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无锡市后宅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大家都已经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在这场重大的教育变革中每一个教师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改变自己,在新课程中重塑自己。教师角色的转变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应运而生。这些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呼唤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更新,呼唤与之相匹配的新的教学设计。但目前我们感到,当前的课堂教学设计还普遍存在滞后于新的教育思想观念的现象,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1、有理念的呼唤但缺少教学中的实践。新课程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广大教师已经经过了新课程的通识培训。但通识培训主要解决认识层面的问题,不能真正解决实践层面的问题。实践新课程关键在课堂,而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与保证就是教学设计。从目前教师的课堂教学来看,教学设计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偏重知识传授设计,忽视培养能力、智力、非智力的设计。当前,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仍用大量的篇幅仅仅从传授知识的角度详尽地描写教学过程,教师很少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去设计那些发现、挖掘、提炼教材中智力价值的方案;很少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去设计那些发现、挖掘、创造教材中潜在非智力价值的方案;很少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去设计那些挖掘、利用教材自身所具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方案。

第二,偏重教学内容设计,忽视教学目标设计。目前,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是停留在完成教学内容的水平,而没有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高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它们密不可分,但其内涵和层次存在明显差异。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的升华。因此,教学设计中仅有让学生获得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方案还是远远不够的。

第三,偏重课内知识设计,忽视课外知识设计。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由于对课内知识研究的比较多,联系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比较少,因此使教学设计比较单调乏味;由于缺少知识整合而使教学容量不够。表现为缺乏与本课有关的相关学科知识联系的设计,缺乏与本课有关的实践知识联系的设计等。

显然,教师们尽管接受过新课程的培训,却不知道如何运用新理念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影响了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2、有教案的企盼却无设计的意识。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设计,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但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却从大部分教师平时的备课中发现:有些教师完全按照或基本按照教材内容和教学参考书怎样要求,我就怎样教去备课;也有些教师钟情于《优秀教案选》等教学参考书,照搬别人的教学设计;还有些教师备课时从别人的教学设计中裁剪某些环节重新组合,粘贴成简单的教学思路等。这些现象说明许多教师自身缺乏设计的意识,教学时严重依赖教科书及参考书,并逐渐在依赖中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导致有些教师离开教参无法备课,教学设计能力得不到提高。

3、只重教学前的设计却忽视了教学中的调整和教学后的反思。

当前,大部分教师撰写的教学设计仅仅局限于教学前的预先设计,基本上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部分组成。教学设计中没有关注教学对象的存在,没有预测课堂教学中可能会产生的一些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这样的教学设计只是教学准备的结果,不能反映课堂的复杂性,不能体现教师的专业性。尤其是伴随着课堂教学的结束,教学设计也就画上了句号。这种封闭的设计过程,阻碍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设想、计划、方案,是教师将教育理念付诸实践的起点,是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界面。从某种程度上讲,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行为,教师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认为要想将新课程理念落实于课堂教学,真正解决实践层面的问题,就必须致力于开展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

本课题的实施,必将促进教师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变革,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本课题的研究着眼于对教学过程的全程优化,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相连,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本课题的实施,有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促进教师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课题的价值取向

(1)理论价值。教学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具有技术特性的教育科学。关于教学设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已逐步成熟;90年代以来,第二代设计理论开始崛起,目前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教学设计以现代课程论、教学论、系统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心理学、脑科学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随着上述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新的理论不断涌现,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信息加工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学科素养理论等,这些理论为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创新提供了研究基础。另一方面,现代教学设计流派纷呈,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相当丰富和系统的成果,而这些成果由于种种原因都很少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新课程教学实践需要在吸收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并根据我国国情作应用性研究。因此,开展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无疑是对教学理论和操作的有益探索。

(2)实践价值。教学设计的能力,既是教师的一种综合教学能力,也是一种创新能力,它在教师教学能力中居于核心地位。因为设计教学的过程,既可体现教师的教育思想、理念,又涉及到教师驾驭教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还可以反映教师的创新思想。这对于教师参与课改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工作才能上层次,才能上水平,才能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然而,目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学科本位的教课本知识的设计层面,缺乏对学习主体经验和需要、学习者建构过程、课程资源、学习情境、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习群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因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三维教学目标难以整合,教学质量和效率难以提高,课程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学生学习主动性未能有效激发。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有必要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进行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讲进行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可以拉动教师去潜心钻研现代教育理论,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专心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学会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活动,大胆进行教学创新,这又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三、课题的界定及支撑理论

