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高中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瓦房店市第三高级中学
一、课题名称:高中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
二、课题研究背景:
1、问题的提出
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是近年来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教师应当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是新世纪中学教师的共同特征。目前有关教师科研能力尤其是高中教师科研能力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课题选题主要依据对部分高中教师有关教育科研状况的现状调查、区别调查和相关调查发现:许多高中教师对教育科研基本理论;教育科研项目的选题、操作及成果表述和评价;教育科研方法论等有关知识知之较肤浅,由于高考的压力高中教师很少认真地进行课题研究,面对如此令人担忧的现象,提出了“高中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这一课题。
2、国外研究的概况
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一个时代性很强的命题。国外认为,教师要具有知识更新的能力,这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近年来国际上对教师的“扩展能力”进行了多次探讨。1981年6月在曼谷召开的亚洲教育革新为发展服务计划(APEID)第七次地区性协商会议中,提出了“扩展能力”的开发。1981年11月在曼谷召开的科学课程及教材发展研究小组会议,又讨论了“扩展能力”的概念。1984年7月在菲律宾召开的亚太地区中学理科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会议,讨论了“扩展能力”的培养。所谓“扩展能力”主要是指灵活地适应科学技术和时代迅速变化的综合性能力,包括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等。“扩展能力”方案的着眼点涉及到了教师教育科研素质提高的问题,它对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强调实际上就是对教师科研素质方面的要求,因为教师教学研究过程的实质就是一个创新过程。
美国创造教育的权威史密斯曾给创造型教师下了一个定义:“创造型教师是吸取教育科学提供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加以运用,并能发现新实际方法的教师。”这一定义特别强调了教师对教育科学知识的创造性运用。
前苏联学者认为,教师只能教一门课程是不行的,教师必须是“完整的”和“全能的”。所谓全能的教师,就是既会教学、又会科研、又懂生产。认为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冲破单纯“教与学”的传统模式,才能使教学成为与生产部门紧密联系的纽带,才能把知识与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角色上实现多元化。
美国心理学家格依伦对现代教师角色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他认为现代教师不再是单一型的教师,而应是全能型教师,他们应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其中科学研究方面的角色要求教师应具备科研素质,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在培养和提高具有研究素质的研究型教师方面,西方学者德耶弗斯的研究具有代表性。他认为研究型教师的成长可分为五个阶段,即新手阶段、优秀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专家阶段(即研究型教师阶段)
波斯纳、维拉、斯巴克斯—兰格等认为不断地开展反思性教 学和行动研究对提高教师科研素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我国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人们倡导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才有的。
1985年8月,通过对北京、武汉、上海等地教育、科技部门的调查访问,教育界、科技界专家指出:目前在我国教育工作中存在着许多不符合教育规律的现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长期忽视教育科学研究。因此在教育改革中要加强教育科学研究。
中央教科所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理论意义:“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本课题的研究对新世纪培养高素质教师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同时这一课题的研究可以改变过去教师处在被研究者地位,现在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以便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及时的调整,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实践意义:随着中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中学教师的角色必须由“单一型”向“多重型”、“复合型”转化,而“科研型”教师则是中学教师角色的最高升华。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就是要求教师善于把工作任务转换为教育科研任务,从科研的角度提供值得研究的问题,并探索其规律性。培养和造就更多的科研型教师队伍。
四、课题重要概念定义及研究内容:
1、科研能力概念定义:完成科学研究活动所具备的基本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素养包括:(1)发现问题的能力;(2)组织科研的能力;(3)信息处理的能力;(4)开拓创新的能力;(5)文字表达的能力;(6)科研成果应用及开发能力。
2、研究的基本内容
(1)科研能力内涵研究
(2)高中教师科研能力现状调查
(3)科研能力与教师的成长关系研究
(4)高中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5)高中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机制
五、课题研究对象、周期、阶段、方法、步骤:
研究对象:高中教师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首先在瓦房店范围内选取3所高中,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进行中学教师科研能力问卷调查并进行分析建立数据库。
2、访谈调查法:针对农村中学教师科研能力低下的现状,对不同的对象进行访问、谈话,寻找出具体原因。
3、文献法:对搜集的历史文献进行归类、整理。
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对不同地区中学教师的基本科研能力进行全面的调查、对比、分析,建立教师基本科研能力档案。(2008、11—09年1月)
2、第二阶段:着重研究中学教师基本科研能力构成,及其与教师成长的关系,初步建立培养、提高教师基本科研能力的对策的框架。(2009年1月-2010年1月)
3、第三阶段:着重研究如何培养、提高高中教师基本科研能力,并以论文的形式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2010年1月—2010、7)
4、第四阶段:完成论文写作。(2010年7月-2011年1月)
六、课题研究预期成果: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和措施:
研究人员及分工(略)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