索  编辑部邮箱 2002年 02期
5)《网络德育:21世纪的德育革命》 作者:刘守旗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编辑部邮箱 2003年 06期
6)《网络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其对策》作者:王鸿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1(02)
7)《网络文化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白银市区中学生上网现状调查与分析》
 作者:蒋民  西北师范大学 2002
 
二、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
本课题的参与者在各自学科学术上均有建树,均有参加课题研究的经验,并且部分成员参与国家级课题的研究,研究成果得到全国专家的好评。本课题组的教师全部参加过课题的研究,在学校中,或是骨干教师,或是技术精英,能够承担课题的研究任务。

9
 
本课题组主要参与者由学校中青年教师队伍组成,有学校校长、副校长、教研处主任、德育处主任、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心理咨询教师、政治、语文教师等学科的教师共同参与,年龄结构合理,有多年的教育管理、教科研开发、德育工作、团队工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经验,有多人参与国家级、省级和市级课题的研究,尤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此外,组成人员中计算机教师比重很大,技术支持有较大优势。

 
 
三、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组织保障
1)本课题成立以冯晓远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组领导机构,有学校教研主任主管,并由我校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教师参加,确保研究队伍的精干和实干。
2)建立人员培训制度,对参加研究的人员进行培训,组织参观学习,不断提高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3)建立交流评估制度,由领导小组对课题的研究进行定期评估,确定研究的效果。
 
2、研究资料的来源:
  学校档案资料,近年来学校德育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数据库以及近年来国内网络德育教育研究成果。
 
3、学校的硬件和软环境建设
  我校是合肥市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学校,有着开展课题研究的物质基础。近几年来,在硬件和软环境上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入品牌电脑、多媒体演示系统等,电教设施较硬。同时我们还具备扎实的科研能力,我们的任课老师大都会制作多媒体课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利用网络来进行各个学科的教学。
4、技术保障
1)建德育网站。我校已建立了具有独立域名的专门德育网站,成为一个面向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多层次、多功能的德育信息平台。“师生有约”、“心灵之约”,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倾听心声,尽享网上冲浪的乐趣。“和谐家庭”、“教子有方”起到了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能力的作用;“经典范例”、“名人指路”则为班主任工作、德育科研提供信息服务;通过“网上论坛”、“德育大家论”等及时了解学生、家长、教师对德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建德育资源库。我们采取筛选复制学校原有资源,积累重建网上信息,购进优秀资源,自行研发等多种形式,进行合理配置,逐步建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库,德育活动课课件库等。
5、经费保障
学校提供课题研究必须的一切经费。
6、时间保障
学校充分考虑到课题研究人员的实际情况,为确保课题研究工作顺利的进行,减少了研究人员的上课时间,并充分利用双休日加班工作,以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10
 
 


 六、预期研究成果
主 要 阶 段 性 成 果 (限 报 10 项)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阶  段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
1
2006 年 3 月
------------
2006年 6  月
建立五十中德育在线网站
电脑软件
丁有宏
2
2006年7  月
------------
2008年 4  月
完善网站、出版师生对话实录集
其它
张斌
3
2008 年 5  月
------------
2008年11  月
研究报告、论文
论文集
李燕涛
 
    年   月
------------
年   月
 
 
 
 
    年   月
------------
年   月
 
 
 
 
    年   月
------------
年   月
 
 
 
 
    年   月
------------
年   月
 
 
 
 
    年   月
------------
年   月
 
 
 
最 终 研 究 成 果 ( 限 报 3项,其中必含研究报告 )
序号
完成时间
最  终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负 责 人
1
 2006 年7 月
------------
年   月
德育在线网站
电脑软件
丁有宏
2
 2008年 4 月
------------
年   月
师生对话集
其它
张斌
3
2008 年11  月
------------
年   月
论文、结题报告
论文集
李燕涛
 

11

                                                           

   七、推荐人意见
    不具有小学高级职称、中学高级职称或其他高级专业职务(称)的申请人,须由两名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推荐。推荐人须如实介绍课题负责人的科研态度、专业水平、科研能力和科研条件,并说明该课题取得预期成果的可能性。
  推荐意见
 
 
 
 
 
 
 
 
 
第一推荐人:                专业职务:                 研究专长:       
 
工作单位:                                          推荐人亲笔签名
  推荐意见
 
 
 
 
 
 
 
第二推荐人:                专业职务:                 研究专长:       
 
工作单位:                                          推荐人亲笔签名

12
 
                                                                     


 九、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
本单位完全了解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有关管理规定,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单位承担。证明课题负责人之申请书所填写的内容完全属实,该课题负责人和参加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适合承担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本单位能够提供完成该课题所需的时间和条件;本单位同意承担该课题的管理职责和信誉保证。
 