1、课题的界定:

新课程背景:这里包括两方面的的含义,其一,研究基于新课程理念、理论的指导和引领下;其二,研究基于新课程实践的现实、动态背景中。

教学设计:指教师在课前为完成教学目标,预测教学内容、学习环境、学生行为、教师行为所引起的结果,并筹划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方式行为的总体构想。

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前根据学生对象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的再加工,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内在素质。

2、课题的支撑理论:

1、新课程的教师观与教学观

 “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在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的基础上,要针对学生的特点、特定的学习内容,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在课程改革中尤其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来设计更为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上述观点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地教学,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

2、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

3、现代教学设计以系统论为指导,系统优化思想的核心,就是从整体上达到最优设计、最优控制、最优管理,实现系统综合最优化。因此,教学设计十分注重强调各子系统要素之间的最佳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系统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使教学达到最佳的境界。巴斑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也强调: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对教学应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全面评价。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

1、提高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2、探索并揭示提高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促进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研究内容:

1、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的应用性理论研究。

收集有关教学设计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结合新课程理念和有关理论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涵义、特点、理念、思路、内容、一般过程、与传统课堂教学设计的区别与联系等,进行理性分析和归纳,形成基本的理论框架,并在指导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

2、新课程背景下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

1)如何提高教师分析学情、教情的能力

教师如何分析学情,即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对教学设计的影响,包括学生过去的学习基础、目前的学习动机和学生接受的程度、不同层次或不同类型学生的情况等;教师如何分析教情,即分析教师自身特点对教学设计的影响,比如,教师的课程和教学理念,教师的价值观、人才观等,无不对教学设计形成指导性的作用。教师的个性、特长等,也会直接影响教学设计。

2)如何提高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的制定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何确立多元目标并涉及学习的各个领域。教师如何对三维目标进行有效地整合。教师如何根据学与教的原理体现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即:保证预定的基本目标的实现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兼顾个性化的目标和在教学活动中生成的非预期目标。

3)如何提高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创设情境,是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生活情境与教学情境进行链接,从而创设一种能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情境,并要求把学习任务全部置与情境中。这就要求教师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会习得富于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

教师如何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世界,将生活情境与教学情境进行链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如何将学习任务与教学情境有机地融合,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如何依据各学科的特点,进行多种教学情境的整合。如何发挥教师的个性特点,实现教学情境创设的最优化。
 
4)如何提高教师安排教学程序的能力

教师要能根据学生对象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即内容进行最恰当组合。一般说来,教材的内容与组织是按照学科知识的结构与学生发展的一般性水平来完成的,并且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却有着比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将教学内容内化成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时候,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学进行组合,这样才能使这一内化过程产生最好的效率与效益:教师如何以教学目标为主线设计一个整体的教学思路。教师如何根据学生需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教师如何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将各个教学环节自然、有机地衔接。

5)如何提高教师利用教学资源的能力

教学设计中,教学资源的利用主要是指基础性资源的利用,如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历、社会生活中不断出现的事物等,这些都应该也可能进入小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中的输入量。作为教师来说,也应该对之进行一定的精选和再组织,以提高其质量:教师如何根据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教师如何将生活资源有机地链接到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师如何根据教学资源的可利用性进行媒体设计。

6)如何提高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

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以后,教学方法就成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因此,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设计中的核心部分。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包括教师的和学生的。特别是学生的自主活动,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选择教学方法来设计教学活动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教师如何以学生为中心真实有效地开展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如何设计具有思考与启发价值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如何把握合作学习的策略。教师如何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

7)如何提高教师教学失效时设计对策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放大,学生自主性、个性化的学习情况是难以预先设想的,这就更需要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预测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继而设计针对不同学生的多项指导措施,只有这样,课堂上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到位而恰当地点拨、引导、评价。教师如何预测不同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预测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影响。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状况如何预设反馈内容和反馈方式。