 
 
 
 
 
 
 
 
 
 
                    (公   章):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十、省级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
本单位完全了解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有关管理规定,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单位承担。证明课题申报的真实性,认可课题申报人及其所在单位的申报资格,同意上报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公  章):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13
 
 

 十一、评审组评审意见

 
 
 
 
 
 
 
 
 
 
 
 
 
 
 
 
 
 
 
 
 
 
                                                     主审专家签名
 
                                                                   年   月   日
 
评审组人数
 
实到人数
 
表决结果
 
赞成票
 
反对票
 
弃权票
 
 
 
 
评审组

14
 
建议立项意见

 
1、评审组建议本课题立项的原因
(1)       理论价值:
(2)       实践意义:
2、评审组对本课题研究的改进建议
(3)       课题名称:
(4)       研究内容:
(5)       课题组织:
(6)       研究方法:
(7)       研究经费:
(8)       研究成果:
(9)       其他
 
 
                                                    评审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1、活页评审未通过;
2、投票表决未通过,主要存在问题(可多项选择,在选项处画勾)
(1)       选题问题;
(2)       课题设计问题;
(3)       研究内容问题;
(4)       研究方法问题;
(5)       课题组织问题;
(6)       经费资助问题;
(7)       研究成果问题;
(8)       其他
 
 
 
 
 
 
 
 
 
 
 
 
 
 
 
 
                                                评审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15
 

十二、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审批意见

 
 
 
 
 
 
 
 
 
 
 
 
 
 
 
 
 
 
 
 
 
 
 
 
 
 
 
 
 
 
 
 
 
 
 
 
 
 
 
 
 
 
 
 
 
 
 
                                                      (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16
 
                                                                        

编号
 
 
 
   课题名称:  利用网络及其资源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         
 
课题设计论证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限3000字内)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 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呈现下滑趋势,学校德育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民族振兴、国家兴旺的需要,是未成年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04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对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出的新的重要部署。
面对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深刻背景,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处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地位上。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互联网必然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社会行为产生一些变革性的影响。如何认识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探索和思考互联网对于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较为重要的课题。当前,学校德育的主导性理念受到多元化信息的强有力的冲击、掠夺和挑战,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和现有德育的滞后性发生冲撞,同时,学校德育工作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为逐步摆脱德育教学“一张嘴、一支笔”传统手工业作业方式,充分展示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性和优越性,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现行德育工作,努力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现德育现代化。
 
2.本课题选题的意义
1)信息技术与德育课程整合有利于培养新世纪人才、创新人才。
信息技术是当今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渗透力最强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其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协作。对教育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信息化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互动优势,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他们获取、筛选、识别信息的能力,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树立志向、培养个性,使之成为新世纪所需的优秀人才。
   2)信息技术与德育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①贴近时代、潜移默化、传递正向价值导向。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手段,整合课程资源,以其突破时空、图文并茂、形声交融、视听并举的优势和特点,实现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传递正向价值。
    ②贴近生活、耳濡目染,创设道德文化环境。学校作为社会发展的摇篮,通过精雕细刻和符合道德成长规律的日常教育活动,通过大量的信息技术与德育的整合教育活动,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道德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这些价值和态度。
    ③贴近学生,互动升华,培养良好品德习惯。现代信息技术与德育整合中大量感性材料,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在主观的情感体验和多媒体呈现的客观世界之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中感悟和认同情感、理想、人格,从而实现从知识化、认知化到重视情感体验及情感发展,实现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达到道德教育在方法甚至立场的改变从而实现新的飞跃。
 
3.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活页1——
1) 对中学德育工作保证自身理念转输的主导性地位具有参考价值

当今网络的优势,尤其是信息内容的丰富性;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和追逐,在当前,德育教育的主导性理念受到多元信息流强烈的冲击、挤压与挑战。学生对信息的选择性又空前增强,多样化的社会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必然会带来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情感评价。这些同样会在网络信息中以各种面目出现。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中学德育以什么样的对策来保证自身理念转输的主导性地位,具有参考价值。
2) 对中学德育以怎样的途径保证教育实效性具有参考价值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与他人交流或得到任何方面的信息,学生可以不露声色地在网上聊天室里翻云覆雨,在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面前,学生的主体意识会被极大地调动和刺激起来,并将使其认知方式与情感评价产生连贯性的感染。所以,本课题的研究经验对中学德育以什么样的途径来保证教育实效性具有参考价值。
3) 对中学德育在信息时代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具有参考价值
网络是创新的产物。网络的创新实质。是社会发展的缩影,然而这种创新与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我们的教育目标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传统德育中空泛的高调、单一滞后的说教方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更不用说跟上网络的创新。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经验对中学德育以什么样的形象来适应创新的时代具有参考价值。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本课题的预期目标为:
1)科研目标
通过研究,探讨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工作的新问题、新特点、新理念、新对策,开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指导中学德育网络实践。
2)德育目标
分成三个层次:
①培养学生的网络荣辱、是非、美丑、善恶的判断能力,预防网络陷阱,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
②以网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纪教育,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③进行个性化服务,改善青少年的心理环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 工作目标
通过研究,深入普及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加强网络德育的研究,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又能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构建一个开放的、互动的、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德育网络模式。初步设想本模式为:“理念和系统,队伍与活动”。
1)理念。就是探究德育网络新理念。
按照“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思维习惯、兴趣爱好来探究网络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式的运作理念。探讨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工作的新问题、新特点、新对策,开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探索网络德育的方法、手段,探究网络德育的规律,构建网络德育的理论体系。通过研究,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2)系统。就是构建德育网络系统。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试图构建一个开放的、互动的德育网络系统,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①如何建立学校德育网络,可以不分时间不分地点的将德育教育信息传递到每个学生的眼中、心里。
②如何形成贯穿各个层级,覆盖各个领域的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互动的立体性中学德育网络体系?
3)队伍。就是造就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懂得现代管理与网络技术的高素质的德育队伍。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试图造就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
4)活动。就是开展个性化服务等网上德育活动。
①如何以网络为辅助工具,开展中学德育活动?
②如何充分开发利用网络的德育功能,拓宽学校德育的渠道,把网络作为德育的有效手段,提高中学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活页2
③在对学生进行网络技术教育的同时,如何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

④如何进行个性化服务,以改善中学生的心理环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网络成为学生的“心灵之家”?
⑤如何建设德育传播信息库,使中学生能够接受到生动形象、有效可信的“主旋律”教育、“三基”教育、“三观”教育、“三德”教育、
 
3.本课题的创新之处表现在:
1) 利用网络资源对未成年人进行德育教育。这是一个创新。
2) 受教育面非常广。只要有条件上网的同学,甚至成人,只要打开我校的德育网站,都能享受到这一资源。
3) 教育内容形式多样。生动可感。具有预见性。
4) 便于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由于网络的特殊功能,学生可以大胆吐露心声,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通过建立德育在线网站,开办各种栏目,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辅助
本次课题分成三个层次进行:
1)培养学生的网络是非、美丑、善恶的判断能力,预防网络陷阱,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
2)以网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纪教育,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3)进行个性化服务,改善青少年的心理环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所进行的研究,按照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四个环节进行。先由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参照别人某些成功的做法,提出研究计划,在根据预测做出决策之前,进行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调整计划,然后组织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分析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断改进和调整计划,通过反思改善工作,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2)问卷法
问卷法是把研究课题分解为若干个项目(变量),再拟成具体问题,编制成标准化问卷,发给被试,让被试者回答。这种方法,虽然不如观察法了解行为反应那样具体细致,也不如实验法控制条件那样严密,揭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也不如实验那么透彻,然而,它却可以获得多因素资料,取样大,代表性强。封闭式问卷选择答案,便于统计,具有省时、省力、高效的优点。本研究是以对网络比较熟悉的学生为调查对象。
3)实证分析法
我们所进行的中学生德育网络研究,与我校的德育网页建设同步进行,在研究的过程中,丰富网页的内容,培养和锻炼教师队伍,教育帮助广大学生。
 
3.本课题建设的技术路线
1)计算机网络平台建设
①通过互联网和光纤专网的结合,在IP网络上论坛系统并为其它应用提供文章下载。
②通过心理老师进行在线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③通过论坛系统管理,实现对各版主进行权限分配。
④通过网络技术人员对网上资源进行筛选、加载、管理。
2)通过德育网站平台进行网上调查
①利用德育网站,发布问卷调查来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发展情况。
②根据所提交的问卷进行筛选,收集有用问卷。
③对问卷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应对方案。
3)利用德育网站进行德育宣传工作

——活页3
 


4.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06、3——2006、6)
①召开开题会,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研究任务、目标、人员分工;
②制定定研究方案及计划,做好设备、环境准备;
③组织理论学习,学习“利用网络及其资源促进未成年人思想到的建设”最新理论研究成果。
2)实施阶段:(2006、7——2008、4)
①按方案所设计的项目组织实施;
②校园“德育在线”网站的建设,师生个人电脑及网络连接普及,家校双方广泛运用这一系统,观察学生的思想状态变化。
③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按有关数据进行实效性分析和个案分析,收集整理有关材料;
④完成中期研究成果(阶段小结)。
⑤专家指导。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和课题的进展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专家进行课题的理论指导或课题研究现场指导,确保研究工作正常有效地进行。
3)总结验收,反思修正阶段:(2008、5—2008、11)
①收集整理有关材料,写出总结报告;
②总结“利用网络及其资源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的有效措施、方法,加以系统归纳;
③反思“利用网络及其资源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下一步研究的具体措施和计划;
④结题准备,成果展示。
 