8)如何提高教师教后反思的能力

反思贯穿于教学设计的全过程,教师要能够在反思中学会教学。教学有其延续性,教过了不是了结,不能边教边丢,教后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环节、学生的变化,在学生的错误中求发展,在教师的失败中寻发展,在教材的局限上谋发展。    教师如何在反思中认可,即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之处,自我肯定。教师如何在反思中解构,即在反思中将过去形成的过时的,甚至错误的观点、做法予以解除或摒弃,只保存合理的部分。教师如何在反思中开掘,即对教学中的成功之处不仅要肯定,还要从中开掘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为今后的教学作准备。

3、新课程背景下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途径、方法研究。

1)校本培训与课题研究的有机结合。不可否定校本培训对于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结合当前各校实际情况,师资水平及骨干教师的数量都有一定差异,那么各个不同的学校,培训工作也存在着差异,所以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学校校本培训的最佳方法和有效途径。

2)收集和积累典型的课堂教学活动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揭示教学设计能力与教学活动有效性之间的关系。

3)形成可供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参考的系列化的案例,进而形成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手册。

五、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沿着现状研究——基础理论研究——教育实践研究——综合研究的思路展开。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我们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形成我校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

2、行动研究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以行动研究为基础,在研究中对自
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与反思,并通过课题理论学习,教学设计的评析、教学过程的检查、组织教学评价等活动,检验研究成果,探讨新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3、个案分析法:在研究中,我们针对具体情况,将对个别教师进行个案研究,以他们的教实际为基础对他们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寻找对策,逐步提高他们的教学设计能力,总结具有共性的规律。

4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根据教学实践提供的材料及时进行归纳与总结,在反思中积累经验,探讨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20064—20094月),依据研究内容分六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64—12月):收集有关文献资料作为课题实施的参考材料,建立课题组,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20071—7月):重点研究:1、如何提高教师分析学情、教情的能力。2、如何提高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

活动安排:1、不定期编印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材料。2、召开一次课题组会议。3、安排3—5堂课题研究课。4、教学目标设计专题研讨(邀请区内外专家参与指导)。

第三阶段(20078—12月):重点研究:1、如何提高教师利用教学资源的能力。2、如何提高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的能力。

活动安排:1、不定期编印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材料。2、召开一次课题组会议。3、安排3—5堂课题研究课。4、举行后宅实验小学课堂教学竞赛暨优秀教学设计评比活动。

第四阶段(20081—7月):重点研究:1、如何提高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2、如何提高教师安排教学程序的能力。3、课题中期汇报。

活动安排:1、不定期编印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材料。2、召开一次课题组会议。3、安排3—5堂课题研究课。4我的教学设计故事教学叙事演讲赛。

第五阶段(20088—12月):重点研究:1、如何提高教师教学失效时设计对策的能力。2、如何提高教师教后反思的能力。

活动安排:1、不定期编印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材料。2、召开一次课题组会议。3、安排3—5堂课题研究课。4、各小组研究成果交流。

第六阶段(20091—4月):总结提炼阶段:1、做好课题所有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选编论文集、教学叙事集、教学案例集。2、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为课题鉴定做好充分的准备。3、举办成果推介会。

六、课题的人员分工

组长:邹学军(整体负责研究工作)

副组长:周永强(整体负责研究工作)

    殷明(制定方案,撰写报告)

    王元讯(论文集)

    华骏红(案例集)

        朱静华(叙事集)

        周伟华(影像资料)

成员:全体老师(在各子课题组中进行研究)

七、课题的预期成果

1、课题的实施方案及结题报告。

2、《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课堂教学设计案例集》。

3、《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论文选编》。

4、教学叙事集:《我的教学设计故事》

5、部分研究课的影像资料。

八、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我校先后承担了课堂教学技能研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一支教育科研的队伍,形成了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

本课题的核心成员由分管副校长、教导主任、各学科教研组长和教科室全体成员组成。他们都曾参加了以上课题的研究,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他们的几十篇论文获省市级以上奖励或发表。这些老师作为本课题组的核心成员能发挥较好的骨干带头作用。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和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学校领导老师都深切的体验和感悟到学校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科研,我们已经着手进行青年教师培养和发展以及改进教师课堂教学的研究。

学校领导向来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并以科研兴校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之一,学校一把手校长亲自担任本课题组组长,对本课题的研究做直接、有效的筹划、组织和协调、领导,无论从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自筹),还是研究时间和研究人员的保障等,都给予充分的优先考虑。

                                       执笔:殷明    200611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