 
 
 
 

——活页4

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限填20项)
·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职务、专业、年龄)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研究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
一、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1. 此领域与本课题有关的论著、论文
1)《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校园德育教育模式探讨》作者:庞君 李玲 万建华 攀枝花学院学报 , 编辑部邮箱 2005年 02期
2)《网络环境下的中学德育探究》
作者:袁圣东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04)
3)《关于网络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影响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王斌 熊英 刘琍琍 熊霞 周文锋 江西教育科研2002(09)
4)《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 作者:刘守旗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06)
5)《网络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网络教育》
作者:金飒 贵州教育 2004(8)
6)《论网络时代的学生道德教育》
作者:姜广运 教学与管理 2004(18)
7)《借助网络渠道 开辟学校德育新天地》 
作者:宋忠芳 高桂平山东教育科研 2000(11)
8)《少年儿童图书馆与绿色网络时空——浅谈少儿图书馆在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中的实践》作者:张岩敬  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
9)《论网络道德教育》 作者:韩卿元 张晓慧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 编辑部邮箱 2002年 01期
10)《适应网络时代特征 调整学校德育战略》 作者:田国秀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2. 本课题研究的有关参考文献:
1)《网络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作者:盛天和
计算机教与学,编辑部邮箱 2004年 12期  
2)Conforming to the trend of the times and carrying ideological & political education forward into network
作者:刘献君  高等教育研究 , 编辑部邮箱 2001年 02期
3)Researches on Internet and Political Ideology Education of the Teenagers  作者:陈琪
4)《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若干对策》作者:张志刚 刘连峰教育探索  编辑部邮箱 2002年 02期
5)《网络德育:21世纪的德育革命》 作者:刘守旗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编辑部邮箱 2003年 06期
6)《网络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其对策》作者:王鸿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1(02)
7)《网络文化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白银市区中学生上网现状调查与分析》
 作者:蒋民  西北师范大学 2002
 
二、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
本课题的参与者在各自学科学术上均有建树,均有参加课题研究的经验,并且部分成员参与国家级课题的研究,研究成果得到全国专家的好评。本课题组的教师全部参加过课题的研究,在学校中,或是骨干教师,或是技术精英,能够承担课题的研究任务。
本课题组主要参与者由学校中青年教师队伍组成,有学校校长、副校长、教研处主任、德育处主任、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心理咨询教师、政治、语文、教师奖学科的教师共同参与,年龄结构合理,有多年的教育管理、教科研开发、德育工作、团队工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经验,有多人参与国家级、省级和市级课题的研究,尤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此外,组成人员中计算机教师比重很大,技术支持有较大优势。
 

——活页5——
 
 


三、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组织保障
1)本课题成立以冯晓远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组领导机构,有学校教研主任主管,并由我校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教师参加,确保研究队伍的精干和实干。
2)建立人员培训制度,对参加研究的人员进行培训,组织参观学习,不断提高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3)建立交流评估制度,由领导小组对课题的研究进行定期评估,确定研究的效果。
 
2、研究资料的来源:
  学校档案资料,近年来学校德育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数据库以及近年来国内网络德育教育研究成果。
 
3、学校的硬件和软环境建设
  我校是市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学校,有着开展课题研究的物质基础。近几年来,在硬件和软环境上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入品牌电脑、多媒体演示系统等,电教设施较硬。同时我们还具备扎实的科研能力,我们的任课老师大都会制作多媒体课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利用网络来进行各个学科的教学。
4、技术保障
1)建德育网站。我校已建立了具有独立域名的专门德育网站,成为一个面向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多层次、多功能的德育信息平台。“师生有约”、“心灵之约”,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倾听心声,尽享网上冲浪的乐趣。“和谐家庭”、“教子有方”起到了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能力的作用;“经典范例”、“名人指路”则为班主任工作、德育科研提供信息服务;通过“网上论坛”、“德育大家论”等及时了解学生、家长、教师对德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建德育资源库。我们采取筛选复制学校原有资源,积累重建网上信息,购进优秀资源,自行研发等多种形式,进行合理配置,逐步建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库,德育活动课课件库等。
5、经费保障
学校提供课题研究必须的一切经费。
6、时间保障
学校充分考虑到课题研究人员的实际情况,为确保课题研究工作顺利的进行,减少了研究人员的上课时间,并充分利用双休日加班工作,以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活页6——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